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体质与辨证分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按照中西医诊断标准,将确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与中医辨证分型的临床研究,找出其相关性与规律性,并进行总结。 结果 对300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发现脾胃气虚证最多,占总病例数的23.00%,其次为肝肾不足证,占22.00%,以后依次为肾阳虚证、肾阴虚证、气血不足证、血瘀证、骨痿证、肝气郁结证、痰湿证、湿热证;在9种体质分类中阴虚质发病率排在第一位,其次为气虚质,以后依次为阳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平和质、痰湿质、湿热质与气郁质。结论 提示9种中医体质中阴虚质与气虚质发病率较高, 辨证分型中发病率较高的2个证型是脾胃气虚型与肝肾阴虚型。说明了体质类型与OP发病率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医体质对脾肾气虚型IgA肾病病理的影响及临床病理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由中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属于脾肾气虚型的103例IgA患者再填写"中医体质分类判定表"确立体质,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进行分析,病理比较采用katafuchi评分标准。结果:气虚质病理积分最轻,平和质次之,夹湿质最重,肾小球积分气虚质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肾血管积分夹湿质显著高于平和质(P<0.05);气虚质的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均显著低于夹湿体质(P<0.05),尿素氮也显著低于平和质(P<0.05),平和质的尿酸、白蛋白显著低于夹湿体质(P<0.05),夹湿体质C3、C4最高。结论:脾肾气虚型IgA肾病患者的体质与病理积分及临床指标显著相关,即使同一证型患者,不同体质的预防和治疗应该有所不同,提示在辨证的同时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对肾脏病理的预测、诊断和治疗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gA肾病体质类型和不同体质发病后实证的分布特征。方法:根据相关指南与共识对新诊断的240例IgA肾病进行中医体质分类及辨证分型,记录其体质和实证类型。结果:IgA肾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31.7%)、阴虚质(27.1%)和湿热质(20.0%)为主,血瘀质(7.9%)、阳虚质(5.4%)、气郁质(4.2%)和痰湿质(2.1%)占一定比例,平和质(1.3%)和特禀质(0.4%)相对少见。各体质类型的IgA肾病发病后标实证分布,气虚质实证为湿热证(56.6%)、外感风热证(23.7%)、水湿证(15.8%)和痰湿证(3.9%);阴虚质为湿热证(47.7%)、下焦湿热证(29.2%)和血瘀证(23.1%);湿热质为湿热证(60.4%)和下焦湿热证(39.6%);血瘀质为血瘀证(57.9%)和浊毒证(42.1%);阳虚质为寒湿证(53.8%)、血瘀证(23.1%)、外感风热证(15.4%)和水湿证(7.7%);气郁质为痰湿证(60.0%)和肝郁证(40.0%);痰湿质为痰湿证(40.0%)、浊毒证(40.0%)和外感风热证(20.0%);平和质为外感风热证(33.3%)、水湿证(33.3%)和湿热证(33.3%);特禀质为外感风热证(100%)。不同体质类型发病后标实证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gA肾病体质类型以气虚质、阴虚质和湿热质为主,不同体质类型发病后标实证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综合性医院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分期、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中西医结合规范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中心横断面现场调查方法,在上海地区7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收集322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人口学、中医证候学、实验室检查资料以及生活质量指数SF-36量表,探讨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临床生化指标、生活质量指数的关系。结果:共调查成年患者322例,其中男169例(52. 4%),女153例(47. 6%),男女比为1. 1:1;年龄21~80(54. 8±13. 2)岁;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82例(56. 5%),高血压肾损害82例(25. 5%),糖尿病肾病25例(7. 8%);其他病因33例(10. 2%);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目涩、大便不实、失眠多梦等症状是慢性肾脏病患者较常见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肾气虚证最多见(42. 8%),其次为脾肾气阴两虚证(18. 6%)及阴阳两虚证(18. 6%),而在兼证中以湿热证最常见(12. 9%);中医主证分布情况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随着疾病进展,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呈下降趋势;而中医兼证分布在不同慢性肾脏病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气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均P 0. 05,阴阳两虚证的e GFR-EPI值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分别为P 0. 05、P 0. 05、P 0. 01,阴阳两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肝肾阴虚证,P 0. 01;脾肾气虚证的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脾肾阳虚、脾肾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P 0. 05、P 0. 01;脾肾气虚证的高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脾肾气阴两虚及肝肾阴虚证,分别为P 0. 01、P 0. 05;从生活质量指数来看,脾肾气虚及阴阳两虚证患者的总分显著低于其他证型(P 0. 01)。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疾病进展可能相关,脾肾气虚、阴阳两虚证有上升趋势,中医证型与尿蛋白、血红蛋白、肾功能损害、生活质量指数等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呼和浩特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医体质的分布规律及其与骨密度的关系,为筛选老年髋部骨折相对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从而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骨折的发生。方法按年龄配比,对156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和156例非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体质判定标准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并对其腰椎的骨密度进行测量。结果按照中医体质分型,两组人群的体质构成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的构成比高于正常人群,分别为21.15%,14.74%,15.39%,16.03%,16.67%。髋部骨折患者腰椎骨密度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结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痰湿质是呼和浩特地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中医体质类型与骨密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为辨体质防治结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88例泌尿系结石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体质量表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188例中阳虚质占25.5%、阴虚质占20.7%、痰湿质占20.2%;其中出现泌尿系感染时阳虚质占24.5%、阴虚质占19.1%、痰湿质占19.1%;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阳虚质占19.2%、阴虚质占17.0%、痰湿质占17.0%.