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再灌注心律失常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培杰  陈天铎 《急诊医学》1996,5(4):204-207
对采用溶栓治疗的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进行Holter监测,以研究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过程和特点。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比较:两组心律失常总发生率均为100%,但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AIVR)只发生于前者,其发生率为76.2%;前者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为42.9^,显著比后者的12.5%要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前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在再灌注后的最初8h内发生较频繁,而后者无此现象。作  相似文献   

2.
王虹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760-176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60例41~82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0例临床判断再通,再通率83.3%。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63.0%)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4.7%)为主,且后者仅发生在再通组。其特点是大多数为一过性,可自行终止,但有3例转变成室速。【结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断再通可靠的无创性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心律失常12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124例(73.8%)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其中69例(55.6%)为室性心律失常,7例(5.6%)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29%)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1例(41.1%)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且均发生在下/后壁梗死患者。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应引起警惕。加速性室性自主 心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予示再灌注的较可靠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4.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再通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特点。评价镁剂对RA的治疗。方法:将107例AMI住院患者全部地扩酶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将其分成A组(50例)和B组(57例);B组在溶栓治疗前20分钟静脉注入镁剂。结果:两组溶栓患者根据临床判定标准判定再通69例,再通率为64.49%。溶栓前发生心律失常36例。A组31例再通患者中25例发生RA,B组38例再通患者中13例发生RA(P<0.01)。结论:RA是AMI溶栓治疗成功后的重要并发症,表现为各种类型,尤以室性RA为主。镁剂对治疗RA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60例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主要类型及特点。方法:对60例37~7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49例临床判定再通,再通率81.7%。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房早、室早(60%)和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54.7%)为主。且后者仅发生在再通组,其特点是大多数为一过性,可自行终止。结论:加速性自主心律是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特殊类型,可作为判定再通的可靠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hs—CRP)、心肌酶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102例经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组(RA组,n=41)及无再灌注心律失常组(Non—RA组,n=61)。分别检测两组患者入院时hs—CRP、入院1周时心肌酶及肌钙蛋白I(cTNI)水平,1a后随访患者心功能。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RA组患者入院时hs—CRP显著高于Non—RA组(P〈0.01),入院1周时CPK、CK—MB高于Non—RA组(P〈0.01)。心肌坏死标志物cTNIRA组亦明显高于Non—RA组(P〈0.01)。心肌梗死后1a心功能NYHA分级RA组患者高于Non—RA组(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虽然成功地进行再灌注治疗,但在再灌注治疗早期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对其室壁瘤形成的影响。方法:对48例首次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3周~4周进行左室造影检查。结果:获得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再通组与未通组分别为25例和23例,冠脉再通组发生室壁瘤3例(发生率为12.0%),冠脉未通组发生室壁瘤10例(发生率为43.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再通组左心功能改善,左室射血分数(0.61±0.11)明显优于未通组(0.51±0.12),P<0.05。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再通组(28.0%)低于未通组(56.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冠脉再通可显著降低室壁瘤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8.
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92例患者按梗塞前心绞痛病史不同分为远期预处理组(A组,33例)、近期预处理组(B组,30例)和无预处理组(C组,29例),均于胸痛后6~12小时内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冠脉再通率、心肌梗塞范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B组冠脉再通率(56.7%)大于A组(30.3%)和C组(13.8%),P均<0.05;B组和A组晚期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梗塞范围(P均<0.05);B组心律失常发生率(13.3%)也小于A组(45.5%)和C组(48.3%),P均<0.05;C组冠脉再通者病死率(50.0%)显著增高(P均<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晚期再灌注能减少心肌梗塞范围;只有近期预处理能提高冠脉再通率和减少心律失常;无预处理者晚期再灌注甚至可增加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肖士桂  刘颖望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0):1882-188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评价其与近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将158例AMI静脉溶栓的患者分为再通组和未再通组,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4h的QTd变化,同时观察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一周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QTd的相关性。【结果】静脉溶栓再通组QTd明显减少(P〈0.01),未再通组无明显变化(P〉0.05);再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再通组(12.7%比32.1%,P〈0.01)。AMI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明显大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P〈0.01)。【结论】成功的静脉溶栓能显著减少AMI患者的QTd,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QTd对判断静脉溶栓疗效、评价AMI近期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徐青怡 《全科护理》2008,6(33):3026-302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访观察133例急性心肌梗死给予溶栓治疗的病人,根据是否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将其分为观察组(病人溶栓后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对照组(病人溶栓后未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比较病人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几率及其与心肌梗死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对比。[结果]在各项观察指标的对比中,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人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提示溶栓成功、缺血心肌血运重建,提示对预后有乐观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后心律失常发生特点。