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腮腺肿瘤手术34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8例,术后并发涎漏2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6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术后2年复发2例。结论腮腺肿瘤以良性肿瘤为主,良性肿瘤的治疗行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解剖面神经的腮腺次全切除术;腮腺恶性肿瘤在未侵及面神经时行保留面神经的全腮腺切除术,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厚刚  何广  孙玮  欧乐豹 《吉林医学》2012,33(17):3694-3695
目的:探讨腮腺区肿瘤发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手术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腮腺区肿瘤手术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解剖面神经下腮腺浅叶及肿瘤切除术27例,术后并发涎漏1例,暂时性面瘫3例;解剖面神经下腮腺全叶及肿瘤切除术5例,并发颊支永久性面瘫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例,术后2年复发1例。结论:腮腺区肿瘤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效果好,术后辅以放疗,同时应注重快速冷冻切片病检在手术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发生面瘫的原因及关系,以指导临床减少面瘫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根据肿瘤大小行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结果: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腮腺良性肿瘤术后复发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方式与肿瘤复发的关系和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我科1998年至2002年手术治疗腮腺良性肿瘤48例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全部患者术后肿瘤复发1例,出现暂时性不完全性面神经瘫痪5例,腮腺漏5例,Frey’s综合征4例。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腮腺区域切除术或浅叶切除术或全腮腺切除术,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可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减少肿瘤复发和避免永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5.
腮腺肿瘤8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新华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7,17(3):417-417,419
腮腺肿瘤85例中良性肿瘤61例,采用浅叶切除加解剖面神经46例,腮腺全切除解剖面神经9例,脂肪瘤4例,血管瘤2例行单纯切除。恶性肿瘤24例,肿瘤切除、保留面神经10例,肿瘤和面神经均切除14例,手术并发暂时性面瘫9例,永久性面瘫4例,碘油造影、B超、CT检查对区分腮腺肿瘤、良恶性有帮助,术后放疗或化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罗洪 《中外医疗》2011,30(20):7+9-7,9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2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腮腺浅叶肿瘤中,60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0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结果:2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 %(12/60),5.0 %(6/30),涎痿率接近...  相似文献   

7.
腮腺良性肿瘤5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1987~1997年55例腮腺良性肿瘤手术病人进行随访资料分析。手术方法:(1)局部肿瘤切除20例,(2)腮腺浅叶切除28例,(3)全腮腺切除7例,(4)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35例。结果:肿瘤复发8例(145%),术后可恢复面瘫6例(109%),不能恢复面瘫2例(36%),腮腺瘘4例(73%),Frey综合征4例(73%)。结论:腮腺良性肿瘤应施行腮腺浅叶切除或全腮腺切除,术中解剖和保护面神经,可减少肿瘤复发和持久性面瘫  相似文献   

8.
50例腮腺肿瘤,均行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单纯肿瘤切除术;腮腺浅叶切除+肿瘤切除术;腮腺全切术(保留面神经);腮腺全切术+面神经吻合术;腮腺全切术(保留面神经)+冷冻术.32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对18例恶性肿瘤患者年龄较大者,尤其出现面瘫症状或皮肤有破溃的患者,做腮腺全切,不保留面神经同时做扩大根治术.对年纪较轻患者考虑根治肿瘤同时尽量保留面神经.凡采用腮腺全切+扩大根治,同时给以冷冻、化疗或放疗措施者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三种不同术式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进行比较。方法选2004年1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8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随机分成三组,分别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及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对患者进行2~5年的随访,记录肿瘤复发、面瘫、Frey综合征和涎瘘以及面部凹陷畸形的程度,将三组病例进行比较研究,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三组病例复发率及涎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面部凹陷畸形及Frey综合症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最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最高。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是区域性切除术组和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组明显优于解剖面神经腮腺浅叶切除术组。结论腮腺区域性切除术同期行胸锁乳突肌瓣转移术,Frey综合症及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低,美观效果好,可作为腮腺后下极肿瘤及界限清楚、直径小于1.5 cm的耳前区腮腺浅叶肿瘤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53-45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腮腺包块患者行腮腺包块及浅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的方法解剖面神经,游离腮腺浅叶并切除,分析手术效果。结果:50例患者术中均经主干游离面神经,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面瘫症状,3月内均完全恢复,1例患者出现腮腺瘘,3周后恢复,无耳垂麻木、面部畸形等并发症,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分支的方法解剖标志清晰、解剖路径顺畅、切除腮腺包块彻底,是一种较好的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总结1999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的5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临床资料,在45例肿瘤直径小于4cm且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的患者中,27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18例行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另外2例肿瘤直径大于4cm和3例肿瘤生长在腮腺深叶的患者行全腮腺切除术,观察手术方式与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肿瘤复发。