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与妇科恶性肿瘤的相关性及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KL型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恶性肿瘤患者398例、良性肿瘤患者254例、健康体检者100例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含量,以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I.S%)作为Ag-NORs检测指标。结果:恶性肿瘤患者与良性肿瘤患者及正常体检者比较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肿瘤患者与正常体检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恶性肿瘤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腺癌、卵巢上皮细胞癌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I.S%6%的分别为66%、61%、42%,低于文献报道的其他恶性肿瘤中75%~90%的I.S%值6%,滋养细胞恶性肿瘤T淋巴细胞Ag-NORsI.S%6%为72%,接近文献报道的值。结论:癌症的进展与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减弱相关联。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一种新指标,有助于良性疾病与恶性肿瘤之间的鉴别诊断,用于肿瘤的预后及疗效判断及合理应用免疫调节剂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含量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Ag -NORs)含量检测对肺癌和肺结核患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KL型免疫分析系统检测正常人、肺癌和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含量 ,用I .S %表示。以反映T淋巴细胞核内rDNA的转录活性。结果 肺癌患者和肺结核患者的I.S值均明显低于正常人 (P<0 0 1) ;肺癌患者的I .S %值显著低于肺结核患者 (P <0 0 1)。结论 Ag -NORs检测对于鉴别正常人、肺癌、肺结核患者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核仁区嗜银蛋白作为多环芳烃暴露效应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焦炉工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区嗜银蛋白(AgNOR)是否可作为多环芳烃暴露的效应标志。方法选取52名焦化厂职工(按焦炉逸散物暴露水平分为高、中、低暴露组)和10名非职业多环芳烃暴露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外周血,经培养、制片、银染,用核仁银染面积/细胞核面积(I/S)衡量T淋巴细胞AgNOR相对含量;同时检测尿1羟基芘的水平,作为接触多环芳烃的内暴露标志。结果高、中、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尿1羟基芘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6.56±2.77)、(7.17±3.05)、(3.30±2.77)和(3.04±1.58)μmol/mol肌酐,高暴露组与低暴露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中、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工人T淋巴细胞AgNOR的I/S值分别为0.056±0.010、0.065±0.013、0.067±0.008和0.076±0.007,高暴露组与其他3组比较以及中、低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职业多环芳烃暴露可导致尿1羟基芘水平上升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相对含量下降,提示多环芳烃暴露可损伤T细胞免疫功能,AgNOR有可能作为多环芳烃暴露的效应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T淋巴细胞嗜银蛋白(Ag-NORs)与乳腺癌的关系,确定T淋巴细胞Ag-NORs在乳腺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KL型免疫分析系统检测55例乳腺癌手术患者、38例纤维腺瘤手术患者、20例乳腺炎手术患者及55例健康查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Ag-NORs含量,以银染面积与细胞核面积比值(I.S%)作为Ag-NORs检测指标。结果:乳腺癌患者的I.S%与纤维腺瘤患者、健康查体者比较明显低,乳腺炎患者的I.S%与乳腺癌患者、纤维腺瘤患者、健康查体者比较明显高,纤维腺瘤患者的I.S%与健康查体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类型浸润性导管癌49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黏液腺癌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学分级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组织学分级越高,核仁Ag-NoRs的阳性表达率越高。结论: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的检测可作为乳腺癌辅助诊断的一种指标,Ag-NORs的活性表达是乳腺良恶性鉴别的敏感指标。乳腺癌患者Ag-NORs的含量较低时,应考虑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对116例年龄在28-71岁妇女进行宫颈防癌普查,采用宫颈刮片应用核组成区嗜银蛋白方法检测(简称Ag-NOR方法)。依据Ag-NOR颗粒数量,大小进行定量研究,正常刮片标本Ag-NORs颗粒讦数为1-1.5个,宫颈中度或重度糜站起来烂病人Ag-NORs颗粒讦数平均为1.5-2.5个,非典型增生平均为2.8-3.4个,宫颈癌平均计数为3.8-4.1个,检测结果表明Ag-NORs数量,大小与病变程度成  相似文献   

