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慢性心力衰竭(CHF)治疗难度较大,目前普遍认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CHF的发生、进展紧密相关。本文将重点阐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与CHF的关系,为CHF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血管疾病是当今时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发生急性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然有规范的治疗方案,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不但未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被认为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现通过总结三甲胺-N-氧化物与冠心病和心力衰竭之间的关系,以及调节肠道菌群和改变其代谢产物三甲胺-N-氧化物后,对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发展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正>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代谢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及氧化三甲胺(TMAO)等来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病理进程,这其中就包括心力衰竭(心衰)。本文旨在综述一种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对心衰病理进程的影响,探讨膳食前体-肠道菌群-TMAO-HF通路作为心衰治疗新靶点的潜力。1心衰进展机制及治疗方式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是全球发病、死亡和卫生保健支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的推进而呈持续升高之势,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心血管疾病的起病及病程进展受多种因素影响,肠道菌群失调作为其中之一吸引了众多目光。肠道菌群是存在于胃肠道内与人体互利共生的微生物群,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二者互为因果,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靶向干预心血管疾病可成为新的治疗思路。现代研究发现中药复方、中药单体及针灸可有效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上调益生菌数量,恢复肠道屏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基于上述研究,该文总结了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对部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恢复肠道菌群动态平衡,从肠治心,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作用进行了归纳,以期为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5.
<正>慢性肝病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十分常见。肝硬化患者粪便中的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都明显增加,尤其是小肠细菌的过度增殖十分常见。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增加的肾上腺素和门脉高压所致的的小肠动力的减退[1-3]。有研究表明,动物实验中,胃肠道菌群在小肠运动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表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可能影响小肠的运动性,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细菌过度生长的一系列症状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失调是肝硬化的亚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益生菌对心力衰竭(下称心衰)患者再入院率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2月绍兴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衰或慢性心衰急性发作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另予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血浆TMAO与NT-proBNP的相关性。出院后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再入院率及治疗前后LVEF、NT-proBNP和血浆TMAO。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LVEF、血浆TMAO和NT-p ro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浆TMAO与NT-p roBNP呈正相关(rs=0.523,P<0.05)。随访结束时,观察组患者44例,对照组患者36例,观察组再入院率(12.00%)低于对照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LVEF高于对照组,血浆TMAO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7.
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越来越引起关注。虽然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体系已经初步完备,但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后依然存在残余风险,死亡率高。肠道菌群是人体生理和代谢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其代谢物水平可能与某些疾病联系密切。肠道菌群代谢物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防及治疗的一个全新突破口。本综述旨在探讨肠道菌群代谢物与常见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期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体肠道微生物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所有微生物的总称。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多样性发生变化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本文将讨论肠道微生物与心力衰竭之间的相关性,包括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胆汁酸、三甲胺和氧化三甲胺等)在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精准干预肠道菌群,以期为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而房颤控制不佳易导致卒中、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因此,明确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关键危险因素对于防治房颤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脂多糖、短链脂肪酸等能通过影响机体炎症反应、心房电重构及心房纤维...  相似文献   

10.
慢性便秘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相关性,肠道微生态制剂对慢性便秘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该文就慢性便秘患者的肠道菌群改变、肠道菌群失调与慢性便秘的发生以及基于肠道微生态的治疗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李小萍  王巧民 《胃肠病学》2013,(11):694-696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脏感觉过敏、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免疫异常、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脑一肠轴异常等有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IBS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心力衰竭分期和肠道菌群组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入院症状性心力衰竭C或D期(HFCD)患者25例,根据性别年龄匹配心力衰竭B期(HFB)及心力衰竭A期(HFA)患者各25例,收集粪便标本,并使用16SRNA测序,使用Q iime软件(版本1.9.1)及R软件(版本2.15.3)分析比较各组间肠道菌群组成差异。结果 各组间年龄、性别及传统心力衰竭危险因素方面均无显著差异。HFA组在Chao1(P=0.005),OUT(P=0.018)及PD_whole_tree(P=0.011)这3个反应肠道菌群α多样性的指数上显著高于HFC组及D组。虽然HFA组与HFB组,及HFB和HFCD组虽然在组间未观察到统计学差异,但在Chao1,OUT及PD_whole_tree这3个指数上观察到从HFA组到HFB组,HFB组到HFCD组一致的α多样性下降趋势。HFB组噬胆菌属(Bilophia)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HFA组(P=0.011),HFB组的解琥珀酸菌属(Succiniclasticum)(P=0.011)和多尔氏菌属(Dorea)的...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病率、致死率仍逐年上升,除传统已知的危险因素外,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机制具有相关性,调控肠道菌群及代谢物有望成为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对肠道菌群分型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氧化三甲胺水平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以及采用调节肠道菌群、降低氧化三甲胺水平和地中海饮食来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肝硬化患者与健康人相比肠道菌群分布状态;肠道菌群分布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益生菌治疗对于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善情况及对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至2014年7月健康成人21例及孝感市中心医院就诊的肝硬化不伴腹水患者26例及肝硬化伴腹水患者22例,其中肝硬化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生菌(贝飞达),共治疗14 d进行比较研究。测定研究对象的肠道菌群、血氨及ALT,血清白蛋白水平及TBil值,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肝硬化患者均存在程度不同的肠道菌群失调,主要表现为肠球菌、肠杆菌显著增多(P0.01),双歧杆菌减少(P0.01);菌群失调的严重程度与患者肝功能严重程度有关,肝功能Child-Pugh C级患者菌群失调较A级严重(P0.01);益生菌可改善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标、降低血氨、提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P0.01);益生菌亦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其中肝硬化合并腹水患者效果更明显(P0.01)。结论肝硬化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肠道菌群失调,益生菌能有效改善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并可改善生化指标及降低血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TMAO)联合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组)和同期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组血浆TMAO和LVEF水平差异.并对CHF组患...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流产(RSA)在育龄期女性中发病率约为5%,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健康成年人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处于动态平衡,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多种生殖内分泌疾病发生、发展,妊娠期母体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该文就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RSA影响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正>肠道菌群被喻为人体的"微生物器官",参与、辅助宿主能量代谢,调节先天与获得性免疫,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学屏障〔1〕。研究显示,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不仅与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等疾病相关,而且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参与调解宿主胆固醇代谢、氧化应激和炎症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从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1肠道菌群概述人体携带细菌数量1014,基因数量300万个,是人类自身基因的100倍,总重量1.275 kg,其中1.0 kg细菌寄居在胃肠  相似文献   

20.
肠道是细菌在人体定植的重要场所。肠道菌群的数量巨大并且种类复杂多样。胆汁酸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重要物质,也是调节糖脂代谢的重要成分。肠道菌群与胆汁酸的合成、代谢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共同参与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人体正常肠道菌群概述肠道菌群约有30个属,总计超过400种。依据数量可以分为优势菌群和次要菌群。优势菌群的数量和种群密度较大,如真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