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围动脉瘤外科治疗3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周围动脉瘤的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策略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7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外科治疗的35例周围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7例;年龄25~81岁,平均(56±14)岁.胭动脉瘤11例,股动脉瘤15例,颈动脉瘤4例,锁骨下动脉瘤5例,分别采用外科手术或腔内治疗.结果 外科手术24例,重建动脉23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16.7%(4.24).腔内治疗11例,其中应用支架血管10例,无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31例获得随访,4例失访;随访时间7个月~8年,平均41个月.外科重建血管移植物5年累计通畅率为61%,支架血管5年累计通畅率为48%.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发生脑梗死.结论 外科手术仍是周围动脉瘤的经典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或瘤体解剖困难的患者,选择腔内治疗可能会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发生率,但远期效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腔内技术和外科手段治疗内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内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6例,年龄28~74岁,平均(56 ±13)岁.其中脾动脉真性动脉瘤5例,脾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肠系膜上动脉瘤2例,腹腔干结核性假性动脉瘤1例,肾动脉瘤1例.结果 1例腹腔干假性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1例脾动脉瘤行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修复术失败,改为开腹手术治疗,另外8例直接行开腹手术治疗.手术均获成功,康复出院.术后住院时间7~18 d,平均(10±5)d,本组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至6年,平均(27 ±12)个月.无死亡病例,无动脉瘤复发,无胃肠道、肝脏、脾脏、肾脏缺血梗死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脏动脉瘤开放手术治疗疗效可靠,而腔内治疗则是一种有前途的微创治疗手段.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management of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s by open surgery and endoluminal therap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0 splanchnic artery aneurysm patients (four male, six female) hospitalised from January 2002 were analysed retrospectively. The average age was (56 ± 13) years (28 - 74). Surgical or endoluminal treatment for six cases of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or pseudoaneurysms were applied, among which multiple splenic artery aneurysms was found in one, and aberrant aneurysms at the proximal section of the splenic artery originating from a spleno-mesenteric trunk was found in three, splenic artery pseudoaneurysm in one and single aneurysm with normal splenic artery in anatomy in one. Besides, there were two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aneurysm, one of tuberculous celiac artery pseudoaneurysm and one renal artery aneurysm. Results The tuberculous celiac artery pseudoaneurysm was successfully managed by deploying a stent-graft endoluminally. One case was converted to open surgery after the splenic artery aneurysm was only paitially covered by a stent-graft. The other 8 case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by open surgery. All of the operations are successful.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rom three months to six years, during which no death or other severe complications occurs. Conclusions The splanchnic artery varies from one to another anatomically. Preoperative CT scan or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logy are helpful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splanchnic arterial aneurysms and choosing an appropriate management.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is effective and reliable, while endoluminal therapy is a minimally invasive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载瘤动脉暂时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动态监测、脑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中动脉瘤处理技术、血管内动脉瘤栓塞。结果 465例Ⅰ-Ⅳ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病死率为27%,1990年前手术的210例病死率为3.8%;1990年后手术的255例病死率为1.9%。35例动脉瘤栓塞的患者无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采取外科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500例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和措施。