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脑与五脏生理、病理及经络相关理论,探讨针刺五脏俞治疗中风病的机理和方法。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脑,病性为五脏亏虚。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针刺五脏俞可调节气血阴阳平衡,脑病与脏腑病可相互论治。针刺五脏俞为治疗中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风病病位虽在脑,但与五脏有着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可上达于脑。孙西庆教授治疗中风病多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五脏皆可令人中风,尤其看重脾、肺二脏对于中风病的影响。并提出治疗中风病应根据患者不同临床表现辨证论治,不可把思维只局限于某一脏。五脏论治中风病不仅丰富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也为中风病的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五脏是一个有机整体,脏腑间相互影响,且五脏气血通过经络均上达于头部,故中风病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临证可从五脏入手治疗中风病。从五脏论治中风,既完善了中风病的病因病机,又为中风病的临床预防、康复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扩展了新的思维。  相似文献   

4.
从脑与五脏的关系浅论失眠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但对其病位以及各脏腑在失眠形成中的作用尚未达成统一认识。认为失眠与脑、五脏密切相关,而脑主宰五脏,五脏亦反作用于脑。在脑神衰弱基础上,五脏神乱,上逆犯脑,脑神失调,从而导致失眠。长期失眠脑神愈衰,五脏神愈乱,形成恶性循环。故提出脑神衰弱是失眠的病理基础,五脏神紊乱是失眠的病因,脑神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5.
深入回归中医学成长的环境,重新认识"中风病"。提出"中风病"的命名属于取象比类;是"四大"之"风"的异常;古人知其病位在"脑";从阳气的异常变动和元气不足的角度探讨"中风病"的病机;指出修复"脑神"以恢复机体功能是"中风康复"的方向;特定的肢体活动可以引导阳气脱离"归并",回复至偏瘫侧;调神、调气、调形是"中风康复"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宋正良 《光明中医》2014,29(1):169-170
脑中风病位在脑,与五脏密切相关,但脾胃功能失调在脑中风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为其致病因素的基础。据此提出培植脾土,畅利中焦,使脾胃得健,元气得充,阴阳得调而中风病自愈。  相似文献   

7.
中风病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位探讨程如海(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73)关键词中风病位脑脏腑经络关于中风的病变部位,历代意见不一,或谓在脑,或谓脏腑经络。笔者认为中风病位在脑,脑病必然反应于脏腑经络,表现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亦可重点表现在肝、在心,或脾,或肾,试作初步...  相似文献   

8.
试论脑在脏象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医学术的发展,脑在脏象学说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故本文提出"脑主神明"、"脑统帅五脏"、"脑为五脏之里"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是我国第一位致死病因,是成年人致残的首位因素,发病人数成倍增长,呈现出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其发生与体质有着密切相关性,中医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痰湿及瘀血体质密切相关。其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关系密切,血瘀为中风最主要、最根本之病机。痰湿是中风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中风病发病前多有伏痰存在。目前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使现代人群形盛体实、湿热蕴积等体质特征日益明显。痰湿既是中风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同时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又会加重脏腑功能失调和气血津液运行障碍,导致湿痰再生,日久痰瘀互结,加重病情进展。临床应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化痰祛湿,化瘀通络标本同治,治疗中风体现了"治病求本"和"整体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回族医学注重脑与五脏的关系,认为五脏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脑有密切的关系,且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在内多由禀性衰败和外部致病因素所造成,强调五脏"各有所司"和"脑总司"的生理活动。胃痛为临床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机制已多为现代医学所阐释,回族医学将脏腑病变与脑的生理和病理紧密联系,认为胃痛是内外治病因素作用于人体,从而造成大脑调控与四液分布的异常,从而表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回族医学继承阿拉伯-伊斯兰医学对脑的研究成果,从脏腑-脑络的病理生理解释胃痛发病机理,这为临床探讨胃痛病机从脑论治提出新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309-2310
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拥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祖国医学对脑的认识很早,但是古籍之中对脑的记载不够系统详细。《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所在,对后世医学的贡献可见一斑,其对"脑"与精、髓、五官、五脏等描述颇多,对脑的生理特点、病因、病机、病证等记载对现代临床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中风病的研究谈“脑主神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 ,即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和思维活动均归属于心的功能 ,其主要以《内经》有关论述为理论依据。然而要指出的是 ,一种理论的正误不应以某书为依据 ,而应以实践为检验标准。从临床所见 ,心系疾病对情感思维的影响 ,同脾胃系、肾系和肺系疾病相似 ,并非处于主要地位 ,而大脑的疾病对精神意识和情感思维的影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临床对中风病的病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几个方面的认识可以充分反映出“脑主神明”有坚实的临床依据。1从对中风病的病位认识来谈“脑主神明”有关中风病病位的记载 ,最早见于《内经…  相似文献   

