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2008,(7):428-428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Hh(血红蛋白),ESR(血沉),BT(出血时间),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2007,2(12):698-698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rib(血红蛋白),ESR(血沉),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2008,(1):16-16
s(秒),min(分),h(小时),d(天),kg(公斤),L(升),ml(毫升),IU或u(酶活力的国际单位),t1/2(半衰期),T(体温),R(呼吸),HR(心率),BP(血压),SBP(收缩压),DBP(舒张压),ECG(心电图),EEG(脑电图),WBC(白细胞),RBC(红细胞),N(中性粒细胞),E(嗜酸粒细胞),L(淋巴细胞),M(单核细胞),BPC或PLT(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PEG-rhG-CSF)对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挽救性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其在临床中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5例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EG-50组38例、PEG-100组26例、 PEG-R组21例,给药方式依次为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10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 PEG-rhG-CSF 50μg/kg 单次皮下注射+rhG-CSF 5μg· kg -1· d -1皮下注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2珑.0×109/L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组20例,即rhG-CSF 5μg· kg-1· d-1皮下注射,ANC≥2.0×109/L后停用。对上述4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粒细胞缺乏所致不良症状的缓解时间、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05),各试验亚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均始于用药12~24 h,于24 h左右达到改善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 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 P >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缓解因粒细胞缺乏所致临床症状所需的时间无明显差异( P >0.05)。结论 PEG-rhG-CSF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Ⅲ度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挽救性治疗推荐剂量为单次50μg/kg皮下注射,其效应发挥时间始于12~24 h之后,如果在此期间ANC值无明显提高,无需加用rhG-CSF。  相似文献   

5.
石庆之 《江西医药》2010,45(9):955-957
粒细胞缺乏(简称粒缺)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据Bodey等报道,当ANC〈0.5~1.0×109/L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4%,若0.1×109/L时(严重粒缺),感染的发生率将增加到24%~60%。粒缺是肿瘤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等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18例在发病12h内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出院后随访恶性心脏事件,随访时间为(36±22)个月。结果 ROC曲线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恶性心脏事件的最佳预测因子(敏感度=83%,特异度=54%,曲线下面积=0.70)。Kaplan-Meier心脏事件生存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与恶性心脏事件相关。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7.21×109/L是远期恶性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OR=3.9,P=0.002)。其他预测因子还有年龄≥65岁(OR=2.4,P=0.01),无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史(OR=2.2,P=0.04)及肌酸激酶(CK)峰值≥4000IU/L(OR=3.5,P=0.02)。结论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计数与其远期临床预后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化疗期间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对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及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广东省农垦中心医院收治的接受化疗的结直肠癌患者80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每日皮下注射,治疗14 d,或中性粒细胞绝对值≥5×109/L时停止用药,观察组化疗结束后采用PEG-rhG-CSF单次皮下注射,比较两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增殖率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率、再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发生率、静脉抗菌药物应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数高于对照组,治疗24、48、96 h的中性粒细胞增殖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药杂志》2010,19(23):2174
