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2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体积、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激素(P)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闭经发生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理想,能够明显减少肌瘤体积,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并研究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患者50例,为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辅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20mg/d剂量的米非司酮予以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10 mg/d剂量的米非司酮予以治疗。为两组患者均连续给药3个月,然后再采用B超对患者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做出测量。结果停药以后,对照组患者的反跳率稍稍高于观察组,1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观察组无并发症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发生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的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对子宫肌瘤的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所起到的效果更加的显著,在配合常规辅助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的米非司酮能够在起到药效的同时降低患者子宫肌瘤的反弹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的发生情况,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就该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12.5 mg/d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患者25 mg/d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分别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激素水平、子宫肌瘤体积缩小情况、痛经改善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激素水平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在治疗后都有明显的缩小,观察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痛经改善率,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10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12.5 mg/d和25 mg/d两组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副作用,以及评估停药后肌瘤反跳生长的情况。方法:选取106例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分别予米非司酮12.5 mg/d和25 mg/d,连续服用3个月。用药前后用B超测量子宫肌瘤的三维径线,同时评估患者血清中血红蛋白浓度、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子宫内膜情况,并对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子宫肌瘤反跳生长情况。结果:两组剂量米非司酮均明显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相关的临床症状,提升血红蛋白及缩小子宫肌瘤体积,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后分别比较两组3个月、6个月和9个月的反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12.5 mg/d组发生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率显著低于25 mg/d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25 mg/d和12.5 mg/d两个剂量均能缩小肌瘤体积、改善临床症状,但以12.5 mg/d剂量更为安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后反跳率高,建议最好作为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子宫肌瘤患者行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择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2例,通过平行对照法,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51例。对参照组患者行米非司酮常规剂量治疗,对实验组患者行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子宫肌瘤体积、子宫体积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即组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12%,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的80.39%,即数据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行小剂量米司非酮治疗,可以快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具有临床普及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治疗子宫肌瘤患者48例(所属时间为2016.10.17日~~2017.3.17);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小剂量米非司酮)、对照组(大剂量米非司酮),各24例患者,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2组患者的月经量和时间以及肌瘤的体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但采用小剂量(12.5mg/次)的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数据差异值明显大于实施大剂量(25mg/次)的对照组患者,且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差异较大,P<0.05,具有一定的对比性.结论: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可有效改善子宫肌瘤继续肿大、月经期长的情况,且可以明显提高患者体内孕酮、促卵泡成熟激素等激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来我院就医的84例子宫肌瘤患者(2014年11月11日至2016年11月20日)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对84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分组.小剂量组42例患者应用12.5mg米非司酮治疗,大剂量组42例患者应用25mg米非司酮治疗,研究对比两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子宫肌瘤体积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小剂量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总有效率分别为(34.65±4.60)cm3、88.10%,和大剂量组无显著差异,P>0.05;小剂量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相比大剂量组(26.19%)明显更低,P<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采取12.5mg米非司酮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能显著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治疗子宫肌瘤的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子宫肌瘤患者78例(2015.11月~2016.10月期间),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39例为一组.对照组子宫肌瘤患者——米非司酮使用大剂量,观察组则使用小剂量,观察2组的月经状况,子宫和肌瘤的情况以及激素水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的月经状况(时长6.83±1.37d、总量194.85±30.62 ml)均少于对照组,子宫、肌瘤体积小于对照组,血清激素水平情况优于对照组,故此,2组子宫肌瘤患者之间,对比各项数据有差别,P值小于0.05.结论:对子宫肌瘤患者,临床上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的效果较大剂量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绍兴市柯桥区齐贤医院2012年2月15日至11月15日共接收患有子宫肌瘤的患者105例,将其平均分为A、B、C组,每组35例。 A组给予正常剂量米非司酮25mg/d,B组给予小剂量米非司酮12.5mg/d,C组给予最小剂量5mg/d。所有病患须在月经开始第3天服用米非司酮,连续服用12周为1个疗程,比较3组患者服药前后子宫体积、子宫肌瘤体积、各项激素水平,包括血清卵泡刺激素( FSH),黄体生成素( LH),雌激素( E2),孕酮( P)等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接受1个疗程治疗后,全部患者经过B超检查其子宫和子宫肌瘤的体积均有不同程度变小,3组患者间子宫和子宫肌瘤体积缩小率组间有显著性差异(F值分别为613.106和548.191,均P<0.001),其中小剂量B组缩小体积较为显著,子宫肌瘤体积治疗前后缩小率为65.2%,子宫体积缩小率为61.9%;正常剂量A组缩小率分别为36.4%和33.1%;最小剂量C组缩小率分别为34.6%和31.3%。