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毅  王赫  陈艳  梁磊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3):269-271
目的:研究CD40和CD40L在大鼠炎症性肠炎(IBD)外周血和结肠组织单-核细胞(MC)中的表达与免疫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20例炎症性肠炎大鼠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结肠组织MC上CD3、CD4、CD8、CD19的表达进行检测;CD40L在CD4+T和CD8+T细胞上的表达及CD40在CD19+B细胞上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IBD大鼠外周血、结肠组织CD3+、CD3+CD4+、CD19+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CD3+CD8+细胞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IBD大鼠外周血、结肠组织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的CD40L、D19+B细胞上CD40的表达都较对照组显著增高,且结肠组织上的表达又比外周血高。结论:CD40-CD40L途径在IBD免疫功能紊乱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辅助T细胞(Th)、调节性T细胞(Treg)及钙卫蛋白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炎症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UC模型组(UC组)、正常对照组(NC组),UC组大鼠采用肠道灌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混合液,复制UC模型;NC组大鼠予生理盐水灌肠。模型制备成功后21 d,观察两组大鼠肠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IL-10、IL-17、IL-23及钙卫蛋白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外周血Treg变化,分别采用免疫组化、免疫印迹检测大鼠肠组织IL-17、决定Treg细胞分化及功能的转录调控蛋白(FoxP3)及钙卫蛋白的表达。结果 UC大鼠肠组织炎细胞浸润明显,组织出现损伤;与NC组相比,UC组大鼠血清IL-1β、IL-17、IL-23、钙卫蛋白的表达升高;血清IL-10和外周血Treg表达降低(P<0.01或P<0.05)。UC组大鼠肠组织IL-17、钙卫蛋白的表达较NC组升高(P<0.01或P<0.05),FoxP3的表达较NC组降低(P<0.05)。结论 UC大鼠血清、肠组织中钙卫蛋白、IL-17表达增强,导致Th17/Treg细胞失衡,炎症反应升高,从而促进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化浊解毒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CD_8~+T淋巴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化浊解毒方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法建立UC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计算各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IL-6、IL-10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中CD_4~+、CD_8~+T淋巴细胞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_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DAI评分、血清IL-6含量、结肠黏膜中CD_8~+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血清IL-10含量及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美沙拉嗪组与化浊解毒方组大鼠结肠黏膜中CD_4~+T淋巴细胞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方能明显降低血清促炎因子IL-6含量,升高血清抑炎因子IL-10含量,调节结肠黏膜T淋巴细胞的表达,从而减轻、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肠愈宁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TJ)关键蛋白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1(claudin-1)、带状闭合蛋白-1(ZO-1)表达的影响。   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肠愈宁组、美沙拉嗪组,每组各15只。采用2, 4, 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复合液(100 mg/kg TNBS+50%乙醇0.25 mL)一次性灌肠制备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药物干预7 d。光镜下观察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ZO-1蛋白荧光强度。   结果  光镜与电镜观察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渗出明显,细胞间紧密连接断裂;而经肠愈宁干预后,大鼠结肠黏膜病理状态明显改善,细胞间紧密连接少部分断裂。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claudin-1、ZO-1、occludin蛋白荧光强度(0.11±0.01、0.11±0.01、0.09±0.01)较空白对照组明显降低(0.14±0.01、0.15±0.03、0.13±0.00,均P<0.05);经肠愈宁干预后,大鼠结肠组织claudin-1、ZO-1、occludin荧光强度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升高(0.13±0.00、0.14±0.02、0.12±0.01,均P<0.05)。   结论  肠愈宁可通过上调TJ关键蛋白claudin-1、ZO-1、occludin的表达修复结肠黏膜损伤,治疗UC。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7含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的关系,探究IL-7对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作用的影响。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IL-7含量,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 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7含量分别为(1.68±0.58)ng/mL、(3.83±0.62)ng/mL和(6.25±0.32)ng/mL,3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HB组、HBV携带组、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T淋巴细胞分别为(31.3±3.3)%、(38.1±6.8)%、(43.2±9.4)%,CD8+T淋巴细胞分别为(24.8±5.2)%、(28.1±3.4)%、(30.5±8.6)%;CD4+CD25+调节性T细胞分别为(10.9±1.3)%、(7.4±1.0)%、(4.2±1.1)%。CHB组外周血IL-7明显低于HBV携带组及健康对照组,且与CD4+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1=-0.58,P0.05),与CD8+T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r2=0.63,P0.05),与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r3=-0.43,P0.05)。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IL-7负调控调节性T细胞,对CD8+T细胞的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13):1815-1818
目的:研究手足口病(HFMD)并发脑炎患儿血清NSE、S100β含量与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在本院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将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患儿作为重症组、未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的患儿作为轻症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儿童作为对照组。采集血清并检测NSE、S100β及炎症反应介质的含量,采集外周血并检测T细胞亚群、NK细胞的含量。结果:重症组和轻症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β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症组患者血清中NSE、S100β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轻症组;重症组和轻症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0、IL-17、PCT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HLA-DR+CD4~+、HLADR+CD8~+、CD38~+CD4~+、CD38~+CD8~+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外周血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以及NK细胞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重症组患者血清中TNF-α、IL-6、IL-10、IL-17、PCT的含量以及外周血中HLA-DR+CD4~+、HLA-DR+CD8~+、CD38~+CD4~+、CD38~+CD8~+的含量均显著高于轻症组且与NSE、S100β含量呈正相关,外周血中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以及NK细胞的含量均显著低于轻症组且与NSE、S100β含量呈负相关。