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与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Clauss法及乳胶免疫比浊法检测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逐渐增高(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23,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判断脑梗死的发生及病情轻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1例胃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表明,胃癌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慢性胃炎组(P<0.01),低分化癌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Ⅲ~IV期患者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 05)。15例肿瘤切除后D-二聚体比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复发者又复升高。提示动态测定血浆D-二聚体变化对肿瘤患者的病情判断、疗效观察和评估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其临床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患者196例,其中ACS组133例,对照组63例,ACS组又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4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92例。各组均记录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水平,其中AMI组还分别记录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血栓积分(TS)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析血浆D-二聚体与ACS相关性研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均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UAP组CK-MB与肌钙蛋白I水平升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中TMP 0~1级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MP 2~3级(P<0.05),TS≥2分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TS<2分者(P<0.05),出现MAC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者(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作为诊断早期ACS的参考指标;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高度提示血运重建后心肌组织灌注不佳及冠脉血管血栓高负荷,MACE发生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晚期肺癌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110例晚期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晚期肺癌组,选取同期11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同时比较晚期肺癌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有无转移与D-二聚体水平之间的关系,比较血浆D-二聚体阳性及阴性患者化疗后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结果晚期肺癌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晚期肺癌Ⅳ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ⅢB期患者(P0.01);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晚期肺癌转移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转移的患者(P0.01);血浆D-二聚体表达阳性的患者的中位PFS明显短于阴性患者(P0.01)。结论晚期肺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肿瘤分期、转移与否密切相关,血浆D-二聚体水平阳性的患者PFS更短,故可作为晚期肺癌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入选151例在我院住院的NSTE-ACS患者,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4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111例。入院后测定血浆D-二聚体浓度,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NSTEMI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及GRACE评分均高于UA组(P0.05和P0.01)。将所有NSTE-ACS患者作GRACE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D-二聚体含量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NSTE-ACS患者按D-二聚体含量1.0μg/ml和≥1.0μg/ml分为低D-二聚体组和高D-二聚体组,高D-二聚体组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二聚体组(P0.01)。NSTE-ACS患者D-二聚体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335,P0.01)。结论:NSTE-ACS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D-二聚体水平对于NSTE-ACS患者的早期危险分层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体内血小板膜糖蛋白(GP)、D-二聚体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116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6例(SAP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8例(UAP组),UAP合并高血压患者42例(高血压组),健康体检者48例(对照组),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分为有心绞痛事件发生56例和无心绞痛事件发生60例。分别测定各组体内D-二聚体、GP水平,分析有无心绞痛事件发生之间的差异,检测其与心绞痛事件发生的敏感性。结果高血压组、UAP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对照组(P<0.05,P<0.01);高血压组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P<0.05);有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D-二聚体、GP水平明显高于无心绞痛事件发生患者(P<0.01);有心绞痛事件阳性检出率D-二聚体、GPⅡb、GPⅢa敏感性较GPⅠb明显增高。结论 GP、D-二聚体在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绞痛事件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D-二聚体、GPⅡb、GPⅢa可以作为预测心绞痛事件发生较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变化,并探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65例肺癌(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中的FIB、D-二聚体、AT-Ⅲ。结果观察组血浆FIB与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血浆FIB、D-二聚体、AT-Ⅲ水平与肺癌患者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结论肺癌患者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AT-Ⅲ活性降低,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月收治的经CT检查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7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结果对照组受检者血浆AT、vWF、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02.03±9.74)%、(115.39±9.26)%、(0.29±0.07)mg/L,观察组患者分别为(79.53±10.35)%、(169.88±19.01)%、(1.20±0.98)mg/L,观察组患者血浆A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AT水平降低,血浆vWF、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密切相关,检测其血浆水平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收治的25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梗死组,选取同期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梗死组患者于入院24 h内、对照组受检者于体检当日清晨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按入院当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轻型(0~15分)组129例、中型(16~25分)组92例、重型(26~33分)组38例。按预后(即住院4周时NIHSS评分)将梗死组患者分为好转组182例和无好转组77例。比较对照组与梗死组、梗死组各亚组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D-二聚体异常率。结果梗死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46±0.52)mg/L、D-二聚体异常率43.2%,均高于对照组的(0.13±0.29)mg/L、1.0%(P0.05)。轻型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27±0.13)mg/L、D-二聚体异常率30.5%,分别低于中型组的(0.42±0.28)mg/L、47.8%,中型组又低于重型组的(0.65±0.32)mg/L、76.3%(P0.05)。好转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0.31±0.26)mg/L、D-二聚体异常率32.9%,低于无好转组的(0.57±0.29)mg/L、67.5%(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浆D-二聚体水平越高患者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01-2008-08间STEMI并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患者161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161例,比较2组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含量。结果:STEMI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2.47±0.89)g/L低于对照者(2.79±0.6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含量(μg/L)的平方根(10.96±5.66)高于对照者(9.13±5.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P<0.01)。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μg/L)与纤维蛋白原含量(g/L)比值的平方根(7.52±4.56)高于对照者(5.63±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1)。结论:STEMI患者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提示在STEMI急性期存在急性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STEMI患者81例,入院后立即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血时间距发病2~72 h),计算GRACE评分并进行危险分层,分析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及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根据GRACE评分将STEMI患者作危险分层,高危组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明显高于中危组及低危组(均P0.01),中危组与低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患者按D-二聚体水平的高低分为高DD组和低DD组,高DD组患者GRACE评分明显高于低DD组(P0.01)。