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中国,目前约有1亿人群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同时,COPD作为一种多系统疾病,除了影响患者肌肉骨骼、心血管、肾脏和免疫系统的功能,肠道功能障碍也是其肺外表现之一。从中医角度分析,COPD成疾后,肺脏痰、瘀、毒、虚并聚,肺失宣发肃降之能,进而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衡、津液输布失常、血瘀毒邪留滞,脏病及腑,肠腑因此受累。现代医学发现,肺、肠具有共同起源,并且生理构造相似;在病理情况下,可能通过共同黏膜免疫系统,导致在肺、肠出现相似的免疫因子和炎症表现。同时,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肺之间也存在紧密联系,即“肺-肠轴”。这些理论部分说明了COPD引发肠道损伤的机制。COPD肠道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为①菌群紊乱,表现为肠道革兰阴性杆菌丰度的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菌属繁殖受抑制;②肠道屏障损伤,以肠道上皮紧密连接性破坏、肠道通透性增加、黏液层变薄为主要表现;③肠道动力障碍,多表现为体质量减轻和营养不良。目前,对于COPD患者的肠道功能障碍,中医方面的相关论述及针对性治疗方法大多零散、未成系统。本文以异病同治思想为指导原则,拟通过借鉴中医药在肠道菌群紊乱、炎症性肠病等方面的治疗经验,归纳总结出COPD肠道功能障碍的病因病机,并拟出以调气祛湿、通腑通络为其基本治法,以期为COPD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从肠到脑的信号通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备受关注,肠道菌群参与缺血性脑卒中高危致病因素的生成.中医认为脑与肠腑在生理上通过经络密切联系,功能上相互滋养、相互调节;在病理上,脑病可及肠腑,肠病可及脑腑,二者相互影响.基于此可将调控肠道菌群趋于稳定作为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方法的切入点,目前,包括中药活...  相似文献   

3.
<正>肺性脑病是慢性肺胸疾病伴有呼吸功能衰竭,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的综合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1],为内科急危重症之一。中医尚无肺性脑病的专门论述,常归于"肺胀""喘证""喘脱""昏躁""厥证"等范畴,以"痰、瘀、热"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化痰祛瘀、清热通腑、开窍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4.
痰热腑实证是急性脑中风的重要病理阶段,能引起患者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作为治疗痰热腑实证最重要的法则——化痰通腑法,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所致意识障碍的机制未完全清楚。本研究结合脑-肠轴研究成果,以脑-肠轴学说为核心,从脑肠互动探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痰热腑实证意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从肠治脑",运用化痰通腑法通过泻"浊",调节脑肠肽、肠道菌群,借以平衡脑肠轴的功能,从而阐明其治疗急性脑中风痰热腑实证"浊邪害清"所致意识障碍的机理。同时也从脑肠肽、肠道菌群多靶点为突破口,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腑泻热是治疗中风的重要法则,但其治疗机制仍未明确。结合近期脑肠相关研究结果,从脑肠互动、脑-肠轴、脑肠肽、肠道菌群角度对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进行探讨。提出脑-肠轴为阐明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机制奠定了基础,脑肠肽是研究通腑泻热法治疗中风的物质基础,而肠道菌群则是治疗的重要靶点。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为脑肠相关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生物心理社会病,也是一种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慢性功能性肠病。IBSD的发病与内脏感觉异常、肠道动力学异常、肠黏膜微炎性反应、遗传、饮食不耐受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内脏高敏是IBS-D主要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是一种不明原因出现的肠道对寒冷、不良情绪等刺激因素高度敏感的病理过程,但内脏高敏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IBS-D的发病与脑肠互动功能紊乱密切相关,IBS-D患者由于病情反复常常伴随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而长期慢性精神应激易诱发及加重IBS-D内脏高敏状态。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高亲和受体络氨酸激酶B(Trk B)是研究脑肠互动神经环路的热点,BDNF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上大量表达,能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维持成熟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还能调节胃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是引起和导致神经疼痛敏感的重要细胞因子。肠道微生物是脑肠互动的关键纽带,人精神异常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改变引发的肠道症状密切关联。反复精神刺激(如抑郁、焦虑等)可导致肠道菌群的改变,另一方面,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大脑的功能密切相关。本文以肠道微生物为切入点,以脑—肠轴为轴线,基于BDNF/Trk B通路,探讨肠道菌群调节IBS-D内脏高敏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肺性脑病又称肺气肿脑病,二氧化碳麻醉或高碳酸血症,是因各种慢性肺胸疾病伴发呼吸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而出现的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其发病率高达20%,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约为53%,死亡率居肺性脑病死因之首,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8.
