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A群脑膜炎双球菌免疫球蛋白对A群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兔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治疗组10只兔全部无不良反应;对照组12只中有5只发生中毒症状和DIC,2只最终死亡。随后,我们将此种免疫球蛋白临床应用于4例流行性脑膜炎患儿,结果,3例恢复良好;另1例治疗无效,并从其血和脑脊液中分离出B群脑膜炎双球菌。鉴于目前我国流脑的主要致病菌为A群脑膜炎双球菌,本研究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治疗儿童流行性脑膜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家庭护士》2005,(4):35-3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一种危害严重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39摄氏度以上)、剧烈头痛、寒战、喷射性呕吐、皮肤上起红斑样皮疹。脑膜炎双球菌可分为A、B、C、D、X等13个茵群,A、B、C三群最常见。目前我国A菌群占90%以上,不过我国近年来新发现了报告的茵群,主要是℃群脑膜炎双球菌,C菌群的致病力最强,易传播,发病年龄多在13~18岁,感染者以高热为首发症状,伴有头痛,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目前安徽省局部地区已发生C型流脑疫情。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验室免疫血清学方法监测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感染状况以及易感人群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诊断研究模式,采集合肥市辖区内医疗机构流脑监测病例急性期、恢复期双份血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患者流脑感染状况,通过急性期抗体浓度研究易感人群免疫水平。 结果2005-2008年流脑流行季节流脑监测病例数186份,C群流脑病例检出率72.6%(135份)。易感人群急性期C群脑膜炎奈瑟菌(INm/I)抗体浓度大于2 g/ml 组监测病例数为29份,INm/I抗体阳性病例1份,阳性率3.4%(1/29)。结论在合肥市流脑监测病例中流脑感染以C群INm/I为主,易感人群急性期抗体浓度大于2 g/ml时有明显保护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2019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及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特征分析,为流行病学调查提供分子溯源依据。方法对患者血液标本、脑脊液标本和10名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分离,对分离菌进行生化、血清分群鉴定以及体外药敏试验,同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从患者血液标本和2名密切接触者咽拭子标本中分离到3株脑膜炎奈瑟菌,患者和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血清群均为B群,另1名密切接触者的菌株为不可分群。 药敏结果显示,3株菌株对头孢呋辛钠、头孢曲松、美洛培南等敏感,对米诺环素不敏感,对环丙沙星和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青霉素G和氯霉素中介。 PFGE分型显示,3株菌的相似度为100%,MLST均为ST-5664型,属于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结论台州市人群中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起了感染病例,提示应当加强对本地区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菌株分子特征的监测,为流脑感染病原菌的溯源调查与控制提供实验室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7年山西省由B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3例婴幼儿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病原学特征。方法收集3例婴幼儿流脑病例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采集病例脑脊液和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血清分群,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子分型,药敏E-test试纸条法检测抗生素敏感性。结果3例B群流脑病例发病月龄分别为12 d、5月龄和8月龄,符合化脓性脑膜炎症状,脑脊液标本均分离培养出3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 MLST序列分型分析显示,2株菌为ST-5664(CC4821),1株为ST-5662。 3株B群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复方新诺明等药物耐药。结论山西省首次从病例标本中分离到B群脑膜炎奈瑟菌,3例B群流脑病例均为婴幼儿发病,且主要基因型属于CC4821。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蛋白质组学研究为基础,分析2003~2005年间我国流脑暴发流行期间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分布特征。方法利用双向电泳技术获得66株2003~2005年流脑流行期内分离的C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及2株参考菌株的2-DE电泳图谱,并结合质谱分析的结果进行部分外膜蛋白和sucD蛋白表型分析。结果根据外膜蛋白和sucD蛋白将实验菌株共分为9型,其中安徽菌株分型结果显示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而其他地区菌株分型分布则显示出高度的多态性。