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 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5例临床类风湿性关节炎确诊病例的寰枢关节CT图像,并利用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 PR)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进行CT图像的三维后处理,分析寰枢关节骨质、关节间隙、是否半脱位及方向等CT表现。结果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主要CT表现为骨质稀疏(6/15),骨质破坏(9/15),关节间隙的变窄或增宽;半脱位7例,其中前半脱位3例,侧方半脱位2例,前后脱位伴侧方脱位2例;2例出现颅底凹陷伴神经病变和椎动脉供血不足,4例因寰枢关节前半脱位引起椎管狭窄,造成脊髓压迫。结论 CT及三维后处理技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寰枢关节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2.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比较常见,由于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尚不足,有可能漏诊而造成严重后果.复习近期文献,对其解剖学基础、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创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寰枢椎创伤应用64层螺旋CT重建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普通X线平片对比。结果:43例中,X线平片显示枢椎骨折19处、脱位14例(单纯脱位9例),未显示寰椎骨折;MSCT共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30处)、脱位18例(单纯脱位11例):其中MPR显示寰枢椎骨折35处、脱位16例,VRT显示寰枢椎骨折32处、脱位18例。X线和MSCT两种方法对检出寰枢椎骨折阳性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χ2=14.06,P〈0.01)。结论:MSCT重建图像与普通X线平片相比,在寰枢椎创伤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对X线平片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量正常人群枢椎的形态几何学数据,为寰枢椎失稳的临床评价及治疗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8~70岁寰枢椎正常的志愿者193例,采用MPR重建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及不同角度斜面图像,观察枢椎形态及几何学特征,并进一步测量分析。结果:枢椎齿状突后倾角为13.5°±3.7°,左侧椎弓根高度为(0.71±0.12)cm,宽度为(0.45±0.09)cm;右侧椎弓根高度为(0.72±0.11)cm,宽度为(0.43±0.10)cm。左侧上倾角、内斜角的标准角和安全角分别为:23.4°±6.3°、40.6°±3.4°和12.4°±3.2°;右侧上倾角、内斜角的标准角和安全角分别为:24.8°±5.3°、41.9°±4.8°和12.0°±2.7°;其径值在性别、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PR能准确、直观显示枢椎形态及几何学特征,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对枢椎手术的实际操作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螺旋CT三维(CT3D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患者的三维影像特点及诊断结果。并比较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显乐寰枢关节结构及病变的优缺点。结果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69例,诊断符合率100%,其中,旋转脱位37例,后脱位18例,前脱位14例,脱位合并骨折10例,显示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错位69例,寰齿间隙增宽36例及齿突侧距不对称31例,并骨折29例?与MPR或MIP比较,VR与SSD法三维图像显示征象最直观清楚。结论CT3D重建能直观显示脱位的各种征象,准确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类型及脱位程度,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CT三维重组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比较寰枢关节的影像检查方法及技术,评价CT三维重组(CT3D)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 实验研究寰枢关节骨标本1套,模拟出寰枢关节正常及脱位的模型,进行X线、常规CT及CT3D检查。前瞻性分析影像学特点及诊断准确率。临床患者87例进行中立位CT3D检查,其中28例加行左、右旋转位。分析CT3D显示脱位征象的特点及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CT3D能清楚、直观的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各种征象,诊断准确率达100%。表面阴影法(SSD)CT3D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最清楚,寰椎下关节面错位程度测量值与标本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7例患者中诊断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72例,其中旋转型脱位52例,前脱位13例,后脱位7例。中立位显示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72例,旋转位显示为旋转固定8例,旋转不对称15例。结论 CT3D能显示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各种征象,特别是寰枢外侧关节面错位。其中SSD法3D较X线、常规CT的诊断准确率高,具有成为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金标准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CT三维重组在寰枢椎半脱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寰枢椎半脱位是斜颈常见原因之一,临床根据头颈部固定性偏斜,颈部疼痛,结合常规X线摄片来确诊.近年来,螺旋CT的出现为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尤其是多平面重组法(multiplanar reformatting,MPR)和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这两种方法已成为诊断寰枢椎半脱位的金标准[1].  相似文献   

8.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及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颈椎X线与多层螺旋CT扫描在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中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4例临床疑诊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检查资料,X线常规检查73例,〈7岁组32例,≥7岁组41例;多层螺旋CT检查121例,〈7岁组63例,≥7岁组58例。比较两组的诊断阳性率。结果:73例常规X线检查,诊断24例(阳性率32.88%),其中〈7岁组8例(阳性率25%),≥7岁组16例(阳性率39.02%);121例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58例(阳性率47.93%),其中〈7岁组29例(阳性率46.03%),≥7岁组29例(阳性率50%)。〈7岁学龄前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有明显统计学差意,(P〈0.05);≥7岁学龄儿童组,X线与CT的阳性率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7岁学龄前儿童,多层螺旋CT对环枢椎半脱位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7岁儿童可依据临床要求选择常规X线或CT检查。  相似文献   

9.