方法 回顾性总结外科治疗的500例Ⅰ-Ⅴ级颅内动脉瘤中层得的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分级、手术时机的选择、控制性低血压麻醉、脑保护剂与暂时载瘤动脉阻断结合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监测、抗血管痉挛治疗、直接手术夹闭和导管栓塞等。结果 465例手术治疗,手术病死率2.7%。1990年前210例病死率3.8%;1990年后255例病死率1.9%(35例动脉瘤栓塞无出血死亡)。结论 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措施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19例内脏动脉瘤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包括脾动脉瘤7例、肝右动脉瘤1例、胃左动脉瘤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3例、胃十二指肠动脉瘤2例、肠系膜上动脉瘤、结肠中动脉瘤和左结肠动脉瘤各1例、肾动脉瘤2例。其中破裂12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介入栓塞治疗组13例,开放手术组6例。结果 4例栓塞后再出血,2例行手术探查止血、2例行二次栓塞后都得以成功止血。8例动脉瘤破裂伴休克患者术后均停止出血。1例胰十二指肠动脉瘤栓塞后出现十二指肠不全梗阻。2例脾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部分脾梗死。术后随访18例,随访2 ~ 103个月,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以支配脏器和动脉解剖的特点作为内脏动脉瘤选择手术方案的主要依据。腔内治疗和开放手术在治疗内脏动脉瘤方面均有效,而对于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腔内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颅外颈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瘤外科诊断和治疗的经验。方法总结了1986年1月~1997年6月期间收治颅外颈动脉瘤67例(70个),其中颈总动脉瘤10例,颈动脉分叉处动脉瘤53例(56个),颈内动脉瘤3例,颈外动脉瘤1例。结果术后死亡率为1.5%,偏瘫发生率为4.5%。结论颅外颈动脉瘤是外周动脉瘤中少见疾病,临床一般检查是发现该病的重要手段,血管造影对了解血管形态、功能及病理生理情况起决定作用。颅内侧支循环血供的评价及Matas实验地应用是预防术后脑缺血并发症的关键所在。正确的选择手术术式是治疗成功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肾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报道罕见的肾动脉瘤8例,手术治疗6例,术后血压均恢复正常,血尿消失;保守治疗2例,其中1例肾动脉瘤破裂死亡。结合文献复习对肾动脉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指征及外科治疗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Sun LZ  Chang Q  Hu XP  Zhu JM  Yu CT  Liu ZG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2):1425-1428
目的 总结全主动脉替换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及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2月至11月对8例全程主动脉瘤或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施行一期次全(2例)或全主动脉替换术(6例)。其中7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23~47岁。病因均为马凡综合征。手术均在全身麻醉深低温停循环顺行性脑灌注下进行。采用左后外胸腹联合切口及胸骨正中切口。手术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先行升主动脉替换或Bentall手术,然后行主动脉弓替换,最后完成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 无手术及住院死亡。1例脑梗死。随访2~12个月,无晚期死亡及再手术病例。结论 一期次全或全主动脉替换术可减少分期手术的痛苦,节约医疗费用,并消除分期手术残余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治疗全程主动脉瘤及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Chen YX  Liu CW  Li YJ  Zheng YH  Ye W  Liu B  Shao J  Zeng R  Wu WW  Song X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10):897-902
目的 分析评价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的可行性、疗效和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到2010年11月20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28~82岁,平均(58±16)岁.20例中贝赫切特综合征4例,确诊感染性假性动脉瘤6例,疑诊感染性假性动脉瘤5例,医源性损伤1例,合并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1例,原因不明3例.假性动脉瘤分布部位以腹主动脉多见(88.5%).20例中EVAR 15例,开放手术2例,未手术治疗3例.回顾性分析15例EVAR患者的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 15例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EVAR技术成功率15/15,共放置腹主动脉分叉型覆膜支架6个,腹主动脉直筒型覆膜支架6个,胸主动脉直筒型覆膜支架2个和肾上腹主动脉裸支架1个.1例采用了裸支架支撑下弹簧栓栓塞术.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除2例原发性Ⅳ型内漏外,无原发性Ⅰ型内漏发生.14例获得随访,随访率14/15,平均随访时间538 d,随访期间总病死率4/14,动脉瘤相关事件发生率6/14,二次手术率1/14,无动脉瘤相关事件存活率8/14.结论 对降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行EVAR,具备一定的技术可行性,其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间病死率低,但随访期间动脉瘤复发、增大、破裂以致死亡的风险较大.病因治疗、严密随访可能有助于改善主动脉假性动脉瘤EVAR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联合传统开刀和腔内修复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诊疗经验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至2008年10月杂交技术治疗15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44~72岁,平均年龄58.7岁.Ⅰ型2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Ⅳ型3例.瘤体直径55~82 mm,平均(67.5±7.5)mm.患者术后出院时,3、6、12个月及每年进行随访.结果 2例顺行旁路,13例逆行旁路.手术时间6.8~12.7 h,平均(8.1±1.4)h,术中出血量750~3000 ml,平均(956.7±80.1)ml.围手术期病死率13.3%(2/15).随访3~72个月,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其他患者无截瘫发生,无支架移位.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瘤是可行、有效的,早期及中期治疗结果满意,但远期疗效尚待评价.  相似文献   

11.