腮腺浅叶切除27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3例,Frey综合征3例;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18例并发术侧暂时性面瘫2例,Frey综合征5例;5例全腮腺切除患者均出现Frey综合征。结论对于生长在腮腺浅叶内直径小于4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浅叶切除术或腮腺浅叶切除+部分深叶切除术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区域性切除术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3月入住本院的70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首发患者(肿瘤直径均≤3 cm),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采用区域性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2年,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切口长度、平均术中出血量、解剖面神经分支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暂时性面瘫、面部畸形、涎液潴留、耳垂麻木、Frey综合征和口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区域性切除术用于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腮腺浅叶部分切除与全切术治疗浅叶良性肿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林  陈哲  徐艳红  李文 《四川医学》2010,31(2):192-193
目的研究保留部分腮腺浅叶腺体与腮腺浅叶全切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2008年117例腮腺浅叶肿瘤中,79例行肿瘤及部分浅叶腺体切除面神经解剖术,38例行肿瘤及全部浅叶切除。比较术后涎痿,面瘫及复发情况。随访1—5年。结果两种手术方式复发率分别为6.3%(5/79),5.3%(2/38),涎瘘率接近,术后1~12周面瘫率及恢复率类似。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对腮腺浅叶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关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腮腺肿瘤在颌面部大涎腺中发病率最高,良性肿瘤约占80%,而其中80%发生有腮腺浅叶。保存面神经的腮腺浅叶切除是目前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也与术者手术的熟练程序、技巧及肿瘤的部位、大小和不同的解剖方式有关。本文通过对34例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切除探讨从面神经不同分支解剖时出现面瘫可能性的大小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阎学军 《当代医学》2009,15(32):87-88
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尤以腮腺多形性腺瘤为多,且多位于面神经浅面和腮腺后下极,治疗颇为繁复。腮腺多形性腺瘤的治疗为手术切除,以往的手术方式经历了二个阶段,单纯肿瘤剜除术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术。单纯肿瘤剜除术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高达40%以上。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或全腮腺切除的标准术式,同时结扎并切除腮腺导管,虽然术后复发率下降(低为3%~5%),但手术范围大,术后并发症多。80年代后期以来,区域性切除术被采用到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治疗中来,取得了与浅叶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并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及味觉出汗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腮腺良性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及其并发症.方法 收集我院2007-2011年间83例腮腺良性肿瘤患者,行腮腺部分切除术21例,腮腺浅叶切除术43例,全腮腺切除术19例,随访1~4年,分析其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结果 在本组病例中,均无肿瘤复发及永久性面瘫;在腮腺部分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14.3% (3/21),Frey综合征为4.8% (1/21).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暂时性面瘫为39.5% (17/43),涎瘘为14% (6/43),Frey综合征为16.3% (7/43).在全腮腺切除术中,出现暂时性面瘫发生率为52.6% (10/19),涎瘘为10.5% (2/19),Frey综合征为15.7% (3/19).结论 腮腺部分切除术并发症少,但有严格的手术适应证,腮腺浅叶切除术手术疗效肯定,但并发症较多,术中尽量保护面神经,保留腮腺导管、耳大神经.全腮腺切除术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最高.三种术式均有严格的适应证,不同部位的腮腺肿瘤应采用不同的手术切除方式,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曾钟杰  吴波  毕丹 《重庆医学》2012,41(28):2947-2948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治疗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该院耳鼻喉科收治的50例腮腺浅叶多形性腺瘤(直径大于2.0cm)患者均采用腮腺腺体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式治疗,术后疗效分析。结果对50例患者均采用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术后均无永久性面瘫发生,涎瘘3例,无复发病例。结论腮腺浅叶切除加面神经解剖术为腮腺浅叶良性肿瘤的标准术式,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李志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5):143-144
目的 通过分析50例行腮腺切除术的腮腺肿瘤患者,探讨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对50例患者分别从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的部位及大小、解剖面神经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行腮腺浅叶及区域性切除术较腮腺全切除术造成面神经损伤的机率低,肿瘤直径大于4cm的患者面瘫的发生率较高,从面神经颧支解剖较下颌缘支及颊支的发生率低。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腮腺肿瘤病理类型与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1~ 2 0 0 0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腮腺肿瘤 10 2例临床资料。结果 良性肿瘤保留面神经 ,行区域性切除术 ,81例无复发 ;恶性肿瘤未侵犯面神经 ,行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切除 ,侵犯面神经时应牺牲面神经 ,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2 1例中 4例复发 ,2例死亡。结论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应保留面神经功能 ,在正常组织内切除肿瘤 ;恶性肿瘤宜行根治术 ,术后放疗或化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及其与腮腺切除的范围,临床特点的关系。方法:对62例腮腺混合瘤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者手术治疗,神经损伤22例,占35.48%,其中腮腺区域性切除32例,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6.3%),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3例(9.4%),1个月后自行恢复。腮腺浅叶摘除20例中,术后即刻出现面神经颧支及颊支暂时性麻痹2例(10%),下颌缘支暂时性麻痹5例(25%)。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的10例,术后全部即刻出现面神经暂时性面瘫(100%),所有麻痹平均在1.5个月恢复。结论:面瘫的发生率与手术术式、瘤体与面神经的位置关系以及面神经的解剖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