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2.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04-2013年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陕西省2004-201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全省共报告食物中毒事件40起,中毒1 950人,病死率为0.36%.9月份发生食物中毒起数(9起)和发病人数(469)最多.季度分布主要是第三季度和第一季度.农村地区食物中毒起数、发病人数和病死率均高于城市,场所主要是学校集体食堂(8起)、农村自办酒席(7起)和家庭(5起).食物中毒致病因子主要是微生物类,中毒起数和发病人数分别占37.50%、53.03%.化学类中毒的病死率高(4.07%).中毒原因多为食物污染、变质和误食.结论 预防秋季、农村地区、细菌性的食物中毒是减少陕西省食物中毒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和探讨食物中毒原因,分析发生规律,为制定食物中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肇庆市2003—2006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23起,中毒300人,无死亡病例,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第二季度发生的起数最多占47.83%,中毒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占总起数的47.83%,中毒原因以微生物性中毒人数最多,共122人占40.67%。结论应采取加强集体食堂卫生监督、强化宣传培训工作、加强初级农产品安全监管等综合措施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东莞市食物中毒特征,为制定食物中毒防控策略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资料。结果共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1起,中毒人数301人,无死亡病例;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9月(15起,占71.43%),其中5-6月份为高峰期(9起,占42.86%)。事件主要为细菌性因素引起(13起,占61.90%),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6起);中毒食物主要为肉类(11起,占52.38%)及菜豆类(5起,占23.81%);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14起,占66.67%);检测细菌性污染样品的阳性检出率为40.88%(56/137),检测化学性污染的样品的阳性捡出率为71.43%(5/7);13起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中有4起来捡出病原菌。结论2009年东莞市食物中毒发生场所以企业食堂为主,主要发生在5-9月份,以肉类细菌性污染为主。应针对关键控制点重点管理,提高事件原因查明率,加大监管及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5.
2008-2009年云南省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云南省近年来食物中毒情况,以有效应对食物中毒的发生。方法应用流行病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对云南省2008-2009年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中毒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均增加,分别上升16.39%、20.41%、3.45%;病死率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中毒发生的高峰期是二、三季度。中毒原因,2009年,主要是植物性、细菌及其毒素性、真菌及其毒素性;2008年,主要是植物性、不明原因、细菌及其毒素。中毒场所,2009年家庭和家庭宴会最多,工地食堂次之;2008年家庭仍最多,学校与学校食堂次之。结论云南省食物中毒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中毒的主要原因是植物性和微生物性,中毒的主要场所是家庭、家庭宴会、工地食堂、学校与学校食堂等集体用餐场所。根据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能有效减少食物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山市1998~2004年食物中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中山市近年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进一步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山市1998~2004年食物中毒流行情况。结果中山市1998~2004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20起,中毒人数4 631人,年均发病率为49.27/10万。中毒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以第三季度发生的起数最高,占中毒总起数的43.4%,第二季度次之。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最多,共发生90起,占中毒总起数的75.0%。中毒原因以细菌性食物中毒最多,共发生69起,占中毒总起数的57.5%。中毒食品以肉与肉制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最多,共发生59起,占中毒总起数的49.2%。结论近年来中山市食物中毒的发生有上升的趋势,且中毒的致病因素有所变化,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加强卫生监督监测力度和宣传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发生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2006- 2010年厦门市湖里区食物中毒流行特征,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里区5年食物中毒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006-2010年湖里区共发生食物中毒38起,中毒人数515人,以第3季度发生率最高,查明原因的食物中毒以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62.5%),中毒多发生在配送供餐集体食堂.结论 ...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近年来,沈阳市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为掌握全市食物中毒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找到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我们对沈阳市2003~2006年食物中毒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甘肃省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甘肃省2004-2010年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学校食物中毒资料及学校食堂卫生现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甘肃省共报告学校突发食物中毒事件14起,发病886入,涉及学生5647名,发病率为15.69/10万.