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营养供给途径分为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两种,是临床危重病治疗不可缺少的措施.肠内营养分口服和肠内管饲(ETF)两种途径,后者包括鼻胃管、双腔胃-空肠管、鼻十二指肠管、鼻腔肠管及各种造瘘管.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明显高于正常,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病人康复的重要措施.完全胃肠外营养(TPN)在临床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但若长期使用可导致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肠黏膜萎缩及肠道细菌移位[1]. 随着人们对营养及供给途径的深入认识,营养支持已由PN为主的营养供给方式,转变为通过鼻胃管、鼻腔肠管或胃(肠)造口途径的EN支持为主.研究表明[1],胃功能于术后1 d或2 d恢复正常,大肠功能于术后3 d~5 d恢复正常,而小肠的蠕动、消化、吸收功能在开腹甚至大肠术后几小时即可恢复.国内外医学界对胃肠营养支持表示了一致赞同.现就胃肠道手术后早期EN支持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胃大部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比较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通过胃肠道给予预制的营养物质,可纠正营养不良,可刺激胃肠道运动。营养要素由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符合生理要求,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较容易等优点[2]。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4年8月对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患者全身能量消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证明是…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手术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而术后禁食、手术创伤等因素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抑制更为明显,从而增加了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术后早期营养支持是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措施。通过胃肠道给予预制的营养物质,可纠正营养不良,可刺激胃肠道运动。营养要素由肠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符合生理要求,具有费用低,使用安全,管理较容易等优点。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4年8月对32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减少患者全身能量消耗,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证明是安全可行和有效的。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有研究表明[1]:腹部手术后数小时肠内蠕动功能就能恢复,术后胃肠道麻痹仅局限于胃和结肠,术后6~12 h小肠消化、吸收功能就能恢复,早期的肠内营养对小肠有局部营养作用,能刺激肠蠕动,并可使肠功能提前恢复.根据这一原理我科从2010-09开始对26例胃癌患者术前留置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手术治疗仍为主要方法。老年胃癌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减退、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围手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重视老年患者的营养,合理的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h恢复。目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已受到广泛重视。现对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P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的患者作一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危重患者处于高分解、高代谢状态,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容易引起营养状况迅速下降,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创面愈合困难及抵抗力下降等各种不良影响,延误疾病好转,因此早期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值得医护人员重视~([1])。营养支持主要分为肠内营养及肠外营养方法,肠内营养方法是胃肠道功能正常患者进行营养支持的首选,且可以维持胃肠道正常机能,增强免疫功能~([2]),但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7.
胃癌病人常伴有中度以上的营养不良,手术创伤可导致病人营养失调,营养不良可致免疫功能下降,手术创伤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所以术后的营养支持治疗对病人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对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逐步认识到胃肠道在免疫防御中的重要地位,较之肠外营养,肠内营养的优点体现在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外还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完整性[2]。早在2002年,我科即开始对胃癌病人进行肠内营养,常用的肠内营养为安素、瑞素、瑞能、瑞代、能全力、维沃等。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对肠内营养的护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对“快速康复理论”的认同,本科自2010年起对胃癌术后病人,进行早期肠内营养,通过对病人的观察和护理,认为早期肠内营养可使病人恢复胃肠道功能,促进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芮爱菊 《全科护理》2014,(23):2167-2168
正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应用肠外营养时肠黏膜有萎缩现象,可能导致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引发各种并发症,而肠内营养更加符合其特点,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维护。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明显高于正常状态,病人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段时间,不能进食,因此,术后早期进行营养支持以恢复病人的胃肠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成为术后护理的关键[1]。我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共行食道癌、胃癌根治术并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病人19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  相似文献   

9.
