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制备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认真筛选献血员,进行单采血小板,并对30袋新鲜血小板进行计数等质控,用二甲基亚砜(DMSO)为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年内,于30、90、180、270、360d分别进行外观、计数、pH值、聚集率检测及无菌试验,并且与新鲜血小板进行比较。结果:-80℃保存冰冻血小板1年内各时期外观、计数、回收率、pH值、聚集率、无菌试验均达质量标准,其中冻后pH值、聚集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冻后计数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保存1年的各时期回收率平均为82.9%,均大于70%。结论:-80℃保存冰冻血小板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可以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常温(22±2℃)震荡下不同保存时期的单采血小板冰冻保存后功能指标的变化.方法 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进行血小板计数、pH、回收率、黏附率、聚集强度和血小板第3因子(PF3)活性及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冰冻保存后的血小板计数、pH值、粘附率、聚集强度及PF3活性、细菌污染情况和冰冻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回收率符合要求.结论 冰冻保存后的单采血小板仍具有良好的功能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机采浓缩血小板深低温保存的研究及临床应用观察。方法 血小板冻存采用终浓度 5 %的DMSO保护剂和 - 80℃深低温条件 ;实验内容包括冻存血小板的回收率、黏附和聚集功能、第 3因子活性及α颗粒膜蛋白GMP - 1 4 0测定 ;临床疗效主要观察了 2 4h内的止血效果和 2 4h后外周血小板计数两项指标。结果 - 80℃冰冻保存 1年内的血小板回收率≥ 70 % ;黏附、聚集功能和第 3因子活性完好 ;GMP - 1 4 0表达率为4 6 7% ;以上指标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血小板输注 2 4h后外周计数显著升高 (P <0 0 0 1 ) ,输注后止血效果 >85 %。结论 DMSO终浓度 5 %的冻存浓缩血小板 1年内各项主要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 ,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新鲜血小板与新鲜冰冻血小板膜活化糖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机采新鲜血小板与新鲜冰冻血小板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血小板活化的状况来了解评估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有效期内新鲜血小板(22℃震荡保存7天内)与新鲜冰冻血小板(-80℃以下保存1年内)不同时段的膜糖化蛋白GPⅡb/Ⅲa和CD62P进行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在-80℃保存12个月,其GPⅡb/Ⅲa和CD62P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新鲜冰冻血小板CD62p的表达受到良好抑制,可与22℃振荡保存24 h的新鲜血小板质量相近;新鲜血小板在22℃条件下随保存时间的延长GPⅡb/Ⅲa和CD62P的表达迅速升高,与新鲜血小板相比48 h差异有显著性(P〈0.05),72 h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新鲜血小板冰冻期间发生的代谢损伤较常温条件下低。选择≤24 h的新鲜血小板用于一80℃冻存至少可以保存1年。  相似文献   

5.
多种耐药相关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低浓度DMSO(2%)和第二信使调节剂混合物(thrombosol)低温保存血小板的效果.方法:应用6%DMSO(对照组)、2%DMSO thrombosol(实验组)为新鲜浓缩血小板的冰冻保护剂-80℃保存,1周后复温检测血小板计数、肾上腺素或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血小板表面CD41、CD42b、CD62p和CD35分子改变.结果:复温后,实验组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诱导的聚集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但仍然低于新鲜血小板(P<0.01).冰冻血小板CD62p表达较新鲜血小板显著升高(P<0.05,P<0.01),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新鲜血小板相比,冰冻血小板肾上腺素诱导的聚集反应和CD42b表达均下降(P<0.05,P<0.01),但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常规6%DMSO低温保存血小板相比,2%DMSO加第二信使调节剂混合物低温保存血小板的效果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经非程序降温-80℃保存复苏后同冰冻前在体外的聚集功能和临床输注后的聚集功能,旨在比较新鲜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各自的优势,为临床选择使用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用光学法对18例浓缩血小板冰冻前后对胶原、花生四烯酸、ADP、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功能进行实验检测分析并对血小板数量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冰冻复苏血小板有破坏、数量较冰冻前减少15%(P<0.01),血小板解冻后体外对胶原、花生四烯酸、ADP、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聚集功能严重受损,其平均聚集功能仅为冰冻前的63%(P<0.01),输注后在体内的聚集效果冰冻血小板不如新鲜血小板(P<0.01).结论:-80℃直接冰冻血小板体外聚集反应功能严重受损,临床止凝血远期效果有待评价,非急诊使用浓缩血小板,建议尽可能使用新鲜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单采冰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冰冻保存前后的计数变化及临床应用疗效.方法:检测单采血小板在-80℃保存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输注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观察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上升值及临床止血情况.结果:输注单采冰冻血小板和单采新鲜血小板均有明显止血疗效,冰冻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87.5%,对外科手术中大出血患者的输注有效率达100%;新鲜血小板输注总有效率为97.5%.结论:冰冻血小板有明显止血疗效,最适合在手术或急症患者因血小板减少而引起大出血的及时治疗性输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跟踪观察机采浓缩血小板(platelet apheresis concentrates,PCs)在5%DMSO条件下于-80℃冻存1~5年的体外功能变化.方法 玻璃珠柱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花生四烯酸诱导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蝰蛇毒检测血小板Ⅲ因子活性.结果 对深低温保存的冻存血小板的动态观察发现:PCs冻存期为1~5年融化复苏后的黏附和聚集功能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冻存至第4年的血小板复苏时4/10样品发生凝集,第5年的有3/11发生凝集;冻存至第5年时,多数样品血小板Ⅲ因子失活.对22℃常温保存的液体血小板的观察发现:血小板的黏附功能和最大聚集能力随保存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72 h有差异(P<0.05),96 h有显著性差异(P<0.01);5 d之内血小板Ⅲ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22℃保存的液体血小板发生渐进的代谢损伤,而-80℃保存期在3年内的冻存血小板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9.