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以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多发生在夏秋季节,主要发生在中小学和幼托机构.结论 农村学校和幼儿园是突发食物中毒事件防范的重点.要切实加强学校食堂的管理和卫生监督,提高食堂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的食物中毒防治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5起,中毒人数759人,年均发病率为19.30/10万,病死率为0;中毒多发生在第2、3季度;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为主,占48.89%,其次是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占28.89%;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占35.56%,其次是饮食服务单位,占33.33%。结论清远市清城区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以有毒动植物为主,情节较为严重;加大食品卫生的宣传力度,加强工厂食堂的卫生管理,提高人们群众的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东莞市企石镇1994~2003年麻疹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东莞市企石镇麻疹流行特征 ,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1994~ 2 0 0 3年企石镇麻疹报告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0年共报告麻疹病例14 2例 ,总年均发病率为 18 0 4 / 10万。常住人口年均发病率为 7 75 / 10万 ,外来人口年均发病率为4 2 0 8/ 10万 ,外地人口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发病率 (P <0 0 1)。 1994~ 1998年麻疹病例主要以 15岁以下儿童为主 ,1999~ 2 0 0 3年主要以 15岁以上人群 (工厂员工 )发病为主 ,两个时段的 15岁以下儿童病例构成比分别为 6 5 5 6 % (5 9/ 90 )、4 4 2 3% (2 3/ 5 2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4~ 7月为发病高峰季节 ,占全年总病例数的 5 7 0 4 %。结论 本地常住人口的麻疹流行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外来人口中的散居儿童和工厂企业外来员工是发生麻疹的主要人群 ,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发生情况,了解食物中毒发生规律与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深圳市2006—2010年食物中毒的发生时间、发生场所、中毒原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深圳市2006—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185起,中毒人数1 875人,无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5-9月份,共发生133起,占总起数的71.89%;以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发生食物中毒最多,占总起数的80.00%;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因素,占总起数的74.05%。结论应加强食物中毒高发季节集体食堂和饮食服务单位的卫生监督检查,把食物中毒防治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微生物性食物中毒上,并加强食品安全饮食卫生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相似文献
13.
李廷栋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8):742-744
目的为了解兰州铁路局站、车供应主要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污染状况,为掌握污染来源,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铁路旅客发生食物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3—2006年每年在兰州铁路局辖区车站超市、站台售货车(亭)、列车售货车、餐车采集样品进行致病菌的监测,采用国标方法对食品中大肠杆菌0157:H7、沙门菌及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茵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采集5类食品227份,检出致病菌4份,总检出率为1.76%,其中大肠杆菌0157:H7检出率0.44%(1/227)、沙门菌检出率1.32%(3/227)。另一类水产品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35.71%(10/28)。结论兰州铁路局管辖站车供应食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情况不容乐观,采集检测的5类主要食品均不同程度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掌握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提高其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9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报告的广州市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 结果 研究的14年间,广州市共报告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89起,原因查明率为94.38%,中毒人数2 692人,死亡11人。69.66%的事件发生在5—9月。75.28%的事件致病因素是细菌,副溶血弧菌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首要致病菌,63.64%的死亡病例归因植物性食物中毒,78.65%的事件中毒场所在集体食堂。事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为13.50 h(范围为:0~135.33 h)。首例病例发生时间到接报的中位数是0.60 d(范围为:0.04~5.69 d),r=0.601,P<0.01。 结论 加强食物中毒事件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尽早介入处置,加强针对性的宣传,落实重点场所防控督导巡查,将有助于减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和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厚街镇梅毒疫情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4年厚街镇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年全镇共报告梅毒1 17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4.84/10万,最高为2011年(54.12/10万),最低为2009年(37.20/10万),各年份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19,P<0.01)。