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T灌注成像(CTP)是一种重要的功能成像技术,在肺癌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灶恶性程度判断、疗效观察与预测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目前各研究中使用的机型、扫描及后处理方案、研究目的存在差异.基于 CT 灌注成像(CTP)的基本原理、数学模型及临床应用,对各机型在肺癌 CTP 扫描及后处理方案设定中的注意事项、CTP检查的可重复性及灌注参数的意义作一综述,以期为多机型肺癌CTP方案设定及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集时间对肺癌CT灌注成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是血管生成依赖件疾病[1],肿瘤的生长与新生血管的形成及血流量的增加有关,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CT灌注成像的影响因素很多,不同的扫描和分析方案得出的结果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不同感兴趣血管选择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和纤维化灶CT灌注参数的影响,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CT灌注成像时选择替代感兴趣血管的可行性.方法 对复发组(19例)和纤维化组(11例)进行CT灌注后,采用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内-颈内组)、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颈外-下颌后组)和颈外动脉-颈内静脉(颈外-颈内组)分别作为3组感兴趣血管测量复发组和纤维化组患者的灌注参数,研究其差异性;利用ROC曲线计算3组灌注参数对复发瘤的诊断效能.对所获数据的组间差异进行秩和检验.结果 CT灌注感兴趣血管颈内-颈内、颈外-下颌后、颈外-颈内组的复发组血流量(BF)M值分别为201.88、439.59、252.23ml· min-1·100g-1,纤维化组分别为98.96、180.50、106.55 ml·min-1·100 g-1;复发组血容量(BV)M值分别为6.71、12.39、6.70 ml/100 9,纤维化组分别为2.35、4.76、2.95ml/100 9;复发组平均通过时间(MTT)M值分别为1.66、1.50、1.56 s,纤维化组分别为2.13、1.96、1.79 s;复发组表面通透性(PS)M值分别为19.31、36.39、15.22 ml· min-1·100g-1,纤维化组分别为16.58、29.08、16.63 ml· min-1·100g-1;各组内复发组与纤维化组的BF、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MTT及P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颈内-颈内组BF、BV、MTT、P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9、0.947、0.677、0.703;颈外-下颌后组分别为0.938、0.967、0.648、0.679;颈外-颈内组分别为0.861、0.890、0.641、0.656;分别与AUC的诊断阈值(0.5)比较,3组灌注参数BF、BV测量值的AUC值具有诊断效能(P值均<0.01).结论 用3组不同感兴趣血管进行CT灌注成像,BF、BV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瘤及纤维化灶均具有鉴别诊断效能;3组不同感兴趣血管可相互替代完成鼻咽癌放疗后的CT灌注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扫描时间变化对灌注参数的影响,以获取基于首过效应阶段灌注扫描序列的最佳灌注扫描时间.方法 搜集术前经纤维结肠镜检查并由术后病理证实结直肠腺癌病例29例,进行256层螺旋CT全肿瘤灌注检查.每位患者总灌注扫描时间为60.8s,通过后处理软件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分别在60.8 s、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测量肿瘤最大层面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观察其变化.将扫描时间60.8s所测灌注参数分别与扫描时间(57 s、53.2 s、49.4 s、45.6 s、41.8 s、38 s)灌注参数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不同医师两次分析结果运用Bland-Altman分析进行一致性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受到总扫描时间影响.扫描时间为60.8s时,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分别为(34.12±17.83)ml·min-1·100g-1、(14.76±4.99) ml/100g、(18.92±10.22)s、(36.35±14.64)HU.总扫描时间减至41.8s,其BF值为(40.35±28.52)ml·min-1· 100g-1,与60.8s所测BF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总扫描时间减至45.6 s,其TTP值、PEI值分别为(15.23±7.79)s、(33.68±13.72) HU,与60.8s所测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4;P=0.022).随着扫描时间缩短,BV值逐渐减小,与60.8s所测BV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首过效应法256层螺旋CT结直肠癌灌注成像总扫描时间对灌注参数(BF,BV,TTP,PEI)值有明显影响.总扫描时间46 s左右能够保证BF、TTP及PEI测定的准确性,而BV值的准确测定可能需延长扫描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对低剂量CT首次通过法肺肿块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28例肺肿块患者行首次通过法低剂量CT灌注成像检查,所得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和30%ASIR两种方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5mm),测量两种算法重建图像上主动脉CT值、图像噪声及肺肿块灌注成像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血流量(BF)和血容量(BV),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参数值的差异。结果:FBP和30%ASIR重建算法比较:主动脉CT值分别为(35.32±2.39)和(35.54±2.71)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FBP组图像噪声(51.60±5.34)明显高于30%ASIR组(40.42±3.1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重建算法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PS、MTT、BV和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低剂量CT首次通过法肺肿块灌注成像中,30%ASIR算法测量的各项参数与FBP重建算法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图像噪声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6.