降温速率对血小板冰冻保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降温速率下血小板冰冻保存效果,探讨血小板冰冻保存的最佳降温速率.方法: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血小板以不同速率(1、10、20℃/min)降温至-80℃后直接转入深低温冰箱保存,冻存1周后复温检测其体外功能和表面分子的变化,与非程序降温组及新鲜血小板作比较.结果:复温后各冰冻保存组的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新鲜对照组(P<0.05或P<0.01).肾上腺素诱导的最大聚集率10℃/min组与1℃/min组、非程序降温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低于新鲜对照组(P<0.01),但高于20℃/min组(P<0.05).CD42b表达的平均荧光强度10℃/min组高于其他各冷冻保存组(P<0.05),低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复温后1℃/min组、20℃/min组、非程序降温组表面的CD62p荧光强度均高于新鲜对照组(P<0.05),10℃/min组CD62p荧光强度高于新鲜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降温速率对冰冻保存血小板效果影响较大,在新型血小板冷冻保护剂作用下,相对于1、20℃/min,10℃/min降温速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张玉朝 《吉林医学》2014,(23):5217-5217
目的:采用冰冻保存的方法探讨血站优化单采血小板品种的可行性。方法:将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到的单采血小板养样本在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冰冻血小板制剂,对冰冻保存前后的单采血小板制剂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第Ⅲ因子有效性(PF3A)、聚集强度、血小板黏附性、血块收缩试验的检测。结果:采集后3 d和7 d制备成的冰冻血小板制剂的各体外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冰冻保存明显延长了血小板保存时间,并且经冰冻保存的单采血小板仍然具有较好体外活性,建议血站采用冰冻保存单采血小板品种的方式优化血小板保存。  相似文献   

11.
机采血小板P-选择素在常规和冰冻保存条件下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常规和冰冻保存条件下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  10单位机采血小板分别用常规保存袋和低温保存袋贮存 ,前者贮存 5d ,每天留取标本 ,后者于 -85℃贮存后 5d复苏留样。分别检测血小板聚集率、血小板计数、pH值和血小板膜糖蛋白P 选择素的变化。结果 常规保存条件下 ,5d内血小板聚集率、pH、血小板计数均无显著性变化 ,血小板P 选择素在 1d后即明显升高 (从 3 .77± 1.86到 10 .87± 4.75 ,达 3倍 ,P <0 .0 1)。冰冻保存时 ,血小板聚集率、pH、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变化 ,P 选择素的表达在冰冻后呈显著升高 (从 4.3 7± 1.82到 16.88± 7.2 3 ,达 4倍 ,P <0 .0 1)。结论 血小板P 选择素在常规和冰冻保存条件下的表达变化提示血小板离体后被活化 ,是反应血小板激活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外科疑难、复杂大手术的不断开展,血小板用量大幅度增加。新鲜血小板在低于20℃时,细胞形态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已出现由细菌污染血小板输注引起败血症休克的报道。研究发现与保存液态血小板相比,冰冻血小板膜表面粘附受体结合能力明显增强,促凝血活性明显提高,即刻止血功能更好,所以血小板体外保存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3.