STEMI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与GRACE评分呈正相关(r=0.457,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GRACE评分正相关。D-二聚体检测对于STEMI患者的危险分层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表达情况。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马鞍山中心医院收治的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患者136例,均在入院次日清晨检测静脉血浆D-二聚体水平。依据出院时情况,分为死亡组(21例)和生存组(115例)。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抗凝治疗情况、脑梗死体积、并发症、血脂、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住院死亡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截点。结果死亡组与生存组比较,中枢性高热[28.6%(6例)比8.7%(10例)]、NIHSS评分[(19±3)比(12±3)]、入院昏迷[66.7%(14例)比15.7%(18例)]、C反应蛋白[13.5(9.1,50.6)比2.3(0.0,15.1)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死亡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组[2.9(0.9,4.0)比0.6(0.4,0.9)mg/L,P0.01],血浆D-二聚体判断住院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95%CI:0.686~0.946,P0.01)。结论急性心房颤动致脑梗死死亡患者入院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生存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77例肝硬化患者中,PVT形成患者31例,无血栓形成患者46例,依据螺旋cT检查诊断PVT,采用乳胶凝集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血栓组和无血栓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2±0.5mg/l和0.6±0.4mg/l(P〈0.01);血栓组伴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1-3±O.5m鲫)显著高于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0.9±0.5mg/l,P〈0.05);血栓形成伴消化道出血和死亡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无出血和生存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与PVT形成有关,并严重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药物干预的影响。方法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随机分为疏血通组与丹参组,两周后复查Fg和D-二聚体,再次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急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Fg与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P<0.05)。疏血通组治疗后Fg、D-二聚体及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丹参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疏血通组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低于丹参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通过疏血通干预,可以明显降低血浆Fg和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不成比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液是否呈高凝状态.方法 选择稳定期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46例,其中COPD合并不成比例PH患者9例(A组),其余COPD合并PH患者37例(B组),具有可比条件的正常中老年人20例为正常对照组(C组),分别检测三组受检查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A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也显著高于C组(正常对照组)(P<0.05);B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C组无明显差异(P>0.05).COPD合并不成比例PH组患者平均肺动脉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有显著相关性(r=0.86,P<0.01).结论 COPD合并不成比例PH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理论上可行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及纤溶酶原活性(PLG:A)变化,并探讨其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4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3例作为研究组,其中痰湿蒙神型17例、风火上扰型22例、气虚血瘀型24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结果 (1)研究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LG:A低于对照组(P0.05)。(2)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NIHSS评分高于痰湿蒙神型、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LG:A低于风火上扰型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D-二聚体(r=0.609)、FIB(r=0.706)水平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PLG:A(r=-0.718)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联合检测诊断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40[95%CI(0.706,0.844)],灵敏度为59.2%,特异度为84.2%,最佳截断值为1.397。结论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均升高,PLG:A均降低;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及PLG:A与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有关,且三者联合检测对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7.
D-二聚体水平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C  Mu R  Ren LM  Fan WQ  Ren CJ  Li ZG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12):1039-1042
目的 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住院的261例SLE患者,收集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分析D-二聚体水平及其与SLE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1)除外合并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肝功能异常、妊娠及外伤等可能影响D-二聚体水平的因素,261例SLE患者中入选205例,其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达69.3%(142/205).(2)D-二聚体水平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598,P=0.000),并与抗双链DNA抗体阳性、C反应蛋白(GRP)升高、补体C3、补体C4降低等有一定相关性.(3)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脏器损伤比例增加,狼疮性肾炎(58.5%比38.1%)、神经精神性狼疮的发生率(18.3%比4.8%)明显高于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4)伴有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水平升高,但不合并血栓形成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正常.结论 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见于SLE活动期及有重要脏器损伤者,并不必然提示血栓形成.但是,伴发血栓形成的SLE患者均有D-二聚体升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本次研究,于发病后1d测量41例患者的脑梗死面积,根据患者脑组织梗死面积将患者分为大面积梗死组和非大面积梗死组,对比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于41例患者发病后1d、1周、2周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根据发病后2周的检测结果将41例患者分为高水平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和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或轻微升高),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大面积梗死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大面积梗死组(P0.05)。41例患者发病后1周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发病后1d和发病后2周(P0.05)。高水平组患者的m 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9.
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日本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慢性血吸虫病(40例)、晚期血吸虫病巨脾型(37例)、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38例)患者及健康人(47例)血浆,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ITM)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t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研究血吸虫病不同病程、病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年龄、性别及血吸虫病病程、病型的相关性。结果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病程呈正相关(r=0.567,P<0.05);晚血腹水型与晚血巨脾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平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线性回归分析性别、年龄对血浆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影响,病程与血浆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001,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反映血吸虫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方法 对鄱阳湖区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以西门子公司产的配套血浆D-二聚体检测试剂作血浆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 共调查964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D-二聚体水平异常率达51.98%,最高值为5 960 μg/L;单纯性晚血和非单纯性晚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值分别为468.67±525.23和505.50±634.95,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血吸虫病肝纤维程度呈弱正相关(r单纯=0.067,r非单纯=0.117,P<0.05);晚血患者的患病年数、腹水史和出血史影响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结论 晚期血吸虫病可造成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可单独作为判断晚血患者病情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