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与童年期虐待及血浆瘦素的关系.方法 选取符合条件的抑郁症患者150例,使用儿童受虐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儿童期受虐状况、抑郁严重程度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度;根据SCL-90评分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伴精神病性症状,56例)和...  相似文献   

2.
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与65例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病人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表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女性占多数,发病年龄相对较晚,起病相对较急,焦虑激越、自责自罪、自杀行为等症状出现率较高,往往需联合治疗方能奏效。  相似文献   

4.
利培酮治疗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利培酮对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治疗作用。方法:对45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研究组)或单独抗抑郁剂治疗(对照组)。同时应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和Beck抑郁自评量表(BDI)在治疗前、治疗后2、4、8周分别给予评定。结果:对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利培酮结合抗抑郁剂治疗的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独抗抑郁剂治疗。结论:利培酮可作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5.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各种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反应的不同。为了解此两者临床相,病程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此研究。入且和患者均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一直接受家庭病床的治疗,每个月上门服务,每半年全面评估一次,共完成三年随访。入组者共89例,其中1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者为研究组,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71例为对照,结果发现,在三年随访中研究组每年缓解期短些,抑郁  相似文献   

6.
1 病例 被鉴定人男性,37岁,汉族,已婚,小学文化,农民.2004年10月29日清晨7时许,被鉴定人在家中用铁锤砸妻子头部致死.被鉴定人曾经做过2次司法鉴定,1次鉴定结论为:案发时无精神病发作,有完全责任能力;另1次无法作出鉴定结论.被鉴定人曾住精神病院治疗,诊断为抑郁症.  相似文献   

7.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之间存在着各种生物学特性和治疗反应的不同。为了解此两者临床相,病程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进行此研究。入组的患者均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一直接受家庭病床的治疗,每个月上门服务,每半年全面评估一次,共完成三年随访。入组者共89例,其中18例伴精神病性症状者为研究组,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71例为对照。结果发现,在三年随访中研究组每年缓解期短些,抑郁症状持续时间长些,更快出现复发,且在三年随访中发作频率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提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为一种更严重的、症状持续、频繁发作的抑郁性疾患。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伴有与心境不协调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对100例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按照ICD-10诊断标准,分为“不协调”性和“协调”性二组(以下简称不协调组、协调组),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显示,不协调组患者39例,其起病年龄、绝望感、妄想、幻觉、联合治疗显著高于协调组,治疗有效率则显著低于协调组。这提示不协调组可作为一个独立的亚型。  相似文献   

9.
背景 有无精神病性症状的重度抑郁发作患者执行功能存在差异,且童年期创伤可能影响重度抑郁发作患者的执行功能,既往研究对象大多为成年抑郁发作患者,缺少对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的相关研究。目的 比较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及童年期创伤的重度抑郁发作青少年患者执行功能的差异。方法 纳入2020年8月-2021年11月在深圳市康宁医院儿少精神科住院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重度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患者共112例,同期通过公开宣传招募健康对照组27例。使用剑桥神经心理自动化成套测试(CANTAB)中的运动控制任务(MOT)、空间工作记忆(SWM)、快速视觉信息处理(RVP)三个任务评定患者的执行功能,采用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评定童年期创伤类型。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重度抑郁发作患者MOT任务平均延迟时更长(Z=-3.407,P=0.001),SWM任务中的组间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291,P=0.001)、组内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461,P=0.001)、双重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218,P=0.001)、错误反应总数更多(Z=-3.312,P...  相似文献   

