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变化.方法 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手法组及常规组各20例,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检查SEP.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手法组95%,常规组85%;临床治愈率手法组为60%,常规组40%.两组间疗效及平均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SEP异常率为55%(22/40例),主要表现为N9、N11及N13潜伏期延长;治疗后2组各潜伏期均有改善,手法组N11潜伏期改善较常规组更显著(P<0.05).结论 手法治疗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侧方入路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02~2019-06该院收治的10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采用根据体表解剖定位经颈前方入路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观察组应用超声引导下经颈侧方入路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比较两组穿刺时间及穿刺成功率,以及两组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健康状况评分、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所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NDI评分、生理健康(PH)评分和精神健康(MH)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在治疗后第1、3、6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 05),且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第1、3、6个月,两组的NDI评分低于治疗前,PH评分和MH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在治疗后第3、6个月,观察组NDI评分低于对照组,PH评分和MH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 55%,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9. 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颈侧方入路行颈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理想,穿刺成功率高,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毕衡  杨立丁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0):4530-4531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1],易遭受风寒湿邪侵袭而发病.以往对于CSR的治疗以手法牵引为主,笔者于2006年1月开始对CSR患者给予手法结合补肾活血汤治疗,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一种颈椎退行性疾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增生产生直接压迫或者是增生物对其周围的软组织产生过度刺激引起的局部损伤性炎症和粘连对神经进行压迫产生的。因此该病的主要病症表现为疼痛和麻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较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保守性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其他治疗方式。临床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常采取以上治疗方法中的一种或者是几种综合进行治疗,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良好疗效。本文主要就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的应用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狭窄的特点和原因.方法 对存在颈神经根压迫症状和颈椎间孔狭窄的101例患者的颈椎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进行多层面重建,分析颈椎间孔病变的特点及原因.结果 101例患者C3~ C7节段共832个椎间孔中有263个狭窄,其中C5~C6节段狭窄105个(39.9%),单节段狭窄者53例(52.5%),3个节段和4个节段狭窄者共16例(其中发生在50 ~ 59岁和60 ~ 69岁年龄组者14例).颈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分别为钩椎关节骨质增生197个,椎间盘突出75个(中央型突出12个、后外侧型突出63个),关节突增生错位63个,椎间隙狭窄51个,后纵韧带骨化1个.结论 颈椎间孔狭窄以C5~ C6节段最常见,且以单节段为主,3个节段和4个节段的椎间孔狭窄主要发生在50 ~ 59岁和60 ~ 69岁年龄组.导致椎间孔狭窄的原因以钩椎关节骨质增生为主,其次为椎间盘突出(以后外侧型突出为主)和关节突增生错位等,由两种以上原因引起的椎间孔狭窄主要发生在50 ~ 59岁和60 ~ 69岁年龄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灸整合方案治疗老年颈椎病颈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60例老年颈椎病颈痛患者随机分为整合针灸组和常规针刺组。两组患者每周治疗2次,两次治疗时间间隔72 h,10次为1个疗程,4 w内完成全部治疗。依据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VAS及NPQ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均P<0.01),两组VAS评分、NPQ评分下降程度比较,整合针灸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结论整合针灸方案治疗老年颈椎病颈痛具有很好的近期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并改善其颈椎功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关节松动术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60例老年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颈椎牵引和中医定向药透(TCMD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上联合颈椎关节松动,10次临床治疗为1个疗程。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估。结果 2组治疗前后VAS评分:观察组治疗前(6.15±1.86)vs治疗后(1.32±0.35),(P<0.05);对照组治疗前(6.23±2.02)vs治疗后(2.56±0.37),(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32±0.35)vs(2.56±0.37),(P<0.05)]; 2组治疗前后的CASCS评分:观察组治疗前(59.12±10.22)vs治疗后(97.12±2.15),(P<0.05);对照组治疗前(60.86±10.87)vs治疗后(88.24±2.45),(P<0.05);观察组治疗后CASCS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王维明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713-2714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有统计表明,50岁左右的人群中大约有25%的人患过或正患此病,60岁左右患此病者竟达50%,70岁左右几乎达100%[1].神经根型是颈椎病的最常见类型,以男性居多,多为慢性.症状可为一侧性或两侧性,通常为单神经根受累[2].发病主要见于颈4一颈5以下,以颈5、颈6、颈7神经根受累为多见[3].职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工人、财务人员、教师、办公室文员、司机等长期低头颈部负荷过度的职业.本文采用温针灸治疗该病,采用普通针刺作为对照,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9.