6.
嗜银核仁组成区技术检测子宫颈癌3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红 《中国医师杂志》2005,7(6):814-814
本文探讨子宫颈癌AgNORs变化。结果说明,AgNORs图像分析技术是一项较好的肿瘤辅助诊断方法,AgNORs颗粒计数对于子宫颈癌及其淋巴转移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UTLV—1)PCR检测方法。[方法]采集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LT)病人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与健康人PBMCs共培养分离Hn,V—I;针对HnLV—I的GAG和TAX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了LV—I。[结果]凝胶电泳检测到HTLV—I前病毒DNA的SuS和tax片断。[结论]PCR法可快速、准确检测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PCR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的方法。方法:将HTLV-Ⅰ的PX基因转染大肠杆菌DH5a质粒pUC57构建HTLV-Ⅰ检测参考菌株,针对PX基因设计PCR引物,并考察PCR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凝胶电泳检测到PCR扩增PX基因得到的230bp目标片段,且PCR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结论:该PCR可特异、灵敏地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在湛江市献血人群中的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原夹心法(ELISA)检测取消互助献血前2016年3月—2018年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113304份和取消互助献血后2018年3—12月献血人群的标本36473份。ELISA阳性的标本送到广州市血液中心进行化学发光法检测和PCR确证试验,PCR确证阳性的视为HTLV感染。结果 113304份标本中酶免阳性77份,其中化学发光阳性17份,PCR确证阳性7份;36473份标本中酶免阳性16份,其中化学发光阳性3份,PCR确证阳性1份;感染率分别为0.062‰和0.027‰,总感染率为0.053‰。8位感染者均来自广东湛江市。结论 湛江市献血人群HTLV有低流行分布。  相似文献   

10.
11.
嗜银蛋白在矽肺纤维化过程中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SiO2刺激THP1细胞(具有肺泡巨噬细胞特性的人血单核细胞株)上清液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CHL)细胞核仁组成区相关的嗜银蛋白(AgNORs)形成及其增殖的关系。方法通过5个系列浓度(0、50、100、200和500μg/ml)的SiO2刺激THP1细胞培养上清液作用于CHL细胞,采用综合改良AgNORs染色技术,观察其AgNORs形成并计数;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CHL细胞的增殖。结果随SiO2浓度增大,CHL细胞AgNORs颗粒均数、颗粒分散度以及MTT分析A570nm值均相应增大,呈良好的剂量反应关系,并和SiO2尘的肺泡巨噬细胞(PAM)的细胞毒性指数呈高度负相关(r=-0.968,P<0.01)。结论SiO2刺激的THP1细胞上清液可以引起肺成纤维细胞AgNORs含量的改变,并与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SiO2尘PAM细胞毒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快速检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方法. [方法]将HTLV-I的PX基因转染pUC57构建HTLV-I检测参考菌株,针对PX基因设计LAMP和PCR引物,用正交实验设计优化反应体系,并考察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结果]25μl LAMP最佳反应体系为:外引物02 μmol/L、内引物1.8 μmol/L、dNTP 2 000 μmol/L、Mg2+4 mmol/L、甜菜碱0.4 mol/L、BstDNA聚合酶8 U;最佳反应条件为64℃恒温反应60min.[结论]LAMP方法具有灵敏、特异、操作简便、成本低廉的特点,可为HTLV-I的快速检测提供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福建东部沿海地区人群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Ⅰ/Ⅱ(HTLV-Ⅰ/Ⅱ)的感染状况。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筛查1999~2002年福州、宁德两地的吸毒人群、性病就诊者、暗娼及健康献血者、健康体检人群血清标本3259份。阳性者用免疫印迹进行确认。使用EpiInfo6.0软件进行X~2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结果 健康人群HTLV-Ⅰ抗体阳性率为0.06%,吸毒人群为0.32%,性病就诊者及暗娼为0.58%,未检出HTLV-Ⅱ抗体。性病就诊者及暗娼HTLV-Ⅰ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人群(P<0.05),吸毒者HTLV-Ⅰ抗体阳性率与健康人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TLV-Ⅰ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未见有显著性(P>0.05)。HTLV-Ⅰ抗体阳性率在福州、宁德两地差异也未见有显著性(P>0.05)。结论 提示福建东部沿海地区人群以HTLV-Ⅰ的流行为主,且HTLV-Ⅰ的流行水平很低,未发现HTLV-Ⅱ的流行。年龄、性别因素在闽东沿海地区不是HTLV-Ⅰ流行的危险因子,性暴露次数的增加可能是影响HTLV-Ⅰ流行水平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白松涛  魏天佐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312-2313
[目的]建立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 PCR检测方法.[方法]采集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ALT)病人全血,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并与健康人PBMCs共培养分离HTLV-I;针对HTLV-I的gag和tax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TLV-I.[结果]凝胶电泳检测到HTLV-I前病毒DNA的gag和tax片断.[结论]PCR法可快速、准确检测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  相似文献   

