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目的 :观察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的血浆TNF α的影响 ,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1)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皮下注射Ⅱ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大鼠血浆TNF α水平。结果 :造模大鼠 88.5 7%出现关节炎症状 ;造模 2 5d后 ,模型组、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1) ;且模型组的TNF α水平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 (P <0 .0 1) ;随着时间的延长 ,模型对照组TNF α逐渐升高 ,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 ;而痹肿消汤组TNF α水平低于甲氨喋呤组 (P <0 .0 5 )。结论 :TNF α在RA疾病滑膜组织炎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痹肿消汤能下调血浆TNF α的水平 ,其作用优于甲氨喋呤组  相似文献   

2.
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RA)的作用机制。方法 :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 4组 ,皮下注射Ⅱ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 ,同时采用关节炎指数积分法评价其关节炎症状。结果 :免疫大鼠 88.5 7%出现关节炎症状 ;模型组的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 ,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关节炎指数积分则在 30d后逐渐下降。正常组滑膜组织未见明显VEGF表达 ,模型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 (P <0 .0 1) ;随着时间的延长 ,模型组VEGF表达逐渐升高 ,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的VEGF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 (P <0 .0 1) ,且痹肿消汤组又低于甲氨喋呤组 (P <0 .0 5 )。结论 :VEGF参与了RA疾病滑膜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其VEGF表达的高低与关节炎症状的轻重有关。痹肿消汤和甲氨喋呤均具有阻断关节炎滑膜组织VEGF表达 ,且痹肿消汤阻断作用优于甲氨喋呤 ;提示痹肿消汤可能通过阻断VEGF的表达来阻抑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或骨质侵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痹通方联合甲氨蝶呤片(MTX)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8例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门诊的RA患者,按照入组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甲氨蝶呤片(MTX)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痹通方,两组均连续治疗12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胀、关节疼痛、晨僵时间、临床疗效,检测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记录DAS28、健康评价调查表(HAQ)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 17%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 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AS28、HAQ指标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两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的ESR及CRP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痹通方联合MTX能很好地改善RA临床症状、中医证候,控制RA病情活动,提高RA患者生活质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痹肿消汤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对96例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RA)病人采用痹肿消汤治疗与西药甲氨喋呤(MTX)作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一月,痹肿消汤组的病人其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主关节功能障碍等主要症状与体征均较治前显著改善(P〈0.01或P〈0.05);而MTX组则无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治疗三月,上述主要症状与体征,两组均较治前有显著改善(P〈0.01或P〈0.05),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治疗60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等)的变化情况;并检测RF、CCP、ESR、CRP、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3月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对ESR、CRP、F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活血方联合MTX治疗痰瘀痹阻型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痹痛灵治疗活动期类风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6 4例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采用痹痛灵胶囊 (BTL)治疗 (治疗组 )及氨甲喋呤 (MTX) (对照组 )治疗。结果 :治疗 1个月 ,治疗组患者其晨僵、关节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等主要症状与体征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 ;而对照组则无明显改善 ,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治疗 3个月 ,上述主要症状与体征 ,2组均较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1或P <0 .0 5 ) ;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ESR ,RF ,IgA ,IgG等炎性及免疫指标治后 2组较治前明显下降 (P <0 .0 1或P <0 .0 5 )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2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3%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痹痛灵胶囊改善类风湿患者症状与体征 ,控制急性炎性反应优于对照组 ;并有与MTX相似的抗免疫作用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化痰活血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化痰活血方治疗60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R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西药组)和对照组(西药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关节肿胀指数、关节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双手平均握力、疼痛水平视力对照表数值等)的变化情况;并检测RF、CCP、ESR、CRP、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治疗3月后,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83.33%(P<0.05)。经治疗后,治疗组对ESR、CRP、Fg及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在主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方面,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活血方联合MTX治疗痰瘀痹阻型R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BZXD)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血浆TNF-α和IL-1 β的影响,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皮下注射Ⅱ型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采用放免法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血浆TNF-α和IL-1 β水平.结果造模大鼠88%出现关节炎症状;造模25 d后,模型组、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且模型组的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TNF-α和IL-1 β水平逐渐升高,痹肿消汤组及甲氨喋呤组则逐渐降低;而痹肿消汤组TNF-α和IL-1 β水平低于甲氨喋呤组(P<0.05).结论TNF-α和IL-1 β在RA滑膜组织炎症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痹肿消汤能下调血浆TNF-α和IL-1 β的水平,其作用优于甲氨喋呤组.  相似文献   

