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法在中医内科急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者,涌吐上焦之邪也。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其在高者,引而越之”就是吐法很早的应用。历代医家运用吐法者甚多。例如: 后汉·张机《伤寒论》云:“宿食在上脘者,当  相似文献   

2.
<正> 一、历代医家对“神转不回,回则不转”的论述《素问·玉版论要》说:“岐伯对曰: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请言道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脏论》亦说:“吾  相似文献   

3.
<正>"当齐握热"一词,始见于《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原文:"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齐握热。"论表实误下之变证。其中,对于"当齐握热"的理解,历代医家认识不一。多数医家认为这是一种表证误下后邪热深陷于内的证候表现,也有医家提出不同看法。1历代注家对"当齐握热"的认识1.1热厥证候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1]曰:"外实者,表热也,汗之则愈,下之为逆。  相似文献   

4.
奇恒之腑考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前的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和著作皆认为脏腑系统是由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三部分组成的 ,从文献学角度 ,此说颇有可商之处 ,现辨析如下。1 从脏腑之本义看脏腑 ,本作“藏府”。“藏”之为字 ,读音有三 ,一读为c偄ng ;其义有二 :作为动词 ,有保藏、隐藏之意。如《礼记·檀弓》 :“藏也者 ,欲人之弗得见也” ;《说文解字·部》 :“藏 ,匿也。”作为形容词 ,则有“深”之义。如《广雅·释诂》云 :“藏 ,深也。”《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 ,为藏刺之。”王冰注曰 :“藏 ,犹深也 ,言深刺之。”二读为z ang ;一为草名 ,如《史记·司…  相似文献   

5.
命门之说 ,始于《内经》 ,《灵枢·根结》曰 :“太阳根于至阴 ,结于命门 ,命门者 ,目也”。此与后世所称之命门 ,形实意义 ,迥然有别。历代医家于命门多有探究 ,考之形实 ,见仁见智。笔者浅见 ,命门与肾上腺、与垂体一肾上腺轴密切相关。兹溯源古医籍 ,结合现代医学探讨于下。1 位置形态相近论述命门 ,探隐发微 ,代有医家。具有代表性者有四 :第一为《难经·三十六难》 :“肾两者 ,非皆肾也 ,其左者为肾 ,右者为命门”。第二《景岳全书》 :“命门总主乎两肾 ,而两肾皆属于命门。”第三为赵献可《医贯》 :“命门在人身之中 ,对脐附脊骨 ,自…  相似文献   

6.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心主舌……在窍为舌。”《素问·金匮真言论》又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一脏竟有二窍,孰是孰非?历代《内经》注家于此或直曰错简,或避而不注,偶有注者,亦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心开窍于耳”既有其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7.
高脂血症与五脏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祖国医学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根据高脂血症病理生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痰浊”、“血瘀”的范畴。中医对脂质的认识,源于《黄帝内经》的津液学说和膏脂学说。《灵枢·卫气失常》曰:“人有膏、有脂、有肉”。《礼记·内则》云:“脂,膏以膏之。”《说文解字注》说:“膏,肥也”;孔颖达疏:  相似文献   

8.
瘫痫浅议     
<正> 瘫痫见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原文云:“风引汤:除热瘫痫”。对“瘫痫”的看法,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总结起来,不外以下三种:①以曹颖甫为代表,《曹氏金匮发微》曰:“以风引为名,似当以半身不遂为主要,所谓正气引邪,(口呙)僻不遂者是也。”  相似文献   

9.
<正>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阐述制方法则时曾说:“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历代注家看法颇不一致,现将个人的粗浅认识奉献给同道及师者,以供商讨,并求得指正。 (一)奇方与偶方的含义《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许多注家只从方剂的药味数上划分奇偶,而忽略了方剂的配伍  相似文献   

10.
《素问·金匮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王冰注曰:“火精之气,其神神,舌为心乏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篇》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后世医家,据于《内经》之论,故言曰:“心开窍在于耳”、“心寄窍于耳”。此说虽立,然考其理义,则少有细究者,大凡从于王氏之释者多之。然仅从此点来解释《内经》心“开窍于耳”之旨,尚嫌偏狭乏  相似文献   

