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变应性鼻炎(AR)动物模型,观察组胺H3受体拮抗剂噻普酰胺(thioperamide)对AR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从而探索组胺H3受体拮抗剂在AR中是否存在潜在的治疗作用。方法 60只Wistar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NC组)、AR模型未干预组(AR组)、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处理组(HR1组)、组胺H3受体拮抗剂处理组(HR3组)及组胺H1、H3受体拮抗剂联合处理组(HR1+3组)。卵清蛋白法建立ARWistar大鼠模型,对照组胺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组胺H3受体拮抗剂thioperamide处理大鼠及联合干预组与未处理组大鼠血清及鼻腔灌洗液中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方面的变化。结果与AR组相比,HR1组大鼠,血清IgE、IL-4及鼻腔灌洗液中嗜酸细胞活化趋化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血清INF-γ水平升高,HR3组无显著变化,HR1+3组与HR1组相比,各指标亦无显著改变。结论组胺H3受体拮抗剂thioperamide不能缓解AR炎症状态,组胺H3受体拮抗剂与组胺H1受体拮抗剂在AR治疗方面未发现有协同或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2.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细胞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86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分为三组,分别用H1,H2和H1+H2受体拮抗剂治疗,观察H2受体拮抗剂的疗效。结果是H2受体拮抗剂可使鼻细胞图中淋巴细胞增多并伴有临床症状改善,鼻分泌物中IgE含量降低,同时表明,H1与H2受拮抗剂合用对治疗AR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客观评价第2代组胺H1拮抗剂氯雷他定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心血管安全性。方法:50例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患者,其中19例(38.0%)有心血管疾病史和(或)心电图异常,但均无QT间期延长。给予氯雷他定片10 mg口服,每日1次,疗程30 d。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心电图监测,分析心电图资料,评价氯雷他定对心血管的影响。结果:用药后患者窦性心律均未发生改变。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心率、P波时限、PR间期和QRS时限的变化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显著QT间期或QTc间期延长(P>0.05)。结论:长期使用临床推荐剂量氯雷他定治疗持续性变应性鼻炎未发现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氯雷他定治疗老年变应性鼻炎的心脏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第二代抗组胺药氯雷他定治疗老年变应性鼻炎的心脏安全性。方法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50~88岁,中位年龄64.4岁;17例(42.5%)有心血管疾病史和(或)心电图异常,但无QT间期延长者。给予口服氯雷他定10mg,每日1次,疗程30d。治疗前后进行常规心电图监测,分析心电图数据,评价氯雷他定对心脏的作用。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患者窦性心律无改变,心率、P波时限、PR间期和QRS时限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QT间期和QTc间期延长(P〉0.05)。结论老年变应性鼻炎患者使用1个月临床推荐剂量的氯雷他定未发现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微波热凝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 14 0例变应性鼻炎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 6 8例施以微波选择性多点热凝治疗 ,对照组 72例服用抗组胺药物氯雷他定治疗。结果 两组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 95 .5 9%和 93.0 6 % (P >0 .0 5 ) ,远期有效率为 83.6 8%和 4 1.30 % (P <0 .0 1)。结论 微波治疗变应性鼻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介绍H2受体拮抗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用药方法、疗效及疗效机理。指出H2拮抗剂可以通过高节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来控制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新型组胺受体H4在正常人及变应性鼻炎患者鼻腔黏膜中的表达及分布, 初步了解组胺H4受体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正常健康者及变应性鼻炎患者各10例,取鼻黏膜分别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方法检测组胺H4受体在蛋白质及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组胺H4受体的表达(49676±8541,0.69±0.11)较正常人(25509±6441,0.42±0.08) 显著增加(P<0.05),鼻黏膜结构细胞及免疫细胞均见H4受体表达.结论:H4受体存在于正常人鼻黏膜中,在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黏膜中表达显著增强,提示组胺H4受体可能是介导组胺参与变应性鼻炎发病的重要配体之一.  相似文献   

8.
咪唑斯汀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组胺药为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第一线药物,咪唑斯汀是一种新型的咪唑类抗组胺药。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咪唑斯汀的疗效和安全性,并和氯雷他定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9.
地氯雷他定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地氯雷他定(商品名呋必叮)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150例PAR患者口服呋必叮5mg/d.连续30d.禁用其他抗过敏药物或滴鼻剂。结果:昕有患者均随访1年.显效109例(72.67%).有效34例(22.67%).无效7例(4.67%).总有效率达到95.34%.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呋必叮治疗PAR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11.
