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64例OADs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组和预混组各32例。甘精组在原有OADs的基础上,采用每晚10点注射Glarginel次;预混组停用OADs改为每日早晚餐前注射诺和锐30。根据空腹血糖(FBG)水平调整胰岛素用量,以两组FBG均达到5.6mmol/L为治疗目标,共治疗12周。结果两组的HbAIC均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甘精组FPG较预混组下降明显(P〈0.05),达到FBG≤5.6mmol/L(66%VS55%,P〈0.05)和HbA。c≤7.0%(59%VS47%,P〈0.05)的更多。低血糖的比例低(P〈0.05)。结论在原有OADs方案基础上加用Glargine,更多的患者安全达标(HbA,c≤7.0%且不发生低血糖)。  相似文献   

2.
动态血糖监测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CGMS),评估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口服药联合治疗空腹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加用甘精胰岛素(IG)和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睡前皮下注射,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C肽及餐后2hC肽等,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2组血糖和HbAlc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或P〈0.01),IG组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2组HbAlc无明显差异(P〉0.05),IG组治疗后餐后2hC肽水平提高(P〈0.05)。CGMS显示IG组24h血糖曲线平缓,血糖达标时间延长,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低(P〈0.01).血糖波动幅度小。结论IG作为老年T2DM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替代治疗,血糖控制达标率高,胰岛素剂量控制更方便、安全,优于NPH。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糖化血红蛋白(HbAlc)在8%~10%的初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在饮食、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甘精胰岛素加阿卡波糖”或“格列齐特缓释片加阿卡波糖”进行短期强化治疗,比较两种方案的疗效。方法将60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甘精胰岛素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格列齐特组采用格列齐特缓释片联用阿卡波糖治疗,共1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胰岛素(2h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的变化。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HbAlc(P〈0.01),Fins升高(P〈0.05),HOMA—IR下降(P〈0.05),HOMA-β升高(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甘精胰岛素组降低血糖的效果优于格列齐特组(P〈0.05)。结论两种强化方案对HbAlc在8%~10%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较好的疗效,且甘精胰岛素组降糖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4.
对初诊T2DM人分别应用来得时、CSII强化治疗及预混胰岛素治疗2周,然后CSII强化治疗组停药。12周后比较治疗情况。结果显示2周后来得时组血糖、依从性、满意度与CSII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优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三组间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周后来得时组血糖、HbA1C明显优于CSI/治疗后停用药组及预混胰岛素组(P〈0.01),依从性、满意度优于预混胰岛素组(P〈0.05),胰岛素用量来得时组小于预混胰岛素组(P〈0.01)。结论一日一次注射的甘精胰岛素为糖尿病人提供了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将4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于早、晚餐时注射门冬胰岛素30,B组于早、晚餐前30min注射预混人胰岛素30R,药物剂量根据血糖高低调整,比较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结果:门冬胰岛素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两组均可有效降低血糖(P〈0.01),降糖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冬胰岛素30组发生低血糖时血糖值高于预混人胰岛素30R组(P〈0.05),尤其是夜间严重低血糖水平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预混人胰岛素30R。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门冬胰岛素30降糖效果显著,安全性高,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2型糖尿病(T2DM)治疗及达标现状,重点了解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血糖达标状况。方法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化血红蛋白监测网”项目组于2009年7至9月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75个城市的400家医院参加本横断面研究。正在接受口服降糖药联合/不联合胰岛素治疗的年龄≥18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进入研究。采用问卷形式调查患者一般信息、糖尿病病程、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治疗药物。所有数据均使用SAS9.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最终共纳入T2DM患者143123例,其中男73544例,女69579例,中位年龄59岁,中位病程6年。在应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中,最多应用的是预混胰岛素(65.5%,34487/52649),其次是基础胰岛素(24.3%,12794/52649),8.5%(4492/52649)的患者应用基础+餐时胰岛素。按照HbAlc〈6.5%计算达标率,总体人群达标率为20.2%(28985/143123)。单纯使用口服药治疗的患者HbAlc达标率(23.4%,21163/90474)高于总体人群,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HbAlc达标率(14.9%,7822/52649)低于总体人群。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接近[基础胰岛素组15.2%(1944/12794),预混胰岛素组14.9%(5150/34487),基础+餐时胰岛素组14.6%(656/4492)]。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各胰岛素治疗方案组达标率均呈降低趋势(均P〈0.05),早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较晚启用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更高(均P〈0.01)。T2DM患者血压及血脂达标率分别为:血压23.5%(33676/143123),甘油三酯37.4%(53550/143123),总胆固醇41.4%(59320/14312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9.2%(27418/14312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1.7%(59671/143123)。结论我国T2DM患者HbAlc总体达标率低,口服药联合胰岛素的患者达标率低于总体达标率。提示大部分患者仍需要得到更加积极有效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54例OAD但血糖控制不良的老年T2DM患者(HbA1c〉7.5%),随机分为甘精组(n=28)和预混组(n=26),分别采用每晚9点注射甘精加二甲双胍和预混素(诺和灵30R)早晚餐前皮下注射治3个月。结果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无明显差异(P〉0.05)。但甘精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少于预混组P〈(0.05)。结论甘精联合二甲双胍可使更多的老年T2DM患者的血糖达标,减少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8.
