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目的观察长期家庭氧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1/2004-1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8例患者,随机(隐匿分配)为2组,对照组12例,实验组16例,做长期家庭随访观察对象.对照组行抗炎、平喘、化痰等常规治疗;实验组除上述治疗外,在家庭内应用双鼻导管氧气筒吸氧,氧流量1~2 L/min,每天吸氧最少18 h.两组疗程均为30 d.于治疗第2,10,20,30天家庭随访时观察其病情状况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并治疗前后于医院呼吸研究室行运动功能检查,内容包括最大运动能力,无氧阈,氧耗量,6min步行实验.结果 28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和运动功能检查.治疗后第2,10,20,30天进行随访,随访率100%.①实验组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的速度及程度明显好于对照组,第20天时能够室内步行,第30天除洗衣外日常生活自理,可院内步行.②实验组最大运动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111.7±14.3,82.1±14.5,t=2.962,P<0.01),实验组无氧阈、氧耗量、6 min步行实验的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t=2.857,2.275,2.215,P<0.01).结论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7/12中国医科大学一院呼吸科门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49例,随机分成肺康复组(n=26)与对照组(n=23)。肺康复组进行药物治疗同时给予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对照组仅在门诊取药治疗。两组均坚持治疗及锻炼2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进行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评定。运动耐力采用6min步行距离评定,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分方法评定。生活质量评分方法根据质量高低依次为1,2,3,4分。1分为最好,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差。结果①治疗后肺康复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412.53&;#177;58.12),(328.73&;#177;52.13)m,P&;lt;0,01】。②治疗后肺康复组生存质量评分的总均分较治疗前有所降低(2.19&;#177;0.35,2.64&;#177;0.42,t=5.64,P&;lt;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评分相似(2.60&;#177;0.36,2.62&;#177;0.41,t=1.64,P&;gt;0.05)。结论体能锻炼和呼吸肌锻炼改善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受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对脊髓损伤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998-01/2004-12辽东学院医学院脊髓损伤住院及门诊患者30例。于椎体减压及内固定术拆线后转入,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采用电针配合减重步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减重步行训练。6个月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l指数评定,步行功能采用Lindmark指数进行评定。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Fugl-Meyer指数评分接近(8.5&;#177;6.3.8.8&;#177;7.2,t=0.12,P&;gt;0.05);Lindmark指数评定无差异。6个月后实验组Fugl-Meyler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177;4.1.17.2&;#177;5.0,t=3.95,P&;lt;0.01)。Lindmark指数评定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140.0&;#177;3.8,112.0&;#177;2.6,t=19.8,P&;lt;0.01)。结论电针配合减重步行可以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明显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恢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生命体征平稳72h后即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进行治疗。两组患者人院时及治疗2个月后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评定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结果 纳入患者94例,全部进入分析,无脱落者。①入院时第1次评估: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运动功能量表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评分接近(2.62&;#177;0.45,2.60&;#177;0.45;1.78&;#177;1.00,1.75&;#177;1.12;1.64&;#177;0.05,1.60&;#177;0.05,P&;gt;0.05)。②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估:实验组平衡功能(坐位平衡,坐位一站立)和步行能力与第1次评估差异显著(4.33&;#177;0.67,2.62&;#177;0.45;4.28&;#177;0.81,1.78&;#177;1.00;3.56&;#177;0.67,1.64&;#177;0.05,P&;lt;0.05),而对照组差异不显著(2.95&;#177;1.11,2.60&;#177;0.45;2.10&;#177;0.85,1.75&;#177;1.12;1.75&;#177;0.51,1.60&;#177;0.05,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血管病患者功能恢复,探索减轻其残疾,恢复其上肢功能康复的方法。方法 选择2003-03/2004-01在中山大学附属一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患者9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应用运动再学习技术对实验组进行治疗。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治疗两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国际通用的运动功能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定。结果 上肢功能、手部运动、手精细功能,入院时第1次评价:对照组为(3.20&;#177;0.45),(1.55&;#177;0.89),(1.40&;#177;0.59)分;实验组为(3.22&;#177;0.55),(1.50&;#177;1.00),(1.39&;#177;0.52)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治疗2个月后第2次评价:对照组为(3.85&;#177;0.51),(1.80&;#177;0.55),(1.50&;#177;0.56)分,实验组为(5.45&;#177;0.67),(3.28&;#177;0.81),(2.80&;#177;0.54)分,实验组两次评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而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 运动再学习技术可促使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李正军  马维亚  任素梅  瓮长水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624-7624,7629
目的 探讨家庭康复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2-04/2003-04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收治脑梗死患者38例,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医院和家庭联合康复组19例,医院康复组19例,全部随访半年,以Barthel指数(BI)记分法及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法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前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半年后医院和家庭联合康复组BI和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为68.6&;#177;21.65,64.73&;#177;24.37,与医院康复组(50.71&;#177;19.37,51.92&;#177;19.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 家庭康复治疗能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考察家庭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影响,以探讨家庭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组织在1998—01/2002-12吉林军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COPD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以步行为主要锻炼内容的家庭康复训练。训练强度以往复运动实验(SWT)为准。测量记录肺功能、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等内容。结果 训练12周后,康复训练组的FVC(%预期值),FEV(%预期值)和FEVl/FVC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t=1.851—2.892,P&;lt;0.05);康复组患者SWT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t=2.137—2.938,P&;lt;0.05):康复组患者的运动时间和距离明显高于对照组(t=2.892~2.912,P&;lt;0.01),心率和呼吸困难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t=2.268~2.938,P&;lt;0.05)。结论 简单的家庭康复训练,在COPD患者中取得了很好的训练效果,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呼吸困难程度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余晓凌 《中国临床康复》2004,8(9):1744-1744