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SSD,MPR,VR),平扫层厚2.5mm或5.0mm,重建层厚0.625mm或1.25mm,其中22例患者行普通X线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33例患者中,单纯横韧带损伤1例,寰椎骨折5例,寰枢关节脱位8例,枢椎骨折19例,多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平片漏诊率为22.7%(5/22),轴位图像漏诊率为6.1%(2/33),结合三维后处理漏诊率为0%,MR能清晰显示脊髓损伤情况。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椎损伤的首选方法,结合MR可以进一步了解脊髓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病 (AAOA)的影像学表现及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 对 164例主要接受头颅CT检查病人的寰枢 (AA)关节行CT扫描 ,部分加摄X线张口位片。结果 AAOA的影像表现为关节间隙变窄、骨赘及关节周围钙化。AA外侧关节退变与枕颈区痛有相关性。结论 CT较X线能更好地显示AAOA的病理改变 ,对于有单侧枕颈区痛的 5 0岁以上患者 ,应考虑是否有AA外侧关节骨关节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寰枢椎转移瘤和脊索瘤影像学特征以提高对寰枢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搜集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为寰枢椎转移瘤(40例)和脊索瘤(29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二者在年龄、发生节段及影像学征象上的差异,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neyU检验,分类变量采用x2检验,P <0.0...  相似文献   

12.
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对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临床及CT检查资料.扫描范围包括C1~33个完整椎体及附件,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法(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表面遮盖法(surface shaded display, SSD) 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法.结果 50例均出现寰椎侧相移位,其中4例合并寰椎前后相移位,28例合并寰椎旋转.MPR、SSD、MIP 三维重建及横断面图像对寰枢关节半脱位不同征象的显示情况及显示率不同.结论 螺旋CT三维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寰枢关节半脱位时,应以横断面扫描图像为依据,同时结合MPR、MIP、SSD等多种后处理方法全方位观察,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区骨血管分解、融合、透亮及伪彩三维成像(SFOF-VR)的技术方法,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从头颈部三维CT血管成像检查者中选择35例,其中包括未见异常(6例)、变异及病变者(29例)的影像资料.利用其原始资料,首先进行常规VR成像,然后进行SFOF-VR成像.比较SFOF-VR、VR三维图像的特点,显示解剖结构及诊断其变异或病变情况,并进行x2精确概率法统计学分析.结果 35例研究对象包括6例未发现异常,16例寰椎或椎动脉变异,6例椎动脉病变,7例寰枢关节骨折或脱位,均获得满意的SFOF-VR图像.SFOF-VR图像实现单独或联合显示寰椎、枢椎、椎动脉等结构,并任意切割、伪彩及三维解剖测量,较VR图像清楚、直观,显示解剖、变异及病变全面、准确.35例SFOF-VR图像显示空间结构、遮挡结构、空间测量、变异和病变及图像边缘分级优、良、一般、差分别为25、7、3、0,31、3、1、0,26、3、6、0,23、7、5、0,0、10、20、5例;VR图像相应分别为2、5、24、4,0、2、8、25,0、7、25、3,5、6、23、1,29、4、2、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依次分别为40.259、61.444、42.245、24.220、51.299,P值均<0.01).结论 SFOF-VR三维成像是一种新的图像处理技术,能很好显示寰枢关节区骨、血管结构并为影像诊断、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寰枢椎解剖结构复杂,常规X线平片只能拍摄张口正位和侧位片,且有重叠投影的干扰,常常难以满意显示其解剖结构,是明确诊断的难点。普通CT只能做横断位成像和粗糙的二维重建,对于骨折线与扫描线平行的小骨折或解剖结构复杂的细微骨折仍可漏诊或显示不满意,并可能出现假阴性情况。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主要为MPR、SVR技术)的运用,成功地弥补了X线摄片及普通CT扫描的缺陷,现已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5.
