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MR)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4例面肌痉挛MVD术治疗患者在术前及术后进行AMR监测;并分析术后AMR是否消失与手术效果的关系.结果 MVD术后,本组患者中有92例患者的AMR消失,30例患者AMR持续存在.AMR消失组患者的术后即刻治愈率(87.0%...  相似文献   

2.
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是治愈面肌痉挛的理想方法,异常肌反应(AMR)电生理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和辨别责任血管,在手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异常肌反应的基本特点、术中监测技术及其在MVD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4.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异常肌反应监测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2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术中AMR监测的研究,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剂。采取刺激面神经颧支,记录同侧颏肌电反应的方法,分析AMR监测结果与术后疗效的关系。结果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20例,AMR未消失4例。AMR消失的20例患者术后1周17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0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术中AMR未消失的4例患者术后1周1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随访结果2例患者面肌痉挛消失。经统计学分析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结论术中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果,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对判断面肌痉挛责任血管、改善预后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34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结果患者均于麻醉前诱导刺激面神经颧支,并于面神经颏支记录到异常肌反应。与术前相比,术后异常肌反应潜伏期延长[(16.12±3.17)ms对(14.75±3.32)ms,P=0.015]、波幅降低[(0.11±0.03)m V对(0.13±0.03)m V,P=0.027]。32例(94.12%)分离责任血管后异常肌反应消失;1例(2.94%)切开硬脑膜后短暂性消失,至分离责任血管后完全消失;1例(2.94%)分离责任血管后仍存在。责任血管分别为小脑前下动脉(30例,88.24%)、小脑后下动脉(3例,8.82%)和基底动脉(1例,2.94%),血管压迫面神经根部22例(64.71%)、远端8例(23.53%)、同时压迫根部和远端4例(11.76%)。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至随访结束时,治愈31例、明显缓解2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术中持续监测异常肌反应有助于明确责任血管、更彻底地完成面神经减压、改善预后、减少迟发性愈合,同时可以提高术者信心,减少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lnpression,MVD)中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以及判断预后方面的作用.方法 241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面神经MVD术中AMR的实时监测,并在术后1周进行疗效评估,分析术中AMR变化与手术预后之问的关系.结果 所有241例患者均在术中记录到典型AMR波形,术后第1周217例(90.0%)患者症状完全缓解.AMR消失组175例,其中165例(94.3%)症状缓解;AMR未消失组66例,52例(78 8%)症状缓解.统计学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疗效明显好于AMR未消失组(P<0.05).结论 术中AMR监测可辅助判断责任血管,评估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疗效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Abnormal muscle response( AMR) to th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a branch of facial nerve is a specific electrophysiological feature of primary hemifacial spasm ( HFS) .Although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findings and postoperative results in patients with HFS has been investigated before, the AMR monitoring has not been employed widely during the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surgery.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AMR monitoring during MVD,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MR changes and the clinical outcome.Method This study included 241 cases of MVD.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was performed for each subject.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whether the AMR wave disappeared or not following de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Results The AMR disappeared after MVD in 175 patients.Among these 175 patients, 165(94.3% ) patients were relieved from HFS 1 week after HFS.Out of the 66 patients in whom the AMR persisted after MVD, 52(78.8%) patients were relieved.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traoperative AMR abolition and HFS relief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05 ) .Conclusions Intraoperative AMR monitoring is an effective assistant for a successful MVD for the patient with HFS.It may be helpful in predicting outcomes in short term and identifying offending vessels,so it should be monitored routinely during MVD.  相似文献   

7.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减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40例面肌痉挛病人在MVD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的实时提示,找出影响听力的因素并加以解除。结果采用BAEP监测后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由以往手术的7.1%下降到目前的2.5%。结论术中BAEP监测对减少治疗面肌痉挛时所造成的听力障碍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MVD治疗的70例HFS的临床资料,术中均监测LSR。术后1周、1年根据Cohen分级评估术后疗效,0级为治愈。结果 70例均监测到LSR,其中LSR消失65例(消失组),确认充分减压后LSR仍持续存在5例(未消失组)。术后1周,消失组治愈率[92.3%(60/65)]明显高于未消失组[40.0%(2/5);P<0.05]。术后1年,消失组治愈[96.9%(63/65)与未消失组[80.0%(4/5)]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VD治疗HFS,术中监测LSR可以帮助确定责任血管,尽可能减少责任血管的遗漏;术中LSR消失提示近期疗效较好,但对长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面、听神经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在面肌诱发肌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下行MVD术.根据监测波形变化指导手术.结果 MVD术前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136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20个月;手术治愈131例(96.3%),好转3例(2.2%),复发2例(1.5%).MVD术前未记录到异常诱发电位波形4例,术中均未发现明确血管压迫,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术后长期并发症主要是听力下降17例,经对症治疗不同程度恢复15例,未恢复2例;短期并发症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经过对症治疗均得以缓解.结论 术中面肌诱发肌电图及BAEP监测可客观指导和判断责任血管和减压效果,对提高手术治愈率及减少听力丧失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面肌痉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指一侧颜面部阵发性、不自主的肌肉痉挛。国外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病率为11/100万。特发性HFS的病因目前已确认是桥小脑角(CPA)部位的面部神经根受责任血管压迫而发生脱髓鞘病变,传人与传出神经纤维之间冲动发生短路所致。1960年Gardner首先采用血管减压术治疗HFS,并明确提出了血管压迫病因学说。