报告病例以流动人口为主,占78.36%,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居多,占68.40%,报告病例主要为20~49岁青壮年,占68.91%,男女比例为1.03∶1,职业分布以工人为最多,占35.26%,时间分布以5月和3月发病例数较多,分别占11.33%和10.76%,区域分布呈中部社区发病例数较多,周边社区较少的情形。结论 厚街镇梅毒处于较高发病率水平,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重点加强流动人口及工厂员工的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提倡安全性行为,增强人们主动筛查、主动防治的意识,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全国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分析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了解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2003~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为制订消除麻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麻疹病例年龄构成和年龄别发病率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国2003~2006年麻疹主要发生在小年龄组儿童中,但与2003、2004年相比,2005、2006年<15岁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从近85%降至70%左右;<8月龄和8~11月龄儿童麻疹病例构成比超过10%。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麻疹病例具有不同年龄构成模式,2006年<15岁麻疹病例构成比<50%的4个省,50%~69%的11个省,≥70%的16个省。2006年≤2岁儿童麻疹发病率大幅度上升,<1岁儿童发病率>150/10万,25~30岁人群出现麻疹发病高峰。结论全国2005、2006年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1岁和≥15岁人群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做好2~7岁儿童第2剂次MV接种,建立和完善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适时在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中开展MV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在低流行状态下如何有效开展麻风病防治工作。方法 根据2003-2012年南通市麻风病的发现率,对新发现病例的性别、确诊时年龄、病期、发现方式、型比、传染来源和畸残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在原高流行地区,平均发现年龄为57.15岁,MB型比为70%,平均延迟期为22.75月,传染途径不明的占95%,皮肤科就诊发现的占65%。结论 南通市麻风病处于低流行状态,必须加大原麻风高流行区的麻风防治力度,保持麻防工作的持续性,充分发挥麻风防治三级网络作用,加强麻风防治技术培训,加大群众麻风防治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大线索调查、密切接触者筛查、家属健康检查的工作力度,使发现方式由“被动发现”向“主动发现”逐渐转变,从而尽早发现病人,治疗病人,减少传播,降低畸残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2年水痘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水痘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2年水痘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2006-2012年共报告水痘110 76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4.10/10万。冬春季高发,3-6月、12月-次年1月为高发月份;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15岁儿童高发,发病率为556.90/10万;职业以学生为主。中小学和托幼机构是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高发场所。结论广州市水痘发病率高,疾病负担严重。建议将水痘纳入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连云港市水痘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水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2006-2018年水痘疫情资料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6-2018年全市共报告水痘病例13509例,年均发病率22.64/10万;发病高峰位于5~7月,11~12月至次年1月,分别占全部病例的30.66%、36.35%。0~14岁年龄组为历年高发人群,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78.16%。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1.46[DK]∶1。职业以学生为主,占48.67%;幼托儿童其次19.80%;散居儿童18.44%。共发生37起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31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于小学,占83.78%;报告病例数928例,占水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病例数的82.49%。除7月、8月外,其余月份均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主要集中于4 月、5月、11月,分别报告6起(各占16.22%),暴发疫情高发年龄为6~14岁。2006-2018年水痘疫苗平均接种率为51.24%。结论 2006-2018年连云港市水痘发病呈阶梯上升趋势,高发人群为0~14岁儿童。水痘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今后应继续开展水痘监测;加强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宣传教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疫情;加大水痘防控健康知识宣传,提高民众主动接种水痘疫苗意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2006-2018年荆州市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病学特征,提出防控建议。方法 收集荆州市国家级流感监测哨点2006-2018年流感样病例(ILI)监测资料、2010-2018年病原学监测资料和暴发疫情资料并分析。结果 2006-2018年荆州市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ILI%)平均为1.94%;5岁以下ILI数占总数的62.45%。2010-2018年荆州市共分离检测流ILI标本14650例,阳性标本2008例,阳性率13.71%;ILI%与标本核酸阳性率高峰时间吻合,二者呈正相关(rs=0.50,P<0.05);全年出现冬春季3~10周和夏秋季30~37周两个流行高峰;分离毒株以季H3型(49.10%)和乙型为主(33.22%),各型别毒株交替成为优势毒株。报告流感暴发疫情68起,均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结论 2006-2018年荆州市流感疫情整体平稳,有明显冬春季和夏秋季高峰,5岁以下儿童和学校是流感防控的重点人群和重点场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