肺癌已成为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1]。准确分期对于肺癌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根据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肺癌TNM分期知肿块大小是确定其分期的重要因素之一[2]。然而,肺癌大小在T分期中的作用及目前的肺癌T分期是否合理仍存在争议[3-5]。研究表明CT灌注成像能反映肿瘤血管的生成情况[6-7],而肿瘤的生长状态与其血管生成息息相关。故本文收集了38例肺癌的 CT 灌注成像结果及衡量其大小的测值,拟探究不同大小肺癌与双源 CT 灌注参数的相关性,为肺癌生物学行为的评价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化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3例经穿刺病理证实的肺癌初治患者于放化疗前及放化疗结束后1周内分别行CT灌注扫描。在工作站自动生成时间-密度曲线、组织灌注值、血容量、达峰时间及灌注伪彩图。比较肺癌治疗前后瘤区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根据RECIST标准,经6个月随访,治疗有效16例,无效7例,有效组治疗前平均灌注值、血容量、强化幅度及结节-主动脉强化比值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5、3.19、2.26、4.41,P<0.05)。有效组治疗后平均灌注值、血容量、强化幅度及强化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7、8.16、7.48、6.78,P<0.01)。无效组治疗前后各灌注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患者中灌注伪彩图形象显示出肿瘤组织及周围肺不张。结论 CT灌注扫描能够反映肿瘤的血供情况,并可定量评价肺癌放化疗前后血流灌注的改变,早期预测治疗效果,优化放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输入动脉的选择对CT Perfusion 3.0软件包肺灌注成像的影响。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2只,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5ml,对比剂的注射流率分别为0.1、0.3、0.5和0.8ml/s。所得数据传输到工作站,经Perfusion 3.0软件包以三种不同的灌注成像方案处理。结果:以主动脉为输入动脉的体部肿瘤方案组所计算的血容量(BV)、血流量(BF)分别与以肺动脉为输入动脉组和肝脏肿瘤方案组所得数值间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4.376、t=2.779);以肺动脉为输入动脉组和肝脏肿瘤方案组所得数值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1.5)。结论:应用CT Perfusion 3.0软件包,选择不同的输入动脉会对肺灌注成像结果产生影响,其实际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利用CT灌注成像研究转移性肺癌的血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CT灌注成像观察转移性肺癌的血供。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肺部转移瘤患者19例,通过DSA导引下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插管后将患者平移至多层螺旋CT(MSCT)下分别行转移瘤的双导管增强的同层动态螺旋CT扫描,其中支气管动脉内对比剂流率为1.5ml/s,总量6~8ml,肺动脉导管内对比剂流率3ml/s,总量加ml,2次扫描间隔为10min。扫描后采用功能CT软件分别在转移瘤内选取3个不同感兴趣区,即高强化区、低(不)强化区和整个瘤体区进行灌注值和高峰强化值(PEI)测量,并描绘时间-密度曲线,同时测量转移瘤最大直径。结果经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灌注值分别是133.70(29.00~346.75)和2.30(0~24.25)ml·min^-1·ml^-1,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281,P〈0.01);PEI值分别是100.00(20.75—428.60)和11.30(1.05~26.00)HU,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5.776,P〈0.01)。3个不同感兴趣区的肿瘤结节,经两种不同途径增强后灌注值和PEI值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灌注值与肿瘤结节直径均无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167和0.104,P〉0.05),而经肺动脉和经支气管动脉途径增强后肿瘤结节PEI值与结节直径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21和0.405,P〈0.05)。结论 转移性肺癌血供主要来自于肺动脉,同时支气管动脉也参与了肿瘤的血供,随着肿瘤的不断增大,肺动脉和支气管动脉血供均不断增多。功能CT为活体状态下评价肺部转移瘤的肿瘤血管生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0.