15.
恶性肿瘤患者及化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肿瘤免疫学研究证实 ,恶性肿瘤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均有程度不同的降低 ,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有直接影响[1] 。其中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肿瘤免疫的主要方面 ,TH 与TS 细胞是肿瘤免疫调节的重要细胞[2 ] 。为探讨恶性肿瘤病人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抗肿瘤药物治疗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 ,我们对 12 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了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研究 ,并对其中 14例病人化疗前后的T细胞亚群进行了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经病理、穿刺细胞学证实的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 12 2例 (男 75例 ,女 4…  相似文献   

16.
目的获得国产通用型CD4+T淋巴细胞(CD4)检测试剂应用于开放型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于2014年7月1—30日对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样本全血样本206份进行平行检测,以BD 4色试剂配套BD 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为参考,评价同生3色(CD3/8/4、CD3/4/45)、4色试剂(CD3/8/45/4)在ACEA NovoCyte流式细胞仪获得T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的准确性。结果 206份全血样本分析结果如下:同生试剂各参数与参考方法相关系数均> 0.96。同生3色(CD3/8/4)、(CD3/4/45)和4色(CD3/8/45/4)检测CD4绝对数的平均偏差分别为(2.49±50.5)、(–3.1±43.8)和(–6.2±58.2)个/μL,与参考方法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CD3绝对数的平均偏差分别为(10.3±115.3)、(–1.7±108.0)和(14.3±125.4)个/μL,均无统计学差异;CD8绝对数平均偏差分别为(–4.6±78.6)和(–19.6±87.2)个/μL。结论同生试剂应用于ACEA NovoCyte流式细胞仪均具有良...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体后,受病毒因素、宿主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影响,可出现不同的结局和临床类型。其中宿主的免疫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住院的  相似文献   

18.
献血者中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流行病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TLV-Ⅰ)是成人T-细胞白血病(ATL)的病因[1],且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热带痉挛性下肢瘫痪/HTLV-Ⅰ相关脊髓病(TSP/HAM)密切相关[2],输血是传播HTLV-Ⅰ的重要途径,日本、美国、法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将HTLV-Ⅰ检测列为献血者必检项目,以预防和控制HTLV-Ⅰ经输血传播.目前,我国献血者中HTLV-Ⅰ感染、流行情况已有一些报道[3],但尚未规定对献血者开展HTLV-Ⅰ检测.为了解南京地区献血者状况,作者对南京地区献血者进行了HTLV-Ⅰ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T细胞亚群的检测是目前观察机体细胞免疫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肿瘤治疗中 ,医生动态了解肿瘤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是必要的。本文概述了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功能、检测方法及在肿瘤中应用的意义。1  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T淋巴细胞的表面抗原是在分化过程中产生的 ,近年来利用单克隆抗体在人的 T细胞膜上发现了多种表面抗原。自 1993年 WHO第一届人数白细胞分化抗原会议后 ,逐渐以分化群 ( cluster of differentafion,CD)取代了其它类型 T细胞单克隆抗体命名。 T细胞按其表面标志和功能不同分为 CD4 和 CD8两大成熟亚群 ,CD3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