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瘫,俗称口僻,现代医学称为面神经炎或面神经麻痹。临床上有中枢性和周围性之分,中枢性面瘫多继发于脑血管病,临床上最常见的是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中以面神经  相似文献   

2.
中医所述"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没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概念的明确区分。现代医学中与"面瘫"相对应的病名是"面神经麻痹",现代医学又区分"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以上病变,如脑血管,其对应中医  相似文献   

3.
面瘫是指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主要症状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抬眉、闭眼不能,鼓腮漏气等。面瘫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而双侧同时面瘫的患者极为少见。笔者(第一作者)有幸跟随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洪亮医师学习,并接诊了一位同时患有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现将李师治疗双侧面瘫案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4.
面瘫又称口眼喁斜和面神经麻痹,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性面瘫系因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所引起面部表情肌瘫痪,亦称贝耳(Bell)氏麻痹。中枢性面瘫主要由颅内病变而致缺血、出血引起的后遗症。笔者以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为主,同时依症情辅以益气活血祛风内服汤药,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少,疗效好的优点。且不用打针,无痛苦,无副作用,易为面瘫患者接受,值得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面瘫是由于各种不明原因导致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而引起的面肌瘫痪,又称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根据病变部位不同,一般将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两种,临床上以周围性面瘫最为常见。2007年以来,笔者采用针灸加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上我们遇到口眼口呙斜症状的病人,主要病因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中枢性面瘫多因脑血管疾病和颅脑外伤所致,周围性面瘫多因外感风寒累及面神经受损引起。针刺地仓、颊车穴治疗面瘫临床运用非常普遍,书籍文献记载颇多,笔者在10年临床康复治疗中,同时应用地仓穴透刺颊车穴为主的针刺疗法,治疗105例不同病因所致的以口眼口呙斜症状明显的面瘫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105例口眼口呙斜症状明显的面瘫患者,中枢性面瘫76例,周围性面瘫29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25例;年龄12~78岁,平均46.9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13…  相似文献   

7.
面瘫分型辨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又称“卒口癖”、“口口呙”等,是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其病因可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大类,其中又以周围性面瘫多见,本文仅就其辨证分型及综合治疗陈述管见,以祈斧正。1辨证分型临床观察表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主要有3大类:风寒闭阻  相似文献   

8.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命名,故称之为“面瘫”。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乃颜面神经麻痹所致,此疾目前为数甚多,但在临床中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而中枢性多半由“中风”所导致,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之象,此类在文中不详解:本文所指仅限于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9.
面瘫又称Bells麻痹,分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2种,以前者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多为病毒感染,有部分病人伴有耳周带状疱疹,中枢性面瘫多为颅脑外伤或中风引起。临床上以中青年男性为多见。1—般资料本组68例中以门诊病人为主,男性49例,女性19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4岁,平均年龄32岁;病程最长2年余,最短2d;其中左面神经麻痹36例,右面神经麻痹32例,属周围性面瘫63例,中枢性面瘫5例。2治疗方法电针配合梅花针治疗。取穴:以头面部穴位为主,主穴取阳白→鱼腰、地仓→颊车,配穴取攒竹、太阳、颧髎、牵…  相似文献   

10.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现代医学将其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针灸临床治疗以周围性面瘫居多。周围性面瘫是面神经本身的病变,多由免疫力低下,细菌、病毒感染引起,以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导致的面神经水肿、变性、麻痹最多见,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针灸在周围性面瘫临床治疗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对于周围性面瘫治疗的针灸介入时机问题,目前学术界尚存一定争议,本次研究将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组,对各组针灸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量化评定,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时期针灸介入治疗的疗效差异,从而探讨针灸介入周围性面瘫治疗的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11.
面瘫即面神经麻痹,临床上分为周围性与中枢性两类,在门诊为常见病。自2001年至2007年笔者采用电针结合特定电磁波(以下简称“TDP”)治疗周围性面瘫42例,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面瘫又称口僻、吊线风.临床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同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眼睑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甚者口角流涎,咀嚼时食物滞留在患侧齿颊之间,或因面瘫口歪致说话吐字不清.面瘫临床一般分为中枢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两者.本文主要论述周围性面瘫的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13.
面瘫指面部肌肉瘫痪,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面神经受损而引起的病症,亦叫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眼歪邪”、“口僻”等。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周围性面瘫发病后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得法,可成为顽固性、难治性面瘫。笔者采用穴位注射加灸法治疗顽固性面瘫62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的“面瘫”也叫口眼歪斜。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分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临床以周围性面瘫为多见。此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观察15-45岁发病者较为常见,小儿和老年较为少见,男性较女性多见。  相似文献   

15.
TDP透穴针刺治疗面瘫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媛 《光明中医》2002,17(5):60-60
“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 ,祖国医学又称“口眼斜” ,“口僻”临床上常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两种 ,笔者五年来本着中医“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标本兼治”的原则 ,采用针灸透穴治疗 ,加用TDP—神灯照射后治疗本病 1 0 0例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中 ,男 3 4例 ,女 66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74岁 ,发病时间最短 1周 ,最长 6个月 ,中枢性面瘫 2 2例 ,周围性面瘫 67例 ,并接受西医治疗 ,效果不显著者。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中枢性面瘫者选面部攒竹透睛明 ,丝竹穴透四白 ,颧透人中 ;颊车透地仓 ,配穴 ;下关…  相似文献   

16.
面瘫俗称"口眼歪斜",祖国医学属中风范畴,称类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以春秋两季为甚。现代医学称"面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十分明显,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刘志安 《河南中医》1994,14(1):16-16
王明章治疗面瘫168例经验总结刘志安武汉市职工医学院(430016)主题词面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病例报告面瘫,即面神经麻痹,祖国医学称“口眼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略多于女性,临床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类。本文仅就王老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8.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又称为口眼歪斜,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本处面瘫区别于因格林巴利综合征﹑耳源性疾病﹑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结炎﹑后颅窝肿瘤或脑膜炎﹑听神经瘤及小脑桥脑脚蛛网膜炎等导致的周围性面瘫或各种原因导致的中枢性面瘫。文中主要总结了普通面瘫及疑难型面瘫的早期鉴别要点,及早发现疑难型面瘫,给临床以指导。  相似文献   

19.
电针加TDP治疗面瘫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面瘫亦称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分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本文90例病人均为周围性面瘫,根据患者得病后就诊时间的不同,分成3个小组进行针灸治疗,结果疗效明显不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面瘫西医临床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学称"口僻"、"歪嘴风"等范畴。通过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文献的查阅可知周围性面瘫发病率越来越高,给患者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痛苦。周围性面瘫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上以口角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病初以一侧面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鼻唇沟变浅或者消失,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鼓气或吹哨时漏气,口内存饭等症状,或伴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部分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