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岐四联活菌片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方法:12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小剂量红霉素5 mg·kg~-1d~-1,ivd,双岐四联活菌片0.5 g·kg·d~-1,po,连用7 d)和对照组(常规早产儿治疗)。比较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8.33%(23/60例),对照组为43.33%(26/60例),两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均早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及总胆红素水平则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肝功能、生化指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联合双歧四联活菌片治疗胎龄〉32周的早产儿,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及减轻早产儿黄疸。  相似文献   

2.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5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给药对早产儿胃肠蠕动的影响。方法将早产喂养不耐受患儿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予小剂量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1次/d,疗程5~7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治疗组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平均(8±4.1)d,对照组(15±5.5)d,(P〈0.01),治疗组每日体质量增长(22±3.4)g,对照组每日体质量增长(15±4.4)g,(P〈0.01)。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早产儿均给予保暖、静脉营养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红霉素5mg/(kg.d)静脉滴注7d。对两组患儿的生长发育与胃肠耐受、并发症进行监测。结果患儿体重开始恢复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住院时间、对喂养耐受情况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成熟和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改善喂养不耐受,减少喂养并发症,安全有效,适合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4.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出现喂养不耐受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行常规处理;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小剂量红霉素5--10 mg/(kg.d),分2次口服,用药至能耐受肠道营养1周。治疗后比较两组的喂养患儿耐受情况及体重增长情况。结果两组在残奶量、呕吐、胃潴留及腹胀消失、用药7 d体质量增加及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日龄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药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显著疗效,未见有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效果。方法将50例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注射小剂量红霉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儿进食奶量及体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呕吐症状消失所占比例及喂奶前胃潴留消失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能够显著改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症状和体征,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80例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方法将我科2000年2月至2011年2月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60例,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体位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中静脉点滴,浓度1mg/ml,每次维持1-2h,分1-2次给予,至患儿喂养耐受后2-3d,5-7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显效率40%,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23例,显效率10%,总有效率23.3%。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效果明显,且安全,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46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大剂量红霉素(12.5mg/kg)静脉滴注,1次/8h,疗程5~7d;对照组不使用胃肠动力调节药物。结果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达到全肠内喂养天数、恢复至出生体重天数、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较好,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内喂养,缩短住院时间,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云 《海峡药学》2009,21(11):141-143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索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120例,均常规护理,治疗原发疾病及静脉营养;观察组用红霉素3~5mg(kg·d)加入5%或10%葡萄糖溶液2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连用10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胃潴留消失快、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短、黄疸持续时间短、日体质量增长、住院天数少(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金双歧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对照组予红霉素治疗,每次5 mg/kg ,口服, q8 h,疗程5~7 d;实验组,金双歧联合红霉素治疗,红霉素用法同对照组,金双歧0.25 g, t.i.d.,口服,疗程5~7d。结果实验组患儿呕吐持续时间、腹胀持续时间、胃潴留持续时间、达到全肠道喂养时间和平均住院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双歧联合红霉素组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红霉素组;金双歧对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有辅助治疗作用,可以尽快缓解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症状,可以使患儿尽快达到全肠道喂养,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作用。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患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前两组患儿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及基础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静脉滴注红霉素3~5mg/(kg.d)。观察胃潴留量、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黄疸持续时间、每天大便次数、住院天数。结果治疗组用红霉素后住院天数减少,胃潴留消失时间缩短,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缩短,黄疸持续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用红霉素后每天大便次数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明显副作用。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以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动力,有利于促进喂养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及预防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5例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治疗组。实验组43例,男23例,女20例,日龄8~14d;对照组男23例,女19例,日龄8~14d,并除外消化道先天畸形的早产儿,均于出生后24h内入院,两组均给予保暖及相关早产儿对症治疗,其中实验组于生后第3d常规给予红霉素lOmg/(吨·d),1次/8h,共7d。