结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是易成石体质且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平和质成石及肾功能损害机会最少.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与CRP指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糖尿病肾病患者64例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并选择50名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NC组),所有纳入者以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结果:与正常健康人50例作对照,糖尿病肾病患者CRP水平(1.73±2.91)mg/dl明显高于NC组(0.54±0.16)mg/d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N各本证证型组血清CRP水平的比较显示,随着证型由阴虚燥热、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的演变,患者血清CRP水平逐渐升高,且阴虚燥热、脾肾气虚、气阴两虚分别与阴阳两虚组比较,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与NC组、无兼证组与NC组及痰瘀证与血瘀证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CRP水平与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泌尿系结石患者中医体质特点,为辨体质防治结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88例泌尿系结石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体质量表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188例中阳虚质占25.5%、阴虚质占20.7%、痰湿质占20.2%;其中出现泌尿系感染时阳虚质占24.5%、阴虚质占19.1%、痰湿质占19.1%;出现肾功能损害时阳虚质占19.2%、阴虚质占17.0%、痰湿质占17.0%。结论: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是易成石体质且易出现肾功能损害,平和质成石及肾功能损害机会最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32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肾脏病理及化验指标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型在推断IgA肾病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06月~2016年09月间经肾活检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的232例住院病例,中医证型分布、化验指标及病理特点,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232例IgA患者中以女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0. 52∶1;中医辨证分型以气阴两虚型为主,阴阳两虚型最少;各证型中最多见的西医诊断是慢性肾炎,以脾肾阳虚型占比最高;肝肾阴虚型临床以尿检异常为多见,气阴两虚型多见肉眼血尿。各证型间Lee氏分级中均以Ⅲ级为主,各证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脾肾阳虚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尿酸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 <0. 01)。脾肾阳虚型、阴阳两虚型、脾(肺)肾气虚型患者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P <0. 01),各证型间肌酐水平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化验指标及肾脏病理有一定的相关性,脾肾阳虚型患者较其余组进展愈快,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近五年来中医体质类型与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性研究的现状,探讨OP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更好地为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方法对2013年1月~2017年12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的有关OP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调查文献,以"骨质疏松、中医体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并将最终纳入的文献根据类型分为病例对照研究和横断面研究,分别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检索105篇全文文献,其中11篇文献符合要求,调查范围涉及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单个调查样本量80~1 957例,研究类型中横断面研究为6篇(54.55%),病例对照研究为5篇(45.45%)。提取两种研究中OP患者在样本中所占人数,发现在横断面研究中气虚型体质OP患者占6项总样本量3 251人的9.07%,阳虚型体质为7.90%,阴虚型体质为9.25%,同时基于1 992人的大样本人群病例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发现,OP患者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的发病风险的OR值分别为1.29(95%CI:1.00~1.65),1.90(95%CI:1.44~2.49)和1.95(95%CI:1.47~2.59)。并发现华北地区、华东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阴虚型体质为主,而中南地区、西北地区OP患者多以气虚型体质与阳虚体质为主。结论气虚型体质、阳虚型体质、阴虚型体质以及血瘀型体质是OP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通过大样本量的分析,期望为未来中医药防治OP,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目前的文献仍然缺乏多种相关因素的研究,这可能会对判断OP患者的中医体质出现偏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对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方,对照组加服氯沙坦,疗程为16周;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尿MA/Cr、尿β2-MG、血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白蛋白等指标变化,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益气养阴方能减少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尿MA/Cr、24 h UPro的排泄(P均〈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具有改善症状,减少蛋白尿,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甲状腺功能的关系。方法:将3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阴虚燥热、气阴两虚、脾肾气虚(阳)、阴阳两虚4种本证组和兼湿证、兼瘀证、兼痰瘀证3种标证组,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T3、T4、FT3、FT4、TSH,分析中医证型与甲状腺功能关系。结果:随着糖尿病肾病中医本证证型从阴虚燥热型向脾肾气虚(阳)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的逐渐发展,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病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组与组间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其主证以阴虚燥热型为主,标证以无兼证为主;甲状腺功能减退者主证以阴阳两虚型为主,标证以痰瘀证为主。