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0、CD40L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病理分期的关系。方法选择30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乳腺癌病理分期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CD40[(9.26±2.12)%]、CD40L[(7.48±1.36)%]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7.33±1.64)%、(6.25±1.19)%](P均〈0.01),且乳腺癌患者CD40、CD40L表达水平均与其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CD40=0.88、rCD40L=0.71,P均〈0.01)。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CD40L水平可作为判断乳腺病变程度、肿瘤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分化抗原CD40及其配体CD40L是近年来发现的重要炎症标志物。本就CD40-CD40L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炎症细胞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最近研究表明血小板也具有炎症细胞特征。我们的实验用流式细胞仪对哮喘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配体(CD40L)进行测定,探讨其在哮喘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溶性CD40/CD40L水平变化。方法根据WHO关于高血压器官损伤并发症的分类,将研究对象分为无并发症组、中度器官损伤及重度器官损伤组。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法测定328名研究对象血清可溶性CD40(sCD40)及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结果①与无并发症组(n=180)相比,sCD40水平在重度器官损伤组(n=50)显著升高(39.9±2.6vs30.0±1.0)ng/m l,P<0.01;与中度器官损伤组(29.4±1.4)ng/m l,(n=98)比较,重度器官损伤组sCD40水平也显著升高(P<0.01);②与无并发症组相比,重度器官损伤组中血清sCD40水平仅在中风组上调;③sCD40L在各组均无显著变化。结论血清sCD40/sCD40L水平与高血压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CD40/CD40L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D40/CD40L在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其介导的体液免疫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0/CD40L相互作用是淋巴细胞之间传递炎症和免疫信号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发现,CD40/CD40L广泛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各种细胞中,其相互作用显著影响AS相关细胞的功能,并且与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讨论CD40/CD40L在AS病变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参与AS过程的机制、信号转导途径以及基因表达的调节。1CD40/CD40L在AS病变及相关细胞中的表达正常动脉未发现CD40L,仅在内皮细胞有少量CD40表达。在人类AS发生过程中,CD40/CD40L在T…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者抗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哮喘患者抗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研究侯小清赖乃揆邹泽红陈丽金为了解Pharmacia公司CAP变应原检测系统在广州地区的应用情况,以该系统测定6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9种血清特异性IgE抗体与自制抗原皮肤试验作相关分析,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CD40-CD40L及基质蛋白酶在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探讨粘附分子CD40、CD40配体(CD40 Ligand,CD40L)及基质蛋白酶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表达;方法:利用高脂饮食制作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AS组,n=6),与正常饮食大鼠模型(N组,n=6)作对照,流式细胞技术法检测外周血中CD40及CD40L,Zymography法检测外周血中基质蛋白酶-2(MMP-2)及基质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D40、CD40L及MMP-2、MMP-9在主动脉弓表达情况;并对CD40、CD40L与MMP-2、MMP-9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外周血CD40、CD40L、MMP-2、MMP-9表达均高于正常饮食组大鼠,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D40、CD40L在主动脉弓内膜上表达,MMP-2、MMP-9在主动脉弓内皮细胞及内皮细胞间质中表达,而且AS组表达强于N组;CD40、CD40L与MMP-2、MMP-9有相关性;结论: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可能与CD40、CD40L及基质蛋白酶的异常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李超乾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0,20(3):132-133
CD23是IgE的低亲和力受体,主要在B细胞、嗜酸粒细胞(EO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滤泡树突状细胞、郎罕氏细胞、表皮角细胞、胸腺上皮细胞、部分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膜上表达。血清中存在可溶性CD23(sCD23)。它们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在细胞间粘附、抗原的呈递、T和B细胞的活化、IgE合成、哮喘相关基因的转录等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在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CD40配体(CD40L)、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体外分离哮喘患者的血小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前后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的表达,并与健康人比较。同步测定所有受试者的肺功能,分析与CD40L、CD62P表达的关系。结果①哮喘急性发作组(n=37)、哮喘缓解组(n=22)、健康对照组(n=13)血小板源性CD40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7.3)%、(5.2±3.1)%、(4.1±2.2)%,CD62P分别为(46.0±11.1)%、(12.6±4.8)%(、10.0±2.7)%;ADP诱导20分钟后CD40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7±7.6)%(、20.1±5.6)%(、25.4±12.8)%,CD62P分别为(45.5±11.4)%、(45.5±10.5)%(、43.2±15.4)%。与健康对照组、哮喘缓解组相比,哮喘急性发作组CD40L、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ADP诱导后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的表达在ADP诱导20min时达到最高水平,且CD40L、CD62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1)。③哮喘急性发作组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FEV1占FVC百分比(FEV1%)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哮喘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和CD62P的表达水平与其肺功能成负相关(P<0.05)。