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偶刺法为古代"十二刺法"之一,《灵枢·官针》载:"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此法以一手按前心,相当胸部募穴等处,一手按其后背,相当于相应的背俞处,当前后有压痛处进针。这种一前一后、阴阳对偶的针法称为偶刺,又称"阴阳刺"。偶刺又发展为前后配穴法和俞募配穴法,成为治疗脏腑疾病的重要配穴法~([1])。笔者通过检索CNKI、万方等数据库,对近10年"偶刺法"的临床应用进行总结,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药讲先煎后下,腧穴亦分先针与后刺。一组针灸处方的腧穴中,该先刺而后刺,应后灸而先灸,往往易犯“虚虚实实”之戒,影响针灸疗效。其实,下针本有先后,艾灸亦论顺道,其意颇深,用针之人不可不察。但临床对症之际,一组复穴的针灸处方中,何穴先刺、何穴后刺,对于穴位进针先后顺序的规定,古人所论不多,现代针灸书籍及教材里也没有明确的论述。笔者持教之余,有幸于临床,对此略有所悟,现述如下,以供同道们临症参考之用。一、先健后患治偏瘫半身不遂,又称“偏枯”,是中风的主要后遗症,其病机责之于风痰、瘀血阻滞经络,营卫气…  相似文献   

3.
管遵惠  徐杰 《针刺研究》1998,23(3):186-187
从1987年始,我科将蜂毒与针灸理论相结合,开展了蜂针经穴疗法。10年来,选择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面神经麻痹等10多个病种,治疗患者1000余例,现回顾10年来临床工作,小结如下。治疗方法凡施行蜂针经穴疗法患者,必须先做蜂毒过敏试验。蜂针经穴针刺方法:①蜂针循经散刺法:一般在第1周采用。常规消毒后,将蜇针从活蜂尾部用游丝镊拔出,夹持蜂针,在患部或与疾病相关的经脉,循经散刺4~5穴,重点穴位采用“齐刺”或“梅花刺”。针法要领是:“针不离镊,点刺即出。”散刺法痛感轻微,对激发调整…  相似文献   

4.
王玲 《四川中医》1999,17(7):51-52
透穴刺法,通常又称为透针刺法。本法多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以增强针刺的强度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剂方法。透穴刺法有四肢内外侧或前后侧相对穴位的“直透”,有各部上下方或前后邻近穴位之间的“横透”、“斜透”,以及一次透刺多穴的“多向透”等法。大量实践表明,透穴刺法临床应用甚广,其疗效优于传统方法。下面就“透穴刺法”的源流、作用、操作及临床应用谈谈个人认识。1透穴刺法的源流“透穴刺法”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等各种针法,其中“输刺者,直入…  相似文献   

5.
头穴透刺疗法,是在针灸理论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一种以头部发盖区经穴透刺治疗疾病的新疗法。头穴透刺疗法的行针透刺治疗带,是在“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草案)”的  相似文献   

6.
张智龙教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龙教授认为络脉空虚,邪阻筋脉为周围性面瘫的基本病机。总结出“先远端、后局部”的取穴规律:其一是指针刺取穴时先针远端穴,后针局部穴,其二是指面瘫初期着重取远端穴,后期着重取局部穴;“先浅刺,后透针”的针法规律:即面瘫初期针刺面部穴时用浅刺法或点刺法,后期用透穴针法;“先不留,后宜留”的留针规律:即面瘫初期局部不宜留针,后期宜留针等经验治疗本病,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透穴刺法的取穴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透刺作为一种刺法,其理论萌芽始于中医传统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十二刺”中的“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及“五刺”中“合谷刺者,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等的记载即可看作是后世的直针透刺、一针多向透刺等刺法的源头。至金元针灸大家窦默在《针经指南》首次提及一针两穴的刺法。其后,元·王国瑞所著《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透穴刺法已有多处提及和论述,并与临床紧密相关。至明·杨继洲著《针灸大成》,并在此书注解《玉龙歌》时发挥其透穴之未尽之意,增述透穴十余组。发展至清,《循经考穴编》中已…  相似文献   

8.
透穴刺法,又名透针法、透刺法,是在传统的针灸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方法。“透穴”意味着针刺深度较深,跨经跨穴而刺,一针可通透多个穴位,或多经穴位,使其同时产生针感,加强得气力度,以有效地提高针刺疗效。  相似文献   

9.
《内经》曰:“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脾气小深者也。”古人用齐刺法治疗“寒气小深者”有效,本人受此启发而再加二针,以加强祛邪、通络止痛作用。五针一排直刺外关穴,每针间距0.2—0.3厘米,针后连续提插5分钟,取名为  相似文献   