结论安徽已经有优势菌型形成,但优势菌型还没在全国范围内出现,此类菌型分布和变迁的检测可能对认识流脑的流行规律和有效进行流脑疾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解流脑菌群在福建省的流行、分布及耐药状况,以便采取防止措施.方法 我们于2004年-2012年对我省流脑病例咽拭子及脑脊液、密切接触者、健康人群咽拭子,依据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进行了流脑菌群的分布监测.结果 共分离了脑膜炎奈瑟菌株70株.其中从流脑病人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5株、密切接触者咽拭子分离脑膜炎奈瑟菌14株、健康人群咽拭子中分离脑膜炎奈瑟菌41株;分离到的70株脑膜炎奈瑟菌血清分布为A群27株(38.57%)、B群20株(28.57%)、C群22株(31.43%)、W135群1株(1.43%);对70株脑膜炎奈瑟菌做了药敏试验,敏感率依次为头孢唑啉100%、头孢呋辛100%、头孢噻肟100%、氯霉素100%,耐药率较高的为复方新诺明78.57%、阿莫西林80%.结论 福建省流脑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特征为多菌型并存着,菌株对于一些药物出现了耐药现象,有必要加强流脑疫苗的免疫接种和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广东省首例Y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病原学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分离自患者及171例密切接触者咽拭子的菌株,进行生化、血清鉴定、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检测。结果生化、血清鉴定以及PCR检测结果均显示,该分离自患者的菌株为Y群脑膜炎奈瑟菌(Nm)菌株,MLST结果分析其属于ST-23克隆群(CC23),从171份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分离到1株Y群Nm,4株B群Nm。 Y群Nm属于CC23,4株B群Nm中1株为ST-11110型,无克隆群归类,2株可能属于ST-4821克隆群,1株为ST-5664,属于ST-4821克隆群。结论该病例为广东省首例Y群流脑病例,也是我国首例由Y群CC23引起的流脑病例,提示今后需进一步加强Y群流脑的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任毅  付荣华  王艳  姚文清 《疾病监测》2018,33(7):559-563
目的 对2006 — 2017年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者分离的17株脑膜炎奈瑟菌(Nm)进行分析,了解菌群种类及分子分型特征。 方法 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技术,应用Splits Tree软件、eBURST方法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和聚类分析。 结果 17株菌株共有11种不同序列型(ST),分属于ST-5、ST-4821、ST-11克隆群和其他无序列群分类(UA)。ST-5 complex/subgroup Ⅲ所占比例最多,占47.06%(8/17),来自A群的患者5株,密切接触者3株,ST-7型为主要优势型别。ST-4821克隆群有ST-4821型和ST-5664型。ST-4821型来自1例2012年的C群患者,ST-5644型来自1例2012年的B群密切接触者。ST-11克隆群仅1株为ST-11型,来自2009年W135群的密切接触者。B群和不可分群6株有6种ST型,呈多样性,不存在优势序列群。其中ST-12994为新发现ST,来自2017年密切接触者。 结论 辽宁省流脑菌株分子基因型别多样性,存在多个克隆群,ST-5 complex/subgroup Ⅲ克隆群为A群优势克隆群。初步揭示了辽宁省Nm的遗传进化关系,为流脑疾病控制和预防提供了有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董梅  赵剑虹  王恒伟  曾阳  黄芳  吴疆 《疾病监测》2014,29(2):98-100
目的对2013年1月北京市1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检测,了解感染病原及分离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患者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通过常规细菌学试验对分离菌株进行脑膜炎奈瑟菌鉴定、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方法检测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中脑膜炎奈瑟菌核酸,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分型和FetA分型,以及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者脑脊液和抗凝血标本中均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种特异基因ctrA和血清群B特异基因siaD。从患者脑脊液中分离到1株可疑阳性菌,经实验确诊为B群脑膜炎奈瑟菌。PorA为P1.20,23-9,FetA为F1-91;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显示基因型为ST10051,属于ST4821序列群。该菌株对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美罗培南、氯霉素、利福平等药物均敏感。从密切接触者咽拭子中未分离到脑膜炎奈瑟菌。结论该菌株经鉴定为B:P1.20,23-9:F1-91:ST10051(ST4821序列群)。北京地区人群中已经存在高致病性ST4821克隆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引发死亡病例,提示应全面掌握本地区脑膜炎奈瑟菌健康人群携带情况及病例菌株分子流行病学资料,为流脑的预防控制提供实验室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苗系将A群脑膜炎双球菌培养繁殖,经60℃30分钟杀菌,加入氢氧化铝吸附剂制成。菌苗浓度为10~15亿个菌/毫升,氢氧化铝为0.5毫克/毫升。因“流脑”菌苗中含有吸附剂,注射后全身反应轻微,局部有一小硬结持续2~3周左右自行消失,如红肿硬块较大者,可进行热敷处理。“流脑”菌苗应在流行前期1~2个月注射完毕,主要接种对象为  相似文献   

12.
