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成年个体中与血管新生关系最为紧密的干细胞成分.1997年,Asahara等[1]首次分离并证实成年人外周血中存在着能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并在体内证实了其生成血管的能力.EPcs的分离使我们认识到血管发生的新机制:即来源于骨髓的EPCs增殖、趋化、分化,参与新生血管的形成,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生成、血管损伤修复理论,并为缺血性疾病的研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近年来,EPCs生物学特性和治疗作用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1某些缺血性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变等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有血管的闭塞和退化,因此,当今心血管病学中一个重要的进展就是兴起了促进新生血管生成的治疗。新生血管生成,或者血管新生(neovasculorization)主要有2个过程:血管生成(vasculogenesis)和血管形成(angiogenesis)。已 相似文献
4.
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的内皮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携带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对裸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在体外将腺病毒介导人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入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观察转染后的内皮祖细胞在裸鼠缺血下肢局部的促血管新生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后的内皮祖细胞在细胞内有效并持续表达;移植异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至Balb/c鼠缺血下肢后可见外源性内皮祖细胞定向作用于缺血部位;移植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内皮祖细胞组较对照组明显促进体内毛细血管数目增加(P<0.05);mRNA检测提示过表达缺氧诱导因子1α基因可上调其下游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因子(P<0.05),增加内皮祖细胞招募,同时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上调(P<0.05)。结论在体内,转染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内皮祖细胞可促进缺血下肢的局部血管新生,这种内皮祖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基质细胞衍生因子、CXCR4的招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分泌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5.
在胚胎形成期,内皮祖细胞参与原始脉管结构形成的起始过程。在成人也存在血管内皮祖细胞形成血管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通常存在成人骨髓中,但可被细胞因子或血管生长因子动员进入外周循环,进入血管外组织而导致成人脉管形成。因此自体内皮祖细胞动员或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缺血性疾病和内皮损伤时治疗性再血管化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治疗是缺血性疾病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方法之一.过去10年中,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治疗性血管生成在血管新生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治疗正逐渐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热点.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概况及其在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内皮祖细胞与血管新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新生(neovascularization)治疗是缺血性疾病治疗领域备受瞩目的新方法之一。过去10年中,细胞生长因子介导的治疗性血管生成在血管新生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而近年来随着干细胞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干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治疗正逐渐成为这一领域新的热点。本文对内皮祖细胞的概况及其在血管新生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存在于外周血的血管内皮祖细胞参与血管新生的事实已被多方实验所证实,这为治疗心肌缺血开辟了新途径。本文主要就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内再内皮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培养、鉴定EPCs;构建裸鼠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分组:健康组移植健康人EPCs,糖尿病组移植糖尿病患者EPCs,PBS对照组移植PBS。显微镜下观察伊文斯蓝染色损伤内膜再内皮化的情况,HE染色观察损伤内膜与中膜的面积的厚度,借助Image-Pro Plus 5.0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再内皮化率及内膜/中膜比值。结果糖尿病组内膜损伤修复面积(23.78±1.95)%小于健康组(35.93±4.37)%(P0.05),内膜/中膜比值糖尿病组(74.50±6.80)%大于健康组(59.40±5.00)%(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EPCs体内再内皮化及抑制内膜增生能力降低,可能是其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修复能力下降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编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腺病毒(Ad.VEGF)转染诱导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于大鼠缺血心肌,评价其对心功能的保护和促血管再生作用。方法:Ficoll离心分离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EPCs;在50倍的转染倍数(病毒数/靶细胞)下,用Ad.VEGF转染诱导的EPCs。