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药麻黄为常用药。通常认为麻黄茎枝为发汗药,麻黄根、节为止汗药,因此过去加工炮制时,将根、节切去。实验研究发现,麻黄茎节间与节的成分相同,均含麻黄型生物碱,药理作用两者是一致的,故现代炮制不去节是完全合理的。麻黄茎与根的化学成分不同,茎含麻黄型生物碱,根则含大环精胺等几种类型生物碱。药理作用则相反,前者升压,后者降压,这与传统上茎根分用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2.
麻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关于麻黄的炮制方法有20余种,其中以“去节”,“去根节”,“水煮去沫”应用最多,沿用历史最长,现今要求根与茎分开入药,广泛沿用蜜制方法,因去节的工艺费工费时,今已无此要求。本文对麻黄炮制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其炮制意图。  相似文献   

3.
<正> 麻黄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灌木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麻黄药用部分有地上干燥茎枝,去节,名净麻黄;捣绒,名麻黄绒;蜜炙,名蜜炙麻黄。地下根及根茎,名麻黄根。麻黄,麻黄根虽出同株,但因药用部分不同,药物所含化学成分不同,因而性味、功效、药理、临床应用各异。  相似文献   

4.
麻黄     
中药饮片鉴别专用术语政瑰心麻黄的髓部近玫瑰红色,为麻黄类生物碱主要分布部位。关于麻黄去节之说古人用麻黄需去节。现代药理学研究,麻黄节生物碱含量很低,去节后提高了入药部位的有效成分,即保证了麻黄的发汗作用。古人认为麻黄节止汗是有道理的,但麻黄节占比量很小,故现代中医用药无必要去节。临床注意事项1麻黄从古至今,均用于以发汗、解表、镇咳、止喘、利水、消肿。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肿,支气管哮喘等病。  相似文献   

5.
麻黄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主产于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等省区。临床上具有发汗、平喘、利尿等作用。对于其人药部位,按《药典》规定麻黄仅取草质茎人药,加工时应去节。但近来市场上出现混有木质茎的麻黄,且炮制时不去节,其原因是有些药材加工部门片面强调经济效益,不重视药材的质量,为了能确保药效,正确使用麻黄之药用部位,本文从两方面讨论。麻黄主要有效成份的生物碱,鞣质和挥发油等。1985年版《药典》规定麻黄生物碱含量不应低于0.8%,对其挥发油虽未作规定。而有资料报道,麻黄的平喘、祛…  相似文献   

6.
自汉代张仲景在使用麻黄时提出“去节”以来,后世医家对其“去节”的部位与“去节”的意义颇有争议。我们不揣浅陋,拟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麻黄“去节”的部位历代对麻黄“去节”的部位约有两种说法:  相似文献   

7.
娄志华 《中草药》2000,31(12):958-959
中药自古以来就需要炮制后应用,非常讲究.例如有去皮、去心、去节、去核等说,但随着炮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如麦冬、远志等现已不再去心,麻黄不再去节,钩藤也不再去茎枝。目前除药典还明确规定山茱萸去核外,其它如山楂已不再去核,乌梅、诃子均有去核和不去核的两种炮制品。因此笔者拟以山茱  相似文献   

8.
麻黄为常用的发散风寒药,药用历史悠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拟对经典名方所用麻黄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麻黄药材主流基原为麻黄科草麻黄Ephedra sinica。药用部位为麻黄的草质茎。南北朝以前著录的产地为“晋地”和“河东”,即今山西省;南北朝及后世产地范围变大,现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辽宁等地,其中内蒙古为主产区。历代采收加工方法均为秋季采收其茎,阴干或晾至7~8成干时再晒干。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节生用、酒炙、蜜炙、醋制等,现仅蜜炙法仍在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的麻黄选取麻黄科草麻黄E. sinica为基原,以其干燥草质茎入药,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建议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9.
野生与人工栽培麻黄不同部位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海  易伦朝  高敬铭  刘向前  梁逸曾 《中草药》2007,38(9):1298-1301
目的比较野生与人工栽培的麻黄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别。方法以50%甲醇为溶剂,用加热回流法分别提取野生与人工栽培麻黄的茎与根部,再以HPLC测定各个提取液中的麻黄碱的量。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麻黄挥发油,用GC—MS测定野生与栽培的麻黄挥发油中的成分。结果HPLC测定野生麻黄的茎与根的提取液中分别含麻黄碱0.55%和0.00057%,人工栽培麻黄的茎与根的提取液中分别含麻黄碱0.26%和0.0017%。用GC—MS确定了麻黄挥发油中的45种物质,其中野生和栽培品共有成分13种。结论野生麻黄茎中含麻黄碱的量约是人工栽培的2倍,而在两种麻黄的根中麻黄碱的量都非常低。在麻黄挥发油中未发现麻黄碱。  相似文献   