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达建  王新敏 《山东医药》2005,45(16):54-55
以往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多采用颈部硬膜外注射治疗,虽可获90%的治疗效果,但操作较为复杂,风险大,严重并发症较多。2001年以来,我院采用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26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本体感觉反射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为中医手法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 将入选的94例患者随机分为本体感觉反射疗法组(试验组)及澳式手法组(对照组)进行治疗,1次/d,15 min/次,3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以颈椎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压力测痛数值、颈椎病症状分级为主要指标确定手法治疗的疗效.结果 各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法疗效相当.结论 通过与国际标准化澳式手法临床效果的比较,初步分析本体感觉反射疗法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对神经根型颈椎病(CSR)进行治疗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符合要求的CSR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运用NJF,对照组运用传统康复,各治疗2 w。治疗前后运用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分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NJF组对CSR的疗效和改善率明显优于传统康复组(P<0.05)。结论运用NJF与传统康复均可明显改善CSR的症状;NJF在改善CSR症状及生活方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特点及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其椎间孔狭窄特点,并分析MSCT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特点表现为C5-C6节段的发生率最高,C3-C4节段发生率最低;单个节...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1年11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SR患者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神经松动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在治疗2周后,两组的VAS评分和N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3.55% vs 74.19%; χ2=4.038,P=0.044)。结论 神经松动术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可有效缓解CSR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护理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次研究,期间为2019年1月-2019年6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为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针刺护理干预指导,其中包括基本疾病知识科普、针刺治疗护理、饮食用药指导、其他生活护理等。在此基础之上,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并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措施护理后,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接受针刺治疗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于促进患者疾病的缓解、提高针刺治疗的疗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丛神经阻滞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60例病人分为颈丛阻滞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用手法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用颈丛神经阻滞,每周1次,治疗15d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颈丛神经阻滞结合手法能够改善椎动脉供血,加快血流速度,改善脑组织血氧供应,使神经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王月梅 《山东医药》2011,51(3):110-110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一型,以老年人居多,占60%-70%,近年来发病有年轻化趋势。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推拿配合电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48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同期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年龄24-67岁,平均51岁;病程1周~15a。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NJF)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颈6神经根受压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观察组运用神经肌肉关节促进法,对照组运用传统康复,各治疗2 w。治疗前、后运用感觉定量分析仪评定受试者健侧和患侧手掌侧大鱼际的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的阈值。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患侧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较健侧降低(P0.05);患侧热感觉;热感觉阈值和冷痛觉阈值较健侧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感觉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过2 w治疗后,冷感觉和热痛觉阈值均有提高(P0.05);热感觉和冷痛觉阈值均有降低(P0.05)。对照组患者冷感觉、热感觉、冷痛觉和热痛觉其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JF可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中央型损伤患者相关颈脊髓神经通路的功能变化。方法选取5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及48例脊髓中央型损伤患者,自臂丛C7导人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麦牙凝集素一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示踪观察投射神经元短固有束神经元上行投射轴突纤维(PNs)在侧方脊髓内的走行和分布情况。手术显微镜下以显微咬骨钳蚕食法咬除部分关节突关节,显露右侧C7神经根并完全切断,采用ABC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应用CAS免疫组化图像分析系统计数C7神经根切断后2、4h颈脊髓内C-fos和C-jun基因表达情况。结果示踪剂分布于脊髓灰质两侧及相邻的白质内,与脊髓中央性损害MRI影像显示的“眼镜征”所在部位相仿;C,神经根切断后2h,颈脊髓内C-fos和C-jun基因表达增加,C7分别为(64.5±13.6)、(63.7±12.3)个,C6分别为(34.5±12.2)、(36.9±12.0)个,C5分别为(26.64-10.1)、(26.4±10.5)个,C5、C6、C7C—los和C-jun基因表达两两比较,P均〈0.05。C,神经根切断后4h,颈脊髓内C-los和C-jun基因表达阳性细胞数量减少,C,分别为(11.34-4.8)、(11.8±2.9)个,c6分别为(14.1±5.3)、(12.7±5.1)个,C7分别为(20.9±6.0)、(19.9±5.5)个,C5、C6、C7C-los和C-jun基因表达两两比较,P均〈0.05。结论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中央型损伤患者的C7、C8、Tl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通路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9.
王琼芬  李飞  李林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439-344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又称颈性眩晕症,是由于颈部的原发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应区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1].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临床症状复杂,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耳鸣、听力减退、视力异常、平衡障碍以及抑郁、焦虑、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2],本文采用针刺夹脊穴配合高压氧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并进行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2003—2005年颈椎病患者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61~87岁,平均(69.8±6.2)岁;病程1~132个月,平均(39.5±37.1)个月。临床特点:主要为一侧颈肩背受损神经根支配区疼痛酸胀,手指麻木,颈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旋转等功能障碍。一侧颈椎旁、斜方肌或肩胛提肌、肱二、三头肌间隙等部位存在2处以上的明显压痛点。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肩背肌肉痉挛,肱二、三头肌腱反射减弱。X线片示: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生理曲度减小、消失或反向,钩椎关节,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