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胸骨正中小切口在心脏瓣膜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优点。方法在2000年8月至2006年10月间,5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常规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术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0例。分别采用胸骨正中上段或下段部分胸骨劈开切口。切口长7田cm。结果本组无围术期死亡。术后恢复快,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纵隔引流量少,输血量少,无切口感染、裂开。手术效果满意。结论胸骨正中小切口可安全用于心脏瓣膜手术,具有创伤小、胸骨完整性破坏小、疗效好及美观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修复重建治疗经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11年4月,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手术治疗58例胸骨正中切口,术后胸骨骨髓炎及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为彻底清创,用转移的胸大肌肌瓣将胸骨缺损区填实消灭残腔,放置带负压吸引装置的引...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完成的2243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伤口并发症情况,总结冠脉搭桥正中手术切口术中及术后处理要点。方法:自1997年4月-2015年12月,排除围术期死亡患者,连续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243例,年龄33-87岁,所有患者均以胸骨正中切口入路,心脏旁路手术完成后采用常规方法关胸,但结合患者情况确定个体化关胸策略。对比分析不同时段术后切口并发症包括胸骨哆开情况。结果:全组患者共发生术后胸骨哆开4例(0.54%),均发生于2003年前(730例),经二次固定后痊愈。自2003年后完成的151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胸骨哆开。其中单一手术组完成的1130例正中开胸冠脉搭桥手术,胸部切口局部脂肪液化15例,给予减张缝合局部酒精湿敷后干燥愈合。伤口胸骨皮下组织裂开8例(0.7%),均经换药并二期缝合痊愈。3例患者因无菌性骨髓炎,给予胸骨坏死组织清除、胸大肌填埋成形术后痊愈。结论:心脏手术胸部正中切口并发症重在预防:开胸时注意切口保护、采用个体化胸骨固定技术、术后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使用胸部固定带等综合措施的合理应用,可以使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4.
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术后裂开的处理是心脏外科的一大难题,往往因感染难以控制和胸骨失去固定,而经久不愈。胸骨裂开应再次固定,但多因内固定钢丝的遗留,感染不易消除。减张缝合法又难以避免皮肤受压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术后胸骨裂开的原因、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我院心脏直视术后并发胸骨裂开的26例病例,探讨其病因、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2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二次开胸行胸骨固定术,同时积极治疗伴发病,加强支持治疗,患者全部治愈,伤口愈合平均时间(15.09±4.41)d。结论伤口局部的症状、体征,术后异常引流液和x线胸片检查对心脏直视手术后胸骨裂开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及早发现与正确的术中和术后处理是治疗胸骨裂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前纵隔、心包感染,胸骨裂开及切口软组织感染是心脏手术后一周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人造瓣膜换置术后合并心内膜炎的威胁很大。作者报道此并发症7例,5例治愈,并介绍其治疗经验。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第4天起高热必须每天详细检查创口,有无胸骨裂开以及随呼  相似文献   

7.
吴炜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2):176-176
目的通过胸骨上段小切口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切口长8~10cm,上段至第3或第4肋间隙水平,右侧旁开胸骨至肋间隙,使胸骨切口呈“J”形。手术于常规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本组40例手术全部顺利完成,术后无任何并发症,均顺利出院。结论手术视野范围小,操作技术复杂,因此就要求器械护士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沉着冷静,注意力集中,熟悉手术的每一个操作步骤,积极主动地配合,力求迅速准确,尽量缩短手术时间,保证术后心功能的恢复,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胸骨下段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常规全麻后,取仰卧位,自第3肋间水平至剑突根部做皮肤切口,正中锯开胸骨下段,达胸骨角水平,保持胸骨柄的完整,切开并充分悬吊心包,建立主动脉插管和上腔静脉插管、开始体外转流,然后行下腔静脉插管和套带,进一步完成心内纠治手术。结果 32例均成功地完成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短,早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纵隔引流少,无并发症出现,达到了满意的美容效果,切口仅为平常的1/2~2/3。结论 该术式安全、方便,具有创伤轻、并发症少、美观等优点,但技术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在小儿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解放军105医院心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3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36例.63例中采用胸骨下段小切口33例、右胸小切口30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22例,单纯室间隔缺损(VSD)25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4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瓣狭窄(PS)2例.结果 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无低心排血量、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等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无残余漏、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胸廓畸形等远期并发症.结论 胸骨下段小切口与右胸小切口两种微创术式选择性应用于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安全可靠、创伤小、切口美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胸骨正中切口是心脏手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因为暴露充分,容易操作而被广泛应用,但术后出现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治疗非常困难,虽然发生率不高,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给患者生理上和心理上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根据大量的文献报道,心脏外科术后深部切口感染的发生率0.4%~5.0%,深部胸骨切口感染是心脏外科术后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引起胸骨哆开,体温升高,败血症,大出血等,死亡率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11.