然后将其移植于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的Lewis大鼠缺血心肌内(组Ⅰ),同时设置单纯细胞移植组(组Ⅱ)和基因治疗组(组Ⅲ),以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的大鼠为对照组(组Ⅳ)。术后4周通过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价其对心功能的保护作用;另外通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分化和血管再生情况。结果:骨髓EPCs移植于缺血心肌4周后,缺血区的移植细胞部分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组Ⅰ心功能明显好于组Ⅱ、组Ⅲ和组Ⅳ(P<0.01),在促血管新生方面,组Ⅰ也明显优于以上3组[组Ⅰ(32.2±3.5)、组Ⅱ(17.6±2.7)、组Ⅲ(19.4±3.3)、组Ⅳ(5.9±1.2)个/高倍视野]。结论:转染Ad.VEGF后的EPCs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促进缺血心肌再血管化,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它是以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而内皮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大量的证据已表明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提示其可能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之一,同时也为糖尿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新生疗法在缺血性疾病的临床实验 ,从导入内皮细胞增殖因子基因的血管新生 ,到血管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EPC)移植的血管发生 ,有关血管新生机制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我们就近年来血管内皮祖细胞在血管新生疗法应用的研究作一综述。1 血管新生的新认识从发生学和组织学的观点来看 ,广义的血管新生包括以下二类[1] 。其一是在胚胎形成初期 ,由EPC完全形成新的血管的血管发生。其二是从原有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游走 ,形成新的血管网 ,被称为狭义的血管新生。在正常机体 ,只在性周期变…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它是以侧支血管形成能力严重受损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而内皮祖细胞能进一步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参与血管新生,大量的证据已表明糖尿病患者内皮祖细胞功能受损,提示其可能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机制之一,同时也为糖尿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提供了新策略。 相似文献
15.
16.
血管内皮祖细胞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正常人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中分离并扩增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观察其促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经G-CSF动员后富集的外周血干细胞,贴壁培养法定向扩增EPC,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荧光染色鉴定其内皮细胞特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追踪荧光标记EPC植入裸鼠后肢缺血模型后的分布,观察肢体血流灌注并计数毛细血管。结果 贴壁细胞具有多种内皮细胞特征,培养后血液细胞标记物减少,内皮细胞标记物增加(P<0.01)。EPC特异性的分布于缺血组织,增加缺血肢体血流灌注(0.85±0.09比0.63±0.12,P<0.05)和毛细血管数(15±5比9±1,P<0.05)。结论 从G-CSF动员人外周血获得的EPC有多种内皮细胞特征,参与缺血组织血管生成,改善血流灌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皮祖细胞与老年缺血性心血管病的血管新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正> 1997年国内外报道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hs,EPCs)分离培养成功,从而使:EPCs成为当前干细胞研究热潮中的一个分支。EPCs是一群具有游走性特征、能进一步增殖分化的幼稚内皮细胞,由干细胞经成血管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由于缺乏成熟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型,因此,有人提出对于EPCs的鉴别分离主要靠其特异性的分子标志(CD34+、flk-1、AC133+);此外也可通过EPCs培养分化形 相似文献
18.
内皮祖细胞能循环、增殖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但尚未表达成熟血管内皮细胞表型,也未形成血管,是胚胎干细胞分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内皮祖细胞的发现更新了传统意义上的出生后血管再生修复机制,并为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和组织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千层纸素A通过动员内皮祖细胞发挥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的机制。方法 将30只SPF级健康ICR小鼠制备单侧后下肢缺血模型,按照随机双盲的方法,将后下肢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小鼠分成三组:模型组、千层纸素A组(Oroxylin A)和辛伐他汀组(Sim),每组各10只。采用激光多普勒点扫描成像系统分别检测小鼠术前、术后和给药3、7、14、28 d血流量,采用HE染色观察术后28 d缺血腓肠肌组织形态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给药1、3、7 d的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数量;蛋白芯片检测术后3、7、14 d缺血腓肠肌组织CXC型趋化因子配体16(CXCLl6)以及单核细胞趋化性蛋白1(MCP-1)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后下肢缺血小鼠给药3、7、14 d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采用ELISA检测血浆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表达。结果 在后下肢缺血模型小鼠中,千层纸素A组和辛伐他汀组较模型组相比,外周血中GFP+/Sca-1+/Flk-1+内皮祖细胞的数量显著升高,且千层纸素A组小鼠腓肠肌病理形态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给药后3 d,...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