9.
痹肿消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痹肿消汤 (BZ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 (RA)患者外周血淋巴T细胞亚群的影响 ,从细胞免疫探讨本方药的疗效机制。方法 :选择RA活动期患者 42例 ,随机分为BZX治疗组和西药 (TMX与普威 )治疗对照组 ;2 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 ,于治疗前和治疗 3月后分别检测CD+4,CD+8,计算CD+4/CD+8值。结果 :治疗前RA患者外周血CD+4较正常人对照组增高 (P <0 .0 1 ) ,CD+8较正常人对照组降低 (P <0 .0 1 ) ,CD+4/CD+8值较正常人对照组升高 (P<0 .0 1 )。治疗 3月后 ,治疗两组CD+4下降 ,CD+8升高 ,CD+4/CD+8值降低 ,均接近于正常 ;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RA患者体内存在着细胞免疫调节紊乱 ,痹肿消汤能调节T细胞分布紊乱 ,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 ,具有类似MTX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 (BZXD)对类风湿关节炎 (RA)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 β(IL—1 β)含量的影响 ,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该方药的临床疗效作用机制。方法选择RA活动期患者 60例 ,随机分为BZXD治疗组和西药 (MTX和普威 )治疗对照组 ;2 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于治疗前和治疗 3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IL—1 β含量。结果治疗前RA患者血清IL—1 β含量较正常人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0 1 ) ;治疗 3个月后 ,两治疗组血清IL—1 β含量下降 ,均接近于正常 ,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RA患者体内存在较高浓度的IL—1 β;痹肿消汤能降低血清IL—1 β含量 ,有助于机体恢复免疫稳定状态 ,具有类似MTX与非甾体药之联合用药的免疫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1.
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观察痹肿消汤对实验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痹肿消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作用机制。方法: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皮下注射Ⅱ胶原诱导实验性关节炎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不同时间点大鼠滑膜VEGF的表达,同时采用关节炎指数积分法评价其关节炎症状。结果:免疫大鼠88.57%出现关节炎症状;模型组的关节炎指数积分逐渐增加,而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关节炎指数积分则在30d后逐渐下降。正常组滑膜组织未见明显VEGF表达,模型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P<0.01);随着时间的延长,模型组VEGF表达逐渐升高,痹肿消汤组和甲氨喋呤组的VEGF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痹肿消汤组又低于甲氨喋呤组(P<0.05)。结论:VEGF参与了RA疾病滑膜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VEGF表达的高低与关节炎症状的轻重有关。痹肿消汤和甲氨喋呤均具有阻断关节炎滑膜组织VEGF表达,且痹肿消汤阻断作用优于甲氨喋呤;提示痹肿消汤可能通过阻断VEGF的表达来阻抑关节炎滑膜血管翳的形成或骨质侵蚀。  相似文献   

12.
锌、硒对铅致小鼠脂质过氧化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单独给铅和联合给铅、锌及铅、锌、硒时小鼠红细胞及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lipidper oxidase,LPO)含量的变化以及全血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 Px)活性的变化.结果,单独给铅时红细胞和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升高的同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P<0.05或P<0.01.联合给铅、锌或铅、锌、硒时红细胞和脑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降低,同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而且铅、锌、硒联合染毒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高于铅、锌联合染毒的小鼠,与单独给铅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相似文献   

13.
将 6 0例硬膜外麻醉下行胆道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硬膜外自控镇痛 (PCEA)组 (n =30 ) ,硬膜外单次注药(EPI)组 (n =30 )。手术结束时 ,PCEA组硬膜外导管接自控镇痛泵 (简称PCA) ,药液用 0 .0 0 6 %吗啡加 0 .15 %布比卡因 ,由病人自行给药镇痛。EPI组经硬膜外导管一次注入吗啡 2mg。在术后 4、8、12、2 4h进行随访并记录 :①疼痛评分 (用VAS法 ) ;②平均动脉压 (MAP)和呼吸频率 (RR) ;③副作用发生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尿潴留等。结果显示 :在术后各时点的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MAP及术后 4hRR两组差异也无显著性 (P >0 .0 5 ) ,而术后 8、12、2 4h两组RR变化都在正常范围但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1或P <0 .0 5 ) ,2 4h副作用发生率两组差异亦无显著性 ( P >0 .0 5 )。认为PCEA和EPI两种方法都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和安全性 ,但PCEA更能满足机体的个体差异 ,使术后镇痛更为完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肿瘤坏死因子系统在急性风湿热 (ARF)中的作用。方法 :用ELISA法对ARF、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活跃期 (活动期组 )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静止期 (静止期组 )及健康人对照组血清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TN FRI)水平进行检测 ,并与血沉 (ESR) ,C反应蛋白 (CRP)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活动期组血清sTNFRI浓度为 (3 92±1 2 8)ng·ml- 1 明显高于静止期组 (1 43± 0 6 6 )ng·ml- 1 及健康人对照组 (1 0 6± 0 42 )ng·ml- 1 (均 P<0 .0 1 ) ;静止期组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活动期组血清sTNFRI改变与CRP呈正相关 (r =0 82 4 ,P <0 .0 0 1 )。结论 :ARF患儿血清sTNFRI水平可作为判断风湿活跃的一项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5.
灯盏花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PN)的疗效及其对红细胞醛糖还原酶 (AR)活性、血一氧化氮 (NO)水平的影响。方法 :6 4例DPN患者 ,随机分成灯盏花素治疗组 (灯盏花素 5 0mg·d- 1 )和甲钴胺对照组(甲钴胺 5 0 0 μg·d- 1 ) ,共治疗 3周 ,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DPN症状、体征、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NCV)、红细胞AR活性及血NO水平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DPN病人红细胞AR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升高 ,NO水平明显下降 (P均 <0 .0 1) ,用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后红细胞AR活性显著下降 ,NO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而用甲钴胺治疗后上述指标无明显变化。灯盏花素缓解DPN症状及体征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甲钴胺 (85 2 9%vs73.33% ,2 0 .5 9%vs10 .0 0 % ,P <0 .0 1) ,两组均能显著提高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但灯盏花素组提高的幅度明显大于甲钴胺对照组 (P<0 .0 1)。结论 :灯盏花素注射液能明显抑制红细胞AR活性 ,提高血NO水平 ,从而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及体征 ,使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高 ,且其疗效优于甲钴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