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式、治疗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2.
社效焦虚障碍的认知行为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介绍社交焦虚障碍的认知、行为模式、治疗方法和结果。  相似文献   

3.
背景 延长哀伤障碍(PGD)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既往研究探讨了认知行为治疗(CBT)对PGD的干预效果,但由于干预的频率、时间和具体内容不同,CBT对PGD干预效果的结论存在争议。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CBT对PGD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于2022年10月22日,以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为数据源进行检索,收集CBT治疗PG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结局指标包括哀伤、抑郁、焦虑或躯体化症状。采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包括528例PGD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哀伤症状(SMD=-0.78,95% CI:-1.27~-0.29)、抑郁症状(SMD=-0.45,95% CI:-0.73~-0.17)以及焦虑症状评分(SMD=-0.38,95% CI:-0.59~-0.18)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躯体化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1,95% CI:-0.26~0.25)。结论 CBT可能有助于改善PGD患者的哀伤、抑郁及焦虑症状,但对躯体化症状的改善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自尊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8例服用舍曲林的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实验组并用为期8周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使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缺陷感量表(FIS)和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结束后患者抑郁情绪均改善,但实验组改善更明显,SDS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而自尊水平提高,实验组在缺陷感量表的总量表分值和分量表中自尊、社交自信和学习能力分值增加更为显著(P0.01)。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可更好提高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自尊水平,更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5.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存在注意力分散、冲突控制、情绪调节等问题,认知行为治疗(CBT)能够通过改变负面认知、提供补偿技术进而改善患者功能。现针对国内外开展的 CBT 研究,对其理论模型、疗效进展、发展演变和神经机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焦虑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多个研究提示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障碍的有效性。近年来随着认知行为治疗的发展,也发展出针对焦虑障碍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本文对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障碍的新发展做一综述,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合并药物治疗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青少年患者的效果.方法 纳入68例13~22岁GAD青少年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BT联合药物组(联合组)和药物组,进行8周药物治疗,联合组同时给予每周一次的CBT治疗.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和学生生活应激问卷(SLSI),于基线...  相似文献   

8.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个体经历或目睹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表现出的持续性严重的精神疾病。认知行为治疗(CBT)是PTSD的一线治疗方法,能有效改善PTSD临床症状。本文对PTSD的CBT理论基础、方法技术和临床应用等进行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中自愿参加认知行为集体治疗者,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疗效评定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结果 58例患者中社交焦虑评定量表总分、恐惧因子分和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在研究可能影响治疗的20种因素中有19种因素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结论 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但影响疗效因素较多,应用该治疗方案时应予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舍曲林和奥氮平合并认知行为治疗(CBT)对强迫性障碍(OC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0年12月接诊的120例OC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CBT)、对照组(60例,行舍曲林+奥氮平治疗),比较组间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用药依从性、临床有效率的差异。结果(1)治疗前,组间Y-BOCS、SAS、SDS、ISM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Y-BOCS、SAS、SDS、ISM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用药依从率(95.00%)、临床有效率(91.67%)均高于对照组(81.67%),(78.33%),P<0.05。结论舍曲林和奥氮平联合CBT对改善OCD患者强迫症状、用药依从性均有较好效果,且能减轻负性情绪,减少病耻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成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执行功 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 年12 月—2017 年12 月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和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精神科门诊 的105 例成人ADHD 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药物组和CBT组,每组收集35 例,药物组采 用药物治疗,CBT组采用CBT,联合组在药物基础上联合CBT,观察3 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ADHD 评分) 和执行功能(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成人版自评问卷,BRIEF-A)。结果 3 组患者治疗后ADHD 评分和 BRIEF-A 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且联合组显著低于药物组和CBT组(P < 0.05),药物组和 CB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药物治疗联合CBT有助于改善成人ADHD 患者的自 我监控、抑制、情感控制等执行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60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度洛西汀治疗.疗程8周.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SCL-90躯体化量表定期评定疗效,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 治疗8周后,研究组显效率90%,对照组显效率63%,研究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x2=23.89,P<0.01).治疗第4、6、8周末,研究组SCL-90躯体化因子分、HAMD评分、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良反应较轻,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度洛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独用度洛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患者常存在执行功能损害。团体认知行为治疗(CBT)有助于改善GAD患者的负性情绪,但对执行功能的改善效果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团体CBT对GAD患者焦虑症状和执行功能的影响,以期为GAD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选取2021年3月—2022年8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睡眠心身医学中心住院的、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中GAD诊断标准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均接受药物治疗及疾病健康教育,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6周、每周1次、每次60~90 min的团体CBT。