结论: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血清NSE、S100β含量升高与炎症反应激活、免疫应答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及相关细胞因子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35例MS患者(MS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L-17、IL-23水平.结果 MS组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1.94±0.32)%]显著高于对照组[(0.6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组患者外周血IL-17、IL-23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IL-17:MS组(69.01±19.29)ng/L、对照组(25.94±15.61)ng/L;IL-23:MS组(550.80±112.06)ng/L、对照组(158.78±33.19)ng/L,(P<0.01)].患者外周血IL-17水平与IL-23水平呈正相关(r=0.731,P<0.01).结论 MS患者外周血Th17/CD4+T细胞比例增加,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水平升高,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MS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肠康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IL-6、IL-10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肠康饮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对血清IL-6、IL-10的影响。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乙醇对照组,模型组,肠康饮低、中、高剂量组,柳氮磺吡啶(SASP)组,共6组,每组10只。应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同时肠康饮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肠康饮灌胃,SASP组予以SASP灌胃,乙醇对照组及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21d后处死大鼠,观察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IL-6、IL-10的水平。结果:肠康饮能有效提高大鼠血清IL-10含量,降低IL-6含量,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结论:肠康饮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的免疫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青  金洁萍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0):2300-2303
目的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CD4+IL-17A+辅助性T细胞(Th17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比率及相关细胞因子,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组初诊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MM组初诊患者血清IL-17、IL-6、IL-23、TGF-β、IL-10水平。结果 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升高,Treg细胞比率降低,血清IL-6、IL-17与IL-23水平明显升高;MM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与Treg细胞含量呈负相关,Th17细胞含量与血清IL-6、IL-17、IL-23水平均呈正相关,Treg细胞含量与血清中IL-6、IL-17、IL-23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 MM患者存在Th17/Treg细胞失衡,IL-6、IL-17、IL-23影响两者表达,在MM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在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炳喜  刘元山  陈剑群 《吉林医学》2009,30(19):2227-2229
目的:探讨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所致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该模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7只。正常对照组不造模,模型组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溶液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两组实验大鼠体质量变化、大体及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IL-6、IL-10、TNF-α)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评分明显升高(0.00±0.00与5.43±1.27,1.29±0.49与6.71±0.9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6、TNF-α表达明显升高(102.13±7.12与188.27±11.65,87.39±6.74与121.51±8.56,P〈0.01);IL-10表达明显下降(202.97±12.26与71.40±8.28,P〈0.01)。结论: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与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失衡在TNBS诱导的大鼠UC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大鼠辅助性T细胞17(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CUR治疗组(200 mg/kg),每组10只。采用气管内注射脂多糖叠加烟熏联合造模。各组处置取材后,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肺组织中调节性T细胞炎性标记物CD4、CD25、Foxp3的含量,大鼠外周血和BALF中白细胞介素(IL)-10、IL-17的浓度;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肺组织中CD4、CD25、Foxp3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COPD大鼠肺组织中的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CUR治疗组调节性T细胞CD4、CD25、Foxp3明显降低(P0.05),肺泡灌洗液中IL-10水平明显上升(P0.05)、IL-17水平明显下降(P0.05),血浆中IL-10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但IL-17水平有明显的下降(P0.05)。结论 CUR可能通过调节COPD大鼠Th17/Treg平衡,升高IL-10及降低IL-17的含量,下调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从而发挥对COPD大鼠的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D4+CXCR5+T细胞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中的数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3例急性发作期、17例缓解期哮喘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CXCR5+T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率,并进行肺功能检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总IgE、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和IL-21水平。结果:①急性发作组哮喘患者外周血CD4+CXCR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12.6±0.5)%vs(9.5±1.7)%,P<0.05]。而缓解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2±0.4)%vs(9.5±1.7)%,P>0.05];②CD4+CXCR5+T细胞比例与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与总IgE水平呈正相关(P<0.05);③急性发作组血清IL-4、IL-2l含量均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组血清IL-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IL-21水平在缓解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4+CXCR5+滤泡辅助性T细胞样细胞的异常可能参与哮喘的发病,IL-4和IL-21细胞因子微环境改变可能与滤泡辅助性T细胞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3.