11.
<正>在《内经》中,厥字出现有380余处,还有《素问·气厥论》、《素问·厥论》、《灵枢·厥病》3篇专论厥的篇章,充分反映出《内经》论厥的丰富性。后世医家就《内经》中的厥证也多有阐发。直至近现代,《内经》中有关厥的论述对中医理论发展及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明确《内经》中厥的含义至关重要。本文试就此作一探讨。1厥的含义《内经》中的“厥”之本字当为“欮”。《说文解字》中说:“欮,阙或省疒”,意思是说欮当为本字,瘚为累增字。阙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瘚,屰气也,从疒、从屰、从欠。”可见,瘚当为屰气,从疒表示一种病,瘚作为病名后借厥字为之。屰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屰,不顺也,从干,下口,屰之也。”屰即逆,义为不顺。从对厥字的解释梳理中,可以认为,厥就是逆,为气逆之意。2《内经》中厥的含义2.1厥为“逆”义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内经》中厥的含义多有阐发。其中,清代姚止庵在其所著《素问经注节解·九卷》中对《内经》中厥的解释颇为精当。他说:“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素问·厥论》)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三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素问·厥论》)之言阴盛阳乱也。乃世之云厥者,止以手足  相似文献   

12.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对于该条文,历代医家有如下注释: 王冰曰:“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相似文献   

13.
世代纪这组同义词都表示大段时间 ,但来源不同 ,互有交叉。世 ,《说文解字》曰 :“三十年为一世。”如《论语·子路》曰 :“子曰 :如有王者 ,必世而后仁。”此“世”即三十年。古代男子三十而娶 ,娶妻后又产生一代人 ,所以把父子相继也叫做一世。《灵枢·玉版论要》曰 :“故圣人弗使己成 ,而明为良方 ,著之竹帛 ,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素问·天元纪大论》曰 :“臣斯十世 ,此之谓也。”“后世”、“十世”即后代、十代。国家的君主则以君位相承论世。《左传·宣公三年》曰 :“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这是说据占卜周传世三十 ,享年七百 ,其…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病因、发病学说,常引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病机十九条,其中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唐·王冰注:“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痛痒疮疡,生于心也。”金·刘完素将此经文篡改为:“诸痛痒疮,皆属心火。”后世诸家多宗之,如明·李念莪对此经文注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心主热,火之化,故痛痒诸疮,皆属于心也。”清·《医宗金鉴》亦说:“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并注曰:“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近代医家唐容川亦对此条释为:“此言诸疮,或血分凝结,阻滞其  相似文献   

15.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为清代名医徐大椿氏所作。是历代《本经》注疏中偏重阐发古本草药性机理与用药规律的临床指导著作。该书篇幅极短,但蕴奥甚深。《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医家》称赞该书:“凡所笺释,多有精意,较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载,发明诸条颇为简要。”又《清史稿·列传·艺术一》亦为推崇:“大椿学博而通,注《神农本草经》百种,以旧注但言其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以下简称该篇)第八条(按五版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次)云:“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以下简称该条)”。对该条中的“暴腹胀大者,为欲解。”句的解释,历代注家或敷衍塞责,或随文强解,或存疑不释,致使经意未明。如元·赵以德在其《金匮方论衍义》中云:“此条暴腹胀大之先,不见叙证,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症在也。”赵氏意为原文叙证未明,故未作解释。清·徐忠可在其《金  相似文献   

17.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18.
新编《医古文》六版教材选嵇康《养生论》“目惑玄黄”一句仍沿用旧注,“玄黄”释为“此泛指自然界的事物”,殊为不妥。玄、黄分别来解释,《说文解字》曰:“黑而有赤色者为玄”,“黄,地之色也。”皆指色彩而言。二者合释也多指色彩,如《诗经·卷耳》:“陡彼高岗,...  相似文献   

19.
浅谈元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元气和元气学说 何谓元气,《说文解字》曰:“元,始也,见《尔雅·释诂》。九家易曰,元者,气之始也。”可见元气即原始的最初的气。元气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人已认识到“宇宙生气”(《淮南子·天文训》),即宇宙大爆炸出现的“混沌”状态为气。并认为这种气不停运动变化,气中“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淮南子·天文训》);“本乎天者为天气,本乎地者为地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元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宇宙万物皆由元气所化生。如王充《论衡·言毒》中说:“万物之生,全禀元气”。《春秋·繁露》…  相似文献   

20.
惊者平之析     
惊者平之析中医系楚更五关键词惊者,平之,心理,治疗考医家之论和临床之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提出的“惊者平之”当是对恐怖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惊者平之”考:“惊”,《说文解字》释:“惊者骇也”;《黄帝素问直解》释:“惊骇”。“骇”《新华字典》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