1966年Jannetta首创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HFS。MVD因其安全性、有效性而迅速在临床得以推广。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治疗效果最好的MVD在我国却仍未普及,地区间发展还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治疗水平亟待提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杂血管压迫类型所致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取悬吊法进行充分减压的手术技巧及经验.方法 24例术中责任血管为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血管粗大,弹性过大;非椎动脉的多支血管压迫,压迫点过多以及有短小穿支血管;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的病例,单纯利用垫棉不能充分减压,改用垫棉束带围套责任血管后用生物胶将围套粘在硬膜上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结果 术中发现18例椎动脉联合分支血管压迫(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1 1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后下动脉3例;椎动脉合并小脑前下动脉、后下动脉4例);4例非椎动脉多血管压迫(小脑前下动脉及后下动脉);2例动脉袢过长,压迫路径长(小脑前下动脉及内听动脉),采取悬吊法均彻底减压.随访2年,全部病例抽搐完全消失,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复杂血管压迫类型难以充分减压的情况下,悬吊法可以实现充分减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悬吊技术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悬吊技术对58例面肌痉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总有效率达98.3%(57/58),术后治愈率为94.8%(55/58)。术后分别发生听力下降、迟发性面瘫、伤口感染者各1例。术后随访55例患者,随访时间1~9年,平均5.1年,其中1例患者复发。结论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采用胶水进行责任动脉悬吊,能够实现面神经的充分减压,尤其适用于复杂血管引起的压迫;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 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 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术中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原发性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24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中均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包括异常肌反应(AM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面神经自由描记肌电图(Free-EMG).对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与手术疗效及术后并...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侧方扩散反应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作用。方法结合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采用侧方扩散反应(Later spread response,LSR)监测下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38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资料,术前均行面神经诱发电位、3D-TOF-MRA、3D-FIESTA序列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排除颅内占位等继发性因素,LSR监测下由同一术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结合术中LSR波形变化情况明确责任血管、有效评估减压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并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37例手术开始前记录到LSR波形,其中Teflon棉垫离面神经的压迫血管后消失26例; 4例垫入Teflon棉后LSR波形复现,重新探查、调整棉片位置后波形消失; 3例剪开硬脑膜、释放脑脊液后消失; 1例患者探及小脑前下动脉与面神经贴近伴行后即予适量Teflon棉垫离,LSR波幅下降小于50%,关闭硬脑膜前再次探查面神经全程发现遗漏责任血管并予有效隔离,LSR波消失。3例至手术结束时,LSR波幅下降均大于75%,但未完全消失。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32例(86. 49%),明显缓解4例(10. 81%),部分缓解1例(2. 70%)。1例患者术前曾外院使用肉毒素注射治疗,未引出LSR。结论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结合LSR监测波形变化反馈责任血管对面神经的激惹情况,对于术中精准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及客观评估减压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下,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方法21例术中以面肌诱发肌电图监测寻找责任血管,粗大成袢的责任血管以宽带涤纶条抬起固定于硬膜上,术中用罂粟碱生理盐水冲洗神经根部血管及术野。结果17例术后面肌抽搐立即停止,4例6~61d停止。结论微血管减压术中运用面肌诱发肌电图可明确判断责任血管,证实充分减压,评估预后;粗大成袢的责任血管抬起固定可有效地预防复发;术中罂粟碱应用,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一种面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中年人,目前认为面神经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的搏动冲击性血管压迫是引起面肌痉挛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的日益发展,针对此病因采取的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国际上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法。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08年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以一侧面部不自主阵发性抽动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该病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通常药物治疗无效。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目前公认治疗面肌痉挛的最有效方法,并已成为面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法[1~5]。临床实践证明电生理监测在提高面肌痉挛MVD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7],在临床上常用监测指标包括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F波等。很多临床医疗中心已将其作为MVD术中常规监测指标。本文就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MVD术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面肌旁路传导反应(LSR)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MVD)中的应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7例面肌痉挛病人作为监测组,行术中BAEP和LSR监测,同时设对照组38例,无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两组有效率、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当日有效率89.5%,术后并发面瘫4例,听力减退3例,眩晕3例;术后随访1年,除1例听力减退外,其余病人面瘫、眩晕等明显缓解,手术有效率91.1%。监测组当日有效率89.2%,术后并发面瘫1例,无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面瘫病人明显恢复,手术有效率91.9%。两组当日有效率未见差异,但并发症发生率存在统计差异(P〈0.05)。结论在MVD中,运用BAEP、LSR监测技术可以降低面瘫、听力减退、眩晕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面神经根解剖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地 探讨小脑脑桥角面神经根解剖变异与原发性面肌痉挛的关系及手术治疗.方法 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221例面肌痉挛病例中,10例(0.82%)术中探查发现面神经根存在解剖变异,面神经根出脑干区距离听神经根进脑干区均大于10mm.均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其中4例术中采用责任动脉悬吊法.结果 9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1例患者术后痉挛减轻但未消失,随访5个月时完全消失.所有患者随访2-96个月,平均26.8个月,复发1例,治愈率90%.术后并发症包括:中度面瘫2例,1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轻度恢复;展神经麻痹致复视3例,2例随访期间恢复正常,1例仅随访3个月,有好转;患侧听力丧失1例,随访21个月未恢复.结论 小脑脑桥角面神经出脑干区异位至距离听神经进脑干区大于10mm者罕见,动脉性血管压迫仍然是此类患者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主要病因,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获良效,但术后发生面瘫、展神经麻痹、听力障碍的概率升高.应用责任动脉悬吊法有利于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