Shi ZY  Fu WG  Wang YQ  Guo DQ  Chen FZ  Ye JR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7):416-419
目的探讨八十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传统手术及腔内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年龄在80~90岁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其中12例接受传统手术,8例行腔内治疗。结果20例患者围手术期有2例死亡,均为手术组患者。腔内组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均显著优于手术组。随访3~69个月,2例手术组患者失访,手术组和腔内组各有2例远期死亡。手术组和腔内组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6/10和6/8。结论对于八十岁以上高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外科治疗可行,在合适病例首选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腘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25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3 ~72岁,平均(56±16)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6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1例.本组症状主要为腘窝部搏动性肿物、患肢疼痛、急慢性远端缺血、患肢肿胀等.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行动脉瘤结扎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对端吻合术.23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第45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行膝上截肢术.术后21例(8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5±0.5)年,1例双侧腘动脉瘤术后4年又发现右锁骨下动脉瘤,手术成功切除.另2例保守治疗.结论 腘动脉瘤可发生破裂或肢体远端缺血,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13.
外科治疗腹主动脉瘤482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Chen F  Wang Y  Fu W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35-837
目的 探讨提高腹主动脉瘤手术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总结了自1960年1月-2001年3月482例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以及腹主脉瘤腔内隔绝术的经验。本组461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采用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430例,31例采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21例胸、腹主动脉瘤采用Crawford方法切除。采用腹膜外途径21例,小切口15例,脐下弧形切口11例。结果 随着腹膜后途径及脐下弧形切口和小切口等应用,动脉瘤近端血流控制,动脉瘤切除以及缝合修补和腔内隔绝术等方法的更新,使手术的危险性明显降低,总手术病死率5.2%,5年存活率达74.4%。结论 手术技术和麻醉监护的进步,使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变得更安全、迅速和方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义转流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的疗效.方法 1999年9月至2007年10月39例患者经血管彩超、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单侧髂股动脉硬化广泛性闭塞;静息痛25例,14例足趾溃疡或坏疽,平均踝/肱指数0.19;采用健侧髂外动脉-患侧胴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左转至右22例,右转至左17例.结果 围手术期无死亡及截肢患者.踝/肱指数由术前平均0.19术后升至0.94;术前以80 m/min速度行走,跛行距离15~60 m,术后(100~120)m/min行走,距离增至350~500 m或>500 m;术后血管彩超检测胭动脉平均血流速为45 cm/s,胫前(后)动脉术前极少量血流信号,术后平均血流速41 cm/s.35例(89.7%)平均随访3.4年,3年一二期累计通畅率85.7%,其中4例截肢,保肢率88.6%.结论 髂外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移植交叉转流术是治疗单侧髂股动脉闭塞可行有效的方法,尤其适宜全身状态较差,合并有重要器官病变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和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7月收治的223例分别行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的腹主动脉瘤患者进行网顾性分析.手术组141例,男性118例,女性23例;腔内治疗组82例,男性66例,女性16例.对手术相关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随访中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腔内修复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少于开放手术组(P<0.01),围手术期并发症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SF-36量表评估显示术后6个月开放手术组优于腔内治疗组,术后2年生存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腔内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住院费用腔内修复组明显高于开放手术组(P<0.01).结论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具有手术时间短、微创的特点,但具有较高的远期并发症,开放手术组6个月健康生存质量优于腔内修复组.  相似文献   

16.
腔内血管技术用于治疗布加综合征15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BCS)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在15例BCS患者中,应用PTA使闭塞或严重狭窄的下腔静脉成功再通后,13例同时置入血管内支架,4例肝静脉完全闭塞者在介入再通下腔静脉后1周内行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间人工血管“H”型分流术。结果:在腔内介入治疗后,本组仅有1例患者出现轻度心功能不全,分流患者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2-42个月,除1例支架远端有部分再狭窄外,所有血管支架均通畅,无移位,分流血管无血栓形成,门体静脉高压症状明显缓解,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是BCS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