目的 通过考察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的影响,探讨康复干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48例住院的COPD患者分2组,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15个月的家庭氧疗同时配合呼吸体操。测量记录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经15个月的治疗后,康复组的第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ion volume,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和FEV1/FVC比率(分别为53.1&;#177;7.9,86.7&;#177;12.8,55.7&;#177;8.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0.5&;#177;10.4,72.5&;#177;8.7,42.4&;#177;8.5)(t=2.07~2.92,P&;lt;0.05);康复组的PaO2[治疗前后分别为(9.39&;#177;0.81),(11.34&;#177;0.60)kPa]升高,PaCO2[治疗前后分别为(6.90&;#177;0.77),(5.36&;#177;0.25)kPa]下降也明显高于对照组(t=2.11,2.05,P&;lt;0.05)。结论 长期氧疗配合呼吸体操使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忠良  关爽  宋琳  郑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1):6824-6825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112例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确诊后转入康复科的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治疗组采用Bobath和运动再学习法、作业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对照组只施行单纯的早期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22.00&;#177;3.37,与治疗前5.82&;#177;2.33比较有显著提高(P&;lt;0.05),对照组治疗后Fugl-Meyer的下肢运动功能积分为14.43&;#177;3.21,与治疗前6.09&;#177;2.13比较也有一定的提高,但不如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合并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促进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积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预防继发损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运动训练后心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变化。方法:选择2002-01/20041-01在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心脏科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年龄55~76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训练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训练:在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运动量,每一运动强度级(2.0~3.0,3.0~4.0,4.0~5.0,5.0~6.0METs)原则上维持2周,若无不适即可进入下一运动强度级;若仍感吃力或运动中有问题时,应仍停在此心功能级,运动方式为步行,以步速及步行距离调整运动强度。两组分别在入院时和干预2个月后接受6min步行试验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患者左室直径、左室短轴缩短率、左室射血分数。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最终进入结果分析慢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训练组干预2个月后,6min步行距离明显长于入院时和对照组[(490&;#177;36),(406&;#177;40),(411&;#177;34)m,t=2.43,2.21,P&;lt;0.05];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大于入院时和对照组[(40.1&;#177;5.2)%,(30.4&;#177;6.7)%,(27.9&;#177;5.0)%,t=1.89,2.11,P&;lt;0.05]。结论:适度的运动训练可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心功能,并显著提高其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静舒氧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及其安全性,为脑梗死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高压氧组和静舒氧组,3组均按常规治疗配合康复训练,静舒氧组加用静舒氧治疗,每次250mL,2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高压氧组加用高压氧治疗,将患者置于高压氧舱中,0.2MPa,1h/次,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对照组不进行静舒氧及高压氧治疗。应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NFD)程度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和Bather指数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和ADL进行评价。结果:各组冶疗后运动功能和ADL能力评分均有增高,NFD减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组间比较以静舒氧组改善最明显,治疗后FMA评分:上肢(38&;#177;9)分,下肢(75&;#177;10)分,Barthel指数(83&;#177;8)分,高于高压氧组:上肢(29&;#177;8)分,下肢(60&;#177;10)分,Barthel指数(74&;#177;10)分;NFD评分:静舒氧组(13&;#177;6)分,低于高压氧组(17&;#177;6)分(P&;lt;0.05);而高压氧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又明显高于对照组,NFD低于对照组(P&;lt;0.01)。结论:早期应用静舒氧可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探讨该药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2002—09/2003—03在辽宁省友谊医院内科与中国医科大学老年病研究中心的冠心病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34例。随机将34例患者分为2组,实验组18例,对照组16例。两组患者在观察前获取静息及运动核素左室功能参数左室高峰充盈率(peak filling rate,PFR)、高峰充盈时间(time of peak filling rate,TPFR)及运动耐量参数。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实验组在进行一般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卡托普利。结果治疗5周后,静息及运动舒张功能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3.28-19.85,P&;lt;0.05~0.01)。实验组卡托普利治疗后运动耐量参数由治疗前2.0&;#177;1.8提高到6.0&;#177;2.9(t=2.58.P&;lt;0.05),而对照组治疗前1.9&;#177;1.7治疗后2.0&;#177;1.6(P&;lt;0.05)无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卡托普利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并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3.
