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预后因素与病死率的关系及死亡原因。方法回顾总结182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的病历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例死亡,病死率为21.98%。影响AMI预后,与病死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性别、高血压(P<0.05)、年龄、梗塞部位、心率快、心律失常(P<0.01)等。死亡原因有:泵衰竭、心脏骤停、心脏破裂、心外原因等四个。结论前壁梗死、高龄、女性、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心率快、伴发复杂型室性期前收缩的AMI患者病死率高。泵衰竭是AMI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应提高AMI影响预后危险因素和死亡原因的认识,采取积极防治措施,从而降低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单中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患者的特点和院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209例患者资料。收集影响手术死亡的46个潜在危险因素,经过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全组病死率为9.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体重指数<20 kg/m~2、左心室射血分数<50%是CABG术后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乳内动脉应用是CABG术后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陈旧性心肌梗死、急诊手术、体重指数<20 kg/m~2、左心室射血分数<50%是CABG术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性因素;乳内动脉应用是CABG术后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加强治疗病房内的溶栓治疗是多方面的,所有发生症状6小时以内或有持续心肌缺血(疼痛、心电图ST段抬高)表现的急性心肌梗塞病例均应考虑进行溶栓治疗。没有年龄上限,由于年龄是心肌梗塞主要不利于存活的因素,故老年人的危险/有益比率更有利。根据用药时间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可减少20~50%死亡率。英国批准急性心肌梗塞(AMI)时静脉可用的三种药是链激酶(SK),alteplase(即t-PA),及anistreplase(即APSAC)。在恢复冠脉(冠状动脉)通畅上t-PA和APSAC比SK更有效,但价钱更昂贵些。  相似文献   

4.
李拥军  都军 《医学综述》1996,2(11):577-578
<正>左心室附壁血栓是急性心肌梗塞后的常见的继发症.尸检证明,在急性心肌梗塞死亡病例中,附壁血栓的发生率为30~40%,患前壁有Q波急性心肌梗塞并伴发室壁瘤的死亡病例,其附壁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50~95%.存活者中,附壁血栓的发生率主要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①心肌梗塞的部位和梗塞面积的大小.②检测手段的敏感性.在急性有Q波前壁心肌梗塞并发室壁瘤的存活者,室壁瘤切除术中所见,附壁血栓的发生率高于50%,在未并发室壁瘤的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出附壁血栓的发生率为20~30%,在大面积有Q波前壁心肌梗塞伴心尖部运动不协调者,附壁血栓的发生率为30~50%,而下壁心梗和无Q波心梗附壁血栓的发生率小于1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32例,再通率64%,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19/22(86.4%),发病6-12h溶栓再通率13/28(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2)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死亡率3.1%,急性心衰发生率12.5%,心绞痛发生率3.1%,未通组死亡率10.7%,急性心衰发生率17.9%,心绞痛发生率10.7%。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宜及早应用。溶栓后冠脉再通组与非再通组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急性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静推尿激酶20万~90万u治疗急性心肌梗塞14例,以胸痛消失和升高的ST段急速下降为冠脉再通的指标。本组结果:发病3.6±1.4h内治疗的7例(50%)冠脉再通,其中2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1例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判断再通率,观察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1)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冠脉再通32例,再通率64%,其中发病6h以内溶栓再通率19/22(86.4%),发病6-12h溶栓再通率13/28(46.4%)。两者相比差异显著。(2)急性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再通组死亡率3.1%,急性心衰发生率12.5%,心绞痛发生率3.1%,未通组死亡率10.7%,急性心衰发生率17.9%,心绞痛发生率10.7%。两组相比亦有显著差异。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宜及早应用。溶栓后冠脉再通组与非再通组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急性期预后。  相似文献   