银杏天宝对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IFN-γ、IL-4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银杏天宝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大肠粘膜组织中IFN-γ、IL-4的影响。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制备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三硝基苯磺酸组、三硝基苯磺酸+生理盐水组和三硝基苯磺酸+银杏天宝组,观察肠道大体形态和组织学改变。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大肠粘膜中的干扰素γ(IFN-γ)和白介素4(IL-4)含量。结果与三硝基苯磺酸组比较,三硝基苯磺酸+银杏天宝组损伤指数明显下降(P<0.01),大肠粘膜和血清IFN-γ浓度明显下降(P<0.01),IL-4浓度明显升高(P<0.01),IFN-γ/IL-4比值明显下降(P<0.01)。结论银杏天宝对溃疡性结肠炎有保护作用,抑制IFN-γ、提高IL-4生成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苦参碱调节白细胞介素6(IL-6)/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信号通路对炎症性肠病(IBD)大鼠肠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肠灌注法构建IB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苦参碱低、高剂量组,苦参碱高剂量+colivelin(STAT3激活剂)组,每组10只;再选10只大鼠结肠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作为正常组。经苦参碱和colivelin处理后,检测各组大鼠体质量和疾病活动指数(DAI),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比色法分别检测大鼠血清和结肠黏膜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IL-6/STAT3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发生严重病理损伤且其超微结构受损明显,DAI,结肠黏膜组织病理评分,血清和结肠黏膜组织CRP、IL-6、MDA水平,结肠黏膜组织IL-6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肠道树突状细胞(DC)研究降脂颗粒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的保护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降脂颗粒组和益生菌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高脂饲料结合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方法构建NASH大鼠模型。造模同时,益生菌组大鼠灌胃给予100 mg/kg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溶液,降脂颗粒组大鼠灌胃给予0.828 g/kg降脂颗粒溶液,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灌胃给予等体积0.9%NaCl溶液,连续12周。末次给药后,采集血液,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分离肝脏和结肠组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分离、提取并纯化肠系膜淋巴结树突状细胞(MLN-DCs),流式细胞术检测MLN-DCs表面CD80、CD86和MHC-Ⅱ表达。将各组提取的MLN-DCs与正常大鼠CD4~+T细胞进行共刺激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IFN-γ~+CD4~+T细胞和IL-4~+CD4~+T细胞的占比情况。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LDL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HDL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组和降脂颗粒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HDL水平明显升高(P0.01)。②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可见大量脂肪变性,肝细胞肿大呈不同程度的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较多炎症细胞浸润;结肠组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黏膜层损伤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组大鼠仍可见大量脂肪变性,但肝脏炎症反应明显减轻;降脂颗粒组大鼠脂肪变性、肝细胞气球样变及炎症浸润均显著改善;两组大鼠结肠组织的炎症细胞浸润均明显减少,且黏膜组织较为完整。③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LN-DCs表面CD80、CD86、MHC-Ⅱ表达水平均显著增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组和降脂颗粒组CD80、CD86、MHC-Ⅱ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降脂颗粒组MHC-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益生菌组(P0.05)。④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4~+CD4~+T细胞占比显著升高(P0.01),IFN-γ~+CD4~+T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生菌组和降脂颗粒组IL-4~+CD4~+T细胞占比显著降低(P0.01),IFN-γ~+CD4~+T细胞占比显著升高(P0.01)。降脂颗粒组IL-4~+CD4~+T细胞占比明显低于益生菌组(P0.05)。结论:降脂颗粒能够有效改善NASH大鼠肝功能,显著减轻肝脏和结肠组织病变,其机制可能是降低MLN-DCs表面CD80、CD86、MHC-Ⅱ的表达,促进初始T细胞向Th1型分化,进而保护肠黏膜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华支睾吸虫来源的分子伴侣rCsHsc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 诱导大肠杆菌表达体外获得高纯度重组rCsHscB蛋白。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NC组(n=10)、rCsHscB组(n=10)、DSS组 (n=15)和DSS+rCsHscB组(n=15),采用2%的DSS常规建立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rCsHscB组和DSS+rCsHscB组在给予DSS同一周的第4、7天腹腔注射125 μg/mL rCsHscB,NC组和DSS组注射无内毒素PBS。第84天处死小鼠后对结肠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ELISA检测结肠匀浆上清中IL-6、IL-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结肠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rCsHscB组小鼠未出现不良反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胶原纤维沉积加重,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 T/CD8+T细胞比值明显上升。