10.
童年期虐待和忽视可能是青少年或成年期罹患心身疾病的危险因素,推测可能与心理创伤所致的免疫功能失调、非稳态负荷、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现就童年期虐待和忽视与心身疾病的关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无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氟西汀组及氟西汀合用利培酮组,于疗前,疗后1、2、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副反应。结果合用小剂量利培酮组疗效显著,两组间痊愈率、1周末HAMD评分及疗程结束时HAMD评分差异有显著性。TESS评分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合用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抑郁症可提高疗效,且起效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利培酮合并帕罗西汀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100例,随机分配到利培酮并帕罗西汀组(研究组)和单用帕罗西汀组(对照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在治疗前,治疗后2、4、6、8周末分别评定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副反应如肌强直、锥体外系副反应、月经异常及体重增加也较对照组多见。结论利培酮对伴有精神性症状的抑郁症有肯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应对方式、自尊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的起病年龄、病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110例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病例组)以及142例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CTQ-SF)、简易应对方式量表(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SCSQ)、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SES)评估,并对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ocial Avoidance and Distress Scale,SAD)的评定.结果 相对于对照组,病例组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分更高(P<0.05),SES 评分更低(P<0.05).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SAD分与CTQ-SF总分及其各维度分、消极应对分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积极应对分、SES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EA)、情感忽视(EN)、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因素,且CTQ-SF总分、EA分、EN分与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起病年龄成显著负相关(P<0.01),EA、EN的严重程度与病程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青少年社交恐惧症患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童年期虐待水平、情感虐待、情感忽视、消极应对、自尊为影响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应对是青少年社交恐惧症发病的保护因素,且童年期虐待经历越多,其起病年龄越早,经历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越多,其病情越严重、病程越长.  相似文献   

14.
鉴于文献报道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可作为治疗抑郁症的增效剂。为此,我们采用氟西汀合并利培酮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并与单独氟西汀治疗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于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合用组28例(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和单用组32例(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BPRS及CG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两组比较,以合用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或P〈0.01)。合用组TESS评分(2.11±1.20)分和单用组TESS评分(1.9±0.1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齐拉西酮联合帕罗西汀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临床疗效优于单用帕罗西汀。  相似文献   

16.
以伴协调性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CPD)、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NPD)、伴抑郁症状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SPD)为对照,探讨ICD—10心境障碍中伴不协调性精神病性症状抑郁发作(ICPD)的临床特征。发现:ICPD自责发生率显著高于CPD、NPD;焦虑、绝望显著高于CPD;ICPD关系、被害妄想、幻觉、被动性体验显著高于CPD;幻觉、被动性体验显著低于SPD;ICPD治疗起效时间显著迟于CPD、NPD,显著高于SPD,联合治疗率显著高于CPD、NPD。ICPD从精神病理学、治疗学上有自己的特征,建议应做为ICD-10心境障碍中抑郁发作独立亚型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感觉运动门控变化在精神分裂症和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中的对比及临床症状。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48(A组),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53例(B组),健康检查的正常人50例(C组)。采用PPI及适应性评价患者感觉运动门控功能,统计患者惊跳反射及习惯化情况,并行汉密尔顿量表和阳性和阴性量表分评价。结果 A、B组患者的习惯化程度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性(P>0.05),同时B组患者的惊跳反射指标要显著低于A组,且C组显著高于A组(P<0.05)。A、B两组患者的阳性、阴性以及一般病理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的量表总分高于B组(P<0.05)。结论精神病性抑郁症患者的感觉运动门控损害情况较精神分裂症患者稍微严重,二者适应性反应比较一致,临床可通过阳性和阴性量表鉴别。  相似文献   

18.
19.
介绍精神病性症状与非精神病性症状的来源及精神症状的组合与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特征和家庭生活质量。方法:使用防御方式量表(DSQ)对75例抑郁症患者防御方式进行评定,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对92名抑郁症患者家属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两组均以8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抑郁症组中间型及不成熟型防御机制评分(4.76±0.41)和(4.41±0.60),显著高于对照组(4.31±0.31)和(3.92±0.81)(P均<0.01);而抑郁症组成熟防御机制评分(4.62±0.54)则显著低于对照组(5.20±0.47)(P<0.05)。抑郁症家属生活质量较对照组差,GQOLI总分及躯体、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维度均较对照组显著为低(P<0.01或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多采用了中间型和不成熟型的心理防御方式,其家庭生活质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