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是理法方药一脉相承的桥梁和关键.近几十年来,证本质研究一直是中医现代化研究最主要的攻关对象.  相似文献   

2.
从整体关系探讨中医证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翠娟  烟建华  巩振东 《中医杂志》2011,52(1):12-13,17
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之一,其形成是从观察病象开始,然后运用整体联系的思维方法观察病象之间的关系并认识其意义,最后确认为某一证模型。每一证都是整体关系失调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型),具有动态的整体联系性特征。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整体关系性,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必须追根溯源,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出发,借鉴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生命科学文明成果,分析和归纳出中医证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种变化之间的组合关系,才有可能逐步揭示出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古人把人的生命看作是一个特殊的延续过程,采取考究时间过程的方法来体察生命,而不是着重研究其实体解剖结构。证作为中医学特有的识病模式,必然受外界时辰季节变化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证的本质可能是人体非特异性生理病理物质的时空分布失调,对证本质的探索必须突破空间结构的束缚,融合在时间节律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医证本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目前证本质研究中存在的困惑,提出正确认识证概念的学术内涵,深入进行文献研究与整理,加强临床研究,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综合探索证本质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王萍  杨海燕  喻松仁  袁肇凯 《中医杂志》2012,53(10):815-816
证本质的研究历经多年,从证本质的理论探讨到证研究方法的改进累积了丰富的素材.从证本质研究的现状出发,提出了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特点,并对证本质存在异质性的原因进行了理论探讨,以期为证本质的研究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全息性谈中医证本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有丰富的全息思想,全息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特色,阴阳、五行、脏腑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全息思想.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同样存在这种全息性.因此,对中医证本质的研究,不能忽略证的全息性特征,一味地运用还原分析的研究方法寻求证的特异性指标,而应追根溯源,在深刻了解中医证理论的特征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医学证理论自身特点的科研方法.  相似文献   

7.
几十年来,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者们把证本质的研究,作为中医研究的重要方面,力图通过该项研究揭示中医学术的奥秘,使中医证和辨证施治更加科学化、客观化。特别在五脏本质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采用了生化学(酶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  相似文献   

8.
从模型性谈中医证本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翠娟  巩振东  烟建华 《中医杂志》2011,52(15):1267-1268
中医学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传统文化中模型思维方式的熏染,处处体现出模型化的特点。"证"作为中医学认识疾病的理论模型,也是这一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收集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进行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既有客观性,又带有主观思辨色彩。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证本质研究的现状作了分析。认为对证的探讨,引入规范化机制,运用模糊数学,展开跨学科研究,证的本质可望得到客观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证本质研究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理法方药必一气贯通,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才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而证正是理法方药一气贯通的桥梁和关键。证的得出,前有中医理论为基石,中有病患疾苦之征象,后才有立法处方用药之手段。(临证指南医案)云:“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证是中医特色与精华的集中体现,抓住了证的研究,就抓住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瓶颈。这一认识已得到中医学界普遍认可,并付诸于实践当中。证本质研究,又称证实质研究,从中西医研究一开始,就成为最主…  相似文献   

11.
"精"常以"精气"的形式在中医文献中出现,林水淼教授认为"精"实际有其特性和运行通道,不等同于气的概念。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应充分认识"精"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还精学说"。  相似文献   

12.
于晓峰 《中国针灸》2000,20(6):367-368
郑卓人(1904~1984),浙江省浦江县人。早年曾任承淡安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副社长,并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香港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先生治学严谨,耋耄精勤,毕生致力于中医文献和临床研究,通晓中医诸科,擅长针灸。对《灵枢经》造诣尤深。其治病,以《灵枢》为旨,更能阐发百家,法简而效捷。一生著有《灵枢经白话解》、《针灸歌赋选解》等书。笔者有幸跟师求学,获益匪浅,为光大先师的学术思想,以助后学,现将部分学术经验整理如下。1 治病要调气 气至则效速  郑老认为,针灸治病以气为要,这是因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郑魁山(1918-),男,出生于针灸世家。16岁随父著名针灸专家郑毓琳先生学医,20岁学成。1951年协助创办北京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和针灸门诊部。1955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从事传统针法研究,并受聘于政务院医务室,为中央首长诊疗,且在外国专家班、国际班任教。1970年下放到甘肃成县医院,1982年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主持筹建针灸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之一。现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日本后藤学园、英国东方医学院客座教授。发表学术论文66篇,著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针灸补泻手法》《、郑氏针灸全集》等14部著作。  相似文献   

14.
从基因组学研究证候实质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类基因组学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的方法学内容与中医学的整体观、辨证观有很多相似之处,目前已有不少学者在基因水平上对证的实质研究作了有益探索。由于证侯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多态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所以我们可以此为切入点,充分利用先进的试验方法和检测手段,在基因多态性与证候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基础上,深入研究证型的基因差异表达谱,并从功能基因组学的角度对相关基因的调控网络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探讨证候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是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活跃期,基于机械还原论方法的研究成为研究的主流,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客观指标的异常,以及细胞因子紊乱研究没有解决证本质问题,九十年代末以后,中医证本质的研究进入迟缓反思期。最近,基于有机论的量子理论,提出中医证是机体电磁辐射形成的量子叠加态的观点,有望推动证本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中药新药研究过程中,处方和工艺是决定产品疗效和技术含量的关键因素。对于同样的处方,工艺研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疗效和市场竞争力。因此,新药研究单位应重视中药新药工艺研究,按照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先进、可行”的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中药新药工艺研究水平和技术含量。 1 中药新药工艺应用现状与分析 下面以1999年申报临床试验研究的30个中药新药口服制剂品种为例,对中药新药工艺研究的现状加以分析概述。 1.1 应用研究现状 1.1.1 调查品种的类别分布 新药所占比例一类为0,二类为13%,三类为87%,1999年5月15日…  相似文献   

17.
对于一位从事漆艺的艺人来说,郑修钤取得了许多别人难以企及的成就,除含独门的汉代针刻艺术外,不论是漆器还是漆画,均成绩斐然。  相似文献   

18.
对脾阴这一概念的阐述古已有之,然各有侧重,不够全面、系统.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的发展,医者对脾阴的理解不断加深,有关脾阴与脾阴虚的研究性文章与日增多,但又各持一端,多有歧意.因此,有必要寻其源流、责其名实,深刻阐述其本质,使之更精确地指导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9.
从药物特点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等层面对中药创新药的内涵进行了剖析,指出目前对中药创新药物的认识还是阶段性的,有待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根据当前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以及技术审评的状况,对研发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对创新中药技术审评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了目前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七个方面的不足之处,根据中药自身的特点,提出了中药创新药物研究开发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