10.
内关穴为主指压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笔者常以内关穴为主,“以指代针”为治疗多种疾病收到满意疗效,举例于后。 1内关配足三里 秦某,胃脘痛不能进食,诊为胃脘痛(胃脘痉挛性疼痛)。立即一手指压内关,一手指压足三里穴,5min左右疼痛缓解,续压5min后疼痛消失。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官针》篇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的论述,其中均有“输刺”,但其意各异,在针刺手法和配伍治病上不同。下面结合笔者临床体会,对其异同略作辨析。1 “九刺”法11 含义:《灵枢经·官针》篇谓:“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荥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荥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输(《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属于一种配穴法。12 临床应用121 荥输常法:《难经》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的输穴,又是它本经之原穴,亦即输穴、原穴是同一穴。《难经·六十六…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以《灵枢·官针》的“齐刺”与“傍针刺”为依据,对32例网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采用多针刺一穴刺法,收到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取穴:主穴:阿上穴(肱骨外上髁压痛点)。配穴:曲池、足三里、肘髎、天井、尺泽。 2.针刺方法:针刺主穴时取曲肘式,先找准压痛点,进针透皮后,采用烧山火手法,分三部由浅入深,反复操作,待患者肘部有温热感后,留针于深部,然后再此穴周围针向病灶另刺3至5针,使各针尖均达痛点。酌情循经(手三阳经为主)先取1至2个配穴。轻症或重症后期采用傍针刺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临床的不同情况,总结了针剌治疗时,针刺穴位的先后顺序,认为主穴配穴组方,先针主穴;急症首刺治标穴;慢性疾病先刺治本穴;疾病有先后,先病当先刺;以治法决定刺穴先后;特殊作用的穴位当先刺。  相似文献   

14.
仲远明教授“穴、针、灸”并重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经验。仲远明教授认为,枕大神经痛多因患者感受风寒之邪侵袭,提出从“选穴”“针刺手法”和“艾灸”三部分出发,采用“疏风散寒,温通经络”的治疗方法,在传统取穴的基础上,联合其独创的“透风穴”,改良齐刺法,重用灸法在风池穴,“穴、针、灸”并重,杂合以治,注重循经感传,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管氏过梁针取穴以奇穴为主,用穴少而精,刺法以“深”“透”“动”“应”为特点。文章简论管氏过梁针的渊源,介绍管氏过梁针的针刺方法、管氏过梁针常用的24个特定奇穴,结合病案论述管氏过梁针治疗癔症性瘫痪、精神病、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等疑难病证的临床经验,探讨管氏过梁针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6.
透穴针法是采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深度以同一针作用于两个或多个穴位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如《灵枢·官针》篇中记载 :“直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 ,以治寒气之浅者也”,与后世的横针透刺颇为相似。“恢刺者 ,直刺旁之 ,举之前后 ,恢筋急 ,以治筋痹也”;“合谷刺者 ,左右鸡足 ,针于分肉之间 ,以取肌痹”。这两种一针变换多个方向的刺法与后世的多向透刺法如出一辙。另外 ,浮刺、输刺 ,与后世之斜针透刺、直针透刺也非常接近。笔者 30年来 ,运用透穴针法治疗各种常见病 ,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验案举要1.1 急性腰扭伤王某 ,男 ,3…  相似文献   

17.
针刺夹承浆穴治疗胃痛:夹承浆穴分左右两个穴。夹承浆以承浆穴为中心左右旁开1寸处。将左夹承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8号2.0寸毫针平刺1~1.5寸;针刺方向向右边的夹承浆穴,针刺手法以捻转泻法为主。当出现酸、麻、胀“得气”感后,立即起针。本组45例,均一...  相似文献   

18.
《灵枢·官针》有“九刺”、“十二刺”、“五刺”之言,三者均有“输刺”一法,其字相同,但其意各异。它们各自的针刺手法和配伍不同,在临床上各发挥其特殊的作用。1 九刺法—输刺1.1 含义《灵枢·官针》曰:“一曰输刺,输刺者,刺诸经荣输、脏输也。”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五输穴中之荣穴、输穴,五脏六腑之背俞(《类经》注:“脏输,背间之脏腑输也。”推而广之)。1.2 临床应用1.2.1 荣输常法前人有“以输代原”之言,指五脏阴经之输  相似文献   

19.
针灸临证与中医各科一样,必须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立法、处方、用穴,治疗才能奏效。明代医家汪石山说:“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问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痼疾者有矣。间或获效,亦偶中耳!”还指出:“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告诫针家要重视辨证取穴,审证施法,活法随变,不可简单地头痛便针头,腿疼就针腿。笔者遵循《内经》有关针治论述,参考近代习用的远遭取穴、局部取穴、对症取穴的一  相似文献   

20.
背俞穴厚薄规律B超探讨86例730003福建中医学院针推系连维真310000空军杭州医院B超室吴筱辉脊俞穴,《灵枢·脊俞》”灸之则可,利之则不可。”而《灵枢·刺疟篇》云:“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肢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风疟,疟发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