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林智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0):199-199
日前,由绍兴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沈元良承担的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绍兴伤寒学派研究"由该市科技局组织专家鉴定。旨在传承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弘扬越医文化。 相似文献
3.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4.
方剂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辨证与药物之枢纽,历代研究《伤寒论》而从方剂角度研究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本文对方剂研究法进行评述,以冀有助于伤寒学派的发展.历代方剂研究法的伤寒著作颇多,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四家,即明代许宏的《金镜内台方议》、清代徐灵胎的《伤寒论类方》、民国左季云的《伤寒论类方汇参》、现代郭子光等的《伤寒论汤证新编》.现就其编次、研究特色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系统整理了刘渡舟先生对伤寒学派若干问题的再认识,包括对六经本质的认识,对"方证相对论"的认识,以及对《伤寒论》条文组合的认识,这些真知卓识对推动当代伤寒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伤寒学派源远流长,有一代宗师从大处突破,旗帜高扬,又有无数伤寒家前赴后继,从各处不断深化、发展、彰显闪光点,其始则同,其终则异,由《伤寒论》而为伤寒学派,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7.
8.
何志雄教授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伤寒教育学家、经方大家,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坚持岭南伤寒经典教学,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学术传承、学术交流和基层理论教育。善用经方治疗岭南疑难疾病,开拓思想,扩大范围,极大推动了岭南伤寒学理论、教育、科研、临床和学科建设发展,在当代岭南伤寒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10.
<正>绍派伤寒是以绍兴而命名(浙江省绍兴市),缘于其因地制宜的地方性,独树一帜的创新性,以及前赴后继的可持续性。1源流与特色绍派伤寒萌芽于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伤寒典》中的学术观点,至清乾隆、嘉庆年间,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一书奠定了绍派 相似文献
11.
《景岳全书·伤寒典》集中反映了景岳研究伤寒的诸多卓见真知和独到心得。如对伤寒基本概念的论述:既推崇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又发皇伤寒舍病、并病、两感之新义;在辨证诊断方面:确立二纲六变与二纲八证之辨证体系;四诊注重望目舌,指出舌黑亦有水火之分;对伤寒脉象的体察精细入微。对伤寒治法亦多有发挥:精论伤寒汗法,曲尽发汗之妙、伤寒散表首分温凉;汗法与他法巧妙合用,寓发汗于补、清诸法之中;邪气有浅深、发汗分轻重,首论“伤寒三表法”;阐伤寒之补法,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2.
东汉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作《伤寒杂病论》,开辨证论治先河,被后世医家尊为"医圣"。自金·刘完素至明清,温病学说逐渐形成,遂有伤寒与温病之争。伤寒学派认为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 相似文献
13.
两宋时期有关《伤寒论》的医家医著较前代增长迅速,伤寒学派也得到快速发展.北宋治平年间,校正医书局校勘的《伤寒论》成为定本,但校勘者对于《伤寒论》内容的取舍未说明缘由,使伤寒理论出现不同观点;雕版印刷术的普及使其更加迅速地传播,且政府重视医学的推广,促进了《伤寒论》及其理论被更多人阅读和研究;加之部分士人阶层开始习医,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当代中医耳科学疾病为例,探讨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在中医耳科疾病的运用。提出伤寒学派思想六经辨证方法贯穿在当代中医耳科外感病中,其辨证规律遵循伤寒学派思想所论述六经辨证规律,而且其传变规律亦遵循六经传变规律。运用六经辨证,能正确地掌握耳科外感病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展望伤寒学派六经辨证方法将会焕发出更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16.
17.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明代著名医家。其自幼天资聪颖,对诸子百家穷研博览,精通易理,尤精于医术。不仅十分重视医学理论的研究,同时对临床实践也极为重视,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主张补阴温阳,慎用寒凉攻伐,临证时常用补阴温阳方药。被后世称为一代温补宗师,是对中医学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临床经验颇为丰富,临床屡收奇效。兹就其对胁痛一证的辨证论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挖掘近代岭南伤寒学派名医易巨荪《集思医案》)论治鼠疫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尤其是对岭南甲午鼠疫爆发性流行性传染病的论治思想,扩大经方临床运用范围,展示近代岭南伤寒派治疗大疫的观点,进一步指导临床,乃至为防治SARS、禽流感等烈性疫病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明代医家张景岳对情志的认识尤为全面,其著作中虽未明确提出“双重性”概念,却强调了人于食息之常皆以情志为生、以情志为用,阐明了脏腑发生病变则情志异常,认为情志过极可导致疾病,并且强调了“以情病者,非情不解”等观点,其认识不仅涵盖现代学者所提出的“双重性”概念,并且较之更为完善。研究情志必须注意做好继承与发展两方面的工作,不可置历代医家之成就于不顾。 相似文献
20.
陆懋修(1815-1887年)字九芝,江苏元和(今吴县)人,先世以科第荣显,而都通医。懋修世其学,中年肆力于医。咸丰中(1851-1861年)转徙上海,以医术闻名,著述至老不倦。陆氏治学,一本经典,尤精《内经》、仲景之学。平素尊崇仲景,以表彰伤寒为己任。治病用方,恪守仲景家法,更博通汉以后诸家论著。尝谓柯琴、尤怡两家,得仲景之意颇多,故每以二家之论,评述清代诸医之得失。所著《世补斋医书》,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六种,33卷,刊于1884年,包括《世补斋文集》16卷、《不谢方》1卷,《伤寒论阳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