8.
程玉英  葛艳 《新疆医学》2011,41(Z1):16-17
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1991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患者60例,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60~78岁。1.2临床表现有典型心绞痛者15例(15/60,25%);非典型心绞痛者25例(25/60,41.6%)。本组无痛型AMI为20例(20/60,33.33%)。突发的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为首症者31例(31/60,51.66%)。2结果2.1本组有心律失常者50例,占83.3%,以室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后所发生的室间隔破裂(VSR)是一种很少见的病发症,仅占急性心肌梗塞的1.36.5%,但是死亡率却非常高,89%的患者在两个月内死亡。Cooley 等首先报告了手术治疗下壁梗塞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昏迷的病因以及针对不同病因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12年2月急诊科收治的158例急性昏迷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158例患者中脑血管疾病64例,占40.51%,死亡14例,死亡率为21.88%(14/64);中毒50例,占31.65%,死亡11例,死亡率为22%(11/50);糖尿病昏迷20例,占12.67%,死亡5例,死亡率为20%(5/20);器官疾病晚期14例,占8.86%,死亡7例,死亡率为50%(7/14);感染性疾病5例,占3.16%,死亡1例,死亡率20%(1/5);病因不明5例,占3.16%,无死亡发生。结论:急性昏迷患者病因各不相同,要准确及时判断分析,提高临床救治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的病死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方法 2003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00例AMI病例中死亡的18例患者,分别从死亡年龄、死亡时间、梗塞部位、药物治疗计算病死率,结果年龄60-69岁44.4%、50-59岁38.8%、70-80岁11.1%、50岁以下5.5%;死亡时间:11月至5月77.8%;临床表现:非典型症状66.7%、典型症状33.3%。结论 AMI的病死率与年龄发病时间梗塞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相对淋巴细胞浓度,即应激反应程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69例被诊为AMI的入院患者,排除其它引起慢性应激的因素(38例),共有231例患者进入了研究组。其中男性157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63.3±11.0)岁。于入院后24~48小时内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球计数分析,观察住院生存情况。结果相对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I组,淋巴细胞的相对浓度≥20%)共有6人死亡,死亡率为4.8%(3/ 62);相对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组(II组,淋巴细胞的相对浓度<20%)共有19人死亡,死亡率为17.9%(19/1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 =10.237,P=0.001)。结论相对淋巴细胞计数作为应激水平的一个标志,是AMI判断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相对淋巴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塞住院死亡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相对淋巴细胞浓度,即应激反应程度对判断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的价值。方法对269例被诊为AMI的入院患者,排除其它引起慢性应激的因素(38例),共有231例患者进入了研究组。其中男性157例,女性74例。平均年龄(63.3±11.0)岁。于入院后24~48小时内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球计数分析,观察住院生存情况。结果相对淋巴细胞计数正常组(I组,淋巴细胞的相对浓度≥20%)共有6人死亡,死亡率为4.8%(3/62);相对淋巴细胞计数降低组(II组,淋巴细胞的相对浓度<20%)共有19人死亡,死亡率为17.9%(19/1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χ2=10.237,P=0.001)。结论相对淋巴细胞计数作为应激水平的一个标志,是AMI判断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塞(AMI)并束支传导阻滞并不少见,我院收治132例首发 AMI 者,入院后33例(25%)发生束支传导阻滞,其中14例发展为泵衰竭。本文探讨其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1 临床资料132例中99例未发生传导阻滞,其泵衰竭发生率(20/99)为20.20%,与并发束支阻  相似文献   

15.
苏平  杨桐  苍冬燕 《黑龙江医学》2005,29(8):601-601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但近年来50岁以下的病人有增加趋势,脑出血呈急性发作,并很快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及后果。我院于1998~2001年共收治脑出血患者92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48例,女44例。平均年龄57岁。保守治疗21例,死亡5例,死亡率23.8%。手术治疗71例。死亡11例,死亡率15.5%。年龄<50岁28例,死亡4例;51~69岁43例,死亡9例;>70岁21倒,死亡3例。入院时或术前血压<20/12kPa(150/90mmHg)18例,死亡1例;20~24/12~12.2kPa(150~180/90~95mmHg)22例,死亡3例;>24/12.2kPa(180/95mmHg)52例,死亡12例。血肿量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短期和长期预后关系。方法:84例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塞,如患者cTNT<0.1ng/ml则进入实验1组,cTNT≥0.1ng/ml分入2组,分别于入院后6及12h采血测cTNT。结果:46例(55%)患者cTNT≥0.1ng/ml。32例(38%)在随访期间死亡。2组患者既往有冠心病史的占72%,1组占50%,(P=0.04),2组患者年龄较1组大,(平均68岁vs61岁;P=0.021),1组患者3年存活率76%,2组患者3年死亡率29%。结论:cTNT≥0.1ng/ml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长期生存率低有关,是愈后差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每年约有50万人因患急性心肌梗塞(AMI)而住院,住院死亡率第一年约为10%,第二年为5%,以后每年约为3~4%。主要死亡危险是在住院后的6个月内,其中,1小时内猝死与非猝死几乎相等。作者将危险因素分为四大类:由心脏整体泵衰竭反映的心肌损害程度;由局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缺血所造成的可变性心肌  相似文献   

18.
卢会仪 《广东医学》1989,10(4):44-46
猝死(SD)是指意外突然发生的死亡。在西方20~64岁人群,心脏性猝死(SCD)发生率为19~159/10万/年人,女性约2~35/10万/年人,即每周每百万人中约30人死于SCD,是主要死亡原因。大部分死者有明显冠心病(CHD),少数病例尸检发现急性心肌梗塞(AMI)或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在发展中国家,SCD的发生率比较低,但在北京,每周每百万人中亦有1.5人患病,大多数伴有CHD。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了一种对化学品进行经口和经皮急性毒性评价的新方法。其特点是动物使用量少,每个剂量组、每种性别仅需3只大鼠或小鼠。首先以2000mg/kg的剂量投药,仔细观察体征,以得到相应的中毒体征发生率与死亡率。如果没有动物死亡,则停止试验,如果有动物死亡,再分别以200mg/kg和20mg/kg的剂量进行试验。从而得出LD_(50)值的范围(LD_(50)>20mg/kg;LD_(50)在20~200mg/kg之间等)。对多种化学品试验的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得到的LD_(50)与文献中报道的值非常一致,且两个不同实验室进行同一试验的结果差别极小。另外,作者用经典方法测定LD_(50)试验得到的数据显示,LD_(50)大约为MNLD(最大无死亡剂量)的2~2.5倍,即如果以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的规范治疗方法及最佳治疗时机,总结临床治疗体会,为今后的急性心肌梗塞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现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4年9月接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这60例患者进行统计,按照性别、年龄、就诊时机、家族病史及心血管疾病病史等基本信息进行划分,在对患者就诊时的临床症状进行仔细观察基础上,迅速做出诊断,并及时采取合理治疗措施。结果在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痊愈患者有18例(30%),好转30例(50%),无效12例(20%),总有效率80%。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经过合理规范的治疗,所有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对心肌梗塞患者进行溶栓和抗凝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痊愈率,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