80例口服磺脲类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加口服格列美脲片组(A组)和预混胰岛素组(B组),甘精胰岛素予睡前皮下注射胰岛素、口服格列美脲,预混胰岛素早晚餐前半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餐后C肽的变化。结果A组治疗后FPG(6.4±1.5)mmol/L,2hPG(8.8±1.5)mmol/L,HbA1c(6.8±0.7)%;B组治疗后FPG(6.4±1.1)mmol/L,2hPG(8.9±1.3)mmol/L,HbA1c(6.7±0.8)%,较治疗前差异有极显著性(P〈0.叭);但A组的低血糖事件明显少于B组(P〈0.01);且A组治疗后C肽水平明显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方案安全有效,简便易行,能减少低血糖事件的发生,且可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9.
60例DN患者随机分为A组为观察组,予预混人胰岛素联合缬沙坦治疗,B组为对照组,予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3、6个月检测24h尿白蛋白排泄率(AER)、BUN、Cr、空服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动脉压(MAP)。结果:A组AER水平3、6个月时明显低于B组同期水平(P〈0.05),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5)。B组AER水平6个月时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预混人胰岛素联合缬沙坦对减少早期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和保护肾功能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R和预混胰岛素诺和灵30R对口服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125例口服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起始三天停用原来降糖药物,第四天起,分别给予诺和锐30R和诺和灵30R日二次皮下注射治疗2周。血糖达标后出院,继续应用12周,再次来院复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详细记录资料,比较治疗后两组血糖达标时间、空腹血糖水平、胰岛素使用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等。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诺和锐30R组在稳定降糖和低血糖发生方面均优于诺和灵30R组(P〈0.05)。结论:对于口服药物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诺和锐30R较诺和灵30R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探讨不同HbA1c水平T2DM患者的血糖特点。方法将178例T2DM患者按HbA1c水平分为3个组,通过CGMS进行血糖监测。结果各组HbA1C与全天平均血糖值(24hMBG)均有相关性(P〈0.05),与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无相关性。HbAlc≤7.5%时,餐后血糖与之相关性较好(P〈0.05)。HbA1c〉7.5%时,与三餐前血糖相关性较好(P〈0.05)。结论HbA1c代表血糖的整体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的稳定性,而CGMS可反映血糖的波动规律。HbA1c和CGMS联合应用更加有利于血糖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秀霖联合拜糖平和门冬胰岛素对治疗老年T2DM患者血糖、HbA1c变化、低血糖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18例口服降糖药物疗效较差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长秀霖加拜糖平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长秀霖组每晚睡前皮下注射1次加三餐前口服拜糖平,门冬胰岛素组早晚餐前各皮下注射1次,共13周,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2hBG)、血脂、HbA1C下降情况,C肽(C-P)水平上升情况,低血糖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HbA1C下降明显,C-P上升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低血糖反应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P〈0.01)。结论长秀霖组和门冬胰岛素组都具有明显降低FBG、2hBG、血脂、HbA1c的作用,均明显提高C-P水平。低血糖的发生率长秀霖组明显低于门冬胰岛素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降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至2012年9月选取18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单用二甲双胍12周而血糖尚不达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联合治疗(90例)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90例),随访12周,观察各项血糖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疋。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01、1.321、1.574、1.510、1.421、1.601,均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较阿卡波糖组下降幅度大(t值分别为-2.711、-2.600,均P〈0.05),且HbAlc达标率(83.33%)高于阿卡波糖组(67.78%)(x2=5.870,P〈0.05)。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24±1.21)比(8.17±0.25)U/L,(8.62±1.20)比(8.15±0.24)U/L,t值分别为1.563、1.620,均P〈0.05};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60±0.21比3.02±0.39,2.76±0.40比3.01±0.38,t值分别为1.431、1.459,均P〈0.05);沙格列汀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的改善优于阿卡波糖组(t值分别为3.451、-3.359,均P〈0.05);阿卡波糖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阿卡波糖组(矿=8.760,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比较明显,不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风险及胃肠道反应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水平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血糖的关系。