方法选取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溶栓治疗前后均严格进行心电监测及病情观察,观察本组患者血管再通及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均无明显出血倾向,其中40例(80.00%)判定为血管再通,42例(84.00%)在溶栓治疗开始后2 h内发生心律失常,其中23例(54.76%)为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9例(21.43%)发生室性早搏,5例(11.90%)发生房性早搏,窦性停搏或房室传导阻滞均发生在下壁心肌梗死,其中2例(66.67%)为血管再通患者,1例(33.33%)为血管未通患者。42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患者中,38例自行缓解,3例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后复律,1例血管未通发生室颤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早期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再通率,但易再灌注心律失常,因此,在溶栓治疗期间应加强心电监测,必要时应积极处理,以提高溶栓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72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7)与对照组(n=35)。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测定治疗后2 h、24 h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 2组治疗后24 h CK-MB2、h、24 h cTnI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常规抗心肌缺血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再灌注损伤,改善AMI患者的生存率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69例AMI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35)与对照组(n=34)。观察2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溶栓后动态血清酶学、治疗后的心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动态血清酶学、左室射血分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依达拉奉具有降低AMI溶栓后心肌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并能改善近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 168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再通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 :12 4例 (73 8%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 ,其中 69例 (5 5 6% )为室性心律失常 ,7例(5 6% )发生室颤或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 6例 (2 9% )发生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5 1例 (4 1 1% )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 ,且均发生在下 /后壁梗死患者。结论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 ,应引起警惕。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和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予示再灌注的较可靠的临床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75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溶栓组)85例、急诊PCI组(介入组)86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及治疗后0、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访结束溶栓组因重度肺炎死亡1例,介入组失访1例,共有169例患者完成随访。IRA再通率介入组显著高于溶栓组(90.70%vs.58.82%,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溶栓组及介入组LVEF为(53.1±8.7)%vs.(63.2±7.4)%,LVEDD为(54.2±9.4)mm vs.(46.6±9.5)mm;介入组优于溶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33.3%vs.17.6%),介入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再灌注损伤的有效中西医结合防治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患者 12 6例 ,配对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 6 3例 ) ,两组均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治疗组在使用尿激酶前 10~ 30 min或同时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2 5 0 m l,每日 1次 ,连用 7d。对照组仅用尿激酶及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再通分别为 4 8例 (76 .19% )和 4 0例 (6 3.4 9% ) ;住院期间死亡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12 .6 9% ) ;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分别为 2例 (3.17% )和 8例 (12 .6 9% ) ;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别为 16例(2 5 .39% )和 33例 (5 2 .38% )。两组比较差异均显著 (P<0 .0 5或 P<0 .0 1)。同时 ,治疗组在减少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减少心肌酶释放、提高左室射血功能及减轻疼痛等方面都显著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复方丹参注射液具有抗 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可减少心肌耗氧量 ,减少心肌酶的释放 ,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和左心室射血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浆白细胞介素—8(IL—8)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8例发病6小时内的AMI患者进行溶栓治疗,用放免法测定患者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及1周血浆IL—8的变化。结果:48例患者中36例再通,12例未通。两组溶栓后血浆IL—8水平在溶栓后0.5、1、2、4、12、48小时均有统计学差异,均于48小时达峰值。结论:①IL—8参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过程。血浆IL—8浓度能反映心肌梗死区域的炎症与损伤程度。②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血浆IL—8浓度较未灌注者低,溶栓再灌注挽救心肌而减轻的炎症反应程度足以抵消再灌注炎症损伤。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IL—8动态变化及峰值浓度不是判断溶栓再通情况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床旁超声心动图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舒张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床旁超声心动图动态观察心肌梗死急性期左室舒张功能 (LVDF)的变化 ,评价溶栓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对 61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行系列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检测指标包括 :舒张早晚期最大充盈速率比值 (VE/VA)及其时间流速积分比值 (ETVI/ATVI)和等容舒张时间 (IVRT )。结果 AMI患者IVRT均延长 ,前壁心肌梗死溶栓组和下壁心肌梗死组VE/VA下降 ,前壁心肌梗死未溶栓组VE/VA正常。溶栓再通组第 3dIVRT、ETVI/ATVI明显改善 ,第 7d、3周末持续改善。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前壁溶栓再通组与溶栓未通组及未溶栓组同期比较IVRT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AMI患者急性期LVDF减退 ,溶栓再通后LVDF明显改善 ,但存在舒张顿抑。床旁超声心动图评价AMI后LVDF的变化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尿激酶静脉溶栓前后氧自由基 (OFR)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再灌注损伤的关系。方法 :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 38例AMI患者在溶栓前及溶栓后 2、 6、 12、 2 4h分别取血测定血清中脂质过氧化物 (LP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 ,依间接指标及溶栓后 90min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再通组 ( 2 7例 )和未通组( 11例 ) ,比较两组患者血中上述指标的动态变化 ,并设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溶栓前血清LPO、SOD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溶栓后再通组LPO浓度较溶栓前明显升高 ,SOD则于溶栓早期显著降低 ,6h后逐渐回升至溶栓前水平 ,未通组于溶栓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 :AMI后OFR活性增高 ,早期溶栓再灌注加剧OFR代谢紊乱并导致心肌再灌注损伤 ,溶栓后LPO的异常增高可望成为临床判断血管再通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