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峻  胡作英  戴振林  张航 《海南医学》2010,21(10):19-2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连续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211例患者,包括53例年龄〉80岁高龄患者,158例年龄〈80岁非高龄患者,分析患者疾病组成以及安装起搏器的类型、心室起搏电极位置以及基本起搏参数。结果与非高龄的患者相比较,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的高龄患者合并冠心病的比例较高(7.5%:1.3%,P〈0.05),高龄患者选择单腔起搏器的比例较高(69.8%:44.4%,P〈0.05),而选择起搏器电极的位置、起搏器阈值、感知和阻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龄患者安装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生理性起搏治疗各种缓慢性心律失常,改善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8月到2005年3月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患者共310例,其中植入心室抑制型(VVI)起搏器78例,双腔(DDD)起搏器164例,心室抑制型频率应答(VVIR)起搏器16例,双腔频率应答型(DDDR)起搏器52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36±1.8)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心功能.结果:除去由于房颤伴心室率过缓或长间歇而仅可植入单腔起搏器的患者外,本组病例DDD(R)起搏器植入率达82.4%.DDD起搏器(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脑血管缺血症状全部消失,心功能不全明显改善,运动耐量也明显提高,无起搏器综合征、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的发生.非生理性起搏器植入术后脑缺血症状消失率为84.2%,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高于生理性起搏组,12.3%的患者有起搏器综合征.结论:植入生理性心脏起搏器能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低,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48例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的全面护理。结果:48例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除3例引发便秘,2例发生囊袋积血经过对症处理后康复外,其它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做好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人的全面护理是保证手术全面成功的关键,通过对48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施行整体护理,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其早日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使用SF-36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植入0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起搏器后,除身体疼痛条目评分(P>0.05)外,其余项目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双腔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腔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4.76%,与双腔组的5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同模式起搏器的效果有所差异,相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双腔起搏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5.
徐洁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4):675-677
目的了解济宁市心脏起搏器应用情况及健康教育对策,分析我市起搏器发展的趋势。方法总结和随访我市2001年—2008年全市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情况,及心脏起搏器植入的主要适应证、植入起搏器的类型、埋藏式心脏除颤器的应用情况。结果 829例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中病窦综合征(SSS)占53%,且生理性起搏器较前几年明显增多,占64%.植入难度大、功能全面的起搏器植入量也在不断增加,起搏器已经应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VT、VF)、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疾病。结论我市生理性起搏器应用日益广泛,起搏器的植入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促进了起搏器适应证的不断拓宽。  相似文献   

6.
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理状态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前后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William W K 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纽芬兰纪念大学H幸福量表(MUNS)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结果 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前后均存在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总体幸福度低,但经济状况好,术后无并发症的患者焦虑、抑郁明显下降,幸福度明显提高。结论 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术前后的心理症状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手术的心理刺激是最重要的原因,良好的心理干预、经济支持及术前谈话时详细介绍手术并发症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症状。  相似文献   

7.
计光  黄伟剑  邱俏檬  王霄霞  方英  李玲文 《浙江医学》2007,29(4):301-302,324
目的探讨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前后不同时相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1d和7d、37例未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无起搏器组)入院时及3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因子(TF)含量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和无起搏器组TM、vWF、TAT和TF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其中起搏器组变化更甚;起搏器植入后1d上述参数均明显升高(P<0.01);7d时TM和TAT仍处于明显升高状态(P<0.01)。结论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存在明显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凝血因子被活化,植入起搏器手术时会使这一状况加重。  相似文献   

8.
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技术的日趋普及和提高,为药物治疗无效的心率过于缓慢的患者提供了福音。而术后潜在护理问题的正确处理,也是心脏起搏器植入成功的关键。结合我院2003—2004年对32例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术后护理实践,对术后患者存在有以下潜在性护理问题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故根据这些潜在护理问题,制订出护理计划并实施,为治疗、抢救病人的生命赢得了有效时机。  相似文献   

