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永岚 《河北医学》2008,14(10):1158-1160
目的:分析血透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方法:对437例中心静脉置管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按置管部位、时间、病因及导管的通畅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股静脉置管的感染率高于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它病因;置管时间越长,感染率越高.而导管血流量是否充足对感染发生无显著影响.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首选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缩短.对那些有易感因素的患者,如股静脉置管,病情需要不得不长期留置导管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才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影响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相关因素。方法:将本院ICU从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313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CRBSI患者和非CRBSI患者,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CRBSI发生的影响及CRBSI致病菌特异性。结果:在参与研究的313例患者中,有61例患CRBSI,感染率为19.4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对是否感染CRBSI有影响(P0.05)。锁骨下静脉CRBSI发病率低于颈内静脉和股静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的CRBSI发病率高于导管留置时间3 d和3~7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对感染CRBSI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锁骨下静脉置管是CRBSI的保护因素(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大量抗生素治疗、合并糖尿病是CRBSI的危险因素(P0.05)。61例CRBSI中检出病原菌72株,包括38株革兰阳性菌(G~+菌,占52.78%),32株革兰阴性菌(G~-菌,占44.44%),2株真菌(占2.78%)。结论: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合理利用抗生素,缩短置管时间,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均可降低ICU病房深静脉置管患者的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诊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急诊科行深静脉置管的6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寻找导致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640例深静脉置管患者中有62例发生感染,感染率为9.69%;与深静脉置管感染有关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方面:观察组的平均年龄为(63.20±10.52)岁,高于对照组的(52.11±9.41)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置时间:观察组为(26.40±5.48)d,高于对照组的(17.30±5.1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次数:观察组(2.20±0.79)次,高于对照组的(1.30±0.48)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频次:观察组(2.40±0.52)次/d,高于对照组的(1.40±0.52)次/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部位:股静脉插管感染28例,高于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插管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刺激性药物、激素及伴随糖尿病等疾病者感染率高于未使用者及无伴随疾病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深静脉置管相关感染与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有关。结论患者的年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次数及插管部位是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尽量避免或减少这些因素,可以有效降低深静脉置管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血透)用临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表现特征,寻求预防感染的有效措施。方法对104例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的血透患者进行观察。(1)对不同部位(颈内或锁骨下静脉组及股静脉组)置管的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2)对相同部位不同预防方法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从样本中筛取80例经颈内或锁骨下静脉途径的临时性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前期37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导管感染;后期43例为试验组,使用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给药的试验方法,两组的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 (1)常规预防感染方法的61例临时中心静脉导管中,共发生与静脉导管相关的感染12例(19.6%),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29.2%)显著高于颈内及锁骨下静脉(13.5%)(P〈0.05);(2)致病菌主要为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属;(3)两组采用不同的预防感染方法感染率分别为13.5%和2.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静脉置管易发生感染,而抗生素多途径联合用药有助于降低感染率,延长置管后抗生素使用时间可能减少重新置管的几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透患者临时性深静脉置管的最佳部位。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血透中心使用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液透析患者98例,分为颈内静脉组58例,股静脉组40例,统计两组患者发生局部感染和血行感染情况。结果颈内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5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10.34%;股静脉组发生局部感染11例,血行感染1例,感染发生率为30%,两组间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静脉组感染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内静脉组。结论当肾功能衰竭患者需要临时性深静脉置管行血透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颈内静脉,次选股静脉,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2种途径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用于血液净化时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对照研究,选择102例颈内静脉置管和89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血流量、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颈内静脉组与锁骨下静脉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误穿动脉率、穿刺处渗血及血肿、气胸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组血流量不足的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的导管留时间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组(P<0.05);颈内静脉组的管腔内血栓发生率与锁骨下静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脱位和导管相关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中各有优势.两者的选择应依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5年1月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75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调查CRBSI发生的相关性、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  CRBSI发病率为8.0‰;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最高(38.4%);股动脉与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颈内静脉与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及锁骨下静脉与股静脉置管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分离病原体63株,其中革兰阳性菌35株(55.6%),革兰阴性菌26株(41.3%);革兰阳性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均较高,但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均敏感,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对阿米卡星、头孢哌酮/舒巴坦、氨曲南及亚胺培南耐药性较低;患者年龄、是否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导管留置时间、置管部位、合并糖尿病与否及APACHEⅡ评分等因素与恶性血液病CRBSI发生存在相关性,其相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CRBSI感染率较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阳性菌为主,应结合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理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同时给予CRBSI危险因素评估后能更有效地预防CRBSI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该院血液透析中心中心静脉置管患者398例的临床资料,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菌群分布,分析年龄、原发病、置管部位及留管时间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关系。结果在所有患者中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有52例,感染率达到13.1%。革兰氏阳性菌34例,占65.3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8例,占34.62%,以大肠埃希菌为主。患者年龄<50岁感染率7.48%,≥50岁感染率16.33%(P<0.05);糖尿病肾病感染率19.72%,非糖尿病肾病为9.38%(P<0.05);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4.14%,明显高于颈内静脉10.25%及锁骨下静脉5.26%(P<0.05);置管时间≥2周较≤1周、1~2周组患者感染率明显增高,18.43%(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高龄、糖尿病肾病、置管时间≥2周及股静脉置管都为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危险诱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3种不同途径深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80例患者按穿刺途径的不同分为3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S组,60例)、颈内静脉置管纽(J组,60例)及股静脉置管纽(G纽,60例)。