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稂芬  蔡彩云 《全科护理》2016,(20):2110-2112
对21例人工血管外露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创面换药、内瘘的观察与护理、负压封闭引流及冲洗、修复创面皮瓣血液循环的观察与护理、健康教育指导等,结果全部病人创面恢复良好,14例病人人工血管内瘘得以成功保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法在防治人工血管内瘘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管理,分别对人工血管内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检查、反馈、动态评价,将存在的问题作为下一个循环管理强化的重点。结果观察组(PDCA循环法)在人工血管内瘘血肿、感染、血栓等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的预防人工血管内瘘的多种并发症,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 从1999年1月-2005年1月,对52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 52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至5年间共有16例血栓形成,感染5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 人工血管内瘘需要专业化护理,加强内瘘保护知识的教育,正确地使用内瘘,采用绳梯式穿刺,压迫止血力度适当,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人工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护理对策。方法从1999年1月-2005年1月,对52例行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的患者进行随访。结果52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至5年间共有16例血栓形成,感染5例,假性动脉瘤3例。结论人工血管内瘘需要专业化护理,加强内瘘保护知识的教育,正确地使用内瘘,采用绳梯式穿刺,压迫止血力度适当,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延长人工血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2007年6月~2008年11月,我科采用泡沫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成功为4例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动静脉造瘘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日益增多,且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自体表浅静脉血管条件差,常难以建立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具有表面积大、血管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穿刺等优点,但是人工血管内瘘比较昂贵,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且人造血管内瘘与自身动静脉内瘘不同,其管壁纤维受损后不能修复,仅靠管周结缔组织增生填充。因此,正确掌握人造血管内瘘的穿刺方法和相关护理对预防并发症,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非常重要。我们于2004年2月至2007年10月对20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了人造血管内瘘,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治疗Ⅳ期压疮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科根据VSD和VAC治疗的原理,自行设计一种简易负压封闭吸引治疗方法,用于临床治疗Ⅳ期压疮患者9例11处伤口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52例应用动静脉内瘘进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内瘘护理,包括内瘘成形术后内瘘开始使用的时机,穿刺点选择、透析后穿瓣保护及局部并发症的处理等,做好内瘘护理对于内瘘长期使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 目的 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和正确的护理措施。方法 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 结果 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 0 例,男性6 例,女性1 4 例,平均年龄(6 1. 4 2? 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 月~8 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 h~6 d。溶栓成功14 例,溶栓失败6 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 ? 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 ? 40.01)万U 。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 结论 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汝琨  赵晓霞 《全科护理》2013,(24):2251-2252
[目的]总结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病人溶栓治疗护理的方法和经验。[方法]采用双针法穿刺分别从人工血管动静脉吻合口端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帮助人造血管再通。[结果]14例病人溶栓成功,溶栓失败10例,成功率为58.33%。[结论]双针法用尿激酶及时溶栓的治疗护理措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选取采用人工血管进行血液净化患者60例次,按人工血管内瘘穿刺模式随机分成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选择A穿刺模式:动一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观察组选择B穿刺模式:动脉点穿刺部位选择人工血管的静脉或动脉侧交替进行,静脉点穿刺部位选择自体血管。比较两种穿刺模式对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通畅率及血管瘤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平均透析次数、人工血管的平均穿刺次数分别为(208±56)和(416±112)均高于观察组的(482±60)和(482±60);对照组血管瘤形成比率(25.00%)高于观察组的(15.63%),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选择B穿刺模式优于选择A穿刺模式,不但可以延长人工血管使用寿命,而且能降低血管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负压引流治疗感染性骨外露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治疗感染性骨外露的效果和护理方法。对42例感染性骨外露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护理中加强负压封闭引流的管理,维持适度负压、保证有效的持续伤口负压引流、密切观察引流液的变化、受伤肢体血液循环变化和移植皮瓣的血运;帮助患者减轻疼痛;实施有效的健康指导。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皮瓣一次成活,骨外露感染处伤口愈合良好。