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见类型,手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但当病灶范围较大时,彻底手术会使局部腹壁组织出现明显的缺损,缝合困难。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采用补片修复此类腹壁缺损共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是一种罕见类型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大多继发于剖宫产等盆腹腔手术,少数为自发性。AWE可以引起周期性腹痛、腹壁包块、肿胀出血等不适,发生机制主要有种植、内分泌、免疫、遗传和炎症等学说。超声和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在AWE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目前皮肤镜在AWE诊断中的应用较少,均匀红色色素沉着、活动性出血、红棕色球状结构等是镜下的典型特征。病灶切除术是AWE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开腹、腹腔镜(多孔或单孔)、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等术式,根据病灶的浸润深度推荐不同入路。新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经皮冷冻或微波消融等技术用于AWE保守性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初步证实,未来值得进一步的探索。AWE的整体复发率低,病灶完全切除是预防复发的关键,术后联合使用激素的预防价值存在争议。关于AWE的管理,国内外尚无明确的专家共识和指南,临床上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和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将我院10年间诊治的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自1991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年龄28-52岁,平均42.6岁。病灶大小为0.5-4.5cm,单发病灶7例、多发病灶2例。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问质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子宫肌层增生性病变,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发病率从8.8%~31.0%不等。对无生育要求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或者子宫内膜切除(或破坏)术,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行子宫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由于子宫腺肌病病变广泛且与正常肌层无明显界限,故手术切除难以彻底,失败率及复发率高。近年来有文献报道,子宫动脉栓塞术可有效改善子宫腺肌病的症状,但由于子宫腺肌病常常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因此仍有近20%的病例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无效。本研究对比了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动脉阻断术(uterine artery blockage,UAB)与单纯子宫腺肌瘤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旨在评价UAB在子宫腺肌病痛经治疗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法治疗剖宫产术后巨块型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病灶直径大于5cm的14例剖宫产后腹壁瘢痕EMs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6例采用常规手术(切口直径大于病灶1~2cm),8例采用改良手术(切口扩大至原剖宫产瘢痕大小并整形切口)。结果:14例患者病灶均累及脂肪组织、腹直肌及筋膜层,5例同时累及腹膜层。切除病灶直径6~10cm,平均7.5cm。5例行常规手术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平均8.9天(7~15天),术后复诊见患者腹壁切口处局部不平整,有不同程度凹陷或隆起。8例行改良手术的患者术后切口渗液平均3.8天(0~7天),腹壁手术瘢痕处切口对合好,腹壁平整,无凹陷或隆起。结论:改良术式治疗腹壁瘢痕内异症,术后伤口渗液少,愈合快,切口整齐美观,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发病因素及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2月至2010年12月年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21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结果:21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3个月~6年,病灶位于皮下14例,肌层5例,1例侵入筋膜,1例侵入腹膜,手术切除后复发少。结论:剖宫产手术操作要精细,保护腹壁切口,术中清洗切口及腹盆腔,可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手术切除是其最佳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剖宫产术是产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术干预措施,但术后可能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等远期并发症,且有报道部分病例发生癌变、预后较差;目前国内外对于预防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尚无专项指南及专家共识,文章针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个临床关注点,探讨剖宫产术中无瘤防御问题。  相似文献   

8.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14例临床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为生育年龄妇女常见病,病灶多见于盆腔腹膜和脏器。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虽少见,但随着近年剖宫产率的增加,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现就14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1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防。方法:回顾分析剖宫产术后AWE 119例的临床资料,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症状和时间,手术情况,药物治疗,随访和复发。结果:患者平均年龄32.40±4.25岁,24~39岁占91.6%,94.12%表现为腹壁肿块,86.55%出现疼痛,剖宫产术与出现腹壁肿块平均间隔29.46±24.29月,病灶直径平均3.14±1.14cm,平均1.15±0.465个,横切口单个病灶右侧占46.15%,左侧占34.07%,病灶深部累及部位依次为:腹直肌前筋膜61.34%,腹膜15.97%,肌层12.61%,皮下脂肪层10.08%。106例行单纯病灶切除,合并其他手术13例,手术时间34.54±12.81min,术中出血31.37±25.58ml,切口均一期愈合。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占腹腔探查32例的15.63%。5例术前药物治疗,停药后症状复发。119例术后5例复发,复发率4.20%。结论:AWE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AWE好发于切口的两侧角部,采取预防措施可防止发生。  相似文献   

10.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1月至2001年12月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27~53岁,平均42岁,病灶0.5~4cm,单发病灶8例,多发病灶4例。12例均有腹部手术史,其中6例为剖宫产史,3例剖宫手术史,2例在当地医院切除病灶,分别在术后3年、5年在原病灶处复发。1例经腹行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2例中7例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  相似文献   