 目的:观察椒目油A2(zanthoxylum seed oil A2,ZSOA2)对卵蛋白(ovalbumin,OVA)诱导哮喘小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Eos)凋亡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腹腔注射0.2 mL 20% Al(OH)3和10% OVA的混合液致敏,然后经呼吸道滴入50 μL OVA混合溶液(4 g OVA/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液)制备小鼠哮喘模型。滴入OVA混合溶液后24 h,48 h,3 d,7 d和14 d分别处死小鼠。伊红(HE)染色法检测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带生物素dUTP切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肺组织Eos的凋亡情况;原位杂交(ISH)法测定肺组织中白介素-5(IL-5)、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EON) mRNA阳性粒细胞表达数; Western Blot法测定肺组织Fas,Fas L,Bax,BcL-2,Caspase-3, 9,TNF-R1,p-JNK和c-jun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结果:椒目油A2组能显著增加各时间点哮喘小鼠肺组织内Eos的凋亡率,降低IL-5,EON mRNA阳性粒细胞数,上调肺组织中各时间点Fas L和TNF-R1蛋白的表达,降低c-jun和p-JNK蛋白表达。结论:椒目油A2增加粒细胞凋亡率与降低IL-5,EON mRNA阳性粒细胞数、上调肺组织中Fas L和TNF-R1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1例78岁男性患者因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感染,给予头孢唑肟钠(2.25 g静脉滴注,1次/d)、卡马西平(0.2 g口服,2次/d)、尼美舒利(100 mg口服,2次/d)、二羟丙茶碱(0.5 g静脉滴注,1次/d)、甲钴胺(0.5 mg口服,3次/d)、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1次)、盐酸哌替啶(25 mg,肌内注射1次)和盐酸布桂嗪(100 mg,肌内注射3次)等药物治疗。第7天,停用头孢唑肟钠,改为磷霉素钠(8 g静脉滴注,1次/d)。第11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1.6×10^9/L,中性粒细胞0.03,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9×10^9/L。立即停用所有药物,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第15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0.9×10^9/L,中性粒细胞0.0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1×10^9/L,淋巴细胞绝对值0.7×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诊断为粒细胞缺乏症。第17天患者出现右肺气胸、肺不张。第20天出现急性呼吸衰竭、多脏器衰竭合并重症感染,经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型和乙型流感确诊病例C反应蛋白(CRP)、WBC、中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将534例发热门诊患者分为3组,甲型流感组207例、乙型流感组89例,238例.分别检测CRP和白细胞计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WBC[(7.1±2.1)&#215;109/L、(7.2±1.8)&#21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5.2±1.9)&#215;109/L、(5.3±1.5)&#215;109/L]、中性粒细胞的比例(0.73±0.10、0.73±0.09)和CRP[( 15±8) mg/L、( 19±11) mg/L]均低于非流感组[分别为(8.8±3.9)G/L、(0.77±0.10)、(41±32)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P〈0.01);甲型流感组与乙型流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的体温水平与非流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型流感组和乙型流感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白细胞〉10&#215;109/L 、中性粒细胞计数〉6.4&#215;109/L 、中性粒细胞比〉0.75 、CRP〉10 mg/L各项中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型流感组:10.6%(22/207),22.7%(47/207),45.4%(94/207),9.7%(20/207);乙型流感组:3.4%(3/89),21.3%(19/89),42.7%(38/89),18.0%(16/89);非流感组:23.1%(55/238),45.8%(109/238),61.3%(146/238),34.5%(82/238),均P〈0.05].结论 检测流感患者CRP和WBC的变化,对判断病情及指导临床用药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例17岁女性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2 g,3次/d)和阿米卡星(0.4 g,1次/d)。用药6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3.4×109/L,中性粒细胞0.9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1.6×109/L。用药第13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6.6×109/L,中性粒细胞0.7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4.6×109/L。第14天停用阿米卡星,继续原剂量静脉滴注头孢美唑钠。用药第28天血常规检查示白细胞计数2.6×109/L,中性粒细胞0.37,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停用头孢美唑钠,更换为万古霉素粉针0.5 g,1次/8 h静脉滴注。更换药物后第7天,血白细胞计数6.1×109/L,中性粒细胞0.60,中性粒细胞绝对值3.7×109/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 G-CSF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CBMdisc、维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和EMBase有关PEG-rhG-CSF与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数据分析采用RevMan 5.4.1软件。结果:经筛选得到11项研究,Meta分析显示:PEG-rhG-CSF与rhG-CSF在化疗后第1周期FN发生率、多个化疗周期总FN发生率、化疗后第1周期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持续时间、中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时间、抗生素使用率、骨痛或骨骼肌肉痛的发生率、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EG-rh G-CSF可以更有效降低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P <0.05)。结论:PEG-rhGCSF较rh G-CSF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患者化疗后第1周期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推荐PE...  相似文献   

14.
