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接触方法共培养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呈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通过体外扩增BMSCs,在细胞水平上研究心肌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transwell小室建立的间接接触共培养模拟的心肌微环境,对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形态,2 w后运用免疫荧光、RT-PCR等技术,检测两试验组细胞心肌特异性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及RT-PCR结果均显示直接接触共培养组c Tn T的表达均高于间接接触组共培养组(P0.05)。结论直接和间接接触共培养模拟的心肌微环境均可诱导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直接接触的分化率优于间接接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黄芪多糖的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筛选法成功培养BMSCs,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4、CD45表达并对细胞进行鉴定。按照诱导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化学方法诱导组、黄芪多糖组。于诱导后第3、5、7天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和免疫组织荧光检测神经微管蛋白-βⅢ(Tuj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形态学观察:黄芪多糖组诱导BMSCs 12 h后出现形态学变化,逐步形成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化学诱导组在加入诱导剂后细胞有突起伸出,并随诱导时间变化而增多,3 d可见到一些细胞漂浮脱壁,随时间延长死亡细胞逐渐增多。对照组无典型的神经样细胞形态。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检测:Tuj1阳性表达,逐步形成典型的神经样细胞;GFAP阴性对照组未发现阳性细胞。结论黄芪多糖成功诱导大鼠BMSCs向神经样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3.
曾俊义  魏云峰  汪泱 《心脏杂志》2008,20(5):634-63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及多向分化的特点,在体外可通过5-氮胞苷、共培养等多种途径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相关研究表明,Notch、W nt等信号通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体外扩增和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变化,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M-MSCs细胞,用MesencultTM培养基和贴壁培养法培养、纯化和扩增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29和CD90分子表达率。采用20 ng/ml重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20 ng/ml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hEGF)和20 g/L二甲基亚砜(DMSO)、5 mmol/Lβ-巯基乙醇(BME)分别诱导BM-MSCs;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波形蛋白(VIM)表达情况。结果BM-MSCs细胞增殖迅速,3周可传代培养;BM-MSCs传十代扩增1-2×10^3倍。分离和扩增BM-MSCs CD29、CD90强表达率分别为95.02%、93.81%。药物诱导后的BM-MSCs发生轴突等神经元样细胞变化,阳性表达NSE、GFAP、VIM分子。结论人BM-MSCs能体外培养和扩增,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等已经成为心脏病治疗学的热门课题,但细胞疗法依赖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定向分化,目前对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分子机制了解不多。Wnt信号系统与器官的分化和形成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Wnt信号系统对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定向分化有重要作用,对该信号系统的控制,在心脏病的细胞疗法中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将就Wnt信号系统在BMSCs的增殖、迁移及心肌定向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乳鼠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SalB 、5-氮胞苷(5-aza)及SalB联合5-aza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及鉴定大鼠MSCs,培养乳鼠心肌细胞,收集条件培养液对其进行分组诱导:①SalB(终浓度为250 μg/L),②5-aza组(终浓度为10 μg/L),③SalB联合5-aza组(终浓度分别为250 μg/L与10 μmol/L),④乳鼠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⑤未加诱导剂的阴性对照组.选取MSCs进行诱导,诱导周期为4 w.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表达,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细胞形态学显示,诱导后的MSCs体积增大,增殖减慢,并出现肌管样结构;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诱导后的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cTnT,与5-aza组相比,SalB组和条件培养液两组蛋白表达较低,SalB联合5-aza组蛋白表达升高;实时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除阴性对照组外,其他四组表达心肌分化早期基因,SalB联合5-aza组诱导后的MSCs的心肌早期分化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三组.结论 SalB联合5-aza诱导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cTnT;上调心肌早期基因NKX2.5、GATA-4mRNA的表达,证实其能够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条件培养液不能上调心肌细胞的早期基因和蛋白,不能诱导其分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和干细胞因子 (SCF)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MSCs均采用全骨髓法提取 ,通过换液传代逐渐纯化细胞 ,取传 4代的MSCs,在共培养前用DAPI标记 ,心肌细胞在培养的第 3d与MSCs共培养。对照组 :未施加任何干预的MSCs与心肌细胞共培养 ;实验组 :联合使用G CSF和SCF对大鼠在体动员 ,提取其MSCs与心肌细胞共培养。共培养前测定心肌细胞的活力 ,在共培养第 3、4、5d用免疫荧光标记肌钙蛋白T ,分析DAPI 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百分率。结果 :在共培养的第3、4、5d ,G CSF和SCF处理的DAPI MSCs的分化率分别为 (1.2 4± 0 .16 ) %、(3.4 6± 0 .2 1) %、(7.2 1± 0 .11) %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0、(1.2 7± 0 .13) %、(1.32± 0 .2 5 ) %。结论 ::G CSF和SCF对MSCs具有促分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间充质干细胞是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能在多种诱导条件下形成心肌细胞。化学因素:化学小分子可以通过改变间充质干细胞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等)等表观遗传特性;物理因素:电磁场和力学因素可以诱导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因素:生长因子、激素等对心肌细胞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等这些诱导条件,在体外环境下成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该文阐述不同的诱导条件对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和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9.