13.
本文依据中医藏象发生学,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例,阐述脑在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归属。认为脑的核心生理功能为“心主神明”,其病理应以“五神脏”为依据。以期说明中医藏象学在解剖部位、生理部位及病理病位既有重合又有分歧的实质,在临床中应以病理病位为核心进行五脏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位为肾精,病机为肾精不足、肾不藏志,提出“补肾填精”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的病机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变化,这是中风病治疗方法变化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分析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以及探讨作为清热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的脑络理论,试图进一步分析论证热毒内蕴是中风病发病的重要病机,清热解毒法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出血性中风病的中医认识过程进行归纳研究。方法归纳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病名、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结果归纳了出血性中风病在中医病名、病位、病因病机以及辨证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结论中风病病名由外感演变为内伤疾病,其病位在脑与半表半里相关,病因病机由外因为主转变为内因为主,辨证重视痰瘀在整个病程中的作用,治疗以祛痰化瘀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痴呆虽然是现代医学病名,但是早在中医学论治"呆病""善忘"等疾病时就有对血管性痴呆相关症状的描述,且中医藏象理论认为,脑为元神之府,脑的功能分属于五脏并通过五脏来完成[1],五脏各有所藏之神并形成五神脏理论,五脏对神各有所主,五脏虚衰则神失所养、神机失用发为痴呆,由此可见血管性痴呆的病位虽在脑,但与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笔者在宫师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和查阅古籍文献,现以五脏为纲对血管性痴呆的病机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的“五脏一体观”是整体观的核心理论,包含有五脏循环一体与五脏功能一体。中风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中风病局限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疾病,广义中风病包含风首邪气乘正虚中于人体发生层级传变所致外感、内伤的多种疾病。广义中风病病因病机研究从“五脏一体观”与疾病发展过程的整体开展,认识到内外合因是疾病产生的根源,风首邪气侵入具备皮络经腑脏层次的人体,在正邪盛衰动态变化中形成一系列证与病的漫长演变。  相似文献   

18.
翟磊 《辽宁中医杂志》2009,(9):1455-1456
介绍郑绍周教授对无症状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辨治经验,突出其在治疗无症状中风中辨病与辨证结合,治重在脑兼顾五脏、注重截传防变、施治多法并举、强调个体化治疗的理念和做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应用东贵荣教授针刺五脏俞理论治疗临床各科疾病的临床经验。东贵荣教授认为中风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气血衰少、脏腑亏虚,在标为风火相煽,痰瘀阻滞脉络。故治疗应从本论治,补脏腑之虚。五脏俞穴位于膀胱经,与五脏六腑关系密切,因此,采用针刺五脏俞穴的方法,通过五脏根本上调节气血津液,从而达到治疗中风之目的。失眠病作为一种情志病,与脑的功能有关,更主要与五脏功能有关,脑与五脏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脑虽对五脏及全身具有主宰作用,但脑功能正常发挥必须靠五脏、六腑濡养、温煦、推动作用,五脏功能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影响脑的功能而致病。病邪致五脏神之太过或不及为失眠病的病因病机,故五脏诸神之病当取五脏背俞穴治疗。顽固性面瘫病为临床疑难杂症,主要表现为面肌痉挛及面肌倒错,病情缠绵难愈,心主神明,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肝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调心俞能宽胸里气,通络安神,以荣面肌;肝俞能熄风止痉补益肝血,腰阳关能主一身之阳气。痿病主要指症状表现为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组神经系统疾病的统称,根据《素问·痿论篇》中的五痿及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中医理论提出取五脏俞治疗痿病。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藏象学说的角度,提出"五脏皆令头痛"的观点,头痛虽病位在脑,但与五脏密切相关,五脏功能失调,六淫易于侵袭,直犯清空,循经上扰清窍,或五脏内虚,脑络失养,均可导致头痛。头痛从五脏出发的治疗,重在调治,可循行气疏肝、益气养心、祛痰健脾、固护肺卫、培补肾元诸法同治,重在恢复五脏本身的生理功能,协调五脏之间的相互平衡,使五脏气血通过经络上达头目,使头痛得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