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目的了解1岁内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儿童在智能发育上的差距,以便采取可行且具体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4年12月本所儿保门诊体检并在9月或12月龄做智力筛查测试的儿童,分低出生体重儿组和正常出生体重儿组。结果正常儿与低出生体重儿12月龄丹佛智能筛查测验(DDST)结果可疑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DDST结果为可疑异常的儿童再进行详细分析迟长项目的能区分布,正常儿动作能区迟长项目9月龄时占96.9%,12月龄时占86.1%;低出生体重儿9月龄时占82.7%,12月龄时占72.9%。结论1岁内低出生体重儿与正常儿童之间在智能发育上存在一定差距,且最主要是在动作发育上,所以有必要加强对低出生体重儿童脑功能的早期开发训练,使其达到正常出生体重儿的智能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身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正常足月生产单胎的乳母,记录孕前身高和体重、产前体重、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等数据,分析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的关系。结果孕前低体重组巨大儿发生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明显低于其他组;孕期增重过多组巨大儿出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显著大于增重不足和正常组;随着孕期增重过多,巨大儿发生率、出生体重和身长明显增大。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孕期妇女应根据自身情况将孕期增重控制在适宜范围,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孕妇孕期体重对新生儿体重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12月在三亚市妇幼保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足月单胎产妇2 038例,按孕期体重增大总值分为A组(体重增加≤15 kg),B组(15 kg<体重增加<25 kg)和C组(体重增加>25 kg),并分别随访其分娩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结果:B组、C组分娩巨大儿明显高于A组;B组、C组剖宫产率明显高于A组。结论:孕妇肥胖导致巨大胎儿发生率高,剖宫产率高,应加强孕期营养指导,合理膳食,适宜运动,控制孕期体重增幅。  相似文献   

4.
李秀华  闵俊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2):4546-4548
目的:探讨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妇体重指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仁和医院产前检查并分娩且无内科并发症的孕妇100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测量并计算孕12周内、孕32周、分娩前孕妇身高和体重、孕期体重变化,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分析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指数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与孕期体重指数变化呈正相关性。结论:孕期按孕周进行营养指导有利于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对胎儿生长受限,应早于孕32周开始治疗,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管理对孕妇体重控制与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我院收诊的2654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32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孕期管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孕期体重管理,比较两组孕妇体重控制效果及分娩方式。结果实验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剖宫产率显著降低,阴道分娩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孕妇采取孕期体重管理可积极控制体重,改善不良分娩结局,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 976例单胎足月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监测孕妇孕前身高体重、孕期增重及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巨大儿发生率为10.18%,并随孕前BMI、孕期增重的升高而升高;孕前超重、孕期增重过多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孕前体重正常、孕期增重合适组次之,孕前低体重、孕期增重过少组最低。结论孕前BMI与孕期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密切相关,应加强围产期孕妇体重管理,指导孕期营养与保健,减少巨大儿的发生,提高孕期保健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妇生理心理与孕期保健对低出生体重儿(LBW)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LBW-小于胎龄儿(SGA)-对照(正常)三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004年11月至2006年6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婴儿及产妇,于产后对896例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和摘取病历相关资料.将所得变量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有意义的变量入选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22个变量因素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有15个,包括孕妇心理因素2个、生理因素4个、病理因素6个、孕期保健因素3个.经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孕妇身高、产检次数、无应激试验异常、脐带绕颈、脐血流阻力异常、初检孕周、胎膜早破、孕妇对婴儿性别的企盼、异常家族史等9个因素是LBW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知识获取与否是保护因素,说明有些LBW可以在孕期预防.结论 LBW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李禄全  余加林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8):2388-2389
目的:探讨住院低出生体重儿(LBW I)、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 I)的患病病种,以便更好地预防、诊治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74例住院LBW I、VLBW I病种。结果:LBW I、VLBW I患儿患病病种分别为肺炎(98.1%)、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69.7%)、酸碱失衡(47.1%)、病理性黄疸(43.8%)、新生儿硬肿症(43.1%)、血糖异常(26.6%)、电解质紊乱(22.3%)、颅内出血(21.5%)、呼吸暂停(14.2%)、败血症(12.8%)、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11.3%)、应激性溃疡(8.0%)、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3.6%)、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3.3%)。VLBW I组颅内出血、低体温、应激性溃疡、低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镁血症、呼吸暂停、肺透明膜病、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分别为41.5%、48.8%、19.5%、17.1%、9.8%、7.3%、34.1%、12.2%、7.3%、4.9%,均高于LBW I组(P<0.05)。