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评价经阴囊小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1例小儿腹股沟斜疝采用阴囊微小切口(观察组)手术,同时选择经腹股沟管外环口体表投影处小横切口(对照组)手术98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阴囊血肿、切口愈合、术后复发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中出血、术后精索内小血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囊小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寻找疝囊时更直接,更易操作,且切口隐蔽,术后出血、精索内小血肿发生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环处缝合腹膜关闭远端疝囊在成人男性腹股沟斜疝腔镜手术中的可行性,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阐述部分手术操作细节。方法 对我院普外科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2年收治的成人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Ⅲ型以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入组病例均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斜疝无张力修补术,并采取内环处缝合腹膜关闭远端疝囊的手术操作。记录所有病例围术期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血肿血清肿、精索鞘膜积液发生情况、术后疼痛评分及随访复发率等。结果 顺利完成手术共192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120 min;所有患者术中出血量少,术后伤口疼痛轻,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3 h;住院期间及随访均未发现血肿、血清肿,未发现精索鞘膜积液,未见复发;1例慢性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结论 在成人男性腹股沟斜疝腔镜手术下行内环处缝合腹膜关闭远端疝囊是安全可行的,不仅能有效减少术后血肿、血清肿及其他并发症,而且不增加精索鞘膜积液的发生率,适合多数成人男性腹股沟斜疝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在施行腹股沟斜疝手术时,常常由于寻找疝囊困难,延长了手术操作时间,同时亦增加了术中副损伤和患者的痛苦。我们采用了如下方法,为术中寻找疝囊节省了时间,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方法:患者仰卧,常法消毒铺巾。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剪开腹外斜肌腱膜,钝性分离提睾肌。术者用左手食指,将患侧睾丸经阴囊顶向切口,在食指掌侧托起睾丸或精索内前方处,钝性分离即能找出疝囊。然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术式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本组对26例腹股沟斜疝,常规切口,游离精索完整高位游离疝囊达内环口,不高位结扎疝囊,而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由聚丙烯网做成的PerFix充填物,置入内翻的疝囊形成的腹膜前袋状腔,并无张力固定,然后将带圆形开口的平片置于精索后,腹横筋膜前,档在真疝位置,平片无须与腹股沟管后壁缝合,结果: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股沟斜切口入路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研究组采用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比较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结论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创伤小,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总结士兵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纠误挽治体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基层医疗单位误诊为慢性阑尾炎、精索静脉曲张、精索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及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疾病的35例不明原因腹股沟区疼痛患者,通过B超检查及疝囊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疝修补手术治疗.结果:35例均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其中右侧19例,左侧14例,双侧2例.确诊后33例即行手术治疗证实,无阴性探查者,无一例假阳性;另2例分别于诊断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腹股沟区包块方行手术.术后随访1~2年,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不明原因腹股沟区疼痛的士兵,对症治疗无好转时,应及时行B超检查筛选是否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高度怀疑但B超未能明确诊断者.可通过疝囊造影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宜采取疝修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周正  江滨  万兵 《东南国防医药》2003,5(2):121-121
我院外科自1998年起应用剥离的远端疝囊壁作为修补片,对37例各种类型疝患者行加强修补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37例疝患者男性36例,女性1例;年龄38~59岁15例,60~84岁22例。疝类型:腹股沟斜疝33例,其中巨大腹股沟斜疝6例,嵌顿性斜疝3例,复发性斜疝8例(1次疝修补后复发6例,2次疝修补术后复发2例);直疝1例,腹壁切口疝3例。1.2 手术方法1.2.1 取材 疝孔较大者疝囊一般也大,在常规剥离远端疝囊时,设计多保留一部分远端疝囊壁片组织,疝囊较大者不必完整剥离进入阴囊部位的远端疝囊,以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以及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外一科在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小儿腹股沟斜患者40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观察组的200例小儿腹股沟斜患者采取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记录并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疼痛持续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排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  相似文献   

