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鼠胸腺树突状细胞(TDCs)的分布、含量与组织形态.方法:采用光镜、电镜和树突状细胞标志物(CD205、CD1a与MIDC-8)免疫组化标记方法观察小鼠胸腺切片.结果:TDC在皮髓交界区分布最多,其次为皮质区,髓质区最少.树突状细胞约占胸腺细胞总数的2%.胸腺树突状细胞表面形成胞浆突起向周围包绕的淋巴细胞间延伸,核不规则多有凹陷,胞浆低电子密度,细胞器稀少且不含溶酶体.结论:多种树突状细胞标志物联合标记,结合光、电镜形态学观察,可以有效地记数并显示TDCs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霉酚酸酯(MMF)在体外对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在骨髓来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培养过程中加入MMF,表型鉴定之后,做抗原递呈功能分析,观察抗原特异性增殖反应、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T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结果以MMF处理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向T淋巴细胞递呈可溶性抗原的能力减弱,在同基因型的树突状细胞和T淋巴细胞接触条件下不能刺激致敏T淋巴细胞的有效增殖;MMF处理的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的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反应中能够维持树突状细胞于未成熟状态,不能充分活化CD4^ T淋巴细胞和诱发TH1反应,诱导了T淋巴细胞对同种抗原的低反应性;MMF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诱导的T淋巴细胞低反应性具有同种抗原特异性。结论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给予MMF干预能够降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抗原递呈能力,增强同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免疫耐受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重症肌无力胸腺树突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重症肌无力胸腺树突状细胞 (TDC)的分离方法和诱导培养的最佳条件 ,为研究胸腺树突状细胞的生理功能及其在重症肌无力抗原提呈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 新鲜人胸腺组织经机械破碎 ,梯度离心获得胸腺低密度细胞 ,经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和干细胞因子 (SCF)诱导 ,所获得细胞通过透射电镜、扫描电镜观察 ,并用FITC标记的抗人S10 0b、HLA DR、CD11c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从胸腺组织可获取足够数量胸腺树突状细胞 ,体外培养 10~ 18d细胞生长较为活跃 ,第 14天左右达到最高值 ,维持 3~ 4d开始下降 ,2 0d内细胞数仍能维持在 (1.0~ 2 .5 )× 10 5个 /ml。结论 梯度离心法能成功分离胸腺树突状前体细胞 ,GM CSF和SCF体外诱导可提供胸腺树突状细胞原代培养较为满意的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Fas/FasL通路在人异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结肠癌细胞融合瘤诱导结肠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50%聚乙二醇(PEG)将健康人外周血来源DC与结肠癌细胞SW480融合,用其致敏T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致敏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结肠癌细胞凋亡的影响;使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SW480细胞Fas分子的表达以及T淋巴细胞活化前后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结肠癌SW480细胞的早期凋亡率为46.88%;结肠癌SW480细胞高表达Fas分子用融合瘤致敏T细胞后,其FasL分子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异源树突状细胞融合瘤可能通过Fas/FasL通路来诱导结肠癌细胞的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转染可溶性CD40(sCD40)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携带鼠CD40胞外区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融合基因的质粒pEGFP-N1/sCD40转染小鼠DC细胞株(DC 2.4)。以Balb/c小鼠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分别以转染组DC、空载体转染组(空载体组)DC和未行转染处理的DC(空白DC)作为刺激细胞,进行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四唑氮化合物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用乳酸脱氢酶释放试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组DC及其培养上清液对CTL细胞毒活性及其凋亡的影响。结果转染组DC及其培养上清液对同种细胞刺激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并对特异性CTL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转染组DC可诱导CTL凋亡(P<0.05)。结论稳定表达sCD40-EGFP融合蛋白的DC,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CTL的细胞毒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CTL凋亡。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是目前已知最有效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诱导针对肿瘤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反应,在抗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运用树突状细胞的这一特性制备的肿瘤疫苗在体外和体内实验都已证明其抗肿瘤效应.近年来,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由于其更出色的抗肿瘤效应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目前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现状,包括...  相似文献   

7.