肺癌CT灌注成像与病理分型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肺肿瘤的CT灌注成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52例肺肿瘤患者,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肺肿瘤中心部位,使用高压注射器经右肘静脉注射对比剂,对选定的同一层面进行连续电影扫描,以获得该层面内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根据该曲线计算出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以此来评价肿瘤的灌注情况.结果 各型肺癌的BV及BF值大小顺序均为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腺癌》转移性癌,MTT值的大小顺序为小细胞未分化癌《鳞癌《转移癌《腺癌.结论 肺肿瘤的CT灌注本质上反映了各种类型肺癌血流特点与肿瘤内部的微血管密度情况,有利于肺恶性肿瘤的分型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疗前后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9例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MSCT灌注成像,采用电影技术对瘤体中心层面进行动态灌注扫描,计算瘤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后各项灌注参数的变化,并在介入治疗3个月后行常规CT检查观察肿瘤形态变化。结果:24例肺癌介入治疗后,肿瘤BF、BV降低,MTT显著升高,PS变化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缩小;5例肺癌BF、BV、MTT、PS均无明显变化(P0.05),3个月后随访观察瘤体显示不同程度增大或无明显变化。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后MS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变化在肿瘤疗效预测方面有很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CT心肌灌注成像在定性和定量评价心肌微循环功能、心肌活性方面有重要作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就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肺癌的灌注特点,以期了解肺癌不同组织类型血供情况和提高肺癌组织类型的预判力.方法 对临床怀疑肺癌患者37例行胸部常规加灌注扫描,数据经灌注软件处理,输出兴趣区时间密度曲线、灌注参数及对应伪彩图.对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灌注参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7例肺癌患者,经病理确诊鳞癌16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6例.强化峰值 (peak enhancement,PE):腺癌(29.61 HU±10.34 HU)>鳞癌(21.84 HU±7.57 HU)>小细胞肺癌(18.60 HU±12.19 HU)(F=3.912,P=0.030<0.05),两两比较(SNK)结果为小细胞肺癌与腺癌间有统计学差异,鳞癌与腺癌、小细胞肺癌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种病理类型的灌注值(perfusion value)、对比剂到达峰值时间 (time to peak,TTP)、血容量 (blood volume,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细胞分化程度进行区组比较鳞癌和腺癌,结果为鳞癌和腺癌间PE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16,P=0.026<0.05).结论 CT灌注能反映肺癌组织类型间的差异,有助于对肺癌病理类型进行预判.  相似文献   

15.