董梅  黄芳  周建军  吴疆 《疾病监测》2013,28(12):969-971
目的 了解北京首例输入性ST-11 complex 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分离的ST-11 complex 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病原学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分离培养、细菌学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鉴定,同时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外膜蛋白PorA、fetA基因检测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经细菌学、血清学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血清群;porA为P1.5-1,10-8,fetA为F3-6;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表明,该菌株基因序列型(ST)为ST-2724,属于ST-11/ET-37克隆系;该菌株对氨苄西林和复方新诺明为中等耐药,对其他10种抗菌药物均敏感。结论 该菌株为脑膜炎奈瑟菌C:P1.5-1,10-8:F3-6,序列型是ST-2724,属ST-11/ET-37克隆系,对常用抗菌药物尚未出现耐药现象。这是我国首次分离到的ST-11/ET-37克隆系C群脑膜炎奈瑟菌株,为输入性,提示应加强流脑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的病原学特征。 方法 采集疑似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采集健康人群咽拭子标本,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鉴定,确定为脑膜炎奈瑟菌。对菌株进行血清学分群和药敏试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分型。 结果 疑似病例脑脊液及血液中分离培养出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健康携带者带菌调查咽拭子中分离培养出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均为ST-11型菌株,属于ST-11/ET-37 complex高致病克隆系。3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全部耐药。 结论 湖南省首例W135群流脑病例是由ST-11型脑膜炎奈瑟菌引起,健康人群中也出现ST-11型W135型脑膜炎奈瑟菌的携带,W135群流脑在湖南省存在潜在流行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从流脑病人血液检出C群脑膜炎奈瑟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锦嵩  李翠云  权怡  龚健 《疾病监测》2003,18(7):276-276
2002年1-3月份,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县良塘乡发生流脑流行,共发现流脑病人15例,死亡3例。从暴发点患者血液中分离出一株病原菌。经鉴定为革兰染色阴性双球菌,其菌落形态、生长试验及生化反应均符合奈瑟菌特征。采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和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诊断血清进行玻片凝集试验,鉴定为C群脑膜炎奈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鉴别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方法针对脑膜炎奈瑟菌IctrA/I基因变异区序列,设计合成PCR引物,分别用于扩增29E群、X群和Z群等3个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并将该方法应用于41份疑似脑膜炎奈瑟菌菌株标本的检测。结果3对引物分别能够特异性PCR扩增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的IctrA/I基因,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667 bp、525 bp和667 bp,3个血清群之间以及与其他血清群脑膜炎奈瑟菌之间未出现交叉PCR扩增。41份疑似脑膜炎奈瑟菌菌株标本中,29E群和X群PCR阳性的标本分别有7份和2份,未检测出Z群菌株。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能准确、特异地鉴定29E群、X群和Z群脑膜炎奈瑟菌菌株。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6年浙江省流脑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脑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特点.方法 对2006年全省上报的流脑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设立3个监测点进行健康人群抗体水平和带菌率检测,并对分离到的流脑菌株进行抗生素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2006年浙江省流脑发病率为0.16/10万,病例以A群为主,同时存在C群和B群病例.健康人群中A群抗体保护率(70.65%)远远高于C群(6.52%),流脑菌株带菌率为1.71%,B群占62.50%.所有菌株均对青霉素、氯霉素等9种抗生素敏感,部分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且不同血清群、不同来源菌株的耐药程度不同.结论 浙江省流脑病例以A群为主,C群比例有上升趋势.流脑菌株对一些抗生素具有耐药性,需全面监测病例和健康带菌者流脑菌株的耐药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是常见的冬春季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是由 A 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319群菌株引起的流脑病例至今国内尚未见有报导。1978年3月我们在濮阳县首次发现了一起由319群菌株引起的流脑病例,菌株经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鉴定,证实和国际标  相似文献   

18.
东莞市2004年流脑疫情分析及防制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东莞市2004年流脑疫情进行分析,为探讨东莞市流脑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东莞市2004年的流脑疫情、流行菌株进行分析,采用纸片法检测菌株的药敏情况。结果东莞市流脑以散发为主,也偶有暴发疫情发生;外来青工是发生流脑的高危人群;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和耐药性均已发生较大改变。结论建议在外来青工中开展A+C群流脑菌苗普种。在疫情处理时,选择脑膜炎双球菌对之敏感的利福平等药物作为预防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实验室免疫学、病原学方法监测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病例感染状况和菌群分布,比较不同方法监测结果。方法采集流脑疑似病例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急性期脑脊液,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免疫学血清抗体检测、脑脊液抗原检测,病原学血液脑膜炎奈瑟菌(INm/I)培养、脑脊液INm/I培养,病原学血清INm/I的DNA特异片段检测。结果2005-2008年流脑疑似病例421份,实验室监测病例311份,免疫学血清抗体检测方法病例阳性率最高72.4%,其中C群流脑病例阳性率70.9%;临床诊断病例391份,临床诊断病例率92.9%,实验室诊断病例181份,实验室诊断病例率43.0%。结论合肥市流脑监测病例中流脑感染以C群INm/I为主;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与临床诊断之间存在差距,实验室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加强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脑膜炎奈瑟菌(Nm)的同源性以及不同病例分离出Nm的相关性。方法对6例疑似流脑病例的血液和脑脊液标本以及对密切接触者咽拭子进行脑膜炎奈瑟菌的培养分离,分离菌进行氧化酶试验、血清学分群鉴定、糖原利用试验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鉴定试验。结果 6例疑似流脑病例与其密切接触者共分离出21株菌,均为Nm C群,5株为AH 1型,14株为AH 2型,2株为AH 47型。结论流脑病例分离出的Nm与其密切接触者分离出的Nm完全同源,其中4例病例病原菌来自同一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