周建伟  孔繁兴  易旻庐 《江西医药》2009,44(11):1105-1107
目的探讨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T-(rh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上一周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降至1.5×10^9/L以下的肿瘤患者共50例.分为A组与B组.分别在下一周期化疗结束48h后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时使用rhG—CSF.连续2dANC〉2.0×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2.0×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B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B组(P〈0.05),用药天数较B组少(P〈0.05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48h后立即使用rhG—CSF.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短期(3 d)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治疗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将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3~5μg/(kg±183;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100 ml中静脉滴注,连用3 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维生素B4、鲨肝醇片等升中性粒细胞药物口服,均3d后复查血常规,观察患儿临床表现缓解时间、住院天数,治疗组并观察有无发热、骨痛、皮疹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临床表现缓解时间,住院天数,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P〈0.05),且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短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疗效明显,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1例20岁女性为乌发自行服用何首乌粉15g/d。2周后,患者出现纳差及乏力;3周后出现尿色加深,肝功能检查示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78 U/L,丙氨酸转氨酶(ALT)1121 U/L,总胆红素(TBil)100.8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T)77.4μmol/L。服用何首乌粉第42天,实验室检查:AST472 U/L,ALT 755 U/L,TBil 102.9μmol/L,DBil 76.7μmol/L;白细胞计数3.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0.27×10~9/L。考虑药物引起肝损害和中性粒细胞缺乏可能性大。停用何首乌,给予保肝、退黄等综合治疗。治疗10 d后实验室检查:ALT 62 U/L,AST 73 U/L,DBil 20.5μmol/L,TBil 30.2μmol/L;白细胞计数6.2×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3.60×10~9/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白介素-17(IL-17)作为前炎症因子可以导致趋化性细胞因子的增高,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募集。本实验通过建立急性肺损伤(ALI)小鼠模型观察IL-17在体内环境下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体内环境下IL-17的变化与血液中性粒细胞的凋亡的关系。方法雄性C57小鼠30只,体质量22~27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5只;ALI模型组(模型组),15只,脂多糖(LPS)腹腔注射6mg/kg、10ml/kg致急性肺损伤。分别观察小鼠呼吸频率、活动情况及直接光镜观察肺组织血管及肺泡变化情况,中性粒细胞凋亡,淋巴细胞CD3+/4+/8+分类检测,血清IL-17含量的检测。结果急性肺损伤时小鼠的IL-17的含量(0.10±0.002)pg/L,正常对照组(0.08±0.003)pg/L(P〈0.05)。CD4+%模型组(21.99±1.83),对照组(14.97±0.99)(P〈0.01)。中性粒细胞凋亡百分比(%)模型组(1.15±0.17)%,对照组(0.32±0.05)%(P〈0.01)。结论在ALI发病24h时,由于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他炎性介质的作用,中性粒细胞表达了较高的凋亡率,而IL-17在其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与IL-17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苯并[a]芘损害神经元DNA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苯并[a]芘(BaP)染毒对体外培养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方法取8日龄SD大鼠小脑粒细胞进行培养,并分(1)空白对照组;(2)溶剂对照组(等量DMSO平行处理);(3)低浓度BaP染毒组(BaP 5μmol/L+S9-mix);(4)中浓度BaP染毒组(BaP 15 μtmol/L+S9-mix);(5)高浓度BaP染毒组(BaP 45 μmol/L+S9-mix)。染毒90min,胰酶消化法收集标本。苔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SCGE法检测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程度;TUNEL法检测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的损伤率,并对细胞存活率与DNA损伤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染毒组与对照组以及各染毒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存活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001);(2)染毒组与对照组以及各染毒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5~P〈0.0001);(3)细胞存活率与DNA损伤率负相关(r=-0.9402,P〈0.01);(4)高剂量染毒组与对照组之间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程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aP染毒可引起大鼠小脑粒细胞胞核DNA损伤,损伤程度随染毒剂量增加而加强。胞核DNA损伤是BaP引起体外神经元死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医药》2010,(8):737-737
T(体温)N(中性粒细胞)BUN(血尿素氮)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R(呼吸)E(嗜酸粒细胞)PLT(血小板)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R(心率)Hb(血红蛋白)WBC(白细胞)V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健康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脾脏大小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8例健康供者皮下注射rhG-CSF5μg/(kg.d),连续5d动员造血干细胞。在注射前和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及30天对健康供者进行脾脏超声检查,测量脾脏大小(长径×厚度);同时计数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并检测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相对平均荧光强度(MFI)。结果:供者脾脏的大小在注射前为(40.3±3.4)cm2,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和30天分别为(48.2±6.1)、(47.8±6.6)和(39.2±5.0)cm2,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7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供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在注射前为(3.4±1.0)×109/L,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和7天分别为(29.3±6.9)×109/L和(3.2±0.7)×109/L,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表达的相对MFI在注射前为(57.1±43.5),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和7天分别为(96.8±51.3)和(66.9±30.4),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与注射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后一次注射后第1天脾脏的增大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及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均具有相关性(r=0.603,P=0.000;r=0.436,P=0.023)。结论:rhG-CSF可使健康供者脾脏在短期内明显增大,这与中性粒细胞数量以及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