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IL-10分泌没有明显变化(P=0.11),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与DSS组比较,DSS+rCsHscB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缓解、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及MCP-1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03),ERK1/2、JNK和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rCsHscB对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预防改善作用,其可能是通过MAPK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并调控 CD4+T/CD8+T细胞平衡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研究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TLR4)、髓样分化分子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的表达水平,探讨TLR4/NF-κb信号通路在U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健康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和正常对照组(B组),每组各20只,运用复合法(三硝基苯磺酸+乙醇)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大体形态损伤评分,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学改变,采用RT-PCR法检测UC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1的表达。结果:与B组比较,A组大鼠结肠黏膜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损伤评分、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Myd88和NF-κb的表达及外周血中IL-1的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UC大鼠模型中TLR4、Myd88、NF-κb和IL-1的表达明显升高,TLR4可能通过介导NF-κb引发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表达,从而导致炎症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18.
目的白细胞介素9及白细胞介素35可能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研究证实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的关系。本研究通过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 mononudear cell,PBMC)中CD4+IL-9+T细胞及CD4+EBI3+T细胞百分比,探讨其在SLE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及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8例SLE患者及12名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及CD4+EBI3+T细胞百分比,比较其在正常对照组及SLE患者中的差异及其与部分临床指标的相关性。3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与临床资料的相关分析采用非参数的Spearmen的相关分析。结果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CD4+IL-9+T细胞百分比[(2.11±0.26)%]高于健康对照组[(0.28±0.05)%](P<0.01)和稳定组[(0.86±0.16)%](P<0.01),稳定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患者外周血中CD4+EBI3+T细胞百分比[(0.19±0.05)%]低于健康对照组[(1.86±0.67)%](P<0.01)及SLE稳定组[(1.31±0.32)%](P<0.01),稳定组较健康对照组低(P<0.05)。CD4+IL-9+T细胞百分比与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dsDN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24h尿蛋白定量、SLE活动指数(SI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呈正相关,与C3呈负相关;CD4+EBI3+T细胞百分比与抗dsDNA、ESR、24 h尿蛋白定量、SLEDAI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4+IL-9+T细胞百分比增加,CD4+EBI3+T细胞百分比下降,与疾病活动性相关,提示CD4+IL-9+T细胞及CD4+EBI3+T细胞含量可作为反映SLE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的检测,探讨它们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灌服大黄水煎液 肌肉注射氢化可的松并结合TNBS(2,4,6-三硝基苯磺酸) 乙醇灌肠建立动物模型。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7天、14天及21天组,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的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IL-1、IL-6、TNF-α及IFN-γ含量明显升高(P<0.05);尤以模型21天组最为明显。结论 促炎性细胞因子IL-1、IL-6、TNF-α及IFN-γ在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外周血中FOXP3的表达,初步探讨其在急性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各21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细胞的数量;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培养上清中Th2型细胞因子(IL-10)和Th1型细胞因子(IL-2)的表达;RT-PCR检测FOXP3的mRNA表达。结果:在急性HCV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约占CD4+T细胞(28.2±2.1)%,显著高于正常人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2.7±0.7)%(P=0.032);急性HCV组外周血CD4+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急性HCV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主要分泌IL-10,而IL-2分泌无显著变化。结论:急性HCV感染者Th1免疫抑制可能与外周血CD4+CD25+T细胞高表达FOXP3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