结论:LBW I、VLBW I患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以肺炎、H IE为主,VLBW更易发生颅内出血、低体温、应激性溃疡、电解质紊乱、呼吸系统疾病,是住院期间应密切诊治及护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因素、发生率、合并症及死亡原因,为预防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河池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382例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其发病因素、发生率、合并症及死亡原因、死亡率。结果:382例低出生体重儿发病原因均为母亲妊娠期各种因素。常见合并症有产前宫内窘迫、出生后窒息、高胆红素血症、吸入性或感染性肺炎、颅内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硬肿症、低血糖、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为51.63‰,死亡率为157.07‰;死亡以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为主。结论:加强孕期保健是预防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变化对头位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孕妇孕前体重指数及其孕期增加的幅度对头位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头位、单胎、初产、妊娠足月的孕妇根据不同的孕前体重指数分为3组,根据体重指数在孕期增长的不同幅度分为3组,分别比较3组的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超过12 h的发生率、产后出血率。结果:孕前超重组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程过长的发生率均大于正常组,孕前超重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大于正常组。结论: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指数的增幅对头位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控制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的影响。方法:于孕12周内建立围产期保健基线资料,随访观察新生儿的出生体重与身长。结果: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与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均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孕前BMI、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具有一定的影响。重视并适时提供咨询和干预,维持适宜的孕期增重可以降低母婴并发症,减少低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沈阳地区孕妇体重增长情况,探讨孕期体重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沈阳市10个区、县(市)2010年9~10月在妇幼保健机构建立《孕妇保健手册》的孕妇3 203例,自制调查问卷对孕妇整个孕期分4~7次不等进行体重等指标测量,同时追踪其妊娠结局,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前身体质量指数(BMI)越大,其新生儿体重越大;孕期体重增长与新生儿体重呈正的直线相关。结论:孕前低BMI孕妇若在孕期体重赶上增长,就能分娩出正常体重的新生儿;而孕前高BMI孕妇则必须减少孕期体重增长,才能分娩出正常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前不同体重指数(BMI)妇女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12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建档、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单胎足月孕产妇资料,包括年龄、身高和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孕周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等指标。结果4927例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加(16.5±4.3)kg,胎儿出生体重平均为(3402.3±381.8)g,剖宫产率为34.7%。孕妇体重增加过多组、适中组和不足组的比例分别为32.9%、53.3%和13.8%,孕前不同 BMI 各组体重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着孕前 BMI 增加,孕期增重数值呈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期体重增加与胎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r =0.26)。分娩适宜胎龄儿3933例,孕前低体重组、孕前正常体重组、孕前超重组和肥胖组孕期增重适宜范围分别为14.0~19.0 kg、14.0~19.0 kg、11.5~17.0 kg 和8.0~16.5 kg,超过美国 IOM推荐范围,孕期体重增加的中位数(P50)分别为17.0 kg、16.0 kg、14.0和12.0 kg,孕期体重平均增加15.0kg(P50)。结论孕前 BMI、孕期孕妇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相关,孕期体重增加超过 IOM推荐范围,做好孕期体重管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孕前体重指数(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进行正规产前检查并分娩的孕妇518例,分析其身高、孕前体重及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结果:在控制及不控制身高因素的影响下,孕前体重与孕期增重均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在不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身高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控制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身高与孕期增重有显著相关性。在不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下,BMI与孕期增重存在显著相关性;而控制身高及孕前体重因素的影响后,BMI与孕期增重的相关性不存在。结论:身高和孕前体重是孕期增重的主要影响因素,孕前BMI与孕期增重无相关性,故用BMI预测孕期增重的临床价值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目前该院正常产前检查(产检)的不同体重指数孕妇妊娠期体重增长的情况,并对其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指出根据不同体重指数进行正确体重增长指导的重要性。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在该院检查及分娩的2 557例孕妇进行分析,按孕妇孕前体重指数(BMI)进行分组,计算出不同组别的孕期体重增长值,并与2009年Institute of Medicine(IOM)体重增长指南进行比较,得出超出指南建议体重的比率,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四组孕妇体重超出指南建议的比率分别为38.36%、40.77%、65.36%、63.64%。这些孕妇与正常孕妇相比,剖宫产率、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均升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提供正确的体重增长指导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减少不良的妊娠结局,并可以减少妇女及后代肥胖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孕妇体重指数及其增长对妊娠结局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傅斌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8):1024-1026