间充质干细胞是近年来一类倍受人们关注的干细胞,它有望成为心脏组织修复工程最理想的种子细胞。多项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被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是与其分化的相关因素和分化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I)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大面积MI后幸存的患者,常因心肌结构重构而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预后往往欠佳。近来研究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BMSCs)作为多潜能干细胞,对受损的心肌具有积极的修复作用,为改善MI患者的预后提供了一个新途径。本文主要就BMSCs修复受损心肌的相关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干细胞(stem cell)是指一类具有自我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的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为不同的功能细胞,甚至形成多种组织和器官.因此,干细胞的研究已成为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骨髓干细胞由于其取材方便,而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丁酸钠(sodiumbutyrate)和DNA甲基化抑制剂5-az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大鼠BMSCs,细胞分为4组:依次加入丁酸钠0mM,0.5mM,1.0raM,2.0mM。MTT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丁酸钠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4周后利用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检测4组细胞的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从上述4组中选出诱导能力最强的丁酸钠组与5-aza组成4个实验组:阴性对照组,5-aza组,丁酸钠组,5-aza.L丁酸钠组。作用4周后检测心肌细胞特异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丁酸钠抑制细胞增殖,具有浓度依赖性,而对细胞凋亡没有明显影响。检测发现丁酸钠和5-a.za均能有效诱导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丁酸钠诱导分化最适浓度为1.0mM。同时1.0mM丁酸钠诱导分化效率高于5-aza。除此,5-aza和丁酸钠共同作用于BMSCs,其诱导分化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组。结论丁酸钠能够有效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丁酸钠浓度为1.0mM时诱导能力最强,同时诱导分化率高于5-aza。5-aza和丁酸钠一起作用诱导B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明显高于其它组,间接证明DNA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具有协同作用。丁酸钠在有效作用浓度范围内,虽然抑制BMSCs增殖,但是不影响细胞凋亡,表明丁酸钠具有低毒的特性,为以后丁酸钠应用于临床打下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皮下注射对大鼠心肌坏死模型坏死区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法获得Wistar大鼠骨髓MSCs,液氮冷冻法制备大鼠左心室前壁心肌坏死模型,动物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n=6),实验对照组(n=8),MSCs移植组(经BrdU标记的MSCs12.5×106个/50μl,分5点注射,n=8),rhGH注射组(rhGH 2 IU/kg·d,共14天,n=8)及MSCs+rhGH联合治疗组(n=8)。4周后处死动物,BrdU 免疫组化染色评价移植的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的生成、分化,苏木素伊红(HE)染色下评价坏死面积及血管密度。结果:各组间坏死面积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坏死区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核呈BrdU阳性。MSCs移植组、rhGH 注射组以及MSCs+rhGH联合治疗组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P<0.001),而MSCs+rhGH联合治疗组坏死区的血管密度又高于MSCs移植组和rhGH注射组(P<0.05)。MSCs移植组与rhGH注射组之间坏死区的血管密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心肌坏死急性期植入的MSCs能在坏死区存活、生长并可以向血管内皮细胞方向分化。MSCs移植可以增加坏死区血管密度,rhGH可以加强MSCs促血管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及myocardin在其分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不同浓度血清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条件下加以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细胞分为常规培养组,常规培养+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25 mg/L), 20%胎牛血清培养组, 20%胎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免疫细胞化学检测myocardin、平滑肌肌动蛋白及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RT-PCR法检测myocardin、平滑肌肌动蛋白及平滑肌钙结合相关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常规培养+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25 mg/L),20%胎牛血清培养组, 20%胎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分别与常规培养组比较myocardin、平滑肌肌动蛋白及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的表达增强(P<0.05);20%胎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与20%胎牛血清组比较上述三种蛋白表达增强(P<0.05);平滑肌肌动蛋白及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蛋白的表达与myocardin表达呈正相关(r=0.9018,P<0.05;r=0.7969,P<0.05).RT-PCR结果显示常规培养+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25 mg/L), 20%胎牛血清培养组, 20%胎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分别与常规培养组比较myocardin、平滑肌肌动蛋白及平滑肌钙结合相关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强(P<0.05);20%胎牛血清培养组, 20%胎牛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组比较上述三个指标的表达也增强(P<0.05).平滑肌肌动蛋白、平滑肌钙结合相关蛋白mRNA表达与myocardin正相关(r=0.9295,P<0.05;r=0.8940,P<0.05).