Dong N  Jin BQ  Yao YM  Yu Y  Cao YJ  He LX  Chai JK  Sheng ZY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10):759-762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患者T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高迁移率组蛋白B1(HMGB1)的相关性.方法 采集35例烧伤体表总面积>30%的患者静脉血样,根据是否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分组(MODS组13例、非MODS组22例),采集患者伤后第1、3、5、7、14、21、28大的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HMGB1水平;观察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白细胞介素2(IL-2)的产生能力,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比值.结果 严重烧伤患者伤后第1天血浆HMGB1水平即明显升高,其中伤后第1、7、21、28天MODS组HMGB1显著高于非MODS组(P<0.05).两组间比较,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IL-2的产生能力、CIM4+/CD8+T淋巴细胞比值在伤后第1、14、21、28天MODS组显著低于非MODS组(P均<0.05).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血浆HMGB1含量与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包括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L-2含量、CD4+/CD8+T细胞比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大面积烧伤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与患者并发MODS密切相关,严重烧伤患者血浆HMGBI水平的持续升高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小鼠盲肠结扎穿刺模型探讨脓毒症导致胸腺萎缩的原因.方法 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手术建立脓毒症小鼠模型(脓毒症组),以假手术(Sham)小鼠作为对照组.术后7 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胸腺中各群胸腺细胞和胸腺前体细胞比例的变化及胸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脓毒症组小鼠的胸腺明显萎缩,胸腺细胞的绝对计数显著减少(P< 0.001);胸腺中的CD4-CD8-细胞(DN)、CD4+CD8+细胞(DP)、CD4+CD8-细胞、CD8+CD4-细胞数亦明显减少(P< 0.001);胸腺中Lin-CD44+CD117+前体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 0.001);各群胸腺细胞凋亡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 0.001).结论 脓毒症模型小鼠胸腺萎缩不仅与胸腺细胞凋亡增加有关,与胸腺前体细胞减少也相关.  相似文献   

9.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是多种疾病发展至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前期表现,它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延迟或障碍有关。PMN凋亡后被完整地吞噬而不释放细胞内容物,从而可以减少PMN介导的机体炎症损害,PMN的凋亡过程影响着SIRS的发展和转归。深入探讨PMN凋亡机制及SIRS时PMN凋亡的延迟机制,适度地调控PMN胞内凋亡信号或改变某些细胞信号的转导途径,对适当控制炎症反应,避免炎症的加重和迁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激素对重症肌无力胸腺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观察激素对胸腺细胞凋亡及Fas表达的影响 ,探讨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甲状腺素在重症肌无力(MG)发生、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胸腺细胞Fas、CD4 和CD8分子的表达 ;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细胞凋亡 ;用噻唑蓝 (MTT)比色分析法观察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地塞米松和雌激素均能抑制MG患者胸腺细胞增殖 ,对胸腺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 63.72 %和 61 .0 6% ,胸腺细胞DNA电泳可见梯状条带。甲状腺素可促进胸腺细胞增殖。地塞米松诱导MG患者胸腺细胞Fas表达百分率增加 ,数据为 (2 0 .38±6 .0 7) % ,与空白对照组 (1 2 .43± 4.32 ) %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P<0 .0 5)。结论 激素对MG患者胸腺细胞增殖和凋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关节表面涂层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强  王岩 《中国骨伤》2007,20(5):355-358
生物固定型人工关节假体表面涂层的研究成为目前人工关节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材料学的发展,在人工关节表面用材、涂层类型及其处理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多成果出现,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2.
13.
Numerous studies suggest a strong association between nutrition and clinical outcome in chronic hemodialysis (HD) patients. While determination of malnutrition is often based on objective measurements, such as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anthropometric data, there is no single measurement that can reliably predict the risk for malnutrition or poor outcom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malnutrition among HD patients in a large university-affiliated HD center in Serbia,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nutritional and nonnutritional factor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 in the period of 20 months follow-up. The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hort study included patients (n = 197) with more than 3 months on HD treatment before entering the study. Global nutritional status was evaluated by the dialysis malnutrition score (DMS). Body mass index (BMI), triceps skinfold thickness (TSF), mid-arm circumference (MAC), and mid-arm muscle circumference (MAMC), as well as sever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and clinical examination, were recorded. Dose of HD and protein equivalence of nitrogen appearance normalized to ideal body weight (nPNA) were evaluated by the urea kinetic model. Mortality data were collected prospectively during the 20 months of follow-up. A moderate/severe degree of malnutrition was presented in 39.2% of female and 22.8% of male patients, while signs of mild malnutrition existed in 45.5% and 66.9%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the entir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DMS score >10, the mortality rate was higher (log rank 5.61; P < 0.05) than in those with DMS score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