结果①两组患儿的胎龄、日龄、出生体质量、性别比例及患有基础疾病的比例,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实验组住院天数(25.5±3.5)d,对照住院天数(25.1±3.4)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着性(P〉0.05);③实验组达到完全经肠道喂养时间为(18.4±2.8)d,对照组为(22.8±5.9)d,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实验组黄疸持续时间为(16.8±4.9)d,明显低于对照组(21.2±4.2)d,差异有显着性(P〈O.01);⑤实验组每天大便次数为(2.3±0.4)次,对照组为(2.8±0.6)次,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未出现药物相关性肝功能损害。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早产儿胃肠动力,其预防及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小剂量红霉素干预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宏英  刘晓红  王卫 《中国药师》2010,13(6):848-849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200例胎龄≤34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干预组给予红霉素剂量(2.5 mg·kg-1),用0.9%氯化钠溶液配成浓度为5 mg·ml-1溶液鼻饲q6h,对照组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鼻饲.通过24 h食管pH测定及喂养耐受情况评估,了解两组患儿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200例患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92.5%(185/200) 鼻饲红霉素治疗后,干预组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从94%(94/100)降至32%(32/100),对照组从91%(91/00)降至77%(77/100),DeMeester评分干预组从36.9±10.8降至16.8±56.4,对照组从34.3±11.1降至29.0±1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干预组达到出生体重及喂奶量120 ml·kg-1·d-1的天数都比对照组平均提前4 d(P〈0.01),静脉营养天数及胃储留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鼻饲小剂量红霉素可以降低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建议尽早建立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药实践》2013,(10):793-795
目的:探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胎龄3035周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间断胃肠道喂养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组静脉点滴小剂量红霉素7 d。记录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道喂养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红霉素静脉点滴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且价格低廉,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喂养不耐受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03年2月~2010年6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122例VLBWI患儿,随机分双岐菌组83例和红霉素组39例;两组均予静脉营养及早产儿配方奶喂哺,双岐菌组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0.5支/次,1天3次,红霉素组加用小剂量红霉素5mg.kg-1,口服,1天1次;均观察21d;观察两组总体疗效,每日体质量、呕吐情况、腹围、胃潴留量、症状消退时间、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体重增长时间、至出生体重时间、住院时间、出生21d体重。结果双岐菌组和红霉素组总体疗效无差异(P〉0.05);双岐菌组的症状消退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静脉营养时间较红霉素组长,而体重增长快即体重增长时间、至出生体重时间短,出生21d体重大(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和红霉素治疗VLBWI喂养不耐受均可取得明显的疗效,红霉素组症状消退快,可提前达到足量喂养,缩短静脉营养时间,双岐菌组可更好的促进患儿消化功能的恢复和体重增加。因此,我们认为VLBWI喂养不耐受首选益生菌生物制剂治疗,如果效果差可考虑改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2年6月入住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NICU病房42例诊断为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儿均以常规护理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5 mg.kg-1.d-1,疗程7~10 d。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症状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日龄及住院天数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可促进胃肠动力,提高喂养耐受性,较早恢复至出生体重,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营养性吸吮对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出生的9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早产儿配方奶粉以及静脉营养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非营养吸吮,观察两组早产儿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结果:观察组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为(7.9±.8)d,肠道营养达到418.4kJ/(kg·d)的时间为(11.6±.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2.2±.9)d和(14.8±.8)d(P均〈0.05);观察组喂养不耐受发生率(13.33%)低于对照组(31.11%)(P〈0.05);gL察组摄入奶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且残奶量、呕吐和腹胀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营养性吸吮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营养以及喂养不耐受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出生后出现喂养不耐受的6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保暖,抗感染,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静脉营养,插胃管并用生理盐水洗胃,以预防咽下综合征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施加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并观察干预效果。结果干预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残奶量减少,腹胀消退,达到完全经胃肠喂养418.4KJ/(kg·d)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护理干预较好地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尽快诱导肠胃功能成熟,缩短住院天数,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1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多潘立酮[0.1-0.3mg/(kg·次)]与左旋甲状腺素[3-5mg/(kg·d)],观察比较两组早产儿发生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奶量增加、残余奶量、增至出生体重时间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留置胃管时间、体重开始增长时间、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早期采取微量喂养、渐进式加奶配合甲状腺素与多潘立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非营养性吸吮(NNS)联合小剂量红霉素对早期预防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选择住院喂养不耐受早产儿7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保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和对症治疗,鼻胃管喂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红霉素3~5mg/kg·d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0ml中静脉滴注,同时在每次喂养前15min给予吸吮未开孔橡皮奶头10min,对吸吮力欠佳者用橡皮奶头缓慢、辐轻地来回刺激口腔,或用手指轻轻刺激口角、口唇,诱发吸吮反射出现。两组疗程均为5—7d。结果治疗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病程、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体质量增长相近(P〉0.05)。治组患儿用药前后肝功能无变化。结论非营养性吸吮纪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新生儿喂养不耐受能提高肠道喂养的成功率,避免完全静脉营养的弊端,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