常规血小板保存3~5d后,其活性已大部分丧失.深低温(- 80℃)冰冻保存是目前能做到的长期保存血小板的较好方法.因冰冻血小板的制备需要一定的条件和技术,2005年本站才开始冰冻机采血小板的制备与临床供应.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通过检测64例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血块退缩试验、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和血小板因子Ⅲ活性,发现:29例(45.3%)血小板计数减少,另外35例血小板计数正常患者中,10例(28.4%)血小板粘附试验降低,25例(71.4%)血小板聚集试验降低,19例(54.4%)血小板因子Ⅲ活性减弱,这变化与肝功能损害的程度有关,在肝功能Child分级中,A、B、C级各组间血小板功能的异常有显著差异(=10.1164,P<0.01),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功能异常,血小板功能检查也可作为检测肝功能损害程度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冰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80例血液病患者,分成两组分别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非血液病患者40例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对1hCCI、24hCCI值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保存血小板组与血液病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组相比1hCCI值无显著差异(P>0.05),24hCCI值显著降低(P<0.05)。血小板输注后均无严重输血反应,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总体相当,冰冻血小板临床疗效良好。结论:冰冻血小板和新鲜血小板对因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对血液病患者,新鲜机采血小板长期疗效优于冰冻保存血小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探讨-80℃冰冻保存血小板1个月对血小板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12例健康献血者-80℃冰冻1个月前后血小板CD62P的表达率.结果 血小板CD62p表达率冰冻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小板加终浓度为5%DMSO,在-80℃条件下冰冻保存1个月,对血小板的活化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复融后的冰冻机采血小板的质量研究,为临床正确保存和使用冰冻机采血小板提供依据。方法:冰冻血小板制剂自超低温冰箱取出后,立即浸泡在42℃恒温水浴箱中,轻柔的不断的摇动直至完全融解;融解后的血小板制剂于百级净化台用一次性无菌空袋留样3份,其中一份保存于22℃,一份保存于4℃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另一份保存于4℃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分别检测血小板计数、血块收缩试验(血浆法)。结果: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置于22℃,保存48小时内血小板计数无显著性差异(t〈0.01,P〉0.05),其血块收缩试验保存2小时内为80%以上,保存4小时后呈明显下滑。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置于4℃保存4小时和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其血小板汁数在刚取出时无明显变化,其后血小板数量呈明显减少,取出4小时后血小板数量几乎全部受破坏,血块收缩试验在刚取出时为70%左右,很快呈现明显下滑。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复融后最好置于22℃保存,越快输注效果越好,尽量缩短运输和保存时间,尽量在复融后2小时内输注完毕,避免低温保存和体外放置时间过长,防止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12月输注血小板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200例,其中输注新鲜保存机采血小板组59例,输注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组141例,分别计数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算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ercentage of platelet recovery,PPR)。结果新鲜组输注血小板后24小时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上升明显优于冰冻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新鲜和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后均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在输注新鲜血小板后,24 h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效果优于冰冻血小板。  相似文献   

19.
富含血小板血浆冰冻保存及保存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不同因素对冰冻保存富含血小板血浆(Cryo-PRP)在血库批量制备的整个过程中的质量和特性的影响,优化建立Cryo-PRP的批量制备技术。方法:对冰冻PRP制备的整个过程中的产品包括献血者外周血,ACD抗凝全血,新鲜富含血小板血浆(FPRP),5%,MDSO富含血小板血浆(MPV)(DMSO-PRP)及-85℃冰冻保存2d后37℃水浴解冻后的Cryo-PRP检测其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H,乳酸脱氢酶(LDH)和乳酸的变化,并进行细菌污染监测。结果:(1)制备PRP可以获得全血中70%的血小板;(2)与ACD全血相比FPRP血小板群体发生了改变;(3)冰冻/复温过程中部分血小板膜的完整性受到损害不可避免。(4)在新鲜冰冻血小板制作,保存到临床应用整个过程中血小板代谢不活跃,基本处于休眠状态,有利于其长期保存。(5)冰冻血小板内未见细菌污染和繁殖。结论:冰冻保存PRP能够长期,大量,有效,安全地保存大量宝贵血小板资源,解决目前血小板供不应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美国、荷兰、北京、上海4种血小板保存袋对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保存效果.方法 手工浓缩血小板无菌加入到4种保存袋于22℃保存,保存0、1、3、5、7d后分别取样检测血小板回收率、pH、体外聚集活性、血小板第3因子、第4因子有效性(PF4)及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 随保存时间的延长4种保存袋血小板回收率均逐渐降低,但各保存袋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保存时间延长pH均逐渐下降,血小板保存5d时各保存袋pH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pH(5.8± 0.35)明显低于其他3种保存袋(6.68±0.13、6.88 ±0.13、6.96 ±0.11)(P<0.05).随保存时间的延长各保存袋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下降迅速,但4种保存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保存5d时血小板第3因子(止血功能)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7d时美国(127.30±20.35)、北京(649.20±504.00)保存袋第3因子(纤维蛋白析出时间)比荷兰(93.38±7.51)、上海保存袋(71.10±4.52)明显延长(P<0.05).保存7d血小板第4因子(释放功能)均无明显下降(P>0.05).血小板保存5d时CD62P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56.63)高于其他3种保存袋(30.79、26.58、30.91).结论 北京、上海与美国、荷兰血小板保存袋相比,血小板保存5d时各检测指标接近,4种保存袋保存效果基本一致;但保存7d时北京保存袋其pH、血小板第3因子及CD62P阳性表达率指标比其他3种保存袋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