9.
基层士兵隐匿性腹股沟斜疝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士兵隐匿性腹股沟斜疝纠误挽治体会,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基层医疗单位误诊为慢性阑尾炎、精索静脉曲张、精索炎、附睾炎、前列腺炎及腹股沟淋巴结炎等疾病的35例不明原因腹股沟区疼痛患者,通过B超检查及疝囊造影明确诊断后,行疝修补手术治疗.结果:35例均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其中右侧19例,左侧14例,双侧2例.确诊后33例即行手术治疗证实,无阴性探查者,无一例假阳性;另2例分别于诊断后3个月和6个月出现腹股沟区包块方行手术.术后随访1~2年,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结论:对不明原因腹股沟区疼痛的士兵,对症治疗无好转时,应及时行B超检查筛选是否为隐匿性腹股沟斜疝.高度怀疑但B超未能明确诊断者.可通过疝囊造影进一步检查,确诊后宜采取疝修补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和分析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两院近5年收治小儿腹股沟斜疝658例,按入院顺序分为传统组278例和小切口组380例,分别应用传统切口和小切口,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总费用等。结果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及住院总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均优于传统组。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中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硬膜外穿刺针在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硬膜外穿刺针缝合关闭小儿腹股沟斜疝内环口。结果全组单侧手术时间12-20min,双侧为25-40min。术中无出血、副损伤;术后1-2d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5d;术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结论采用硬膜外穿刺针行腹腔镜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安全、可靠、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探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斜疝的效果。方法:本组对26 例腹股沟斜疝,常规切口,游离精索,完整、完全、高位游离疝囊达内环口,不高位结扎疝囊,而用美国巴德公司提供的,由聚丙烯网做成的PerFix 充填物,置入内翻的疝囊形成的腹膜前袋状腔,并无张力固定,然后将带圆形开口的平片置于精索后,腹横筋膜前,档在直疝位置,平片无须与腹股沟管后壁缝合。结果: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腹股沟斜疝,操作简单,病人痛苦小,复发率低,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斜疝28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于2003年1月~2005年1月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28例腹股沟斜疝,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均为腹股沟斜疝。男26例,女2例;年龄15~85岁;病程8个月~40年。初发疝23例(82.1%),复发5例(17.9%);单侧斜疝27例(96.4%),双侧斜疝1例(3.6%);内环直径≤2.5cm者10例(35.7%),>2.5cm者18例(64.3%);伴慢性支气管炎2例(7.1%),前列腺增生1例(3.6%);因腹股沟斜疝嵌顿行急诊手术l例(3.6%)。1.2方法28例患者术前均在持续硬膜外阻滞下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手术切口的选择与传统疝修补术相同。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后,游离精索,找到并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推广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治疗腹股沟斜疝。方法选取269例腹股沟斜疝患儿采用患侧经腹横纹下1 cm小切口,分层细线悬吊法行小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术。结果 269例患儿手术顺利,术中出血2 mL以内,术后住院时间2~3 d,仅1例因扎线滑脱导致复发。结论小切口分层悬吊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切口美观等优点,比较适合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  相似文献   

15.
丁亚  赵筠 《淮海医药》2008,26(2):134-135
目的总结264例小儿腹股沟区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3月完成的264例小儿腹股沟斜疝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资料。结果264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5~20min,术后住院0~1d,术后4~6h下床活动,无明显疼痛感,随访2个月~5年,失访21例,复发2例,复发率小于1%。结论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损伤小,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活动早,美观度好,患儿和家属愿意接受。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 1996年至 2 0 0 0年 6月 ,采用腹外斜肌腱膜转移法治疗腹股沟区复发疝 2 6例 ,术后随访无一例复发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2 6例全部为男性 ,均为腹股沟区疝 ,其中斜疝 2 0例 ,直疝 6例 ,年龄最大者 78岁 ,最小者 16岁 ,曾作过一次疝修补术的 2 0例 ,2次疝修补的 4例 ,3次修补术的 2例。1.2 方法 因该组患者均属做过一次或一次以上疝修补术的复发疝 ,所以局部解剖复杂 ,且周围组织粘连较重 ,再加上原来术式不明 ,给手术带来一定困难。因此要求手术时要仔细操作、辩认 ,分离疝囊时不要损伤精索的血管等组织…  相似文献   

17.
1975年10月以来,我们采用3%碘酊涂擦法处理斜疝结扎线外疝囊壁组织300例,随防2-15年100例,无鞘膜积液病例发生。 1 手术方法:按常规疝修补术切开皮肤及腹外斜肌腱膜,切开提睾肌,在精索的前内侧寻找疝囊。游离疝囊颈部适度并切断,将疝囊高位结扎。疝囊自行还纳入腹腔,间断缝合腹筋膜裂孔数针以缩小内环。翻转显露远侧疝囊内膜,拭净残腔内浆液,用3%碘酊棉球均匀涂擦囊壁内膜,约一分钟后用75%酒精棉球脱碘,仔细结扎疝囊残端出血点止血,逐层关闭切口.  相似文献   

18.
1病例资料 患者男,56岁.主因右下腹可复性包块20余年入院,行走时包块出现,有下坠感,包块偶及到阴囊上部,无其它不适感.查体:见右腹股沟区一拳头大小的包块(立位),呈梨形,远端达右耻骨结节处.平卧时,右腹股沟仍较饱满,有包块感,外环口扩大并有冲击感.故以斜疝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精索中上段明显粗大,触之柔软,于近似疝囊壁处切开发现是肠壁,故怀疑是滑疝,缝合肠壁后在内环口处向上作长约3cm的切口入腹腔,明确为滑疝,且是盲肠壁组成疝囊的大部分,故先将组成疝囊的肠壁从精索上游离下来,将其完整地纳入腹腔.后用McVay方法行疝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病人恢复良好,2年随访未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脐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14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经脐孔腹腔镜加自制疝针治疗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无一例患儿阴囊出现水肿;术后半年至4年随访84例患儿:脐轮切口轻微瘢痕,腹股沟区皮肤无瘢痕,1例复发.结论:脐孔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优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创伤小、美观、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而且还能发现并处理对侧的隐匿性疝,尤其是对双斜疝的处理,疗效确实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斜疝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选出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的80例的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斜疝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有效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实验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0%。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有效的改善。结论采用无张力性疝修补术治疗成年男性腹股沟斜疝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减少手术时间,有效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