目的:探讨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测量450例孕产妇的孕前体重、身高和孕期体重增加情况,计算体重指数(BM I),并随访妊娠结局。结果:超重组和肥胖组的妊娠高血压疾病、阴道助产、剖宫产、巨大儿以及高危新生儿率均明显高于消瘦组和正常组,但妊娠期糖尿病(GDM)+妊娠期糖耐量异常(G IGT)、产后出血和低体重儿较消瘦组和正常组略高,无统计学差异;C组的剖宫产率和巨大儿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妊娠高血压疾病、GDM+G IGT、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低体重儿和高危新生儿率均略高于A组和B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孕期体重指数及其增长是影响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王燕  胡传来  张勤  陶兴勇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1806-1808
目的:探讨孕妇孕前体重、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1 419例单胎妊娠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孕妇的基本情况,定期产前检查时记录孕周并测量体重,随访研究对象妊娠结局。并采用LMS法分别建立孕妇不同孕前BMI组孕期不同周次增重的百分位数曲线。结果:超重组孕妇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最高,正常组次之,低体重组最低,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18.5的低体重组孕妇小于胎龄儿的检出率要高于其他两组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MS曲线示三组孕母孕期体重增加呈逐渐上升趋势,孕早期三组体重增重甚少,孕中期体重增加小于孕晚期。孕前低体重组孕妇孕期总增重较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多。结论: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与新生儿的出生体重有密切关系,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孕期体重增长情况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分析饮食治疗对改善GDM结局的作用.方法 2007-2009年,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收集GDM患者265例,并以同期就诊的正常孕妇571名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情况资料并于孕20周前、孕26~27周(孕中期)、孕35~36周(孕晚期)及分娩前监测体重,分析不同年龄段(<25、25~、30~、≥35岁)两组孕妇不同孕周的体重增长情况及28周前体重增长对GDM发病的影响,同时对GDM患者给予营养治疗并评价血糖控制情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 25~、30~、≥35岁年龄段GDM组孕期总体重增长分别为(16.9±6.3)、(16.8±6.1)、(16.5±6.0)kg,对照组分别为(13.9±3.0)、(13.8±2.7)、(13.3±2.7)kg(t值分别为6.259、5.885、3.533,P值均<0.05);孕20~27周间,<25、25~、30~岁年龄段GDM组增长的体重分别为(5.2±1.0)、(5.4±1.7)、(4.8±1.3)kg,对照组分别为(3.3±1.3)、(3.7±1.6)、(3.5±0.7)kg(t值分别为5.026、9.659、11.19,P值均<0.05);孕26~36周间,≥35岁年龄段GDM组体重增长为(3.6±2.0)kg,低于对照组的(4.0±0.9)kg(t=-2.449,P<0.05).25~、30~岁年龄段GDM组孕28周前体重增长超过13 kg的暴露率分别为41.22%(54/131)及44.94%(40/89),对照组分别为30.04%(76/253)及26.07%(55/211)(OR值分别为1.633、2.315,P值均<0.05).血糖控制良好组及对照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异常率分别为6.6%(12/182)及9.4%(54/571),均低于血糖控制不佳组的20.5%(17/83)(x2值分别为11.490、9.119,P值均<0.0125),血糖控制不佳组早产率为21.7%(18/83),高于对照组的10.8%(62/571)(x2=7.945,P<0.0125).血糖控制良好组及血糖控制不佳组的剖宫产率分别为46.7%(85/182)及65.0%(54/83),均高于对照组的25.4%(145/571)(x2值分别为29.540、53.860,P值均<0.0125).结论 孕中期体重增长对GDM的发病有影响,25~岁年龄段的孕妇孕28周前总体重增长不宜超过13 kg;及时对GDM孕妇进行营养治疗并控制血糖,能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耐量正常孕妇孕晚期增重速率、脂代谢及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新生儿体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2月在北京妇产医院定期产检,24~28周通过正规糖耐量检查,妊娠晚期常规监测血脂水平的单胎足月孕妇的临床资料。计算妊娠晚期体重增长速率,根据增重速率是否符合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推荐的不同阶段单胎孕妇体重增长速率的适宜范围分为增重速度过慢、增重速度正常、增重速度过快3组。3组孕妇根据孕前BMI值再分为低BMI、正常BMI、高BMI 3个亚组。分析比较各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差异;孕前BMI、孕晚期体重增长速度与孕晚期各项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孕晚期脂代谢指标与巨大儿的关系。结果:1增重速度过快组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明显增高(OR=1.51,95%CI:1.02~2.23)。同时,增重速度过快组孕前BMI高的孕妇较BMI正常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有升高趋势(OR=1.60,95%CI:1.02~2.23)。2以增重速度正常者为对照组:增重速度过快组孕妇孕晚期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之比明显增高,HDL明显降低,增重速度过慢组血脂变化则反之(P均〈0.01)。孕前高BMI孕妇较正常BMI孕妇TG,LDL和LDL/HDL增高,孕前低BMI孕妇则反之(P均〈0.01)。而巨大儿分娩孕妇孕晚期TG,LDL,LDL/HDL水平也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孕妇,HDL降低(P均〈0.01)。结论:糖耐量正常孕妇妊娠晚期增重速率过快的问题较为严重。孕晚期体重增长速度、脂代谢及孕前BMI在巨大儿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糖耐量正常孕妇孕晚期体重管理及脂代谢监测同样不能忽视,特别应对孕前BMI异常的孕妇给予指导,使其孕前控制BMI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在该院进行规律产前检查及分娩并完成随访的86例足月单胎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按照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推荐的孕期体重增长范围(5.0~11.5 kg)分为3组:A组(22例):<5.0 kg;B组(30例):5.0~11.5 kg;C组(34例):>11.5 kg.比较3组的母儿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及产妇产后BMI.结果:①母儿并发症比较:C组剖宫产率、创口感染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儿出生体重、身长比较:C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及出生身长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产后BMI比较:C组产后42天、6个月及12个月BMI值均高于A、B组,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不同增重范围对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的分娩结局、新生儿出生体重及产妇产后体重有一定影响.美国IOM推荐的孕期增重范围(5.0~11.5 kg)适合我国孕前超重足月单胎妊娠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