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 MHE)是临床上急危重症肝性脑病的早期阶段,早期干预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MHE目前以氨中毒学说为核心发病机制,同时也与肠道菌群失调及炎症介质学说有关。现代医学“脑-肠轴”学说的提出揭示了肠道微生物群与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关系,发现“脑-肠轴”参与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纵观中医学发展史,脏腑理论、中医八法、经络循行等理论均体现了古代医家的整体观念。基于“脑-肠轴”理论探讨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旨在为临床上诊治该病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肺性脑病系肺心病发展为严重呼吸衰竭而致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综合征,属中医"神昏症"及"痰迷心窍"等危重症范畴[1].笔者采用纳洛酮和川芎嗪治疗肺性脑病患者48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后,脑部损伤会影响肠道功能,而肠道功能失常又会进一步加重脑部损伤,形成病理上互相干扰的恶性循环.中医两千年前即有脑肠相关的医学论述,现代脑肠轴理论又证实胃肠道与脑之间存在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联系的双向调节系统,本文旨在从肠腑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津液代谢、气机升降、神明调控、经脉荣通等方面阐述肠腑功能失用加重脑损的中医机理,探讨在这种双向互相影响下"肠损及脑"对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从肠论治的指导思路.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以肠道运动障碍为主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表现为与排便有关的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常伴腹泻、便秘等症状,而肠道本身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自今不明,涉及动力紊乱、内脏高敏、炎症和脑肠交互作用等各个方面.临床和实验室证据均提示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肠道动力紊乱性疾患.  相似文献   

12.
分别从来源、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等角度阐述中医肾精、肠道菌群与脑机能之间的关系,认为肾精与脑机能及肠道菌群与脑机能之间的关系有高度一致性.肾精与肠道菌群均形成于胚胎时期,受后天因素影响,两者均可促进神经系统发育而维持脑的生理功能;肾精亏虚与肠道菌群失衡均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过补肾益精与调节肠道菌群均可治疗脑病.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性脑病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性脑病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系统数据库,检索近15年相关文献数据库,筛选整理规范名称,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描述的分析。结果:71篇文献构成COPD肺性脑病的中医证候要素有15个,以痰、内热(火)和瘀血为主;作用靶点集中在脑窍、心和肺。作用靶点组合时单一靶点最常见,证素组合时二证素组合最多见。单一证素与作用靶点组合时,痰邪蒙窍和肝风内动最为常见;二证素与作用靶点组合时,痰火扰心和痰热闭窍出现的频率较高;三证素和五证素与作用靶点的组合规律较为复杂。结论:COPD肺性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其次是内热(火)和瘀血,作用靶点主要在脑窍、心和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涤痰开窍中药直肠滴注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肺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6例COPD所致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煎剂直肠滴注,2次/d。两组疗程均为7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8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气分析指标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涤痰开窍中药直肠滴注对改善通气及COPD所致肺性脑病的临床症状,降低PaCO2,提高组织氧供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病理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探讨肺络病变与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一次性腹腔注射MCT(60mg/kg)复制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常规饲养28天后处死并收集大鼠血清及肺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肺小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及VEGF在肺小动脉血管壁的表达;采用放射免疫及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肺组织匀浆中ET-1、NO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VEGF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在细支气管周围或其它部位的小动脉可见管腔变小、狭窄,甚至不完全闭锁,血管中膜变厚且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厚明显,肺血管损伤明显,内皮细胞变性肿胀增生,突向血管腔内,甚至坏死脱落,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正常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NO表达明显减少(P〈0.01),ET-1水平明显升高(P〈0.05);模型组血清中VEG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结论:一次性腹腔内注射MCT即可引起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使大鼠肺小血管结构重建,从而诱导肺动脉高压形成,与COPD渐进为肺动脉高压的病理特点相符合;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大鼠肺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与久病入络,导致肺络中气滞、血瘀、津凝或脉络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医肺系病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良铎 