10.
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主成分含量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麻黄全草、节、去节各部位主成分含量测定孙静芸,陈萍,谢年庚,章建民,余小平(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杭州310007)《伤寒论》中以麻黄为君药的方剂均将麻黄草质茎去节后入药,又云去节者大能发汗,节能止汗 ̄[1]。我们为了探讨古人将麻黄去节入药的机理,以其平喘有效成分总麻黄碱、l-α-萜品烯醇和2,3,5,6-四甲基吡嗪 ̄[2]为测定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1仪器、测试条件1001型气相色谱仪(上海分析仪器厂),PEG-20M石英毛细管?...  相似文献   

11.
<正> “处方用名”是指中医处方所用的具体饮片的特定名称,能否准确无误地理解处方用药的本意,并依方配制,对临床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代医家对此非常重视,有的甚至亲自上山采药,加工炮制,配方应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云:“古之医者,有自将采药,阴干曝干皆如法,用药必以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今之医者,但知诊脉处方,不悉采药时节,至于出产土地,新陈虚实皆不悉,所以治十不得五六者,实由此也。”观张仲景的麻黄汤、大青龙汤所用的麻黄,皆言“去节”,而《和剂局方》中的三拗汤则言“不去节”。据近代研究,麻黄茎节部的生物碱  相似文献   

12.
麻黄的临症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锁庆 《西部中医药》2006,19(12):34-34
麻黄"去节"应为"去根节","去上沫"临床上没有实际意义.而"去节""先煎"亦应在临症时根据具体的病症加以调整,  相似文献   

13.
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北 《四川中医》1998,16(10):8-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现于仲景《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为: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场主之。”方剂组成:麻黄去节2两,细辛2两,附于他1枚,去皮被8片。历代注解伤寒的医家都认为是用治少明里寒兼太阳表热(太、少两感)之证的。然  相似文献   

14.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以来有些药物曾代用、串用或误用,致使以误传误,并且还存在着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等问题。例如射干在我国各地的习惯名称达十余个:如江苏称蝴蝶花,福建称鬼子扇,河南称扁竹梁,河北称草菖蒲,甘肃称大扇把子,云南称金鞭等。同时很多植物又形态近似,所以错采错用的事时有发生,例如麻黄来源于麻黄科植物麻黄及其同属植物的茎枝,但有些地区却把木贼科植物问荆及节节草的地上部分误认为麻黄采集,因为它们地上部分与麻黄形态近似。麻黄味辛微苦,为解表平喘药,而问荆、节节草味甘微苦,则无此作用。又如还有些地方把俗名山黄连的罂粟科植物的白屈莱根误当为黄连采集使用。黄连味苦无毒为清热解毒、燥湿药;而白屈莱味苦酸,有毒。所以  相似文献   

16.
<正>《伤寒论》一书,对于药物炮制,最为考究。于此仅举数则,以冀对是书论药物炮制有所重视和研究,以期提高临床疗效。1 水制法1.1 以水煮之 《伤寒论》论水煮药物炮制法大多述于方后注中。如麻黄汤方后注曰:“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去节”。《雷公炮制药性解》曰: “麻黄,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服之令人闷。”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中的主要成分是麻黄碱,能兴奋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倘若用之不当,极易引起失眠,不安,心烦,震颤;若能先煮去上沫,则可破坏少量麻黄碱,减其副作用。张锡纯曰麻黄先煎去沫“使其性归于和平也”实属经验之谈。又蜀漆  相似文献   

17.
二麻杏甘石合剂(即麻杏甘石汤原方)麻黄(去节)四两杏仁(去皮尖)五十枚甘草(炙)二两石羔(碎、绵里)半斤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  相似文献   

18.
陈焕亮  邱泽雨 《中药材》1989,12(3):24-26
本文对草麻黄、中麻黄及木贼麻黄草质茎的节间及节部的组织构造进行了鉴定研究,为商品麻黄的品种鉴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哮喘是临床上常见病和疑难病,中医药治疗哮喘历史久远,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有效方剂,下面浅析在哮喘方剂中药对的气味配伍。1寒热配伍1.1麻黄配桑白皮麻黄性温味辛,去节蜜炙更易发挥宣  相似文献   

20.
<正>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中。原文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维辛附子汤主之。”具体地说明了麻黄细辛附子汤的脉证。该方是由“麻黄去节二两、细辛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三味药组成的。历代医家对该方证的解释以及方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