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的多层螺旋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齿突侧块间隙(LADI)的影像特征及其在寰枢关节病变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240名无寰枢关节病变的健康志愿者和32例临床确诊的寰枢关节脱位或半脱位患者分别行中立位和左右旋转功能位CT扫描,观察其LADI的影像表现,并对左右LADI和双侧齿突侧块间距差(VBLADI)进行测量和对照分析.正常对照组各年龄男女组间双侧LADI不对称阳性率比较用x2检验,正常对照组VBLADI与寰枢椎旋转功能相关性的判定用Pearson双侧检验,正常对照组与病变组比较用四格表精确检验法.结果 (1)正常对照组:240名志愿者双侧LADI不对称的发生率为85.00%(204/240);<15岁年龄组60名,|VBLADI|中位数为0.850 mm,95%百分位数(P95%)=2.450 mm,>2.450 mm 者2名;≥15岁年龄组180名,|VBLADI|中位数0.700 mm,P95%=2.051 mm,>2.051 mm 者10名.VBLADI(-2.146~2.114 mm,中位数0.000 mm)与寰枢椎相对左旋角度(LA:22.949°~44.649°,中位数34.500°)、右旋角度(RA:25.284°~45.334°,中位数35.300°)、左右旋角度差(VLRA:-11.643°~8.623°,中位数0.000°)没有相关性(r=-0.030、-0.005、0.026,P值均>0.05).(2)病例组:32例患者中,<15岁者25例,≥15岁者7例.寰枢关节侧方半脱位(AALSD)17例,其中<15岁者16例,|VBLADI|中位数为3.350 mm,>2.450 mm者14例,≥15岁者1例|VBLADI|≥2.051 mm.寰枢关节旋转脱位(AARD)7例,其中4例<15岁者|VBLADI|均<2.450 mm,中位数为1.200 mm,3例≥15岁者| VBLADI |均<2.051 mm,7例AARD均显示一侧LADI呈伞形.寰枢关节复合脱位(AACD)8例,其中5例<15岁者>2.450 mm者4例,成人3例| VBLADI |均≥2.051 mm.AALSD组和AACD组|VBLADI|≥P95%者多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ARD组与正常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8).结论 双侧LADI不对称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能是一种病理状态,应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影像征象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6.
寰齿关节退行性变的CT表现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描述寰齿(AO)关节退行性变的CT表现,统计其临床发病率,探讨AO关节退行性变与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利用薄层CT扫描对317例接受头颅及下位颈椎CT检查病人的AO关节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双盲法阅片,主要观察内容:骨质增生性改变,关节间隙的改变,横韧带的改变,记录阳性病人的相关临床症状。结果AO关节退变的CT表现主要包括:骨赘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横韧带钙化及关节内真空现象。40岁以上的人群中,AO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逐渐升高(P<0.001)。结论AO关节退变在中老人中并不少见,CT可以较好地显示其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的16层螺旋CT资料。结果:33例寰枢椎损伤中12例为多处骨折,4例单纯性寰枢关节半脱位,C1骨折13例共17处,C2骨折16例24处,C2齿状突Ⅱ型骨折致寰枢椎脱位6例。轴位CT、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T)显示单纯性寰枢椎关节脱位3、4、4、4处以及C1骨折17、16、17、16处以及C2骨折22、24、24、19处以及齿状突Ⅱ型骨折致寰枢椎脱位5、6、6、6处。结论:16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骨折及脱位情况,可作为寰枢椎损伤检查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诊断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研究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CT表现并探索其诊断价值。方法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患者行CT扫描 ,9例同时行平片侧位或张口位检查 ;6例正常人行功能性CT扫描。结果  3 6例寰枢关节旋转脱位CT均可清晰显示寰枢椎间固定角度及寰椎移位、寰枢椎骨折、骨性椎管的形态及周围病变等。平片不能显示寰枢椎之间的旋转情况。正常人寰枢关节可向左右旋转 3 3°~60°。结论 CT可以清晰显示寰枢椎之间旋转情况 ,而寰枢之间旋转固定是诊断寰枢关节旋转脱位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寰枢椎转移瘤和骨髓瘤的影像学特征,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寰枢椎转移瘤40例和骨髓瘤11例患者的临床及CT、MRI图像,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及影像学征象的差异.以寰枢椎转移瘤和骨髓瘤作为因变量,年龄及影像学评估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决策树分析.结果 转移瘤和骨髓瘤组患者年...  相似文献   

20.
寰枢椎脱位是较为常见的上颈部创伤,若不及时诊断治疗常进行性加重,压迫颈髓危及生命。日常工作中常因对寰枢椎旋转脱位影像特征认识不足而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鉴于此,从齿突距寰椎两侧块间距(寰齿间距),双寰椎侧块冠状面形态、大小,双侧寰枢椎侧块间隙,双侧侧块上下关节面关系及齿突距寰椎前结节间距(寰齿前间隙)等5方面分析寰枢椎相对关系,准确认识寰枢椎正常中立静止状态、相对水平移动、正常旋转时X线及CT表现,以及寰枢椎各类型脱位时X线及CT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