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变化的特征 ,收集了近 3年来我院收治的临床治愈的 112例急性乙型肝炎 ,并与同期住院的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 (HBV DNA)均阳性未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 136例对照分析 ,以进一步掌握急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及病原学演变过程 ,减少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112例急性乙型肝炎均为近 3年的住院患者 ,男性 99例 ,女性 13例 ,平均年龄 36 .6 7岁。对照组 13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男性 110例 ,女性 2 6例 ,平均年龄 33.6 2…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CD8+记忆T细胞的产生及分布特性,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16例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8名健康人的外周血CD8+记忆T细胞亚群,以初始T细胞、中心记忆T细胞(TCM)、效应记忆T细胞(TEM)、终末分化效应细胞(TTEM)占总计数CD8+细胞数的百分比表示。结果与健康组、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组相比,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CD8+初始T细胞明显增加(P<0.001);TCM、TEM细胞亚群分布频率显著降低(P<0.001)。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组与健康组相比,TCM升高(t=2.34,P=0.03)。高病毒载量组慢性乙型肝炎TTEM百分比比中低病毒载量高(t=2.43,P=0.02)。无论肝炎活动期还是静止期,初始T细胞、TCM、TEM、TTEM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患者CD8+记忆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存在明显差异,可能与体内抗原长期存在以及刺激的程度相关。从而导致清除病毒的能力下降,慢性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关于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目前在临床上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1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伴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BcIgM)阳性的急性肝炎患者肝脏病理学改变和临床检验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急性乙型肝炎(AVH-B)的诊断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不同亚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亚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30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20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表型和频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肝硬变患者外周血CD4 、CD4 /CD8 比值均有显著性下降(P<0.01),以肝炎肝硬变下降最显著,慢性病毒携带者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细胞亚群数量和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HBV DNA病毒载量与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数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其下降程度与病毒复制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HBV前S1蛋白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以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判断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164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 DNA做对比分析。检测21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关系。结果HBsAg、HBeAg和抗-HBc阳性组74例,HBV DNA和preS1的检出率分别是100%和9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P>0.05)。HBsAg和抗-HBe、抗-HBc阳性组80例,HBV DNA与preS1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35%和32.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仍有病毒在复制。不同病程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S1和HBVDNA与ALT之间的关系,preS1与ALT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较低(P<0.05)。结论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的情况。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转阴,提示疾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周彬  李文凡  居军  马惠民 《临床荟萃》2005,20(6):307-309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 DRB1基因频率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方法 用聚合酶 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对兰州地区汉族健康者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3例和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21例进行 HLA DRB1等位基因分型,并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兰州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组HLA DRB1 07X的频率明显高于健 康对照组和急性自限性感染组(P<0.05)。结论 HLA DRB1 07X可能与兰州地区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相关, 免疫遗传因素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张吉林  宋玉国  谭冲 《临床荟萃》2008,23(4):235-237
目的 探讨检测T细胞抗原受体Vβ7阳性(TCR Vβ7 )T细胞增殖活性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离11例急性乙型肝炎、31例慢性乙型肝炎和2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HBsAg刺激物作用下进行培养,应用漉式细胞仅分别检测CD4 TCR Vβ7 T细胞和CD8 TCR Vβ7 T细胞的含量.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CD4 TCR Vβ7 T细胞和CD8 TCR Vβ7 T细胞的含量分别为(1.47±0.17)%和(2.15±0.18)%;急性乙型肝炎组为(3.63±0.40)%和(5.82±0.13)%;正常对照组为(3.80±0.22)%和(5.73±0.13)%.慢性乙型肝炎组TCR Vβ7 T细胞增殖活性明显低于急性乙型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TCR Vβ7阳性T细胞增殖活性减低可导致HBV感染慢性化.  相似文献   

8.