1例亲体小肠移植术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告了1例短肠综合征患者二期肠道吻合式亲体小肠移植术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与护理。术前采取少量多餐的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低渗饮食及肠外营养支持,总热量146~167kJ/kg·d);一期手术(受体移植肠血管吻合术)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与术前同原则的口服饮食,总热量167~188kJ/(kg·d);二期手术(移植肠二期肠吻合术) 后给予肠外营养加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并逐步过渡到移植肠袢肠内营养加正常饮食。护理中注意配合肠道功能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肠内营养比重。患者入院时体重34kg,D-木糖吸收试验0.226g(收集5h 尿量),术前体重增加至38.5kg。患者目前为一期术后210d,二期术后3周,体重42kg,D-木糖吸收试验上升至1.25g,平安度过手术期,未发生营养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老年胃癌患者多数于术前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打击可导致机体分解代谢的增加,使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尤其行全胃坷除术后,经口进食营养有限,因此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肠内营养具有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空肠功能,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样情况下肠内营养患者体重增加和氮潴留优于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11.
食道癌患者留置鼻肠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道癌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9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46例患者,采用经营养液重力或输液泵24 h持续滴注方法,以逐渐增加滴速至患者所能耐受量,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方法,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6例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恢复良好,营养状态明显改善,肠内营养支持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无显著异常。结论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节约医疗费用,对术后机体康复和并发症防治都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胃癌患者因进食量不足和肿瘤本身的消耗,常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据报道,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改善营养对促进胃癌术后患者机体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与肠外营养支持(PN)二种方式作一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食道癌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应君 《浙江临床医学》2004,3(11):1019-1019
食道癌患者多存在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不全,术后禁食、手术创伤,使患者的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不全更为严重,增加术后并发症及病死率.本科以往多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TNP)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为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可行性及安全性,作者于2001年6月~2003年4月通过对38例食道癌患者实施术后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进行了细致的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因患者术后营养不良,术中创伤较大,术后禁食时间长,因此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并有效保护肠粘膜的屏障功能,促进肠蠕动。营养液直接经肠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特点,从而增强患者的抵抗力,使患者早日康复。本科将微量注射泵广泛应用于患者术后肠内营养支持中,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照研究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EEN+PN)与肠外营养支持(TPN)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36例拟行开腹胃肠道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n=72)和TPN组(n=64),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监测并比较代表性营养相关指标、生化相关指标以及免疫及炎症指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术后恢复、营养支持疗法费用以及住院时间。结果 EEN+PN组在术后第7天的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在术后第3、7天的前白蛋白明显高于TPN组,EEN+PN组术后第7天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TPN组,EEN+PN组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TPN组,营养支持相关费用明显低于TPN组。结论胃肠道手术后规范化序贯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有效保护胃肠道功能,降低营养支持疗法相关费用,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机体的影响,并与肠外营养作对比研究,旨在了解食管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和疗效,为胃及食管疾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将80食管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及肠外营养组各40例。比较术前及术后7 d体重、总蛋白、白蛋白、术后排气及排便时间、肠功能恢复情况、病人住院费用情况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肠内营养组病人术后7 d体重、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降低,术后排气、排便较早,降低营养费用,缩短了术后住院时间。肠内营养减少或避免因胃肠功能不良所致的各种并发症(营养不良、感染、吻合口瘘及切口愈合不良等),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营养药物的应用。结论:肠内营养完全可以做为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的营养支持,有肠外营养所无法达到的一些优势,并可推广应用于所有需禁食的胃肠道疾病,促进其胃肠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优化护理干预对食管癌切除术后患者营养状态及胃肠道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9例,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并给予常规外科术后护理,包括检查鼻、胃管固定,肠内营养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研究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并细节优化护理干预,包括置管前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口腔护理、体位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固定十二指肠营养管护理等。结果术后7 d,研究组在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清蛋白及尿素氮等方面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肛门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排便时间等胃肠道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给予食管癌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细节优化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手术安全性,全面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尽早改善机体的免疫力及营养状态,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降低机体高代谢状态,促进肌力恢复及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者早日康复,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15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给患者置入鼻肠管,术后24~48h经鼻肠管道通过输液泵滴注(百普力)营养液,5~7d后过渡到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术后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给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包括营养方法;术前饮食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肠外营养护理;术后肠外营养护理、肠内营养护理。认为加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围手术期营养护理,能纠正术前营养不良,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性,及时发现营养支持是否有效及相关并发症,减少营养支持的不良反应,为营养支持提供了安全保障,有利于肝癌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早期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住院时间。结果:(1)研究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采用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