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焦虑症状,使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评定执行功能。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HAMA评分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F=1 870.320,P<0.01),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1.254、0.293,P均>0.05)。两组FAB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11.190、4.399、7.021,P<0.05或0.01)。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FAB评分均高于治疗前(t=200.569、115.401,P均<0.01),且研究组FBA评分高于对照组(t=-3.211,P<0.01)。结论 团体CBT联合药物治疗可能有助于降低GAD患者焦虑水平,改善其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社交焦虑障碍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探讨社交焦虑障碍(SAD)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CBGT)的方法和初步结果。方法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的SAD患者中自愿参加CBGT者,符合DSM-IV关于SAD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不限。每个治疗小组6-8人,治疗8周,每周1次,每次2.5小时,内容包括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社交技巧训练、系统暴露、现场暴露和家庭作业。治疗期间患者均未服用治疗SAD药物。疗效评定由两位心理治疗师进行,主要工具为Liebowitz社交焦虑评定量表(LSAS),计总分、恐惧因子分、回避因子分,统计分析用配对T检验。结果符合入组条件58例,年龄16-48岁,起病年龄11-34岁,病程6个月-19年。LSAS总分治疗前后75.89±28.82和47.00±23.71(t=12.60,p<0.01);恐惧因子分治疗前后39.28±13.12和25.39±12.42(t=8.267,p<0.01);回避因子分治疗前后36.39±16.44和22.17±13.29(t=8.067,p<0.01),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CBGT治疗SAD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SAD的回避行为效果似更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 失眠障碍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BTI)是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其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有限。目的 探索CBTI对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的影响,为失眠障碍的非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在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47例失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接受为期6周的CBTI治疗。治疗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患者的睡眠情况和认知功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考查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6周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因子评分及PSQI总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9~15.290,P均<0.01),MoCA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注意力、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记忆力因子评分及总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273~-4.277,P均<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经6周CBTI治疗后,失眠障碍患者PSQI总评分减分值与MoCA总评分增分值呈正相关(r=0.323,P=0.027)。结论 CBTI可能有助于改善失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和认知功能。CBTI干预后,失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提高可能与认知功能的改善存在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双相障碍患者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5例患者根据配对设计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9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采用精神疾病病耻感量表(ISMI)和药物依从性评价量表(MARS)测评病耻感和服药依从性.结果10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病耻感组间比较,研究组较对照组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疏远因子、刻板印象的认可因子、歧视经历因子和病耻感总分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总分及各因子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研究组服药依从性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降低双相障碍患者的病耻感,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际心理治疗(IPT)及认知行为治疗(CBT)对产后抑郁障碍(PPD)的疗效及社会支持的影响。方法:60例PPD患者随机分为IPT组和CBT组,并分别接受相应的治疗,为期12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及社会支持量表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EPD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间社会支持量表评分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分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均0.01),且IPT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CBT组(P均0.05)。结论:IPT及CBT治疗PPD的疗效相当,但IPT可更好地改善PPD患者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团体认知行为治疗(GCBT)的有效性。方法:对儿童青少年门诊就诊的70例13~18岁焦虑障碍青少年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分为GCBT组和等待对照(WLC)组。GCBT组接受为期8周、每周1次、每次120 min的GCBT治疗。在治疗前填写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结束3个月后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进行测试。结果:GCBT组共34例完成研究,3个月后的随访有17例参加。WLC组共22例完成8周随访。与WLC组相比GCBT组治疗后青少年焦虑障碍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显著性下降(t=6.24,P0.01;t=4.58,P0.01,t=4.31,P0.01,t=4.17,P0.01)。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发现患者SCARED总分及广泛性焦虑、躯体化、社交焦虑、分离性焦虑因子分呈明显下降趋势(F=11.26,P0.01;F=11.38,P0.01;F=11.01,P0.01;F=20.02;P0.01)。结论:GCBT能有效缓解门诊焦虑障碍青少年的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程认知行为治疗对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将130例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认知行为治疗组66例(实际完成63例)和对照组64例(实际完成59例),治疗12周并随访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末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WHO健康量表(WHOQOL—BREF)、生命质量量表(QOLS)的评定。结果:两组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两组再次自杀率比较,以对照组高于治疗组(x2=4.366,x2=5.779;P〈0.05)。治疗12周和随访6个月,QOLS总分(t=2.34,3.49)、SDS总分(t=2.12,2.65)、WHOQOL—BREF总分(t=2.06,2.46)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SRS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25;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自杀未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降低再次自杀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