方法共32例2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空腹(FPG)及餐后血糖(2hPG)、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Visfatin等相关指标。同时选择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26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2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的TG、FPG、2hPG、HbA]C、HOMA-IR、HOMA-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Visfatin水平降低(P〈0.05),与健康人相比,糖尿病患者Visfatin水平降低(Pd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Visfatin与HbA1C、Fins、HOMA-IR呈正相关(r=0.259,Pd0.05;r=0.586,P〈0.01;r=0.385,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HOMA-IR是血浆Vis—fatin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的变化与胰岛素抵抗及平均血糖有关,可能在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分阶段糖尿病达标管理(SDTM)模式对T2DM患者血糖的改善作用。方法分析2005-2010年进入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糖尿病门诊SDTM管理的2581例T2DM患者基线状况。比较其中865例有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的患者,记录管理前后HbA1C和FBG的变化,并按不同HbA1c基线水平(〈6.5%,6.5%~7.4%,7.5%~8.4%,8.5%~9.4%及≥9.5%)分组,比较血糖变化。同时按不同起始降糖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分析治疗前后药物使用的变化。结果管理后HbA1C和FBG分别降至(6.75±1.20)%和(6.64±1.39)mmol/L(P〈0.01)。HbA1c≥9.5%组(n=157)降至(7.52±1.54)%,改善患者比例达88%。胰岛素使用比例升至34%(P〈0.05),且胰岛素组HbA1C下降幅度最大,约0.94%(P〈0.01)。结论SDTM可有效改善T2DM患者HbA1C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个体化降糖治疗策略对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3年5月全国10家三甲医院内分泌科病房中的13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用药及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新诊断或病程在1年之内的患者,年龄(51±9)岁,体质指数(BMI)为(24.9±3.0)kg/m2。。治疗方案根据复杂程度分为未用药(A组)、单种口服药(B组)、口服药联合治疗(c组)及含胰岛素的治疗(D组)四种情况,分析治疗方案调整前、调整后及干预开始后随访20个月间对患者血糖的影响。计数资料与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分别采用x2检验和协方差分析,干预前后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影响血糖疗效的相关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治疗方案调整前患者空腹血糖为(7.5±2.4)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7.3±1.9)%。经干预后随访第20个月时患者空腹血糖为(6.7±1.6)mmol/L,HbAle为(6.1±1.4)%。(2)对HbAlC〉7%的患者,磺脲类和(或)双胍类单药或联合治疗是本研究中临床医师最常选用的治疗方式,其HbAlC的达标率分别为79.2%、81.9%,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妒=0.445,P〉0.05)。(3)随访期末的HbAlC水平与患者的年龄(r=0.087,P〈0.01)、起始HbAlC水平(r=0.228,P〈0.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治疗方案的复杂性接近正相关,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r=0.054,P〉0.05)。与性别、体重、BMI及高血压病史等均无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3、0.011、0.019和-0.034,均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以传统口服降糖药为主的个体化治疗可以长期、有效、安全地控制血糖。对起始血糖较高的患者应采取更为积极的胰岛素强化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2DM患者24小时动态血糖变化与HbA1C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根据HbA1c水平将578名T2DM患者分为4个组,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监测患者全天血糖。结果组内分析显示,仅在7.5%≤HbA1c〈10.0%组及HbA1c≥10.0%组内HbA1c水平和高血糖曲线下面积、高血糖持续时间、平均血糖及血糖波动幅度呈正相关;仅在HbA1c〈6.5%组内HbA1c水平和空腹状态低血糖曲线下面积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结论当HbA1c处于不同区间内时,HbA1c水平与高血糖及低皿糖暴露、平均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幅度的相关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接受诺和灵30R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HbA1c〉7.5%)30例改为诺和锐30治疗12周,结果:BMI、FBG、24h平均血糖水平(24hMBG)无明显变化,2hPG、ACR均明显下降(P均〈0.05),HbA1c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及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均〈0.05)。结论:诺和锐30可减轻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波动,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