豚鼠变应性鼻炎模型血清组胺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组胺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橄榄油将甲苯-2,4-二异氰酸酯配成浓度为10%溶液作为致敏剂,滴鼻,建立豚鼠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8例。另8例正常豚鼠作对照。致敏结束、模型成功后取血清,用双抗夹心ELASA法测定血清组胺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组胺含量为(9.59±1.11)ng/mL,高于对照组的(7.62±0.96)ng/mL(P<0.01)。结论甲苯-2,4-二异氰酸酯的橄榄油溶剂滴鼻可诱发豚鼠产生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和血清组胺的浓度升高,成功建立了变应性鼻炎的豚鼠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观察玉屏风散在卵清蛋白致敏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抗过敏作用。方法实验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动物实验室进行,30只6周龄雌性封闭群SD大鼠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n=2)、对照组(n=4)、酮替芬灌服组(n=6)、玉屏风散灌服组(n=6)、玉屏风散滴鼻组(n=6)、布地奈德滴鼻组(n=6)5组。建立卵清蛋白诱导的大鼠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第1、8、15天,分别腹腔注射1 000 μg卵清蛋白,自22 d开始300 μg卵清蛋白滴每侧鼻孔。与此同时,造模第22天开始给药。采用叠加量化法记录各鼻部症状得分,然后计算总分。第37天,解剖获取胸腔心脏血、鼻中隔和双侧鼻腔外侧壁黏膜并且进行分析。结果实验各组与对照组比较,鼻部症状得分减少,纤毛上皮损伤较轻,血清中组胺水平显著降低,鼻黏膜中杯状细胞数量减少,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结论玉屏风散对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分及鼻部组织具有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TLR2、TLR3和TLR4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大鼠鼻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方法Wistar大鼠46只,随机分3组,即A组:模型组(20只),以卵清蛋白腹腔注射、雾化及滴鼻。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20只),以生理盐水代替卵清蛋白腹腔注射、雾化及滴鼻。C组:空白对照组(6只),未予给药。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大鼠鼻黏膜中TLR2、TLR3、TLR4的表达。结果A组大鼠成功激发为AR动物模型;3组鼻黏膜中均有TLR2表达;TLR3在3组鼻黏膜中均无明显表达;TLR4在实验组表达,在生理盐水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表达。三组间TLR2、TLR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TLR4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大鼠有TLR4的表达增高,表明TLR4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发病。TLR2、TLR3在AR大鼠中的表达未见增高,其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索辛芩颗粒联合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对豚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的治疗作用和对P物质(substance P,SP)及其受体(substance P receptor,SP-R)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36只清洁级豚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分别为AR模型无干预组(A组)、辛芩颗粒干预组(B组)、H1受体拮抗剂氯雷他定于预组(C组)、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干预组(D组)。各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干预后进行喷嚏、抓鼻、呼吸频率的行为学观察,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鼻中隔黏膜中SP分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鼻中隔黏膜中SP-R mRNA表达。结果各组间在喷嚏、抓鼻、呼吸频率、SP细胞计数及SP—R mRNA的相对表达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实验分析显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对上述影响具有协同作用(P值均〈0.05)。结论辛芩颗粒联合氯雷他定在缓解豚鼠AR的症状,减少鼻黏膜中SP阳性细胞数量以及降低SP—R mRNA的表达优于单独用药组,并且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临床特点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高反应性非变应性鼻炎(hyperreactivity non-allergic rhinitis,H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在性别、年龄分布、发病季节、诱因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 选择2009年1-8月398例以高反应性鼻部症状首诊的诊断为HNAR及AR的连续患者,以SPSS 17.0软件对其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型、诱发因素及临床症状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NAR与AR的性别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5,P=0.01),HNAR女性患者居多,AR以男性为主;在发病年龄上,HNAR以中青年为主,高发年龄在30~39岁(χ2=51.533,P=0.00),AR以青少年为主,高发年龄在10~19岁(χ2=12.772,P=0.00);HNAR发病无明显季节性,AR发病多在秋季.AR变应原以艾蒿和豚草为主.AR以中-重度持续性为主(χ2=123.991,P=0.00),HNAR以中-重度间歇性为主(χ2=97.420,P=0.00);除鼻痒外,AR较HNAR鼻部及眼部的临床症状重(P值均<0.05);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在AR与HNAR患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大致相似(统计值,P>0.05).结论 AR与HNAR在性别构成、主要发病年龄、鼻炎分型及发病季节上有明显差异,除鼻痒外AR鼻部及眼部临床症状较HNAR重,但在发病诱因上呈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非变应性鼻炎与变应性鼻炎患者患病相关因素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调查和比较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NAR)与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0年1-8月在门诊首次确诊的NAR患者111例与AR患者112例,通过调查问卷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经过及患病相关因素.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相对于AR而言,NAR随着年龄增加患病人数有增加的趋势.NAR的好发年龄为21~30岁,而AR的好发年龄处于11~20岁.在18岁以上成年人中,NAR和AR患者的平均年龄((-x)±s)分别为(38.6±14.5)岁和(32.8±13.0)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P=0.024).NAR在30岁前以男性居多,30岁后则女性病例数上升;而AR患者在20岁前以男性居多,20岁后则以女性多见.NAR在冬季高发(χ2=27.57,P=0.000),AR则高发于春季(χ2=13.75,P=0.003);冬季NAR的发病例数明显多于AR(χ2=12.34,P=0.000).在相关环境因素中,居住地或工作场所靠近交通干道者NAR的发病风险是AR的1.94倍,而居住地或工作场所位于建筑物底层或每天日照<2 h者AR的发病风险分别是NAR的1. 77倍和1.91倍.当患者有过敏性疾病个人史或家族史时,可使AR的发病风险升高至NAR的2.14~4.06倍.NAR患者自报的发病诱因主要为温度变化(56.3%)、经常上呼吸道感染(52.8%)、气候改变(32.4%)和刺激气味(31.1%)等,但与AR患者比较,这些非特异性诱发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NAR与AR患者在年龄、性别和发病季节分布,个人和家族过敏史,以及某些与发病相关的环境因素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