3组激素水平(FSH、LH、E2、P)指标均有降低,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E2、P水平显著降低(F值分别为16.713和20.968,均P<0.001)。3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不明显。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连续使用12周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肌瘤是盆腔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迄今原因不明,传统观点认为雌激素是刺激子宫肿瘤发生与生长的主要原因[1],近年来研究表明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是子宫肌瘤发生的启动因子[2,3],用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可使子宫肌瘤萎缩[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用于临床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津南区咸水沽医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7例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其随机分为小剂量组(米非司酮,12.5 mg/d)54例和大剂量组(米非司酮,25 mg/d)53例,比较两组用药结束后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与临床疗效,以及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用药后,小剂量组患者平均子宫体积、平均肌瘤体积均小于大剂量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6%,少于大剂量组的18.87%;小剂量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59%,高于大剂量组的75.4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临床子宫肌瘤的患者,使用小剂量的米非司酮,其产生的不良反应少,且疗效更好,在临床本病的治疗中可推广此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12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确诊为子宫肌瘤的83例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采用12.5 mg剂量的米非司酮,观察组43例则采用25.0mg剂量的米非司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雌二醇(E2)、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及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瘤体均缩小,E2、LH、P及FSH水平均降低,组间比较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E2、LH、P及FSH水平变化更显著,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3例,治疗组10例,总发生率更高,P<0.05。结论: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大剂量时效果更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激素水平,但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对子宫肌瘤患者,选择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完成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表现出的治疗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01月-2013年12月子宫肌瘤患者9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子宫肌瘤患者分为B1组(观察组45例)与B2组(对照组45例)。B2组:选择25毫克/天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B1组:选择10毫克/天的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对比B1组与B2组子宫肌瘤患者完成治疗后在月经变化以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表现出的差异性。结果:对两组子宫肌瘤患者完成3个月的治疗后,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B1组子宫肌瘤患者高于B2组患者明显(P〈0.05);在血红蛋白含量含量方面,B1组高于B2组子宫肌瘤患者明显(P〈O.05);在月经量方面,B1组少于B2组子宫肌瘤患者明显(P〈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选择小剂量米非司酮给予临床治疗,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获得了显著缩小,月经情况获得了有效改善,临床表现出的不良反应较少,并且凸显较高的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子宫肌瘤患者均服用米非司酮治疗,根据不同用药剂量将其分成A组(42例)与B组(38例),A组应用剂量为12.5mg/d,B组应用剂量为25.0mg/d。结果:A组血清激素水平与不良反应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应用12.5mg/d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患者,可明显降低血清激素水平,增强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妇科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妇科进行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60例,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采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差异显著(P0.05)。结论:使用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妇科子宫肌瘤效果较为显著,可有效缩小子宫肌瘤及子宫体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米非司同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对性激素的影响。方法 随子宫肌瘤患者分两组,服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3-6个月。B超测量子宫及肌瘤大小,用放免疫法测定性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后闭经、临床症状明显改善,A组瘤体积于服药后3个月时平均缩小52.56%,6个月时平均缩小61.69%;B组分别为缩小48.61%及52.12%。治疗6个月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呈时间依赖性。两组治疗后estradiol(E2)和Progestagen(P)下降明显(P<0.01)。结论 米非司酮治疗子吕肌瘤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为保守治疗子宫肌瘤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并以服米非司酮25mg/d为较理想的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7.
周莉 《时尚育儿》2016,(1):37-37
目的:探讨在治疗子宫肌瘤时不同剂量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13年7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服用小剂量米非司酮,对照组服用大剂量米非司酮,持续治疗三个月,对2组子宫肌瘤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更理想。P值小于0.05。结论: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小剂量的米非司酮效果更佳,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佟爽 《现代保健》2013,(10):126-12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寻找最合适剂量。方法:回顾45例子宫肌瘤患者使用米非司酮的疗效,按用药剂量分为高剂量组25mg/(次·d)和低剂量组10mg/(次·d),其中高剂量组23例,低剂量组2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彩色超声检测子宫肌瘤大小,同时测定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孕酮(P)变化。结果:服药后,两组患者的肌瘤体积均比治疗前显著减少,治疗后高剂量组显著小于低剂量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FSH、E2、P值均有显著的降低;治疗后高剂量组FSH、E2、P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10mg/(次·d)和25mg/(次·d)的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剂量,但25mg/(次·d)的剂量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针对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效果进行探析。方法:针对我院确诊收治的88例子宫肌瘤患者,对比12.5mg/d、25mg/d的米非司酮用药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子宫肌瘤体积变化以及反跳生长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甲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少于乙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2.5mg/d、25mg/d剂量的米非司酮均能有有效治疗子宫肌瘤疾病,但12.5mg/d剂量用药更为安全可靠,可有效减少反跳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