9.
周黛婷 《中国病案》2012,13(2):54-55
目的交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疾病与手术分类编码的体会。方法学习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相关医学知识,结合我院近5年来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268例病例,应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与新版ICD-9-CM-3的工具书查找心脏起搏器的疾病与手术编码。结果对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和植入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已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编码是Z95.0,更换脉冲发生器的编码是Z45.0,起搏器植入引起并发症的编码是T82.9。结论编码员应主动学习相关医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编码水平,才能正确进行疾病与手术分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植入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维吾尔族老年患者术后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方法老年患者120例,均行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价。采用标准评分法对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维吾尔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SAS、SDS得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选患者在术后焦虑、抑郁的平均得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并伴有焦虑、抑郁状态的病例数较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SAS、SDS得分与患者经济情况、定期程控、心脏起搏方式和术后并发症呈显著相关(P〈0.05)。结论与术前比较,起搏器植入术后长期心脏起搏的维吾尔族老年患者平均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转。经济情况、定期程控、术后并发症和心脏起搏方式等是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随访过程中.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支持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合并药物治疗焦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均依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研究组给予6周(3个疗程)的电针治疗。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于治疗前、治疗1周末、2周末、4周末、6周末分别进行评定。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各周末比较HAMA量表总分及躯体焦虑因子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研究组患者治愈35例(70%)、有效48例(96%),对照组患者治愈24例(48%)、有效45例(90%),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2,P=0.025),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83,P=0.24)。结论:电针治疗结合药物治疗及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症状,消除患者的躯体不适,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不良反应和健康教育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永久起博器安置术后不良反应的健康教育措施。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月择期治疗后永久起博器安置术后的患者96例,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实验组采取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观察两组术后不良反应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心律失常、电极脱位,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焦虑、伤口渗血、排便困难、腰酸背痛等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系统健康教育对减少永久起博器安置术后不良反应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实施压力管理干预措施后的效果。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市5所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进行调查。2次调查期间,对干预组进行压力管理,对照组成自然状态。结果: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和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评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且心理问题阳性率高;实施干预措施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在SCL-90总分、强迫症状、焦虑症状、敌对症状、偏执症状和其他症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对照组自身比较,SCL-90总分、敌对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焦虑症状和其他症状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心理状况恶化。结论: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与监护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压力干预措施有一定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本次临床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之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对比2组患者心理状态。结果: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及其心功能和心率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心理状态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知,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在常规临床护理措施的基础上,接受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有助于其心理状态的改善,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癜风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临床分型的相关性。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状况调查问卷,测评150例不同临床分型的白癜风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等9个症状因子,并与40例来医院健康体检的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白癜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SCL-90评分比较,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恐怖、抑郁、焦虑、偏执等因子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例白癜风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局限型及节段型白癜风焦虑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肢端型白癜风抑郁及焦虑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散发型白癜风在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泛发型白癜风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因子均较对照组明显异常(P〈0.05)。结论:白癜风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本研究为不同临床类型的白癜风患者心理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200例入住心血管内科的绝经后冠心病合并焦虑症状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各100例,对于预组患者实施了包括心理支持、认知干预和社会支持等一系列的心理干预,对对照组的患者只给予一般的心理支持与常规的护理。结果:按照焦虑自我评定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进行评分评价并比较,干预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焦赢程度较实验组高。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水平,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认知能力水平,促进了患者的疾病康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水平。同时也融洽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对异地医疗地震伤员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81例异地医疗返乡伤员作为观察组,选取当地另外81例地震轻伤员作为对照组,采用SSRS、PTSD-SS、SCL-90分量表进行评定比较,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SSRS:两组SSRS评分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观察组的SSRS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4.238,P〈0.01);2)PTSD-SS:观察组有18.5%出现PTSD,其PTSD发病率、PTSD-SS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SCL-90三个分量表评分结果:两组伤员的焦虑、抑郁、躯体化因子项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而观察组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度与PTSD-SS、SCL-90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地震伤员普遍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良好的社会支持能显著提高伤员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CBT)对网络成瘾(IA)医学生的干预效果。方法:将58名IA医学生分为对照组30名和观察组28名,对照组日常进行一般的说服教育和管理;观察组以CBT为构架,设计方案,进行认知和行为训练干预,每周2次,每次1.0—1.5h,共计10周。运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估2组学生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CBT干预后观察组干预有效率为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1),2组干预前各项指标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在心理总分、强迫、精神病性、人际关系等方面评分均较干预前和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干预后心理总分、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敌对评分亦均较干预前有所改善(P〈0.05-P〈0.01)。而躯体化、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各因子评分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T干预对于IA医学生戒除网瘾和促进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在高性能战机飞行员中的应用效果,为后续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80名现役高性能战机飞行员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n=50)和对照组(n=30),干预组接受5个单元的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放松练习,训练前后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DIR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我和谐量表(SCCS)分别对两个组进行施测,半年后使用团体心理训练效果评估表对干预组进行随访.结果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后结果如下:(1)与对照组及自身训练前相比,干预组的DIRS各因子分值[(3.07±1.26)分,(3.31±1.24)分,(1.92±0.89)分,(3.01±1.14)分,(11.83±3.95)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4.76,P<0.05,P<0.01),SCL-90的躯体化[(1.27±0.33)分]、强迫[(1.54±0.35)分]、人际关系[(1.47±0.42)分]、抑郁[(1.45±0.36)分]、焦虑[(1.34±0.51)分]、恐怖[(1.25±0.41)分]、总均分[(1.34±0.31)分]和阳性项目数分值[(23.98±15.46)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7~4.62,P<0.01),SCCS各因子分值[(33.87±7.35)分,(25.71±6.94)分,(12.65±3.78)分,(76.81±13.35)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2~6.81,P<0.01);(2)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半年后,对于设计的5个训练单元飞行员感觉帮助最大的是“相亲相爱”(90%),最满意的是“知你知我”(98%).结论 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训练可以有效地提升高性能战机飞行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受欢迎的心理训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