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的变化和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42例急性心梗患者进行了血清sFas和血清Hcy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Fas与Hcy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sFas水平与Hcy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86,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sFas与Hcy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表达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90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4例)及急性心肌梗死组(36例),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阴性的成年人3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膜联蛋白A1浓度。结果膜联蛋白A1表达情况:对照组为(3.24±O.16)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0.684±0.15)μg/L,急性心肌梗死组为(0.35±0.18)μ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表达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膜联蛋白A1表达抑制,其表达水平同冠心病病情程度相关,检测血清膜联蛋白A1有助于评估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IMMAGE全自动特种蛋白分析仪对3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5例正常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s-CRP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各组血清hs-CRP含量分别为:正常对照组(3.89±2.57)mg/L,稳定型心绞痛组(7.58±2.72)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3.39±3.13)mg/L,急性心肌梗死组(18.27±5.81)mg/L。以上结果表明,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hs-CRP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加重,由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到急性心肌梗死,hs-CRP含量也在依次增高,两者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浓度比正常人明显升高,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冠心病发展过程中C反应蛋白(CRP)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正常人3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24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患者血CRP含量。结果 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且从稳定型心绞痛到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后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过程中,其水平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CRP增高是预后不良的一个预测因子,对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 A)水平进行检测,以探讨冠心病与IM A的关系。方法:采用白蛋白-钴结合试验检测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及13例心肌梗死患者和29例正常对照组血清IM A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IM A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心梗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检测冠心病患者IM A水平对了解其心肌缺血状况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6.
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组5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8例、陈旧型心肌梗死组13例、非冠心病对照组40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臬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梗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hsCRP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与冠心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临床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测定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Gal-3)水平,分析其与高敏 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相关性,探讨 Gal-3在 CHD 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 CHD 患者194例作为 CHD 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组6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62例,并收集冠脉造影正常的非 CHD 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 Gal-3、MCP-1及血浆 hs-CRP 浓度。结果CHD 组血清 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 Gal-3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型心绞痛组(P <0.05),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 Gal-3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HD 患者血清 Gal-3水平与 hs-CRP、MCP-1水平显著正相关(P <0.05)。结论CHD 患者血清 Gal-3水平明显增高,血清 Gal-3有望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新的生化标志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联合检测 Gal-3、hs-CRP 及 MCP-1对 CHD 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0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20例,设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20例,设为急性心肌梗死组。另选择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浓度。结果: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的浓度为(3.21±1.04)mg/L,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为(9.38±3.19)mg/L,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s—CRP浓度为(19.6±7.82)mg/L,正常对照组为(0.83±0.32)mg/L,心血管疾病各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心绞痛组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6例,占80.0%:不稳定型心绞痛hs—CRP≥5mg/L18例,占90.0%;急性心肌梗死hs—CRP≥5mg/L20例,占100.0%;稳定型心绞痛组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不稳定型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hs—CRP异常的例数明显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患者血清hs—CRP的浓度明碌高于对照组.而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其浓度也逐渐升高,说明hs—CRP可作为临床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变意义。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248例,作为冠心病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共1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4例,上述患者分别作为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心肌梗死组。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循环酶法来测定血同型半胱氨酸含量改变情况。结果冠心病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其水平升高有助于了解冠心病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的变化与冠心病(CHD)发病和病情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患者8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0例。另选30例正常人为对照。测定血清Ps水平,比较各组间差异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冠心病组Ps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01),UAP组、AMI组Ps水平明显高于SAP组。结论Ps水平有助于CHD的发病和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血清CTn-I和Hs-CRP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96例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CTn-I和Hs-CRP水平,分析冠心病患者中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以及心肌梗死3个亚组人群中的血清CTn-I和Hs-CRP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Tn-I和Hs-CR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稳定性心绞痛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清CTn-I升高不明显,但Hs-CRP已明显升高,而血清CTn-I和Hs-CRP在心肌梗死组升高最明显(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提示随着冠心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CTn-I和Hs-CRP逐渐升高。结论:联合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CTn-I和Hs-CRP将有利于对患者病情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C反应蛋白(CRP)在不同类型冠心病中的浓度,探讨LDL-C和CR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92例,分为三组,SAP组36例;UAP组30例;AMI组26例;对照组26例。同时测定LDL-C和CRP浓度。结果①冠心病组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②AMI组、UAP组、SAP组CRP显著高于对照组,AMI组、UAP组CRP高于SAP组;③LDL-C未达标组CRP高于LDL-C达标组。结论联合检测LDL-C和CRP的水平可以判断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对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敏C-反应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伟东  张曦元 《河北医药》2010,32(8):921-9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胰岛素抵抗(IR)及与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共7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和IR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中,AMI组和UAP组hs-CR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IRI、hs-CRP,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和IR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冠心病有无相关性,探讨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38例在我院住院并且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同期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根据造影结果及临床资料分为4组,非冠心病组、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上述人群中有无差别并探讨其意义。结果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在非冠心病组和冠心病组(包括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表明,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显得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共210例,并将其分为4组,其中,非冠心病组93例,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5例。分别测定各组患者血清GGT、FBG、TC、TG、LDL—C、hs—cTnI水平,并分析检测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血清FBG、TC、TG、hs—cTnI、GGT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GGT与FBG、TC、TG、LDL—C、hs—cTnI及Gensini评分均呈正相关(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GGT水平及Gensini评分均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血清GGT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中伴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分类计数与冠心病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4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30例,选择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各种白细胞亚型的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4组之间的白细胞(WBC)总数、中性粒细胞(N)计数、单核细胞(M)计数、淋巴细胞(L)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嗜酸性粒细胞(E)计数及嗜碱性粒细胞(B)计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总数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27,P〈0.01)。结论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的升高可能反映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和急性病变的情况,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指标,白细胞总数可能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及血小板四项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皮素(ET)、血小板四项在冠心病中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人民医院并确诊的126例冠心病患者及同期45名经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并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心脏疾患的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冠心病组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和国内冠心病分类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P)、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急性心肌梗死组(AMI),分别检测血浆ET含量及血小板参数值。冠心病组中有16例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检测术前与术后ET与血小板参数值。结果发现冠心病组测得E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计数(PLT)冠心病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ET、MPV、PDW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TCA术前上述指标明显高于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血小板参数存在相关性,且对冠心病的诊治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