《环球中医药》2009,2(3):164-172
近年来肺系病证发病逐年升高,中医在肺系病证病名、分类、治疗、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进展。病名及分类方面的进展集中在咳嗽、哮喘和肺纤维化上。病因病机方面,时行感冒强调毒邪致病;咳嗽提倡夹杂致病;喘证新有五脏致喘之说;哮病拓展了伏邪的范围;肺胀分急性期、缓解期阐明各自病因病机;肺痹、肺痿深入探讨了虚实的来源、部位及转归;肺癌研究集中在正气虚损、邪毒内积的部位及性质;继续深入探讨呼吸衰竭的病位、病性、疾病转归及传化。感冒、咳嗽的辨治及治疗方法强调针对个体及时令的个性化治疗;喘证及肺间质纤维化主分虚实;哮病及肺胀分为缓解期及发作期进行辨证治疗治疗;肺癌治疗主张采用包括中医药疗法多学科综合治疗。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运用如拔罐、贴敷等外治的综合疗法,治疗咳嗽、哮喘、肺胀、呼吸衰竭等肺系疾病均取得了一定疗效。对于肺系疾病的现代医学实验研究集中在自拟方剂、古方、中成药的应用研究上,在中医病因学方面的研究亦有进展。但在动物模型、证候学研究等方面仍有不足。  相似文献   

17.
“冬病夏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冬病夏治"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4例,两组均接受吸入舒利迭治疗,治疗组每年夏至至秋分加用痰饮膏穴位贴敷、痰饮丸内服,连续治疗2年。结果: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75.0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肺功能比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冬病夏治"能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能改善肺通气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肠轴学说认为,大脑与肠道之间存在一种双向调节通道,病理状态下二者亦相互影响,基于脑肠轴治疗神经、精神和消化系统疾病仍然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点。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大量研究发现其与脑肠轴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生理状态下肠道微生物在调节脑肠轴的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合成或调节神经递质分泌、降低炎症因子、调节HPA轴等作用,从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及学习功能。脑卒中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反应,导致肠道菌群的数量、构成及代谢发生变化,该变化又通过肠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通路对大脑的情感调节产生不利影响,进一步促进了PSD的发生,即脑病及肠,肠病及脑,二者互相影响。脑肠轴亦与中医理论相符,临床多以疏肝、健脾、养心,兼以祛瘀化痰为大法治疗PSD,临床疗效显著,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通过梳理PSD发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中医对脑肠轴的认识,基于脑肠轴探讨和总结中药复方在治疗PSD中的作用机制,发现大量临床及动物试验均证实了中药复方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抑制炎症反应、调节HPA轴、增加脑内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分泌,多靶点地参与PSD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百令胶囊的药理作用及其在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惠娟  李时悦 《中国中药杂志》2010,35(20):2777-2781
冬虫夏草是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益肺肾、补精髓药用真菌,产量有限,不能被广泛应用。国内采用人工培养真菌菌种发酵而得到的冬虫夏草"百令胶囊",为冬虫夏草无性型中华束丝孢,与天然虫草有相似的化学成分。近年来报道百令胶囊具有增强免疫功能、抗氧化、抗纤维化、保护肾功能、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对肾脏、肺脏、肝脏等脏器有保护作用。其中,百令胶囊在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的作用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肺气虚证局部内分泌功能紊乱对肺泡巨噬细胞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检测40例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虚证、39例慢支隐性肺证患者及36例正常人外周血.支气管肺灌洗液中皮质激素以及肺泡巨噬细胞(AM)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表明:肺气虚证局部内分泌功能紊乱,隐性肺证局部内分泌功能基本正常,CORT对AM内cAmp和cGmp含量具有明显调节作用。总之,通过深入研究肺气虚证局部内分泌功能紊乱及其对AM功能影响,为临床肺气虚辨证论治提供理论基础及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