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以进行性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老年期常见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之一表现为细胞外以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为核心的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形成.  相似文献   

2.
阿尔茨海默病(AD)的典型病理改变为脑组织出现β-淀粉样蛋白(Aβ)和tau蛋白两种异常蛋白质沉积,导致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和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形成,引起突触和神经元广泛缺失.目前,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钙稳态破坏是主要假说之一.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神经病理学特征表现为细胞外神经炎性斑[NPs,又称老年斑(SPs)]、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以及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缺失。老年斑主要由含有40~42个氨基酸残基的β-淀粉样蛋白(A13)多肽构成,是β-淀粉样蛋白前体(APP)的蛋白水解产物,而神经原纤维缠结则由神经元内高度磷酸化的细胞骨架相关蛋白tau蛋白聚集形成。  相似文献   

4.
小胶质细胞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beta-peptide,Aβ)沉积激活小胶质细胞引起的炎症反应是阿尔茨海默病(Akheimer disease,AD)的核心病理机制之一,小胶质细胞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小胶质细胞被Ap激活,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促进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形成,导致神经元损伤、死亡,促使AD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发生于老年 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大脑普遍萎缩,神经突触和神经元缺失为最早出现的改变,其病理 特征为以神经细胞内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细胞外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on,Aβ)沉积 所导致的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形成及神经元缺失为主要表现[1].  相似文献   

6.
目的神经毒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病理机制的两个关键阶段,然而关于它们在启动AD病程的重要性上仍存在争议。最近研究显示,轴突病变发生于AD的早期,然而轴突病变与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神经示踪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AD患者大脑中的轴突病变以及SPs和NFTs的形成情况。结果 AD患者的脑组织中呈现出一种新形式的轴突病变——"轴突漏",并伴随有大量肿胀的轴突和膨体。此外,轴突漏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关。结论轴突病变尤其是"轴突漏"可能是起始AD神经病理进程的一个关键事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神经毒性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病理机制的两个关键阶段,然而关于它们在启动AD病程的重要性上仍存在争议。最近研究显示,轴突病变发生于AD的早期,然而轴突病变与老年斑(senile plaques,SPs)和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的发生发展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方法运用神经示踪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AD患者大脑中的轴突病变以及SPs和NFTs的形成情况。结果 AD患者的脑组织中呈现出一种新形式的轴突病变——轴突漏,并伴随有大量肿胀的轴突和膨体。此外,轴突漏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形成及发展有关。结论轴突病变尤其是轴突漏可能是起始AD神经病理进程的一个关键事件。  相似文献   

8.
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线粒体相关性β淀粉样蛋白(Aβ)正逐渐成为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病理生理学改变的热点。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是指以线粒体为特异性靶点,存在于线粒体膜上或沉积于线粒体基质内的APP和Aβ。文中将分别介绍线粒体相关性APP和线粒体相关性Aβ的来源、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揭示其与AD发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蛋白神经毒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判断力和理解力下降等.其主要病理学特征是老年斑、神经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NFTs)和神经元丢失,其中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eptides,Aβ)[1].  相似文献   