何风璞  安君  樊纪丹  王巍  伏鹏 《山东医药》2012,52(24):68-69
目的观察氧化再生纤维素在心脏外科行体外循环手术中控制骨质疏松患者胸骨出血及抑制胸骨感染的疗效。方法 72例胸骨正中劈开切口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氧化再生纤维素组和对照组。氧化再生纤维素组使用氧化再生纤维素填塞患者胸骨骨髓腔,对照组常规涂抹医用骨蜡。分析2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胸骨后第1天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拔引流管时间、切口拆线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平均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愈合情况。结果氧化再生纤维素组较对照组术后胸骨后第1天引流量和总引流量、拔管时间减少(P<0.05),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持续发热时间、切口拆线时间、平均ICU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胸骨愈合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再生纤维素可用于胸骨正中劈开切口的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骨质疏松患者,止血效果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指标联合检测对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早期预判价值。方法 在2019年2月至2022年2月行心脏外科术的患者中选取术后明确发生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患者83例为观察组,从同期行心脏外科术的患者中选取术后未感染者81例为对照组。记录并对比术前、术后1 d、3 d、7 d对照组和观察组γ-干扰素(IFN-γ)、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析不同检测方式的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术后1 d IFN-γ水平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3 d、7 d的IFN-γ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段ESR水平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7 d的ES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TNF-α水平均升高,观察组术后3 d、7 d的TNF-α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FN-γ+ESR+TNF-α联合诊断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53%、86.26%。结论 IFN-γ、ESR及TNF-α均可作为诊断心脏外科术后深部胸骨切口感染的辅助指标,但三者联合检测诊断效能更高,为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17例心内直视手术后并发纵隔感染、胸骨裂开的临床特点,讨论纵隔感染、胸骨裂开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 374例普外科急诊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374例患者中发生切口裂开34例(2.47%);术后切口感染者切口裂开率13.1%,高于未切口感染者的0.84%,P<0.05;≥60岁者切口裂开率3.67%,高于<60岁者的1.61%,P<0.05;术后有致腹内压升高因素者切口裂开率8.27%,高于术后无致腹内压升高因素者的1.85%,P<0.05;合并基础疾病者切口裂开率5.36%,高于无基础疾病者的1.50%,P<0.05;夏季患者切裂开率为3.56%,高于春、秋、冬季节的2.12%、1.98%、2.21%,P均<0.05;Ⅲ类切口裂开率3.65%,明显高于Ⅱ、Ⅰ类切口的1.70%和1.32%,P均<0.01.结论 普外科急诊手术切口裂开与感染、年龄、术后患者有致腹内压升高因素、手术季节、合并基础疾病、切口等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
会阴侧切术是产科常用的助产手术,是难产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会阴切口接近肛门,污染机会大,较易发生感染或裂开,使愈合时间延长,给患者生活带来麻烦。2004年6月~2006年6月,我院经阴分娩7250例,侧切2732例,发生会阴切口裂开3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在体外循环(CPB)下经右腋下小切口和胸骨正中切口矫治婴幼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的两种术式效果。方法 本研究取2005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共126例,平均年龄1.0±0.2岁,平均体重8.5±0.3kg,均为简单型先天性性脏病。分成右腋下小切口组和胸骨正中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取得满意临床效果,正中切口组无手术死亡,术后III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2周内均恢复,肺不张1例,胸骨愈合不良1例;右腋下小切口组术后传导阻滞3例,均恢复,死亡3例;2均为肺不张致肺部严重感染并全身败血症患者,1例心脏畸形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术中未能正确处理PDA,术后患者低心排而死亡。右腋下小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50.64±10.81)ml明显小于胸骨正中切口组的术后胸液量(86.11±11.25)ml,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CPB时间、术中阻断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住院天数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右腋下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安全、有效,能有效地替代正中切口剖胸矫治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术前明确诊断为选择此种切口必要条件,但对非限制性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的复杂畸形选择此种切口要慎重。 【关键词】 右腋下小切口; 胸骨正中切口 心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两种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 1998年 2月至 2 0 0 1年 5月 ,采用右胸前外小切口和胸骨下段小切口进行各种心脏手术各 18例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全组共 36例 ,年龄 5~ 4 0岁 ,男 14例 ,女 2 2例。心功能Ⅱ级 2 1例 ,Ⅲ级 12例 ,Ⅳ 3例。术前均常规心电图、X线、B超等检查 ,心胸比 0 5 0~ 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皮下脂肪部分剔除预防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5月在我科行胸骨正中切口的心脏手术患者539例,按切口缝合方式分为两组: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组(对照组)和常规组,比较其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比率和术后总住院时间。结果皮下脂肪部分剔除组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率显著少于常规组(0比6.97%,P<0.05),术后总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常规组[(11.7±4.9)d比(13.54±7.3)d,P<0.05]。结论皮下脂肪部分剔除可显著降低心脏术后胸骨正中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并缩短术后总住院时间,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9.
沙夕林  李昌炎 《山东医药》2010,50(42):63-63
患者男,53岁。2005年5月2日因冠心病入院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搭桥术。手术采用胸骨正中切口,用胸骨锯自下而上沿正中线纵行锯开胸骨,锯至胸骨中段时,胸骨锯不能上推,同时切口大量涌血,立即退出胸骨锯,锯条掉下。术者右手示指伸入纵隔,发现心脏前壁破裂,用手指堵住心脏破裂口,剪开胸骨,发现右心室前壁有一长2.5cm的破裂口,立即用4-0聚丙烯线连续缝合裂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胸骨正中小切口与肋间侧切口瓣膜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本中心行小切口瓣膜手术的患者。其中胸骨正中小切口患者共36例,平均年龄(45. 86±14. 83)岁,男性21例(58. 3%),主动脉瓣21例,二尖瓣15例。肋间侧切口患者54例,平均年龄(56. 77±14. 83)岁,男性31例(57. 4%),主动脉瓣30,二尖瓣24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出36对患者。结果:住院期1例患者侧切口主动脉瓣手术因主动脉根部出血死亡,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中小切口组患者在手术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呼吸机使用时间、ICU时间显著短于侧切口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输血量无明显差异。结论:与肋间侧切口微创瓣膜手术相比,正中胸骨小切口患者有更好的受益,外科医生更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