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介绍心源性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方法:对24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脏的监护,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结果:24例患者平均治疗25天,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3例,死亡2例.结论:心源性脑梗死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减少医源性诱发心力衰竭的机会,有助于降低心脑梗死并有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护理观察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急性期的护理观察要点,总结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护理经验。结果治愈有77例,好转57例,死亡6例,未愈2例,其他1例。结论在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急性期应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变化,动态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熟悉药物的作用,做好并发症预防工作,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相似文献   

3.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入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约占脑梗死的15%~20%。根据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心源性占脑栓塞的60%~  相似文献   

4.
脑栓塞(cerebral embolism)是指各种栓子随血流人颅内动脉使血管腔急性闭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缺血坏死及功能障碍,约占脑梗死的15%~20%。根据栓子来源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和来源不明性三种。心源性占脑栓塞的60%~75%,栓子在心内膜和瓣膜产生,脱落人脑后致病。其中心房颤动(atrialfibrllation,AF)是心源性脑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心房颤动时左心房收缩性降低,血流缓慢淤滞,易导致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引起脑栓塞。  相似文献   

5.
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妤  孙丽娟 《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430-431,450
在心源性脑栓塞急性期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中,应注意监测患者意识状况、生命体征,观察患者肢体供血状况,并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需严格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予以心理支持;在用药中,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和个体化的伦理原则;在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体谅患者,尊重患者各项权益。同时,还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的护理。方法对58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结果痊愈及好转率91%。结论治疗过程中要做好心理护理,一般护理及用药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房颤合并脑栓塞患者的急性期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10月间入我院进行治疗的房颤合并闹栓塞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急性期实施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66例患者实施护理后顺利康复,1例患者死于心力衰竭,3例患者因病情加重放弃治疗,患者临床满意度较高。结论:优质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树立患者信息,提升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源性脑栓塞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对19例心源性脑栓塞患者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瞳孔、意识变化,监测心功能,同时观察肢体活动及血液循环情况,加强临床护理及心理疏导。结果 19例患者平均治疗25 d,存活12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5例),因病情危重放弃治疗3例,死亡4例。结论急性期心源性脑栓塞是疾病发展最危险的阶段,护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与医生联系,注意输液滴速的调节,减少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脑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赵晓春郑俊婷*苏灵芝(包头医学院一附院门诊部,神经科*包头014010)我院1997~1998年共收治80例脑栓塞患者,男30例,女50例,年龄20~56岁,其中左侧肢体瘫38例,右侧肢体瘫42例,失语60例,抽搐2例。在住院期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戎立辉  任钦 《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2):1488-148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院内发生脑栓塞的可能原因和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在院内发生脑栓塞的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院内发生脑栓塞的患者,原发疾病分别为冠状动脉胜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等.其中因心力衰竭住院1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4例,肺部感染6例,头晕5例.结论 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脑栓塞发生率高,可能机制与短时间内血压、心率及循环血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方法本次对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就诊与我科的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50例,对照组的5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加用综合护理的方法,对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方法病例进行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效果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患者在急性期的全脑造影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水平。方法:研究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脑造影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在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细致观测、术后有效的恢复护理,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未有并发症产生,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造影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全脑造影的手术质量,有利于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患者在急性期的全脑造影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水平。方法:研究分析自2010年4月至2014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脑造影的1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措施及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医护人员在术前的充分准备、术中的细致观测、术后有效的恢复护理,患者手术均成功完成,术后未有并发症产生,使患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提高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造影的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全脑造影的手术质量,有利于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栓塞患者内科治疗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60例脑栓塞患者超早期溶栓治疗使血管再通,缩小梗死灶,同时进行脑保护治疗,减轻脑水肿;恢复期坚持康复锻炼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结果: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结论:病人情绪稳定,能配合进行语言和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躯体活动能力逐步增强。掌握进食的恰当方法,维持正常的营养供给,吞咽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不发生受伤、误吸、压疮及各种感染。  相似文献   

16.
张馨月 《当代医学》2016,(15):105-106
目的 探讨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最佳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110例非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西医治疗和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结果 患者经过2周的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3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3%.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别为(13.63±4.98)分和(9.16±4.66)分.2组护理结果和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处于非急性期的脑梗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7.
心源性脑梗死合并肢体动脉栓塞的护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病,但合并脑梗死时,其相应的治疗及护理就极为棘手.我科先后收治的3例该类患者,本人在护理过程中体会颇深,现述之与同行交流. 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刘湘  项丽  张岚  佟光明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26):3274-3279
背景 心房颤动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新型抗凝药物的引进,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的抗凝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发生率较前下降;但是,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脑梗死发生率和抗凝治疗现状的研究相对缺乏。目的 探讨同期住院心血管疾病与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远期脑梗死发生率的差异,评估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者脑梗死的发生率及抗凝现状,以期对该类患者进行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方法 前瞻性连续选取2012年6月-2013年5月入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2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合并的主要疾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心血管病组(合并心血管疾病,n=162)和肺病组(合并慢性肺疾病,n=125),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入院次日清晨血液检查、超声心动图数据及CHA2DS2-VASc评分。后续对患者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患者抗凝等药物使用情况和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肺病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静息心率、心力衰竭比例、右心房内径(RAD)长径、RAD短径、基底段右心室内径(RVD)、肺动脉压力、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国际标准化比值(INR)、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CHA2DS2-VASc评分、CHA2DS2-VASc评分≥4分的比例高于心血管病组(P<0.05);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心血管病组(P<0.05)。两组抗凝药使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8);心血管病组使用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胺碘酮药物比例高于肺病组(P<0.05)。随访期间,心血管病组共发生脑梗死16例(9.9%),肺病组29例(2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77,P=0.0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HA2DS2-VASc评分、RAD短径、肺动脉压力是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同期住院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远期脑梗死发生率高;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较心血管疾病合并心房颤动人群存在较高的CHA2DS2-VASc评分、RAD、RVD及肺动脉压力;针对慢性肺疾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应及时评估抗凝指征,加强相应的治疗方案,同时重视心力衰竭、肺炎等合并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23例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术后护理。方法:把我院(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自2013.08-2014.10住院的23例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包括术后健康宣教、生命体征观察、并发症监测及生活护理等。结果: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并发症平稳渡过、患者满意度提高。结论:只有强化术后护理、注意操作规范,加强生命征监护、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才能保证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及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秀琴  王梅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4):435-435,4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急性期护理方法。方法:本组69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在急性期经过积极的常规护理,根据病情变化及时更改护理措施,如注意药物应用的变化,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做好术前准备等,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有效的医患沟通。结果:存活59例,其中基本自理43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6例。结论: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患矛盾,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