结论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存在外周血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的表达增高,表达水平与其肺功能成负相关,血小板源性CD40L在哮喘的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CD23是IgE的低亲和力受体,主要在 B细胞、嗜酸粒细胞(EOS)、激活的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滤泡树突状细胞、郎罕氏细胞、表皮角细胞、胸腺上皮细胞、部分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细胞膜上表达。血清中存在可溶性CD23(sCD23)。它们与支气管哮喘关系密切,在细胞间粘附、抗原的呈递、T和B细胞的活化、IgE合成、哮喘相关基因的转录等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是一种慢性炎性过程,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D40L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学过程。文章就CD40L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及治疗展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源性CD40配体(CD40L)、血小板P选择素(CD62P)在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体外分离肺癌患者的血小板,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前后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①肺癌组、健康对照组血小板源性CD40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3.6±8.2)%、(3.9±1.7)%;CD62P分别为(62.6±20.5)%、(12.5±3.2)%;ADP诱导20min后CD40L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3.9±11.9)%、(26.4±9.4)%;CD62P分别为(74.9±16.6)%、(41.4±15.2)%。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组CD40L、CD62P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ADP诱导后,肺癌组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CD40L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DP诱导前后,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③ADP诱导前后,不同期别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有远处转移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④肺癌患者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在ADP诱导20min时达到最高水平,且CD40L、CD62P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03,P〈0.01)。结论 肺癌患者存在外周血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的增高,且随病情的进展CD40L、CD62P的表达增高,因此检测血小板源性CD40L、CD62P表达水平对研究肺癌的临床分期、预后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阿司匹林、肝素对血小板活化及表达CD40L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与表达CD40L的关系以及阿司匹林、肝素对此过程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健康人血小板,经不同浓度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诱导后,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和炎性标志CD40L表达水平,观察二者随诱导时间延长的变化过程,并分析阿司匹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对血小板活化及表达CD40L的影响.结果 ADP、凝血酶均呈浓度依赖方式增加血小板P选择素、CD40L表达,二者表达水平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同步增减,呈显著正相关(P<0.05).阿司匹林(2.5 μg/ml)对ADP(4 μmol/L)和凝血酶(1U/ml)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及CD40L表达无任何影响(P>0.05);普通肝素(2.5U/ml)和低分子肝素(2.5U/ml)单独或与阿司匹林合用,均能极显著地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活化及CD40L表达(P<0.001),但对ADP的诱导过程无影响(P>0.05).结论炎性介质CD40L可表达在活化血小板表面,在多种诱导剂存在的情况下,阿司匹林及肝素能部分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及CD40L表达. 相似文献
16.
结核性胸膜炎病变局部B淋巴细胞CD23,CD40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细胞-酶联标记法测定了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胸水中B淋巴细胞CD23、CD40的表达,并进一步观察了B淋巴细胞在T淋巴细胞、PPD等参与培养后CD23、CD40的表达受影响情况。结果显示: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胸水中B淋巴细胞与T淋巴混合培养后与单独B淋巴细胞培养组相比较,CD23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二者存在密切相关(r=0.80),而B+PPD、B+PPD+T培养组与B淋巴细胞培养组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CD40在1985年被证实以后,关于它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体液免疫调节上,随着其配体CD40L(CD154,gP39,T—BAM或TRAP)的发现,二者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扩展到细胞免疫中。这一突破点的发现使人们充分认识到CD40-CD40L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的重要性。近年来许多研究组对CD40、CD40L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造血系统疾病的特殊性使其显得更为重要,它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模式。本篇重点总结了CD40、CD40L近年来在白血病免疫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学基础。CD40/CD40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并有望成为卒中的预测因素。随着溶拴治疗在急性恼梗死治疗中的实施,血循环重建后可出现再灌注损伤CCD40/CD40L和其他细胞因子、黏附分子、趋化因子和免疫细胞都参与了这两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实验研究已证实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CD40-CD40L系统作为免疫炎征反应中细胞信息通道的关键介导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CD40-CD40L,系统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防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有重要理论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CD40-CD40L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在诱导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的活化与肿瘤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C1340-CD40L在血液系统肿瘤免疫中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