针刺阳明经腧穴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方法2000—09/2003—09丹东市中医院收治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阳明经腧穴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用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采用Fugl-Meyer和修订Banhel指数评估偏瘫侧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82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两组运动功能恢复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提高,上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2.8&;#177;7.5)分,对照组为(28.5&;#177;7.6)分(t=2.57,P&;lt;0.05);下肢治疗后运动功能得分治疗组为(35.2&;#177;7.2)分,对照组为(24.5&;#177;7.5)分(t=6.59,P&;lt;0.01)。治疗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也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程度(58.8&;#177;10.1)分,远大于对照组(44.6&;#177;9.8)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6.46,P&;lt;0.01)。结论两组评分对照说明针刺阳明经腧穴可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运动训练对周围神经损伤大白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动物模型上,运动训练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在延边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用60只Wistar雄性大白鼠,分离出坐骨神经,在胫神经和腓神经分支前的部位用止血钳压迫制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动物分为3组,利用动物用电动跑步机调节运动负荷量进行运动训练,第1实验组(n=20)在15&;#176;顷斜度和12m/min的速度下运动,第2实验组(n=20)在30&;#176;斜度和24m/rain的运动速度下运动,另一组(n=20)为对照组。两实验组在神经损伤后第2周开始行25min/d,共3周的运动训练,分别测定倾斜台上维持姿势的最大角度,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行动学检查及神经传导速度。结果:在倾斜台上能保持原有姿势的最大角度,两实验组(85.0&;#177;1.0)&;#176;,(85.1&;#177;1.3)&;#176;均比对照组(75.8&;#177;2.2)&;#176;增高(P&;lt;0.05),但两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第2实验组的SFI值(-14.1&;#177;1.3)%比第1实验组的SFI值(-19.1&;#177;1.0)%减少(P&;lt;0.05)。两实验组的潜伏期(119.6&;#177;8.1)%。(118.7&;#177;3.6)%均比对照组(167.2&;#177;5.8)%缩短(P&;lt;0.05),但两组间无差异,损伤后的第4周第2实验组的波幅(50.6&;#177;1.9)%比另一实验组(45.7&;#177;2.2)%增高(P&;lt;0.01)。结论:坐骨神经受损伤大白鼠进行运动训练能促进其运动功能的恢复。在神经再生时期,随着运动负荷量的增加可加速其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动康复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抽签法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康复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介入系统的运动康复干预,对照组(20例)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结果:康复组呼吸困难改善(0.95&;#177;0.21,t=1.56)、哮鸣音(0.29&;#177;0.08,t=2.60)、呼吸频率[(20.08&;#177;1.56)次/min,t=-3.02]、功能残气量[(1.64&;#177;0.29)mL,t=-2.86]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均&;lt;0.05);康复组治疗总有效率(90.0%,x^2=4.64,P&;lt;0.05)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33.26&;#177;4.51)d,t=3.24,P&;lt;0.01]、并发症发生率(5.0%,t=1.75,P&;lt;0.01)明显较对照组低;但康复组时间肺活量[(61.23&;#177;5.92)%,t=0.84]、时间肺活量/用力肺活量[(56.83&;#177;4.32)%,t=3.61)、动脉血氧分压[(11.21&;#177;1.04)kPa]、二氧化碳分压[(5.24&;#177;0.86)kPa]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2.48,1.64,P&;gt;0.05)。结论:系统运动康复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较好疗效,其临床症状及客观活动量明显好转,提高了出院时生活质量,但其呼吸生理功能指标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并神经网络重建仪(AM800)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01-07/2004-07在郧阳医学院附属东风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后有偏瘫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传统物理康复疗法加神经网络重建仪进行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传统物理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对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Barthel指数)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的Fugl-Meyer评分(70.3&;#177;11.6)和对照组的Fugl-Meyer评分(48.4&;#177;10.2)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5.98,P&;lt;0.01)。实验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74.9&;#177;15.7)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52.2&;#177;16.3)比较差异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7.17,P&;lt;0.01)。