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联合冠脉内血栓导管抽吸对急诊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标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 98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PCI+血栓抽吸+替罗非班组(A组),PCI+替罗非班组(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时即刻的血流血管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心肌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胸痛缓解率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A组心肌灌注明显增加,TIMI血流及TMPG血流明显改善,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发生率、CK-MB峰值、CK-MB峰值时间,术后2h内胸痛缓解率及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联合治疗可改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内血栓病变的血栓负荷、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6例ACS患者中,应用抽吸导管及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8例为血栓抽吸组,另外28例为常规PCI组。比较2组患者基础资料、PCI资料、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等。结果 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血栓抽吸组心肌呈色分级3级获得率较高(P0.05),血栓积分和cTNT峰值浓度较低(P均0.05),5d LVEF较高(P0.05),1个月后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住院期间和术后随访1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Diver CE血栓抽吸是治疗ACS合并血栓负荷病变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PCI的治疗成功率,改善心肌再灌注,减少无复流、慢血流等并发症的发生,短期改善ACS患者左室功能,但长期预后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普宁市人民医院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遵常规介入治疗,观察组治疗中给予血栓抽吸,比较两组血压、实验室相关指标及ST回落 50%比例、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各项实验室指标、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ST回落 50%比例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介入治疗中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能明确的改善患者心肌再灌注,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180天内心脏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82例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mmol/L。C组血糖〉11.0mmol/L。3组患者入院24h内均行相关的临床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并观察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及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义(均P〉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入院即刻BG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C组病变血管支数高于A、B组(P〈0.05);而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36.9%和18.4%,B组27.3%和5.5%,A组15.7%和3.4%,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升高是AMI患者急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干预后住院期间术后180天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对于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6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TnI、CK—MB水平。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nI在诊断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敏感度高于CK—MB;cTnI窗口时间明显高于CK—MB。结论血清cTnI、CK—MB对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心肌损害、心肌炎有重要意义,且cTnI测定在诊断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检测对于手足VI病合并心肌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76例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TnI、CK—MB水平。同时选择60例健康查体小儿作为对照组。结果手足口病患儿血清cTnI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nI在诊断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敏感度高于CK—MB;cTnI窗口时间明显高于CK—MB。结论手足口病患儿易合并心肌损害、心肌炎。血清cTnI、CK—MB对早期诊断手足口病心肌损害、心肌炎有重要意义,且cTnI测定在诊断手足口病合并心肌炎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和下降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治疗的价值。方法:将174例AMI患者按溶栓后1小时、2小时、3小时、1天、3天等各时段记录的心电图sT段恢复情况,分为ST段回降≥50%(A组),ST段回降〈50%(B组)。比较两组的1个月和6个月住院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功能,比较两组住院期间CPK、CD—MB峰值与ST段回降幅度的关系,比较两组溶栓后各时段心脏性病死率。对sT段反复波动者、左室功能差者进一步治疗。结果:两组1个月CPK峰值、CK—MB峰值、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心脏性病死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建议B组加强抗心绞痛、保护心功能治疗,或行PTCA术+冠脉支架植入术。结论:心电图监测AMI溶栓后ST段的变化,有助于对预后评估并及时为高危患者中远期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心丹参滴丸联合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左心室功能及冠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将88例实施介入治疗后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冠心丹参滴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观察两组介入治疗前后TIMI血流情况、左心室功能、肌钙蛋白(Tn)、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脑钠肽(BNP)等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IMI3级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BN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丹参滴丸联合替罗非班可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功能及冠状动脉血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介入治疗(PCI)中心肌灌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PCI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观察组术前加服阿托伐他汀80 mg。观察2组术后即刻TIMI帧数(CTFC)、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心肌灌注显像积分及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水平。结果观察组校正的TIMI帧数、心肌灌注显像积分、CK-MB以及cTn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前紧急服用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患者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丹参/三七的7种配比对心肌生化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采用经典模型-冠脉前降支结扎法,经十二指肠给药,测量实验起止点的心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结果:两种生化标志物反映的结果并不一致,7种配比中10/0、10/1、10/3、10/6、10/10均能使cTnI降低(P<0.05,P<0.01);10/0、10/1、10/3、10/6、1/10、0/10可使CK-MB降低(P<0.05)。结论:丹参对心血管的直接作用要优于三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抑制法、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AMI患者(实验组),血清CK—MB、cTnI、Mb,并与80例非AMI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实验组血清CK—MB、cTnI、Mb浓度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CK—MB诊断AMI的特异性为71.62%,敏感性为89.24%;cTnI的特异性为96.21%,敏感性为85.62%;Mb的特异性为94.32%,敏感性为86.21%。结论:联合检测CK—MB、eTnI、Mb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积极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对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方法 40例先天性心脏病单纯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银杏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均采用4℃St Thomas'停搏液主动脉根部灌注,银杏组在此基础上加入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0.5mg/kg);两组均于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12、24、48h取中心静脉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采用ELISA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T(cTnT)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的变化。