前S1蛋白在乙型肝炎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作用   总被引:101,自引:1,他引:101  
目的了解前S1蛋白(PreS1)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及诊断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3243例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测定并与HBV DNA做对比分析.检测58例急性发病的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分析其不同病程的PreS1,HBeAg和HBV DNA三者间的关系.根据肝活检病理的肝组织炎症情况分为G1~G4级,对49例PreS1和HBV DNA阳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检测39例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PreS1和HBV DN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间的关系.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与PreS1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86%和88%,P>0.05,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HBeAg和HBV DNA检出率高度符合. HBsAg 抗HBe 抗HBc阳性组与PreS1和HBV DNA符合率分别为36%和3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1和HBV DNA与ALT之间的关系,PreS1与ALT相比符合率高,P>0.05.HBV DNA与ALT相比符合率较低,P<0.01.病理肝组织G1~G4炎症分级与PreS1和HBV DNA高度吻合.结论 PreS1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1先于HBV DNA阴转,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乙肝病毒与胃部病变、血清乙型肝炎病毒 (HBV)指标及其传播途径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 18例血清HBV指标阴性的非乙型肝炎患者的胃液和血清中的HBV指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 5 8例中的 32例血清和胃液的HBV DNA。结果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乙型肝炎e抗原 (HBe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以及HBV DNA阳性患者其胃部病变较重 ,主要表现为隆起或平坦糜烂性胃炎、门脉高压性胃病、慢性胃炎伴胃窦急性炎症。胃液中HBeAg和HBsAg的阳性率在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类型中的顺序依次为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但HBeAg的阳性率在这 3种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16 7) ,而HBsAg的阳性率中慢性乙型肝炎重度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中度 (P <0 .0 16 7)。 5 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HBsAg、HBeAg及HBV DNA的检出率分别为 5 1.7%、12 .1%和 34.4 %。其胃液中的HBV指标与血清中的HBV指标无相关性 (P >0 .0 5 ) ,部分血清HBsAg、HBeAg及HBV DNA阴性者 ,胃液中出现阳性。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胃液中可检出HBV标志物 (HBVM )和HBV DNA ,具有传染性 ,且常伴有较明显的胃部病变 ,故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输血传播病毒(TTV)在乙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对肝脏病变和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对我院340例乙型肝炎患者TTVDNA进行检测,并同期检测乙型肝炎相关病毒学指标和HBVDNA载量。结果:49例患者TTVDNA呈阳性,分别为急性肝炎3例、慢性肝炎29例、重型肝炎5例、肝炎后肝硬化12例。TTV重叠感染组和单纯HBV感染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HBV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结论:TTV可在急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等患者中检出,并加重其肝脏的病变,但不能影响HBV的复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前S1抗原及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该院2004年5月至2010年9月的58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和30例健康者进行研究.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早期由于前S1抗原的刺激,机体产生了S1抗体,前S1抗原的存在表明病毒处于活动期并进行复制,以及肝细胞开始损害,前S1抗体的存在说明病毒正在被消除.结论 前S1抗体可能做为急性乙型肝炎(AHB)的早期诊断的指标,前S1抗原可做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抗乙型肝炎病毒疗效评定实验室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 ,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 )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临床表现相同 ,但二者治疗及预后截然不同 ,急性乙型肝炎不需抗病毒治疗 ,预后好 ,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则正是抗病毒治疗的最好时机。因此 ,二者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2 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7月 ,我们对 14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BVM、HBV DNA进行动态监测 ,旨在找出其规律 ,以有助于两者的鉴别。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 14例 ,均符合2 0 0 0年西安第十次全国肝病会急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病原学诊断标准为恢复期HBsAg由阳性转为阴性 ,肝…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V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发病机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Caliper微流芯片法测定63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的HBV基因型.同时对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生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仅检测.结果:63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患者B型和C型分别为22例和39例,C型HBV重叠HEV感染率明显高于B型(P<0.05),HbeAg(-)和HbeAg(+)分别为31例和32例,HbeAg(-)和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HEV感染率相仿(P>0.05);C型患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明显高于B型(JD<0.05),血清CHE、ALB、PTA水平明显低于B型(P<0.05);B型和C型患者HbeAg阳性率分别为31.8%和61.5%,C型患者HBeAg阳性率明显高于B型(P<0.05);在HbeAg(-)组中,B、C型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55.3%和26.7%,B型患者的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C型(P<0.05).结论:C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比B型更易重叠HEV感染,同时,C型患者肝功能损害要明显重于B型.B型HBV易发生前C区变异,可能是B型HBV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重叠HEV感染率低于C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单克隆抗体酶免疫法,检测58例急性乙型肝炎和40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HBsAg的情况,分别有62%和85%的患者表达HBsAg.40例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仅15%表达HBsAg.