结论:神经网络重建仪治疗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ADL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高原服用银杏叶片对移居青年肺通气功能的影响,以期发现能改善高原肺通气功能的药物。方法:将进驻海拔3700m高原半年的青年20人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人。对照组口服自制炒面胶囊,2粒/次,2次/d;实验组口服银杏叶片,2片/次,2次/d。在服药前、服药15d后两组分别用EGN型踏车功量计做坐位踏车运动,初始负荷运动功率25W,每3min递增25w,以60r/min连续踏车直至力竭。计算每位受试者运动功率225w时的每分钟肺通气量及血氧饱和度。结果:实验组服药后肺通气量、血氧饱和度[(37.96&;#177;3.87)L/min,(78.40&;#177;1.96)%]明显低于和高于服药前[(32.13&;#177;3.56)L/min,(75.60&;#177;1.34)%](t=3.51.3.73,P&;lt;0.01)。实验组服药后肺通气量,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和高于对照组(t=3.35,3.82,P&;lt;0.01)。结论:服用银杏叶片能明显改善高原移居青年的肺通气及做功效率。  相似文献   

18.
运动疗法干预脑梗死后未用溶栓治疗的偏瘫患者16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偏瘫患者对脑梗死偏瘫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对168例脑梗死性偏瘫患者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分析,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78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治疗组加以运动疗法,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3,4周后评定运动功能综合评定(rivermead motor index,RMI)。结果:治疗组5次RMI评定分别为:1.29&;#177;0.23,5.32&;#177;1.22,9.39&;#177;3.12,11.27&;#177;2.07,13.8&;#177;2.15;对照组为1.37&;#177;0.48,2.25&;#177;1.14,4.28&;#177;2.12,5.01&;#177;2.24,6.24&;#177;3.21。两组治疗前后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t=4.65,P&;lt;0.001),治疗组1个月后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t=4.05,P&;lt;0.001)。结论:早期运动疗法训练对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具有促进康复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程度,提高患者自信心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纳洛酮治疗促进丘脑出血患者运动语言功能的恢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丘脑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运动、语言功能的促进恢复作用。方法:44例丘脑部高血压脑出血并破入脑室内患者随机分成纳洛酮组和对照组,纳洛酮组22例,每天持续静脉注射纳络酮4.8mg,同时每天从脑室引流管中分10次共注入纳洛酮4mg,连续应用10d。对照组除未用纳洛酮外,其他治疗方法皆同纳洛酮组。同时观游两组患者第1,3,7,10天的哥拉斯格昏迷评分(GCS),代表患者的意识状况,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变化,血糖浓度,应激性溃疡发生率,语言和运动功能评分,哥拉斯格结局评分(GOS)评分。结果:纳洛酮组的GCS评分于第7天12.12&;#177;3.05,第10天12.66&;#177;3.25明显高于对照组10.23&;#177;4.01,10.89&;#177;4.21(P&;lt;0.05);纳洛酮组第3—7天内的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全血黏稠度和红细胞变形指数皆低于对照组(P&;lt;0.05);随访2个月时的运动、语言功能评分和GOS评分纳洛酮组皆高于对照组(P&;lt;0。05);纳洛酮组第7,10的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较接近正常值,应激性溃疡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低。结论:早期、多途径、大剂量应用纳洛酮能有效保护脑神经功能,降低机体损伤后应激反应的程度,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景凤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5):5372-5372
目的 观察针刺对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治疗效果及对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从353例脑卒中患者中选择合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129例,分为针灸治疗组89例,多塞平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舒神开郁、调畅气机针刺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总评分平均为(19.35&;#177;4.33)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1.12&;#177;5.45)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1.1543。P&;lt;0.01),其中临床治愈24例,显效26例,有效3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1.0%。对照组,治疗前HAMD总评分平均为(20.02&;#177;4.87)分,治疗后HAMD总评分平均为(15.63&;#177;6.79)分,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3228。P&;lt;0.01)。其中临床治愈6例,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7.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MBI,FMA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53.5999。24.2105,P&;lt;0.01;t=12.0491,8.6385,P&;lt;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1.1930,P&;lt;0.01)。结论 针刺疗法与多塞平均能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状态且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但针刺组总有效率高于多塞平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