肺癌肿瘤血管生成CT及MR灌注成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敏鸣  周华  邹煜 《放射学实践》2005,20(4):286-290
目的:使用动态增强CT、MR灌注成像方法评价肺癌肿瘤血管生成。方法:对84 例肺癌分别进行动态增强CT和MR扫描,计算分析各动态增强CT、MRI参数及肿块增强特点,并与肺癌的微血管密度(MVD)作相关性分析。结果:CT、MR灌注影像可更直观的显示肺癌增强特点。动态增强CT各参数PH、M/A、灌注值、rBV与MVD呈正相关,其中灌注值与MVD相关性最高(r=0.758,P<0.0001),Pm值与MVD无相关性(r=0.298,P>0.05);动态增强MRI各参数SS、PH、E1、E2、E4 与肺癌MVD呈正相关,其中以SS与MVD相关性最强(r=0.874,P<0.01)。结论:CT、MRI灌注成像技术可获得较为全面的肺癌血供信息,有望成为评估肺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血流灌注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对脑膜瘤定量诊断的价值。方法 应用SomatomPlus 4螺旋CT扫描机 ,对 13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 (其中脑膜瘤复发 2例 )进行CT灌注成像扫描。经灌注软件处理 ,使用 2 5 6彩色直观地显示脑组织中血流灌注图 ,并计算出局部脑血流量 (rCBF)、局部脑血容量 (r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 ,并与对侧脑组织灌注参数和肿瘤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 脑膜瘤的rCBV、rCBF值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rCBV分别为 (16 12 5± 12 135 )ml/ 10 0g与 (2 15 8± 1 345 )ml/ 10 0g ;rCBF分别为 (89 6 2 7± 6 3 193)ml-1·10 0g-1·min-1与 (2 5 5 99± 9 2 6 6 )ml-1·10 0g-1·min-1,P值均 <0 0 0 2 ]。脑膜瘤的MTT值也明显高于对侧脑组织 [分别为 (9 2 0 3±4 4 34)s与 (3 85 7± 2 2 90 )s,P值均 <0 0 0 1]。 7例不典型脑膜瘤的rCBV、rCBF和MTT值明显高于 4例典型脑膜瘤 [rCBV值分别为 (2 0 94 8± 9 4 2 4 )ml/ 10 0g与 (4 0 15± 2 4 5 4 )ml/ 10 0g ,P <0 0 1;rCBF值分别为 (115 76 6± 6 8 0 92 )ml-1·10 0g-1·min-1与 (32 113± 4 90 4 )ml-1·10 0g-1·min-1,P <0 0 5 ;MTT值分别为 (10 35 2± 3 74 4 )s与 (4 6 85± 0 912 )s,P <0 0 1]。 2例复发脑膜瘤  相似文献   

17.
CT灌注成像是一种重要的影像学功能成像技术,目前已发展为可覆盖全病灶或全器官的容积灌注CT成像。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的证据表明,CT灌注成像参数与血管构筑具有明确的定量关系,了解与CT灌注成像相关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并以此来实时、无创、动态观察肺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明确该技术在肺癌早期诊断、恶性程度判断、预测恶性潜能、疗效评价及“血管正常化”和“血管稳态”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对于促进该技术有效临床转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肝细胞癌的CT灌注成像及其在灌注参数图像上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的CT灌注特征以及在各种灌注参数图像上的影像表现。方法对27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CT灌注成像,采用最大斜率法计算各自的灌注参数,应用改进后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出肝细胞癌的4种灌注参数图像。结果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的CT灌注表现基本一致,其时间-密度曲线(TDC)多数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少数呈速升缓升型。各病变的全肝总灌注量(TLP)基本与周围肝实质一致,肝动脉灌注量(HAP)明显增加,门静脉灌注量(PVP)明显减低,与周围肝实质相比呈明显HAP、PVP倒置倾向,肝动脉灌注指数(HPI)明显升高,约在79%~99%之间,PPI明显降低,约在1%~21%之间。在HAP图像上,肝癌病灶、门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呈明显高灌注,周围肝实质呈低灌注;在PVP图像上,各病变呈明显低灌注,周围肝实质呈高灌注;在HPI、PPI图像上各部位表现分别类似HAP、PVP。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能准确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液动力学特征,灌注参数图像更直观显示病变血流动力学特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在肺癌放射治疗后疗效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6例肺癌放射治疗前后行16层螺旋CT肺灌注成像.根据肿瘤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time-density curve,TDC),计算出病灶的灌注值(perfusion value,PV)、血容量(blood volume,BV)、最高增强值(peak enhancement intensity,PEI)、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放疗后的3个月做常规CT检查,以观察肿瘤形态学变化.结果 19例肺癌放疗后,肿瘤PV、PEI值显著降低,TTP升高,放疗后瘤体组织显著缩小或消失,患者症状明显改善.7例放疗前后PV、BV、PE及TTP值均无显著变化,放疗后肿块形态变化不大,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结论 CT灌注成像可定量评价肺癌放疗前后肿瘤血流灌注的改变,并可早期预测肿瘤的放射性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