认为封闭式负压引流技术应用于感染性骨外露能有效控制和减轻伤口感染,为创面尽早进行皮瓣修复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治疗疗程,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架在人工血管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回流静脉应用的长期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山血管通路中心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AVG回流静脉置入支架的患者,收集一般资料及手术信息、随访手术后通畅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71例患者,置入支架在AVG建立后(732.15±428.29)天,置入支架前平均干预(4.17±2.52)次。置入支架原因:59.15%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后3月内复发性狭窄。手术后6、12、24、36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4.51%、63.38%、39.62%、24.14%,对应的次级通畅率分别为100%、98.59%、98.04%,89.66%。支架置入术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平均再干预次数分别为0.46次、0.83次、1.31次。再干预中位时间为手术后9.80(0.33~41.53)月(以随访期内发生再干预事件患者计算),30例患者出现支架内边缘狭窄,18例患者出现支架两端新发狭窄。2例患者未发现明显狭窄但因其他原因导致AVG血栓。结论支架置入是处理AVG回流静脉狭窄的有效手段,但AVG通畅率影响因素多,支架本身也可能诱发新的狭窄,是否置入支架仍需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个体化判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联合自体组织瓣移植在修复胫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18例胫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3人、女性5人,平均年龄47岁。在创面彻底清创后,应用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控制创面感染、改善创面条件。待创面准备充分、达移植条件后,选择合适的皮瓣、肌皮瓣或肌瓣,可联合皮片移植,修复胫前创面。术后继续配合封闭式负压吸引。结果 本组病例中,15例患者创面甲级愈合,3例患者术后再次出现钢板外露。其中,1例为原部位再次外露,2例为其他胫前部位出现新创面,创面面积均较小,再次进行清创、自体组织瓣移植联合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后,取得良好修复效果。结论 对于胫骨骨折术后内固定钢板外露的患者,封闭式负压吸引技术联合自体组织移植能尽可能地保留内固定物,快速、有效地控制局部炎症感染,尽早修复创面,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简易负压吸引器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内分泌科和血管外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共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伤口敷料进行常规换药,观察组患者采用自制简易负压吸引器进行换药,并比较两组患者7d后创面面积减少情况、14d后总疗效及两组治愈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创面面积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创面面积减少30%以上的达50%,而对照组仅占23.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59,P=0.024)。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34.6%、显效率为50.0%;而对照组则分别为11.5%和19.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52,P=0.040)。结论简易负压吸引是一种良好的促进糖尿病足创面愈合的方法,其疗效优于传统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总结82例老年血液透析患者内瘘的护理。82例患者中,5例患者不同原因内瘘闭塞行第二次内瘘吻合术。77例患者内瘘使用时间为23—122个月,平均61个月。提出把握内瘘使用时机,合适穿刺方法,透析结束的正确处理,平素加强内瘘护理的宣教、内瘘血栓形成及感染的预防处理是保护内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正人造血管移植建立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Graft,AVG)主要用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血透患者~([1])。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是生物医学材料,具有组织相容性好,通畅率高,血流量大,易于穿刺等优点,因此在临床上应用逐渐增加~([2])。  相似文献   

18.
封闭负压引流治疗组织缺损骨外露1例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封闭负压引流(VAC)是一种创面治疗新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包括感染创面和慢性创面,如压疮、糖尿病性溃疡等几乎所有种类创面的临床治疗,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它的优点在于控制感染迅速,引流充分,促进肉芽组织健康生长,此外,该方法还有使用简便,减少换药次数和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等优点。2006年3月我科应用VAC治疗组织缺损骨外露患者1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43岁。因骑摩托车跌伤致右胫腓骨中上段骨折,并发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于2006年3月26日入院,即急诊行减压 外固定支架术,于2006年4月12日行减张缝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自制简易封闭式负压吸引装置在深度创面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2010年6月-2011年3月对11例Ⅲ~Ⅳ度烧伤患者采用自制简易封闭式负压引流装置进行创面治疗,每3~4天进行一次负压装置更换,同时进行适度的清创.结果 经过14~21 d(平均18 d)的治疗,肉芽生长新鲜,创周组织循环明显改善,行二期手术刃厚皮植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自制负压吸引装置在治疗感染切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36例切口感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观察组伤口内放置吸痰管接负压袋吸引渗液,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敞开换药,比较两组在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患者舒适度方面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伤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费用及舒适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 自制负压吸引装置应用于感染切口,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医护工作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