结论:甲状腺功能与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相关,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与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关系,为微炎证状态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2006年《慢性肾衰竭的诊断、辨证分析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临床症状调查表”,对151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分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阴阳俱虚5型,标实证分为无兼证、湿浊证、湿热证、热毒证、血瘀证5型,并收集患者的CRP结果,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本虚证各组间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参考值,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标实证方面组间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主要表现为湿热证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并且把临床上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患者剔除后再做统计,结果仍显示湿热证组与其他各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湿热证型与CRP结果有较好的相关性,能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为治疗微炎证状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微炎症状态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300例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包括非透析患者126例、血液透析患者114例、腹膜透析患者60例,按SGA评分方法分为轻、中、重度营养不良,根据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分析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微炎症指标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hs—CRP、IL-6、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亚组血清hs—CRP、IL-6、TNF—α水平较其他三组均明显增高(P〈0.01或P〈0.05),湿热证及热毒证亚组血清hs—CRP、IL-6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1或P〈0.05),湿热证亚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1或P〈0.05)。结论: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hs—CRP、IL-6、TNF—α在慢性肾衰竭营养不良患者与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湿热、热毒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养阴化瘀的中药复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的临床疗效及NO、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饮食控制、适当运动量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降糖、降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益气养阴化瘀的中药复方。疗程均为2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U-TP、ACR、NO、ET-1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NO、ET-1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后,两组患者U-TP、ACR、NO、ET-1各项指标均改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指标治疗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在BUN、Scr、HbA1c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阴化瘀的中药复方对改善早期DN内皮功能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31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辨证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CKD2~3期)的中医证候分型、临床症状、中药疗效以及临床指标间相关性研究,探讨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进一步探索中药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8年~2011年入住我院肾病科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病史资料、中医临床症状、相关临床指标,运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辨证分型规律以及治疗方法。结果:(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型中以气阴两虚型、肝肾阴虚型常见;(2)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脾肾阳虚型中药治疗有效率最低(66.7%)。结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中医证候以气阴两虚最为常见,脾肾阳虚型蛋白尿水平最高,治疗有效率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中医抗老驻颜古方抗小鼠光老化损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初步研究中医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可能的抗光老化作用。方法:采用UVA/320~400nm+UVB/280~320nm紫外灯模拟日光紫外线组合造模光老化小鼠,选择中药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每天分别灌胃各组小鼠,共12周。生化法检测小鼠受试区皮肤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2Px)活性和丙二醛(MDA)、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接受实验选择的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治疗的小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光保护效果。各组与UV损伤组比较:滋阴为主的神仙驻颜方GSH-Px、HYP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SOD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补气为主的黄芪六一散SOD、GSH-Px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DA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气阴双补生脉散SOD、GSH-Px、MDA、HYP的表达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气血双补延龄固本丸SOD、GSH-Px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MDA、HYP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阴阳双补、益肾填精的龟龄集方SOD、HYP的表达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GSH-Px、MDA的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选择的中药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古方有一定的抗光老化作用,有进一步研究运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