结论 高浓度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均可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低密度脂蛋白联合20%胎牛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平滑肌样细胞分化的作用最强.myocardin可能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邸军  李梓菲  陈艳  高丹  张蕾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35-2836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体外向心肌细胞(CM)定向诱导分化的机制.方法 全骨髓贴壁法体外获取大鼠BMSC,流式细胞术检测CD44、CD45和CD105的表达率对其进行鉴定,以未加一抗只加二抗的BMSCs作为平行对照组.选用生长良好、纯度达到95%的P5代BMSCs,用5-氮杂胞苷(5-Aza)10 μmol/L进行诱导,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特异性标志TroponineI的免疫组化检测.在诱导前及诱导2e以RT-PCR方法检测RhoA的表达变化.结果 体外分离纯化培养扩增出大鼠BMSCs,表达CD44、和CD105.经10 μmol/L 5-Aza诱导分化的BMSCs表达心肌特异性标记TroponineI;RT-PCR的结果显示,诱导后的BMSCs表达RhoA.结论 BMSCs可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并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潜能,5-Aza最佳诱导浓度为10 μmol/L.5-Aza体外可能通过RhoA途径在BMSCs分化为心肌细胞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微阵列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的基因表达变化.方法 收集健康志愿者胸骨骨髓,分离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应用HGF+ FGF4诱导分化并鉴定分化细胞;利用微阵列技术筛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肝系细胞分化的有关基因.结果 121条基因表达发生变化,其中89条上调,32条下调.结论 相关基因涉及信号转导、能量代谢、基因转录、蛋白质翻译与合成等.SGK、ApoB、LDLR和CETP等可能在其分化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上皮样细胞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亚菁  孙兆瑞  陈昶  吴涛  徐婧  韩晓冬 《实用老年医学》2009,23(4):261-263,F0002
目的 通过体外气-液界面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上皮样细胞分化.方法 贴壁分离法体外培养BMSCs,pMSCV/GFP逆转录病毒转染BMSCs,使BMSCs成功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同时两步酶消化法(Pronase酶和胰酶)体外培养兔气管上皮细胞(RTEs),Cytokeratin18(CK-18)单克隆抗体鉴定.建立气-液界面培养模型,将标记有GFP的BMSCs和RTEs以一定比例混匀接种到套皿内,连续共培养14d,CK-18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分化结果.结果 荧光显微镜下,pMSCV/GFP逆转录病毒转染BMSCs呈现明显的绿色荧光,同时共培养后部分标记有GFP的BMSCs经CK-18荧光染色,呈现红色荧光,说明经GFP标记的BMSCs已被成功诱导分化成气管上皮.结论 体外气-液界面条件下,兔BMSCs与原代培养兔RTEs共培养可以成功诱导分化为上皮样细胞,表达上皮特异性角蛋白CK-18,为BMSCs作为组织工程化气管的种子细胞奠定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ESW)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为体外冲击波和hMSC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hMSCs。观察EJW诱导前、后细胞形态及生长状态变化,进行细胞内碱性磷酸酶(ACP)活性测定,X-线衍射分析细胞的矿物质沉积物情况。结果 5 kV、100频次的EJW可以明显促进hMSCs的生长。干预后的hMSCs贴壁率升高,钙结节形成增多;ALP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的hMSCs体外培养有大量的羟基磷灰石形成。结论低能冲击波在适宜强度下可诱导h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体系中添加心肌细胞裂解液的方法,体外模拟心肌微环境,观察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并与诱导分化剂5-氮杂胞苷(5-aza)比较。方法分离新生乳鼠的心肌细胞并制成心肌细胞裂解液,自成年大鼠骨髓中分离MSCs,用含有心肌细胞裂解液的培养基(A组)、含有5-aza的培养基(B组)、含有5-aza和心肌细胞裂解液的培养基(c组)以及普通培养基(对照组)培养。观察细胞形态的改变,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分化后细胞表达α-肌动蛋白、心脏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连接蛋白43及CD31的情况。结果A、B组的MSCs在培养1周后均形成肌细胞形态,并且均表达α-肌动蛋白和cTnT;A组MSCs分化的肌样细胞所含的肌纤维较B组更丰实,细胞生长趋势也优于B组,并且可以表达CD31;B组MSCs分化的肌样细胞不表达CD31;对照组细胞仅表达α-肌动蛋白。结论心肌细胞裂解液是体外诱导MSCs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理想条件,优于传统的5-aza,在心肌细胞移植技术中可以用于体外模拟心肌细胞微环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定向分化为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第2代细胞应用终浓度为500ng/ml丹参酮ⅡA定向诱导(诱导组),将不添加任何诱导剂的BMSC设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结蛋白、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actin)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的表达情况。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技术检测α-SCA-actin和cTnT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2组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诱导组BMSC中结蛋白(50 279.6±2575.2)vs(1325.6±196.1)、α-SCA-actin(44 738.3±1963.3)vs(1446.3±202.4)、cTnT(27 658.8±2382.2)vs(1369.1±214.2)明显升高(P<0.01)。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检测诱导组α-SCA-actin阳性为红色,cTnT阳性为绿色,两者重叠部位为黄色,呈现共表达。透射电镜结果显示,诱导组细胞可见平行排列的肌丝并富含线粒体、糖原和核糖体以及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结论经丹参酮ⅡA诱导的BMSC具有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表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