对比三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失败率、导管置留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失败率、堵管、心律失常及血气胸的发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锁骨下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导管脱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及清醒患者评价舒适度由高至低依次为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对不同病情的患者灵活选用穿刺途径,可有效减少深静脉穿刺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和股静脉置管方法在骨髓移植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利弊,探讨对骨髓移植病人最有利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方法:颈内静脉置管组23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组27例,股静脉置管组32例,分别记录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100%,锁骨下静脉为96%,股静脉组为97%,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即三组没有明显差异。并发症发生率:颈内静脉置管组为4%,锁骨下静脉为15%,股静脉组为34%,0.01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经颈内静脉置入双腔管在置管时及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310例经锁骨下静脉与260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采取对照法观察两种置管途径在置管时及留置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1%,颈内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9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33·5±10·2)天,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8±9·7)天;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洁悠神抗菌剂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可行性。方法对照组术区采用0.5%安多福消毒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点及周围皮肤,观察组采用0.5%安多福消毒穿刺点,待干后将洁悠神抗菌剂距离皮肤15 cm位置处喷洒于穿刺部位,待干,以形成"保护膜"达到抗菌效果;定期喷洒洁悠神(Q8H)对各输液连接处进行护理。结果年龄≥50岁患者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年龄<50岁患者(P<0.05);原发病为糖尿病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穿刺次数≥3次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3次患者(P<0.05);导管留置时间≥7 d患者感染率显著高于<7 d患者(P<0.05);穿刺部位位于锁骨下静脉患者显著低于颈内静脉患者(P<0.05);颈内静脉患者感染率显著低于股静脉患者(P<0.05)。观察组CVC-R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物理抗菌材料洁悠神抗菌剂喷洒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输液接口及穿刺部位,可以减少CVC-RI,延长置管时间,缩短住院日,减轻患者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周达碧 《吉林医学》2011,(36):7686-7686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对血液透析并发症的影响分析。方法:将165例血液透析患者按照中心静脉置管途径不同分为颈内静脉置管组、锁骨下静脉置管组和股静脉置管组。结果: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留置时间最长;三种置管途径在误入动脉、出血和感染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锁骨下静脉置管易引发血气胸,股静脉置管方式易形成血栓。结论:临床上应以颈内静脉置管方式为中心静脉置管途径首选。  相似文献   

14.
樊桂娟  许敏昭 《广西医学》2011,33(5):622-624
目的观察股静脉、髂外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需行血液净化治疗急、慢性肾衰竭患者130例,随机分为4组:股静脉置管(A组)组35例,髂外静脉置管(B组)组35例,颈内静脉置管(C组)组3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D组)组30例。观察4组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组导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留置时间最短,D组留置时间最长。4组局部感染、出血、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不同的深静脉置管均可作为血液透析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刘碧坚  张万君  蔡宇 《吉林医学》2012,33(2):252-253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治疗中应用对比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静脉组一次成功置管54例,成功率91.5%,锁骨下静脉组一次成功62例,成功率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组导管留置时间(37.2±5.3)d,锁骨下静脉组(52.5±7.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组血栓5例,颈内静脉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静脉置管方法各有优缺点,临床操作中都应熟练掌握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的实用性。方法:对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实施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护理。结果:30例患者行深静脉置管后均未发生感染。结论: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行深静脉置管优点多,但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避免发生并发症,确保置管成功。  相似文献   

17.
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净化中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颈内静脉置管建立临时性血液通路在置管及使用情况中的优缺点。方法采取回顾性的对照研究,438例需紧急血液透析患者中先后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342例,颈内静脉置管96例。观察对比两种置管途径在首次穿刺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锁骨下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颈内静脉93%,两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失败率为5.9%,颈内静脉5.6%,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平均58.5d,明显长于颈内静脉置管35.4d(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导丝未入上腔静脉8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静脉回流不畅在锁骨下静脉置管11例,显著高于颈内静脉置管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感染及脱管发生率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结论选择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应根据术者穿刺技能的熟练程度、患者的要求而定,两者各有其优劣。欲在右上肢造瘘时严禁在右锁骨下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深静脉置管导引钢丝j型头方向对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行锁骨下静脉置管危重患者432例,按照导引钢丝j型头预先设置方向分为a(头侧)?b(脚侧)两组,每组216例?观察两组患者锁骨下静脉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结果:a?b两组选择左右两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比例无显著差异(p > 0.05)?A组有100例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其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组异位率为55%,左侧锁骨下静脉异位率为28%,两侧相比右侧异位率明显高于左侧(p < 0.05)?B组中右侧锁骨下静脉异位率也高于左侧(p < 0.05)?A组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其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组误入颈内静脉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中右侧锁骨下静脉组;与b组相比,a组中左侧锁骨下静脉误入左颈内静脉也明显高于右侧,a组左侧锁骨下静脉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p < 0.05)?结论:导引钢丝j型头预先方向对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发生率有明显影响,预先将j型头方向朝向脚侧可显著降低导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彭爱英 《当代医学》2016,(36):138-13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的主要原因及相关的应对护理对策。方法选择进行深静脉置管透析的终末期肾患者80例,回顾分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分析患者发生感染的原因。结果血液透析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后发生感染的主要因素有患者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换药频率、合并糖尿病以及营养指标等。上述各影响因素对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的影响情况的比较结果具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年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换药频率、合并糖尿病以及营养指标等对于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采用预防感染的护理过程中应该针对上述因素选取合适的护理策略,降低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液净化病人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因素以及病原菌分布。方法:选取90例行血液净化治疗的病人,对病人的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原始病因和感染病人的菌群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进行中心静脉静脉置管最易发生感染的部位为股静脉,感染率为33.33%;导管留置时间>27 d时的感染率达37.5%;狼疮肾炎病人行深静脉置管的感染率最高,为33.33%;检出病原菌共15株,以革兰阳性菌为主。结论:深静脉置管病人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置管部位、导管留置的时间和基础疾病,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阳性菌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