11.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92,自引:1,他引:92  
目的 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内异症 )的临床特点及复发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983~ 2 0 0 2年收治的 5 7例腹壁内异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复发情况。结果腹壁内异症占同期内异症的 1 0 4 % (5 7/5 4 78) ,我院剖宫产术后腹壁内异症发生率为 0 0 4 6 %。 5 7例腹壁内异症患者中 ,1例为原发脐部内异症 ,5 6例有下腹部手术史 ,其中 5 5例继发于剖宫产术后。发病潜伏期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 (P <0 0 0 1)。 5 7例腹壁内异症患者中 ,5 5例接受了手术治疗 ,2例采用药物姑息治疗。术后随诊 1 1~ 2 35个月 ,5例复发 ,其中 1例恶变。复发者的初发病灶往往较大、较深。结论 腹壁内异症根据典型的症状、体征常可正确诊断 ;对无典型症状者 ,超声诊断可辅助排除腹腔内病变。手术是惟一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对较大、较深的病灶 ,适当扩大切除范围 ,达到切缘干净 ,是防止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壁切口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37岁,平均(30.7±3.6)岁,均为第1胎剖宫产术后,于剖宫产术后8~36个月时出现腹部切口痛,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腹壁肿块。入院时距剖宫产术9个月~6年,肿块约1cm×2cm~4cm×4.5cm,边界欠清晰,质韧偏实,压痛明显,不活动。23例CA125轻度升高。结果:EMs病灶部位:49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13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对5例病灶直径4cm的患者先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治疗3次(每28~32d用药1次)后再手术。术后随访4~20个月,术后用药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EMs诊断相对容易。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后继续用药可以避免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腹壁切口EMs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23~37岁,平均(30.7-3.6)岁,均为第1胎剖宫产术后,于剖宫产术后8—36个月时出现腹部切口痛,切口瘢痕处或切口瘢痕周围腹壁肿块。人院时距剖宫产术9个月~6年.肿块约1cm×2cm~4cm×4.5cm,边界欠清晰,质韧偏实,压痛明显,不活动。23例CA125轻度升高。结果:EMs病灶部位:49例完全位于脂肪层中,13例深达腹直肌,3例达腹膜。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壁异位病灶切除术,对5例病灶直径〉4cm的患者先给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类药物治疗3次(每28~32d用药1次)后再手术。术后随访4~20个月,术后用药3个月,全部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无一例复发。结论:腹壁切口EMs诊断相对容易。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该病的关键.术后继续用药可以避免复发。剖宫产术中采取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随着剖宫产率的升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所上升。1999年9月至2005年3月由我院收治并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共32例,现对其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此病发生的原因及临床特征。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2例,年龄25~45岁,平均32岁。32例中31例有剖宫产手术史,1例有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18例为纵切口,14例为横切口。有痛经史者仅8例。首发症状距前次手术时间为4个月~9年,平均24个月。31例前次手术切口均为一期愈合。1例于外院行剖宫产术,术后5个月因腹壁子宫瘘在当地行瘘管切除 部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国剖宫产术后继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现状。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首页,进入总库检索,在主题中输入剖宫产并含子宫内膜异位症,选择精确,点击检索文献,逐条学习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章,按作者单位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发表时间所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检索CNKI中,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献427篇,共计5 169例患者,作者单位所涉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有29个,占85.29%(29/34);前5位省份是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和四川等省,最后5位是宁夏、福建、江西、甘肃和青海等省。②CNKI中,关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方面的文章,最早发表于1984年,前20年共有70篇,占16.39%;而在2004年之后,其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至2010年达到18.03%。结论:①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致病因素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②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可能与其剖宫产模式密切相关。③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呈逐年增长趋势。④提高对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剖宫产率,提高手术质量,是降低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举措,也可能是未来减少或杜绝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AWE)是最常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表现为腹壁肿块逐渐增大,伴进行性加重的周期性疼痛。AWE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病灶的形成受到激素、剖宫产孕周和体质量指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AWE可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等诊断。近年来,虽然高强度聚焦超声已用于AWE的治疗,但手术切除仍是AWE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对AWE进行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目前可以根据AWE病灶底部侵犯的组织深度分为皮下型、鞘膜型和腹膜型。另外,术中导航、腹壁重建等技术也为精准个体化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并且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也被用于AWE的治疗,但其远期安全性及疗效仍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而痛经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者常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目前,用药物或物理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手术技术的进步及其在妇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使腹腔镜下骶前神经切断术日臻成熟,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在腹腔镜下行骶前神经切断术联合病灶电灼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21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内膜及其裸鼠模型异位病灶中的表达意义。方法:征集EMs组及非异位症(NEMs)组各24例,应用其分泌晚期子宫内膜,建立EMs裸鼠模型,取建模后5d、15d、30d裸鼠异位病灶,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在位内膜和异位病灶芳香化酶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芳香化酶mRNA表达,EMs组异位病灶(0.894±0.23)表达强于在位内膜(0.685±0.15),P<0.05;阳性表达率(87.50%,83.33%)无差异。NEMs组异位病灶表达强度和阳性表达率(0.920±0.24,95.83%)均高于在位内膜(0.612±0.15,62.50%),P<0.05。两组在位内膜比较,EMs组阳性表达率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及各组不同时期异位病灶(EMs组,5d:0.889±0.23;15d:0.990±0.19;30d:0.880±0.29;NEMs组,5d:0.889±0.23;15d:0.905±0.23;30d:0.918±0.22)比较,芳香化酶mRNA表达无差异。芳香化酶蛋白阳性表达率,EMs组异位病灶(95.83%)与在位内膜(91.67%)比较,差异不显著。NEMs组异位病灶(95.83%)高于在位内膜(70.83%),P<0.05。EMs组在位内膜高于NEMs组,P<0.05;两组异位病灶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局部雌激素合成增强在EM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芳香化酶是EMs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在子宫内膜特异性表达标记物。  相似文献   

19.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发生于腹膜表面的异位内膜病灶。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逐渐引起重视。我院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1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年龄22~47岁,平均29.2±6.42岁。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均为首次子宫下段剖宫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剖宫产率的居高不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患者数也在增加,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本文就我院近年来诊治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