结果术前两组间CRP、CK-MB、cTnT、cTnI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血清CRP、CK-MB、cTnT、cTnI浓度在术后即刻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于术后12h达峰值,术后48h降至术前水平,同一时点比较,银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金纳多应用于心内直视手术中可显著降低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程度,促进术后心功能恢复,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灯盏细辛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均予西医溶栓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另予灯盏细辛注射液静滴;比较两组再通患者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CK恢复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2周后左室收缩功能和心功能、心电图ST段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低于对照组,CK及CD—MB峰值时间及恢复正常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少于对照组,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室壁运动指数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再通患者使用灯盏细辛注射液有助予缩小其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对保护缺血心肌和促进心功能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行PCI术时辅助应用血栓抽吸与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H型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比较二者对PCI术后各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采取随机双盲分组法将86例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予血栓抽吸后再行PCI术治疗,对照组在冠脉造影后予替罗非班结合PCI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ST段回落、无复流、慢血流情况,比较2组手术前后心肌标记物及心功能情况,随访半年后,观察比较2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ST段回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心肌标记物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CK-MB、c Tn 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显著改善(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对于AMI伴H型高血压患者行PCI术后的心肌及心功能均有一定保护效果,但血栓抽吸的心血管事件较少,且更能预防慢血流或无复流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 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2组均给予PCI及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血府逐瘀汤治疗,疗程均为8周,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心肌再灌注及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PCI术中TMP分级2~3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8周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同期比较治疗组LVESV、SV、LVEF水平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府逐瘀汤对心肌梗死患者经PCI后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酶谱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和α-酸脱氢酶(HBDH)(简称心五酶)在早期诊断以及监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意义。方法对确诊的50例Q波型AMI和21例非Q波型AMI患者按发病6h内、12h和24h抽血分别检测cTnI、和CK、CK—MB、LDH、AST、HBDH,了解各组的阳性率。结果在各个时间段,cTnI的阳性率都高于心肌酶组(P均〈0.01)。结论cTnI、结合心肌酶谱检测,可提高AMI的诊断率,而心肌酶谱更有利于AMI确诊后期的监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辅助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量效关系及安全性。方法将8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剂量组43例,低剂量组4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阿司匹林300mg/d,共服用3d,以后降为100mg/d。住院期间同时给予镇痛、静脉溶栓、降脂及减轻心脏耗氧等常规治疗。溶检开始前,高剂量组首剂给予氯吡格雷600mg口服,低剂量组给予氯吡格雷300mg口服,之后2组分别给予维持剂量75mg/d。检测治疗后2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统计治疗36h及治疗36d时主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以及治疗期间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高剂量组CK—MB峰值显著低于低剂量组,达峰时间显著短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后2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后高剂量组各指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治疗36h及治疗30d后,MACE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氯吡格雷300mg相比,采用氯吡格雷600mg作为起始剂量辅助治疗急性STEMI患者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恢复心肌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时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血栓病理成分及对心肌再灌注指标的影响,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选择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发病时间不同分为3 h组21例、3~6 h组32例、6 h组27例,在治疗过程中换用抽吸导管接50 m L注射器负压抽吸3~5次抽吸出冠脉血栓,检测3组血栓成分,并比较3组术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 80例患者共抽吸80份冠脉血栓样品,光镜下确认76例有血栓成分,仅4例有斑块成分;3组血栓成分中斑块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血栓类型中均为红血栓所占比例最高,其中3 h组明显低于其他2组(P均0.05);3组术后CK、CK-MB、LVEDD及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不同发病时间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栓类型明显不同;在治疗方案类似的情况下,其心肌再灌注效果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临床中可根据血栓成分选择适合抗凝、抗血小板药物,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源性猝死(SCD)发生的危险因素和预警因子,提高SCD的防治效果。方法心脏病死亡的124例患者中64例SCD患者为观察组,60例心源性非猝死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冠心痛史、心功能、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同时分析2组实验室检测1结果、死亡时生物节律、死亡前心电图表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年龄〉65岁的比例分别为75%,73%,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男女比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死亡时生物节律观察组发生于6:01-12:00占39%,发生于12:01—18:00占21.9%,两个时段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两个时段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组CPK、CK—MB、cTn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2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导致的SCD占86%,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占66%。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SCD的重要原因;CPK、CK—MB、cTnI升高说明SCD患者的心肌损伤程度严重;LVEF是SCD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样也是住院死亡的明显危险因素;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早期再灌注治疗能够有效降低SC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后血清超敏 C 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 I(cTnI)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 水平预测心肌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 2020 年 4 月至 2020 年 12 月在中牟县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 114 例窒息新生儿。 根据 Apgar 评分分为轻度窒息组(57 例)和重度窒息组(57 例),并选择同期 57 例健康且足月的新生儿作为对照组。采用 酶动力学法和免疫化学发光法对所有新生儿血清 cTnI、CK–MB 及 hs–CRP 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轻度窒息组、重度 窒息组新生儿的血清 cTnI、hs–CRP 及 CK–MB 水平均较对照组更高,且重度窒息组的 cTnI、hs–CRP 及 CK–MB 水平高于 轻度窒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经 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新生儿血清 cTnI、CK–MB 及 hs–CRP 水 平与窒息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466,0.793,0.511,P 均< 0.05)。有心肌损伤窒息新生儿的 cTnI、hs–CRP 和 CK–MB 的阳性率均高于无心肌损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新生儿血清 cTnI、CK–MB 及 hs–CRP 水平变 化与心肌损伤程度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新生儿发生窒息后检测其血清 cTnI、CK–MB 及 hs–CRP 水平可为心肌损伤程度的 评估及预后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