正常人和非乙型肝炎患者均不表达HBsAg.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不同病程单个核细胞上HBsAg表达呈动态变化.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经α干扰素治疗后HBsAg表达的阳性百分率下降.该方法对乙型肝炎的诊断、病情观察和指导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同时为HBV病毒对体细胞侵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女性患者妊娠晚期乙型肝炎 e 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载量对产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 CHB 孕妇114例,分为肝炎急性发作组与无肝炎发作组,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资料,检测妊娠晚期(妊娠28~36周)及产后(产后6~12周)HBV DNA 载量与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水平,并分析 HBeAg 及 HBV DNA 载量对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影响。结果24.6%的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 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的概率较 HBeAg 阴性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妊娠晚期及产后血清 HBV DNA 载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HB 患者产后肝炎急性发作与 HBV DNA 载量无关,但与 HBeAg 状态有相关,妊娠晚期 HBeAg 阳性可能是产后发生肝炎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HBV DNA检测结果及其同HBV标志物相互关系。方法采用FQ-PCR法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50例不同的肝病患者进行HBV DNA定量以及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检测。结果急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血清中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急性乙型肝炎79.4%、肝硬化81.8%、肝癌80.0%慢性乙型肝炎54.7%。ELISA检测结果为"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阳性模式者,HBV DNA阳性检出率及体内HBV DN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模式;e抗原阳性和阴性患者体内HBV DNA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Q-PCR法定量检测HBV DNA可真实反映病毒感染和复制状态,对乙型肝炎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观察、预后判断和新药验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乙肝病毒(HBV)感染早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异常达峰值时,即可检出HBV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Bc IgM近乎100%阳性,抗HBc IgM为急性乙型肝炎早期确诊的免疫学指标之一,一般滴度较高,可持续3~6个月[1~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HBc IgM阳性,说明HBV在肝内复制活跃,肝脏炎症损害明显。抗HBc IgM既是乙型肝炎近期感染的指标,也是HBV在体内复制的指标,并提示患者血液有传染性[3]。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抗HBc IgM阳性时,通常滴度较低。抗HBcIgM阴转预示急性乙型肝炎逐渐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在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38例,其中48例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19 ̄58岁;52例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41例、女11例,年龄23 ̄69岁;38例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男31例、女7例,年龄21 ̄70岁。正常对照组60例,均为健康献血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各组乙型肝炎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6、IL-12水平。结果三组IL-6、IL-12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重型乙型肝炎组与急性及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IL-6有显著性差异(P<0.01);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及重型乙型肝炎组比较,IL-12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组之间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L-6的变化与乙型肝炎肝细胞损害程度密切相关,而IL-12则在机体的抗病毒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其值升高可能预示肝病向良好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106例经临床诊断为乙型肝炎的患者,按照其病情分为A组(急性乙型肝炎)23例、B组(慢性乙型肝炎)33例、C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19例、D组(肝硬化)31例,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5组人群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E、IgG、IgA、IgM)水平.结果 A、B、C、D组血清中IgE、IgG、Ig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以C组的IgE、IgG、IgA、IgM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D组.结论 可将免疫球蛋白水平视为一种评判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健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提高对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分析老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住院确诊的53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53例老年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的48例患者在起病6个月内HBsAg阴转及抗-HBs阳性;6例患者发生了肝功能衰竭,其中急性肝功能衰竭、亚急性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各2例,最终死亡2例。43例患者感染途径不清。就诊前72.7%患者存在尿黄,64.2%存在食欲减退、腹胀,50.9%存在乏力,部分患者还出现恶心、呕吐或发热,出现意识障碍提示病情危重。患者自出现症状至就诊平均时长为12.8d。入院时所有患者均存在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和谷草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异常,最高分别达8000U/L和4200U/L;所有患者均存在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中位数为110μmol/L、最高达554.7μmol/L;HBV DNA中位数为3.02×105IU/ml;49例患者合并其他疾病。19例患者入院后1~2周内出现肝功能指标恶化;22例患者病程中TBil水平≥10×ULN,最高为711.6μmol/L;16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急性胆汁淤积。出院/死亡前92.5%患者存在ALT、AST、GGT、ALP或TBil其中一项或多项高于正常值上限。结论急性乙型肝炎在老年人群中仍有一定比例的发生率,对于临床上以尿黄、消化道症状伴乏力就诊的老年男性患者,在除外慢性肝脏疾病和肝胆系统肿瘤的基础上,应注意进行HBV相关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