10.
β淀粉样蛋白(Aβ)的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始发因素,所形成的老年斑是该病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针对Aβ的免疫治疗包括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许多动物实验证明Aβ的免疫治疗可以预防或清除脑中淀粉样蛋白沉积,并使动物认知功能改善。虽然Aβ疫苗的临床试验中部分患者脑内特定区域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严重的副作用而终止。免疫治疗真正运用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和治疗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Aβ)过度沉积,基于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降低Aβ水平是对抗阿尔茨海默病的有效策略。本文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介导的细胞对Aβ的摄取及降解以及LRP1介导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中Aβ转运及清除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最为普遍的痴呆。其病理特征是神经细胞外不溶性淀粉样蛋白Aβ以及胞内由过磷酸化tau形成的纤维缠结。这种胞外聚合物主要由Aβ4两组成,它是由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依次经β分泌酶(β-secretase)和γ分泌酶(γ~secretase)剪切所产生的。因此,通过抑制此两种酶很有可能能够减少Aβ的产生从而延缓病程。由于γ分泌酶有众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被抑制后会产生很多较为严重的副作用,因此β分泌酶的抑制剂可能是对抗AD药物研发的更有效切入点。本文主要对影响BACE1的表达及活性的相关因素和最新研制成功的β分泌酶抑制剂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Alzheimer病 ( AD)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迄今未明 ,而且各种辅助检查对早期 AD诊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根据 AD典型病理改变——老年斑 ( SP)和神经纤维缠结 ( NFT)的组成成分和形成过程 ,近几年人们将研究焦点汇集到脑脊液 β淀粉样蛋白 ( Aβ4 2 )和 tau蛋白的定量分析研究上 ,希望找到 AD早期诊断的生物学参数 ,为此本文对脑脊液内 Aβ4 2和 tau蛋白定量分析方法学的敏感性、特异性、影响因素和联合应用对临床早期AD诊断的意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炎性细胞因子在Alzheimer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lzheimer病(AD)是以进行性痴呆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变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选择性神经元丢失、神经元外的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形成老年斑(SPs)、神经元内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另外尚伴有颗粒空泡变性(GD)、平野小体和脑血管改变.病理改变主要分布于海马、杏仁核、皮质和皮质下区的连接部位(除外小脑),即与智力、学习和记忆相关的关键部位.AD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现对炎性细胞因子在AD发病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常见进行性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最终出现痴呆。神经病理 可见 tau 蛋白神经纤维缠结、β-淀粉样蛋白(Aβ)蓄积形成老年斑,以及小胶质细胞增生和神经元、白 质、突触的大量缺失。由于淀粉样蛋白病理可能早于 tau 蛋白病理,早于 AD 脑萎缩及临床症状的出现, 现阐述 Aβ 代谢异常与 AD 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然发生的抗β淀粉样蛋白(Aβ)抗体在儿童和青少年血浆中的表达.方法 将28名1~30岁的健康人群按10岁为1个年龄段分为3组,采用转基因动物模型、组织淀粉样斑块免疫活性(TAPIR)分析和免疫印迹法,分析各组血浆抗Aβ抗体的存在和免疫特性.结果 抗Aβ抗体总发生率为27.8%,各年龄组TAPIR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免疫特性与中老年健康对照者相似.结论 抗Aβ抗体的出现可能早于脑实质Aβ和老年斑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小板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观察血小板活化后β淀粉样蛋白(Aβ)水平变化,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患者血小板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特点.方法 分离36例AD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的血小板,用免疫印迹检测凝血酶作用后的可溶性APP水平;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β含量.结果 凝血酶作用后,血小板上清中可以检测到可溶性APP和Aβ.活化后AD患者血小板上清中可溶性APP水平较对照组水平下降31.0%(P<0.05).凝血酶活化后,AD组血小板上清Aβ水平从(3.1±2.7)ng/L增加至(5.8±3.2)ng/L(P<0.01),对照组Aβ水平由(6.1±4.4)ng/L增加为(11.5±5.9)ng/L(P<0.01).AD组Aβ平均增加(2.8±2.1)ng/L,低于对照组增加水平(5.5±3.6)ng/L(P<0.01).结论 血小板中含有APP的代谢产物可溶性APP和Aβ.AD血小板可能存在APP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18.
β淀粉样蛋白(Aβ)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特征病理改变之一,Aβ的产生和聚集是AD发生和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脂质筏为膜脂双层内含有特殊脂质和蛋白质的微区,具有低流动性,呈现有序液相,富含胆固醇,鞘脂和神经节苷酯GM1.细胞膜的脂质筏参与Aβ的产生及Aβ聚集形成低聚体,脂质筏及其组成成份的异常影响Aβ的产生及Ap聚集形成低聚体.以脂质筏为靶点可能为AD患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途径,选择性干预APP在脂质筏内的加工过程以调节Aβ的生成可能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兰他敏(Gal)对β淀粉样蛋白(Aβ)损伤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代谢通路的影响,探讨Gal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5μMAβ_(1-40)作用于SH-SY5Y细胞制备体外细胞损伤模型,0.3μM加兰他敏对Aβ_(1-40)处理的细胞进行干预并与正常细胞进行对照研究。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应用噻唑蓝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blot技术定量检测各组APP,sAPPα,β-淀粉样前体蛋白剪切酶-1(BACE1)表达水平。结果 Aβ_(1-40)孵育细胞24h之后,细胞损伤明显,存活率从95.78.±2.5%降到62.93±2.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Western-blot显示细胞内BACE1表达增加,APP表达无明显改变,细胞分泌sAPPα降低;在Aβ_(1-40)孵育之前给予加兰他敏作用24h,细胞损伤程度减轻,细胞的存活率上升(85.26±5.3%)(P0.01),细胞内BACE1表达较Aβ组下降,APP表达无明显改变,细胞分泌sAPPα升高。结论加兰他敏通过抑制Aβ_(1-40)诱导的APP的异常代谢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信号转导在淀粉样前体蛋白代谢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裂解主要经过α和β分泌酶两条途径,激活β分泌酶途径可增加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组织的生成量和沉积量,而激活α分泌酶途径可增加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α(sAPPα)的生成,sAPPα具有保护神经元促进轴突生长并且相对地降低Aβ的生成量。体内许多神经递质等可通过相应受体偶联的G蛋白或酪氨酸激酶等激活胞浆内的各种信号蛋白来影响α或β分泌酶的活性,从而影响sAPPα或Aβ的生成量。因此,寻找APP信号转导通路上的阻断剂或激动剂以选择性增加sAPPα的生成而减少Aβ的生成量将为寻找AD治疗药物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